2024年楊凌示范區工作報告
來源: 楊凌示范區管委會 發布時間: 2025-02-14 09:06
一、2023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三區三高地”目標和“三個看楊凌”要求,扎實開展“三個年”活動,聚力實現“六個新突破”,全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國際交流合作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深入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堅持把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突出政治之訓、理論之訓、實踐之訓、作風之訓,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等各項任務取得實效。堅持把學思想、強黨性貫穿始終,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在抓好必讀書目學習的同時,貫通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以實干實績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重實踐、建新功彰顯成效,注重督查式調研和正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聚焦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解決了一批發展所需、群眾所盼的實際問題。
(二)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國家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未來農業研究院、現代農業職教創新園開工建設,新獲批5個省級科技研發及轉化平臺。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榮華農業繼偉隆種業之后成為我省第2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43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登記,14個小麥、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審,6個品種入選全國農業生產主導品種,全年植物品種權交易額達到1791.93萬元。獲批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4項、省科技計劃項目168項,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18項,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4.9億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7家,增長46%。
(三)示范推廣成效加速顯現。特色現代農業“1123”工程加快實施,良科種子研發中心等16個重點項目全面落地建設,小麥統繁統供及種業企業良種繁育示范面積達到1.39萬畝,3大養殖示范基地改造升級基本完成。持續深化政校企協同“五聯一抓”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機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農業科技市區合作扎實推進,在省內5個縣(區)建設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試驗區,榆林旱區現代生態農業研究院、陜西米脂小米研發中心等綜合試驗示范基地揭牌運行,“六良協同”助力全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楊凌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深入推進,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集成應用示范基地接續建設。與中國農村中心、省科技廳、西農大、楊職院共建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全年累計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453場次、4.6萬人次。年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2億畝,推廣效益超過300億元,有力支撐農業強國農業強省加快建設。
(四)國際交流合作開創新局。成功舉辦首屆中國—中亞農業部長會、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全球土壤健康論壇、中國同非洲之角國家農業合作交流會等多場重大國際性活動,充分展示了“陜西風采、楊凌擔當”。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提速增效,中哈草食家畜資源創新、動物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運行,烏茲別克斯坦商品原料交易所入駐楊凌,面向40多個國家舉辦各類培訓16期,依托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完成聯合研究課題22個。中非聯合中心加快建設。楊凌自貿片區2項制度創新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5個外貿項目簽約落地。綜保區一期正式建成運營,招引儲備生物科技、生物育種、大宗農產品貿易等方面優質項目33個。在自貿片區和綜保區的帶動下,示范區年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億元。
(五)第30屆農高會圓滿舉辦。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5個國際組織的252名外賓出席各類活動,其中部長、大使以上高級別外賓19人,創歷史之最。農業農村部等5部委,北京市等32個?。▍^、市)以及俄羅斯、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單位和企業參展,集中展示9000多項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產品,達成合作項目378項,線上線下交易額1112.77億元,辦成了一屆成果豐碩的招商引資大會。在全國首次舉辦農業科技創投峰會、未來農業產業發展大會,為構建農業“科技-產業-金融”良性互動的創新創業生態發揮了積極作用。創新推出“后稷成就獎”,從往屆3000多項后稷獎獲獎項目中“千里挑一”,評選出“后稷成就獎”10項,后稷獎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含金量更高。第30屆農高會首次走出國門,在烏茲別克斯坦設立展區,實現國內外聯動,成為了一屆承前啟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30年“峰會”。
(六)經濟運行呈現質效向好。制定出臺穩經濟促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兌現各類獎補資金9000余萬元,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85.23億元、同比增長3%。扎實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謀劃儲備重點項目324個,新建項目開工率達到了100%。全面落實工業穩增長各項舉措,海斯夫生物、英童乳業等24個工業技改項目順利實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位居全省第二。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美暢新材料被認定為省級太陽能光伏產業鏈鏈主企業,省級鏈主企業培育實現“零”突破。全面實施推進招商引資“九項行動”,楊凌麥肯食品投產運營,在重大外資項目引進上取得標志性成效。深入推進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出臺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九大重點舉措,新增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2%。金融機構存貸比達到61.5%,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持續增強。舉辦消費節、美食薈等活動,入選全省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位居全省第四。
(七)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A教育“雙減”取得明顯成效,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創建省級示范高中1所,高考本科上線率提高2個百分點。扎實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城鎮新增就業2192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達到93.51%,位居全省前列。扎實開展健康楊凌建設,積極申報和爭取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標準編制完成《農科新城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道344市政配套、永安路等6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全力抓好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和水環境污染治理,深入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大提升活動,主要街道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全面依法治區工作,構建了三級政府上下貫通的法治建設體系,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深入推進平安楊凌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社會綜合治理,社會大局安全和諧穩定。
(八)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夯實各級黨委(黨組)黨建主體責任,以全面從嚴治黨為示范區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不斷強化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抓黨建、強堡壘、促振興”行動,鍛造堅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抓實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全區黨員干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干勁不斷激發。堅決扛牢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統籌做好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持續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深入推進金融、司法領域典型案件查辦,以強的震懾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堅決糾治“四風”,深入開展清廉楊凌建設,堅持一體推進“三不腐”,持續鞏固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與此同時,深化改革、省部共建、統戰、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民族、宗教、國防動員、退役軍人事務、殘聯、統計、審計、檔案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同志們,回顧過去一年,形勢復雜多變,工作難中求成,成績來之不易。我代表黨工委、管委會,向全區廣大干部群眾、農業科教工作者、企業家、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指戰員,以及關心支持示范區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示范區建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創新要素集聚效應還不夠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高,經濟穩增長和大氣污染治理還面臨較大壓力,優質公共服務還存在短板,距離群眾期盼還有差距,部分干部作風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針對性措施,切實加以改進提升。
二、2024年工作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堅決扛牢國家使命,緊盯“三區三高地”和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目標,扎實落實“三個看楊凌”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為支撐,縱深推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示范推廣提質擴面、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全力打造新時代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引領示范區、“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深化拓展“三個年”活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切實增強經濟活力、增進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全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研發經費投入增長4%以上,新增各類科技研發及轉化平臺6個,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8項,新建海外合作園區2個,實現國內農業科技培訓4.6萬人次、國際農業科技培訓1萬人次,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2億畝、推廣效益達到300億元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8%。
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3%左右,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9%左右,約束性減排降污指標全面完成。
這些預期目標綜合考慮了建設發展形勢和各方面因素條件,與示范區“十四五”目標相銜接,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既有利于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又有利于防范風險、守住底線,既體現了履行國家使命的擔當和決心,又體現了加快自身發展的定力和耐力。示范區各級各部門要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加壓加力、狠抓落實,確保各項目標圓滿實現。
三、2024年重點工作
做好今年各項工作責任重大、意義重大,示范區上下要堅決按照黨工委、管委會的部署和要求,聚焦“八個新作為”,銳意進取、勇毅前行。
(一)加快推進旱區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展現新作為
聚力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聯合駐區高校和科研單位,聚焦現代種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領域,積極承擔中央引導地方專項、省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兩鏈融合”重大專項,大力開展協同創新攻關。積極參與全省科技創新“八大行動”,圍繞提升全省現代農業生產能力,重點實施糧食、設施農業等11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全年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8項以上。積極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場、秦創原陜投E站,切實加強儀器設備共享、成果轉移轉化、中試熟化、企業孵化等方面合作,不斷提升創新要素集聚能力。
持續推進旱區種業硅谷建設。全面實施《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暨旱區種業硅谷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國家品種測試評價分中心落地建設,建成旱區種質資源庫等重大創新平臺。新增國審主糧新品種10個以上,2個主糧作物品種年推廣面積進入全國前十位。支持良科研發中心、登海創新示范基地、秦豐種子繁育加工基地建成投用,招引種業龍頭企業3家以上,創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家。持續舉辦全國性小麥、玉米、油菜等新品種觀摩活動,推進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提質擴面,不斷提高良種供給能力。
推動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提能升級。加強政策集成和制度創新,進一步健全政策服務與支撐保障體系,爭創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集聚區,爭取省級科技項目20個左右、資金2500萬元以上。進一步明晰6個產業創新中心功能定位,創新運行機制,不斷強化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核心支撐。聯合科教單位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加強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路演,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50家。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以實施“后稷人才工程”為牽引,支持駐區高校、科研機構引進高層次人才及緊缺特殊專業人才,培育集聚高層次人才600人以上。探索建立“專家(團隊)+產業示范”人才培養引進模式,實施產業領軍人才引培項目,支持入區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和管理人才。進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遴選支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20人以上。加大高素質農民和農業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力度,面向旱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4.6萬人次以上。
(二)扎實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建設,在全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展現新作為
推動創新型產業集聚發展。大力實施鏈群工程,推動生物醫藥及大健康、智能農業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及12條重點產業鏈提質升級,促進產業鏈群總量做大、存量做優、增量做強。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積極參與構建全省智慧“三農”服務體系。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功能食品、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發展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瞪羚企業達到15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5家。
實施產業園區提升行動。統籌做好各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工作,有序推進園區建設和運營模式更新,擴大便利化、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供給,創造產業發展的最優環境。啟動建設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園一期、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園區,加快建設食品產業園及新材料產業園,持續完善工業園區基礎配套服務功能,推動陜西(楊凌)農產品加工貿易示范園擴區發展,依托現有物流園區,聯合省物流集團打造涉農物流中心(基地)。
著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搶抓全省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三年攻堅機遇,加快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創新創業生態優化行動,加快“雙創”基地核心區三期項目建設,持續推進國家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構建“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全鏈條創新創業體系。強化科技金融支撐,發揮農科股權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推動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等一批新基金,深化“科創貸”“科技創新券”等金融財政服務創新,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及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扎實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范區建設,在切實打通科技助農興農“最后一公里”上展現新作為
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質效。持續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提升“1123”工程,開展農作物良種“六良協同”、經濟林果“四改五提”、設施蔬菜“三改一提”、畜牧產業“五良配套”四大行動。全面實施現代農業智慧工程,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植物工廠、旱作節水智慧農業示范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做實“五聯一抓”推進鄉村振興機制,加快建設特色產業鎮和專業村。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統籌推進“穩面積、增單產”。
增強鄉村振興示范引領能力。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5個“產業強、農民富、環境美、農村穩”的省級示范村。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科學推進廁所改造、污水處理和垃圾治理,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穩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體系建設,更大力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年收入50萬元以上村占比超過30%。
實施示范推廣效能提升行動。對現有350個示范推廣基地實施全面評估、分類管理、動態調整,促進基地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創新示范引領新模式、新機制。加快建設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培養打造專兼結合、校地企協作的科技推廣隊伍。深化農業科技市區合作,爭取省級層面建立市區合作共建共促共享推進機制,全面提升市區合作的組織性、推動力和實施成效。聚集省內外涉農科教單位和產業鏈鏈主企業,聯合各市共建一批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試驗區。
(四)著力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在主動服務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大局上展現新作為
充分發揮上合組織農業基地主體功能。繼續辦好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爭取承辦上合組織民間友好論壇農業分論壇、中國—中亞工商大會等重大交流活動。實施農業國際培訓項目20期以上、培訓超過1萬人次。加快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吉爾吉斯斯坦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建成上合組織農業基地中國商品(阿拉木圖)展示交易中心。推動上合組織國家間農業標準互認合作,探索境外農業產能合作新模式。精心籌辦基地建設五周年系列活動,持續擴大基地知名度和影響力。
深化雙多邊農業交流合作。持續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交流合作,與荷蘭、德國等農業發達國家圍繞種業創新、智慧農業、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等領域開展合作交流。發揮中非聯合中心平臺作用,進一步加強與非洲國家在人才培養、旱作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合作,爭取雙多邊合作共識納入中非農業合作論壇成果清單。積極打造“海外農業園區+跨境訂單農業+國內市場”的國際農業全產業鏈模式,跨境訂單農業合作基地面積達到600萬畝。
持續推進自貿片區和綜保區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跨境電商交易平臺、農產品大宗貿易平臺,推進植物種質資源分子檢測服務等保稅研發類項目落地,推動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實質化運營,加快形成一批系統性、集成性高質量制度創新成果。啟動綜保區二期建設,支持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公司加快發展。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5億元以上。
高水平籌辦第31屆楊凌農高會。按照“突出重點、提升層次、擴大影響、打造品牌”的思路,精心辦好現代農業高端論壇、楊凌國際農業科技論壇、世界蘋果大會、農業科技創投峰會等重點會議論壇。依托國際農業會展聯盟,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置農高會海外分會場。全面提升線上線下融合、館內館外結合、國內國外聯動的展示效果,全力搭建農業交流合作高能級平臺。發揮云上農高會、田間農高會作用,常年開展云上展覽、活動直播、洽談交易、田間展示等活動,打造“5+360天”永不落幕的農高會。推行“1+N”辦會模式,以農高會為牽引,常態化策劃舉辦各類展會活動,帶動展會經濟蓬勃發展。
(五)全力以赴推動經濟運行實現量質齊升,在夯實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上展現新作為
大抓項目增有效投資。拓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進一步樹牢大抓項目和以項目論英雄的鮮明導向。集中精力謀項目,新策劃包裝項目200個以上,儲備庫轉化項目50個以上。全力以赴爭項目,全年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20億元以上。千方百計建項目,三季度重點項目開工率達到100%。多措并舉促投資,力爭社會資本投資增長5%以上。楊陵區要在全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排名中晉位2-3個位次。
分類施策穩工業增長。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上工業穩增長系列政策措施,系統集成、優化完善示范區政策體系,打好惠企助企政策“組合拳”,狠抓產業投資和產能釋放。密切跟蹤支柱行業、重點企業,及時研判解決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協助停減產企業破解生產經營難題,確保入區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大規上企業培育力度,持續強化企業入規服務,充分發揮政策激勵、引導作用,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家以上。
多措并舉促消費升級。分層分類做強各商貿中心、集貿市場等消費載體,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不斷提升消費便利度。培育首店經濟和消費新熱點,大力發展涉農電商,引導各商貿企業推進產品、服務、業態創新,不斷提升消費舒適度。深入推進農文體旅融合發展,不斷創新休閑游、研學游、鄉村游等產品,精心辦好農科城馬拉松賽、全國網球青年團體錦標賽、自行車邀請賽等品牌賽事,持續擦亮楊凌農科文旅品牌。
科學精準抓招商引資。堅持招大引強,聚焦示范區重點產業鏈,深入研究央企、大型民企、投資機構戰略布局和投資意向,大力開展強鏈、延鏈、補鏈招商行動。堅持招新引優,用好投行思維、鏈式思維、閉環思維,充分發揮產業引導基金、園區平臺和國有企業作用,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關鍵環節精準招引投資,大力引進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增收減支防債務風險。提升稅收征管質效,推進國有資產盤活和土地出讓,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樹牢過“緊日子”“苦日子”理念,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大力壓縮一般支出,兜牢“三保”底線,集中財力保必須、保亟需。全面加強政府債務風險源頭管控,科學統籌做好債務清償化解,確保債務整體平穩可控。
(六)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有效破解高質量發展瓶頸制約上展現新作為
統籌抓好重點領域改革。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高國有企業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深化水電氣市場改革,逐步降低全社會經營生產成本。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宅基地等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盤活利用。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小切口”推進民生領域“大改革”,持續辦好惠民實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全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深化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大力推進市場監管領域準入準營“一件事”改革。創新投資管理和服務方式,不斷優化審批程序、壓縮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多測合一”“極簡審批”“標準地+承諾制”,建立水電氣網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聯合報裝機制,實現全流程審批“一站式”辦結。持續健全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集中開展涉企行政審批、綜合執法專項治理。
持續強化共建融合體制機制。繼續鞏固省部共建體制,推動召開第十一次省部共建會議,促進更多涉農項目平臺落地楊凌,改革試驗試點在楊凌先行先試。全面落實省上支持西農大與示范區融合發展17條措施,全力配合西農大9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積極服務保障未來農業研究院建設、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組建工作。支持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申辦職業本科大學,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職教創新園及國家級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
(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研宜學良好生態環境上展現新作為
全力穩就業促增收。突出就業優先導向,著力推進技能培訓提升、勞務品牌培育、就業服務提質三項工程和大學生基層就業行動,常態化開展好“直播帶崗”、送崗位下鎮辦等活動,搭建好區內大中專院校和企業人力資源合作橋梁,確保重點群體穩定就業。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行動,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堅決做好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嚴格落實“兩個只增不減”,穩步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力度,全年新增學位2000個以上。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示范區醫院自貿院區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實落細社會救助、醫療救助、低保和困難家庭保障等扶持措施,織牢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絡。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開展“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渭河健身長廊、網球中心等運動場館作用,管理運營好“口袋運動公園”,促進全民健身火熱開展。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深入實施城市體檢和更新行動,系統推進城鄉基礎功能完善和生態修復,切實提升市政管理水平。統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抓好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美麗楊凌建設,深化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不斷加強社會治理。防范和化解重大涉穩風險,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持續抓好信訪積案化解。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切實開展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抓好食品藥品安全全過程監管。加強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風險預警防控,全面提升應急處突和救援能力。
(八)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在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上展現新作為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健全理論學習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嚴格落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毫不放松抓好意識形態工作,不斷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引導黨員干部自覺提高黨性修養。持續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提升,推動街道社區、單位、行業等領域黨建互聯互動、有機融合。統籌推進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黨建工作,持續加強“兩新”組織黨組織規范化建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升干部隊伍素質。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實好干部標準,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持續深化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注重在項目建設一線和急難險重任務中識別、培養和考察干部。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強化政務公開、督查考核,不斷提升行政效能。大力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在落實“三個區分開來”中積極容錯糾錯,更好推動黨員干部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不斷強化干部培訓工作,健全年輕干部教育培養“傳幫帶”機制,選樹“好班子”“好干部”典型,不斷增強履職盡責本領、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扎實推進正風肅紀反腐。持續發力、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大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門和行業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充分發揮案件查辦震懾作用,堅決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常態長效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重拳糾治“四風”頑疾,靶向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為契機,切實加強紀律教育,嚴格紀律執行,全面深化黨的紀律建設。堅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加強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深化巡察同審計、財政、統計等部門的貫通協同,不斷增強政治巡察震懾力和穿透力。深入推進清廉楊凌建設,持續提升清廉單元建設成效,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