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圍繞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積極搶抓機遇,主動應對挑戰,全力克服經濟下行、暴雨洪災等不利影響,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完成生產總值772.3億元,增長15.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財政總收入75.95億元、增長17.7%,地方財政收入30.08億元、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9827元、6181元,增長16.5%、17%。
——項目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4.9億元,增長30%,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16.5億元,增長23.6%。17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35.7億元,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漢中機場、西成客專、寶漢高速、漢江機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26個項目開工建設,500萬噸鋼技改、數控刀具生產線、西鄉至鎮巴二級公路、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等19個項目建成投用,西漢高速佛坪連接線路基貫通,中心醫院綜合門診樓和市中醫院、鐵路醫院主體完工,陽安鐵路擴能改造等40個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三次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經濟逆勢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0.8億元,增長30.7%,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戶、“陜西名牌產品”11個。非公經濟占全市 GDP 的51.4%。漢中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漢中航空產業園成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農村經濟穩定增長。糧、油總產101.4、17.9萬噸;生豬出欄385.3萬頭;茶葉、柑桔、蔬菜產量分別達2.27、31.2、191.1萬噸,“漢中仙毫”奪得北京茶博會23枚金獎、占綠茶類金獎總數的88.46%;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達42個,入園龍頭企業88家。“朱鳥”有機食品商標獲國家注冊認證,“城固柑桔”躋身中國馳名商標,洋縣被授予全國首批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旅游三產快速增長?!耙唤瓋砂稌蛷d”、龍崗文化遺址生態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長青華陽、張良廟紫柏山成功創建4A級景區;全市接待游客1905.3萬人次、收入82.1億元,分別增長26.7%、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98億元,增長17.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利用外資額分別增長18%、24.1%。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1072.86億元,貸款余額402.44億元,分別增長15%、15.7%。
——城鎮化建設亮點紛呈。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在漢中召開的潛在效應十分明顯。中心城區26個城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09億元,龍崗大橋、江南西二環、濱江西路、漢中火車站新站房等竣工投用,東排洪渠等工程開工建設;濱江新區快速推進,興元新區高點起步,江南片區全面啟動;建筑渣土運輸等“五個專項整治”成效明顯,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驗收工作有序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全面展開??h城“五大工程”完成投入24.6億元。省級重點鎮建設完成投資24.7億元,90個項目全部竣工。農村清潔工程累計投入26億元,三年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重點民生工程成效顯著。保障性住房新開工3.7萬套、占年度任務的105.2%,2.13萬戶群眾搬進新居;我市被國家列為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市。陜南移民搬遷完成建房2.83萬戶,8.9萬人搬進新居??h城兩場(廠)全部建成。漢江綜合整治完成投資6.7億元,建成堤防主體53.17公里??h級公立醫院改革和藥品“三統一”管理實現縣區全覆蓋。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80%以上的財政支出和新增財力的80.5%用于民生改善。學前教育“一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營養計劃”和“蛋奶工程”惠及25.6萬學生。新增就業4.12萬人。農村居民進城落戶12.99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91萬人、收入150.4億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月均1741元。新農合參合率98.99%,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8.6%、100%。人口出生率8.97‰、自然增長率2.65‰、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2.8%。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16項,申請專利769件。大型舞臺劇“漢雅”正式公演;公益電影和“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32.9%。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3.5萬戶29.02萬人,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5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1840元提高到2020元;農村“五?!惫B1.99萬人,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5400元、4500元。發放高齡老人補貼26.3萬人,醫療、臨時救助11.61萬人。解決了29.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11.4萬人實現脫貧。植樹造林3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950平方公里。關停淘汰落后生產線40條,實施減排項目40個,萬元 GDP 能耗下降3.56%,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分別削減4.21%、1.11%、2.06%和2.75%,中心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340天。再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中省交辦信訪案件辦結率和息訴率居全省第一,10個縣區實現了“三無”目標;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82%、4.76%,平安漢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居全省前列。
——政府效能明顯提升。堅持政府領導班子集體學習和政府組成人員學法制度,市政府班子成員和縣區長組團赴天津、成都等地區學習先進經驗,發展理念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升。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100%,滿意率98%以上;邀請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教授396人次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全體會議、市長碰頭會等重要會議,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市、縣行政服務中心運行良好,辦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事項27.36萬件,辦結率98.9%;扎實開展“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活動,市長信箱、市長熱線、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辦結率100%,為民服務能力和成效進一步提升。堅持少開會、開短會,少發文、發短文,大力推行市長督辦件、重點工作重大事項掛牌督辦和媒體通報等制度,在25個市級部門推行預算公開,《全市政府系統加強廉潔從政十條措施》取得明顯成效,政府勤政廉政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
審計、工商、供銷、人防、民族、宗教、檔案、地震、氣象、外僑、體育、對臺、慈善、老齡、地方志、預備役和殘疾人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是我們舉全市之力,真抓實干,克難攻堅,實現重大項目歷史性突破的一年;是我們主動應對宏觀經濟新變化,超前謀劃,奮力拼搏,實現漢中經濟較快發展的一年;是我們不斷創新思路,拐彎超車,追趕跨越,在更高層次拓展空間、積聚正能量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苦干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駐漢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交通等基礎設施依然滯后,支柱產業抗風險能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在一些機關和干部中作風不實、責任缺失、效能不高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這些既是我們自身工作存在的現實問題,也是長遠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過硬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3年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我們面臨諸多有利因素: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健,將進一步促進投資拉動、擴大內需,加速發達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為我們擴大招商引資、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大好機遇;西部大開發、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加快實施,為我們從國家戰略層面獲得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市上下趕超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為我們實現“三市”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在拼搶機遇中主動作為,在克難攻堅中奮起直追,不斷開創漢中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把握縣域經濟、民生改善兩大關鍵,緊扣“三市”建設目標,著眼“四化”互動,發揮“五大優勢”,突出“六個重點”,堅持循環經濟推動、著力培育發展新優勢,堅持新興產業帶動、著力打造發展新亮點,堅持改革創新驅動、著力激發發展新動力,堅持城鄉協調統籌、著力形成發展新格局,強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5%、1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萬元 GDP 能耗下降3.5%,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2.2%、2%、2%和4%。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主要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推翻番工程,促進工業快速增長
堅持扶優扶強。深入實施工業再翻番工程,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作為做強三大工業集群的關鍵措施,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大產業。全年培育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戶、過50億元的3戶、過30億元的4戶、過10億元的5戶;力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戶。今年每新增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市上繼續給予5萬元獎勵。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50億元、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850億元。
狠抓技改項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工業重點項目80個,完成投資50億元。建成中航電測傳感器和汽車檢測設備改造、天然谷公司綠原酸提取等5個項目,加快建設陜鋼120萬噸棒材生產線、煎茶嶺3萬噸電解鎳等18個項目,新開工龍騰航空配套設備生產線、煙廠生產指揮中心等13個項目。推廣先進適用技術50項,爭創省級名牌產品10個。
做強工業園區。以國家級開發區為契機,加大漢中經濟開發區建設力度,鼓勵引導入園企業縱向延伸鏈條、橫向壯大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支持漢中航空產業園、洋縣有色冶金工業園和9個縣域工業園區完善功能、集聚產業、組團發展。爭創5個省級縣域工業園區,力爭園區營業收入突破400億元、增長25%以上。今年新創建1個省級工業園區,市上獎勵100萬元。
?。ǘ┖葑ロ椖抗ぷ?,持續擴大投資規模
加快項目建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206個、年度投資253.1億元。建成漢中機場、地電輸變電工程等21個收尾項目,加快西成客專、寶漢高速、云河水庫等68個續建項目。
精心謀劃項目。圍繞政策導向主動跟進,依托資源優勢深度挖掘,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運作,積極謀劃和儲備一批產業關聯度高、投資規模大、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力爭寶雞至南充鐵路、陽安鐵路擴能改造、焦巖水庫等72個前期項目早立項、早審批。
全力爭取項目。加大項目跟蹤落實力度,以鍥而不舍的毅力主動銜接,以真誠執著的精神贏得支持,以高效便捷的服務保障落地,力爭大唐略電擴建、佛坪金水河梯級電站開發等45個項目盡快開工。
?。ㄈ┳鰪姮F代農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擴張規模強產業。圍繞“三個六”、“四個優”、“七個特”農業主導產業,強化科技支撐,擴大基地規模,培育龍頭企業,確保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00萬噸、油料17萬噸。實施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9個,年度投資5.03億元。新建和改造茶園14萬畝、桔園5萬畝;生豬出欄400萬頭,茶葉、柑桔、蔬菜總產分別達2.4、33、191萬噸。
集成要素建園區。促進土地、資金、裝備、設施等要素向園區集中,做大產業園區,做強龍頭企業,做亮“朱鳥”品牌,逐步形成以省級為示范、市級為支撐、縣級為依托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格局。今年省、市級園區達到52個,入園企業100戶,實現產值20億元。各縣區今年至少新建1個省級園區,每超1個市上獎勵100萬元。
多措并舉促增收。以就業促增收,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72萬人,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以創業促增收,鼓勵群眾闖市場、辦實體,增加群眾經營性收入;以產業促增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群眾生產性收入。
創新體制增活力。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支持發展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四)加快城鎮化步伐,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堅持規劃一體化。圍繞打造秦巴山片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區域中心城市,按照“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要求,抓緊編制全域規劃,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科學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群規劃和區域商貿中心、特色街區、專業市場、人防工程等專項規劃,做到城鎮村空間布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銜接配套,促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堅持建設一體化。中心城區建設上,突出抓好濱江新區、興元新區、東關特色街區、江南片區等區域提速開發,重點實施中心城區東排洪渠、西新街東段、南一環西段、梁州路等工程,配套公廁、市場和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縣城建設上,加快供水設施改造和建設,完成南鄭縣城東片區道路、鎮巴縣城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實施城固、洋縣、西鄉、勉縣、寧強等縣城綜合開發項目。大鎮名鎮建設上,集中打造大河坎、崔家山、堰口等省級重點鎮,抓好交通干線、旅游景點周邊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新農村建設上,以清潔工程為抓手,持續抓好702個重點村建設,打造新型農村示范社區,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堅持管理一體化。圍繞建設宜居富裕城市,統籌兼顧中心城區、縣城、集鎮和農村社區,通盤考慮空間、資源、環境、產業、住宅和市政設施,全面提升城鄉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為抓手,按照精細化、專業化、數字化管理要求,切實抓好園林綠化、環境衛生、亮化美化、交通秩序、戶外廣告、建筑景觀等方面管理,深入開展建筑垃圾、市容環境等專項整治,下功夫解決交通擁堵、停車難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品位。
?。ㄎ澹┳ズ寐糜稳a,著力擴大消費需求
抓旅游產業。圍繞打造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一江兩岸會客廳”、“西漢三遺址”、“四區四湖四園”等精品景區建設。抓好青木川、駱家壩、華陽等文化旅游古鎮建設,高標準、規?;l展農家樂,打造鄉村旅游新亮點,培育特色旅游品牌。繼續推進竹園、漢園等星級酒店建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全年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以上,收入力爭達到105億元。
抓消費市場。繼續抓好天漢大道百億元核心商業圈、褒河物流園區、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建成“漢中茶城”、世紀陽光二期工程;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農超對接工程”;全年新建改造專業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20個,培育限上流通企業20戶。積極應對消費結構新變化,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家政養老、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力爭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1億元,增長16%。抓開放型經濟。充分發揮漢中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實施“外貿孵化器工程”,加大外貿企業培育、出口基地建設力度,加快漢中海關辦事機構、電子口岸建設,積極開拓東盟、中亞等新興市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8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
(六)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發展資金難題
促進多元融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今年安排1.1億元資金用于引導產業發展。進一步抓好“雙推雙增”工程,深化銀企合作,做強銀行、保險機構和城投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投融資平臺,全年新增融資120億元。促進天達航空、漢王藥業等企業盡快上市。
擴大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創新招商理念,轉變招商方式,把握承接產業轉移新機遇,大力開展團隊招商、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切實提高招商項目的簽約率、落地率和開工率,全年引資到位330億元。以“央企進陜”、“民企進陜”、“大專院校進漢中”為契機,吸引更多的央企民企、高等院校走進漢中,合作開發、共謀發展。
激活社會投資。認真落實國務院“新36條”及42個實施細則,放寬領域、降低門檻,鼓勵全民創業,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培育市場主體,激活民間資金,發展小微企業1000個。
?。ㄆ撸┌l揮文化優勢,增強發展軟實力
做實文化工程。按照建設文化名市的要求,加快實施羌文化研究中心、漢中圖書館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項目;落實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抓好“三館一站”免費開放、重點鎮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彰顯文化特色。依托漢中獨特的文化底蘊,培育陜南民歌、漢調桄桄等傳統文化品牌,創新辦好油菜花旅游文化節、茶葉節、諸葛亮三國文化節等節會活動,精心打造大型舞臺劇《漢上華章──風·雅·頌》,抓好張騫墓和蜀道聯合申遺工作,傳承漢風漢韻,彰顯漢文化風采。
發展文化產業。按照“大手筆運作、大作品展現、大品牌帶動”的理念,促進文化和其他產業融合,強力推進興元漢文化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龍崗文化遺址生態園區、天漢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全力支持骨干文化企業發展壯大,帶動文化產業快速提升、跨越發展。新培育文化企業100個,文化產業產值增長29%以上。
?。ò耍┙ㄔO生態文明,全力打造美麗漢中
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突出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淘汰落后產能,實現清潔生產、集約發展。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加快勉縣、寧強等循環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天然林保護、漢江濕地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切實抓好工業污染、城市污染、重點流域污染和農村污染治理,確保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達340天以上,漢江出境斷面水質達二類標準。
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全面實施《漢中生態建設規劃綱要》,圍繞城鄉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林業產業化、森林保護、生態文化建設五大工程,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生態建設。抓好市縣城市綠化,綜合實施街道綠化、庭院綠化、片區綠化。全年造林20萬畝。城鎮、交通干道、江河庫渠沿岸綠化率分別達40%、60%、70%。
(九)著力改善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抓好民生之本。圍繞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用活用好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重點做好大學生、城鎮困難人員、復轉退伍軍人、進城落戶和被征地農民等群體就業工作。全年新增就業2.5萬人。
抓好民生之基。繼續實施教育“四大工程”,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建成標準化幼兒園80所。加快“雙高雙普”創建和標準化學校建設,下功夫解決好學生擇校和大班額問題。抓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營養改善計劃和校車、學校食堂、寄宿制學校宿舍的安全管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漢中中學新校區年內建成投用。支持陜西理工學院創建省內外知名大學。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抓好民生之需。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孤寡殘疾人員救助標準。抓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加強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健全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抓好民生之急。把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放在突出位置,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和藥品“三統一”工作;完成遠程會診項目,抓好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年內中心醫院綜合門診樓、市中醫院建成投用,鐵路醫院基本建成。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示范縣區創建活動,突出抓好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和農資等重要生活生產用品的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深化計生綜合改革,持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辦好市第五屆運動會。
抓好民生之要。保障性住房上,把握進度、質量、分配三個關鍵,解決土地供應、資金籌措、政策創新三個難題,確保開工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2.72萬套,基本建成2萬套。陜南移民搬遷上,堅持集中安置為主,進一步提高上樓安置比例,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切實解決遷出群眾的就業、社保、子女入學和后續產業發展等問題,移民搬遷2.2萬戶。漢江綜合整治上,搶抓有利時機,加大建設力度,全年完成投資6.8億元,建成堤防主體40公里。扶貧攻堅上,抓好規劃啟動、項目銜接、產業培育和重點村建設,全年啟動重點村141個,實現12萬人脫貧目標。
(十)創新社會管理,維護大局和諧穩定
強化矛盾糾紛化解。充分利用市長信箱、市長熱線、政風行風熱線,建立高效統一的群眾訴求辦理平臺,拓寬民情民意收集處理常態化渠道。深入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妥善解決群眾訴求問題,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一推進、兩下降、創三無”目標。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控制指標預警和動態監控,抓好道路、交通、礦山等重點領域,學校、車站、市場等重點場所,煙花爆竹、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以及節假日等重點時段的安全監管,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
強化社會管理創新。堅持市縣區聯動、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多元化服務,依托村、社區和基層政法綜治維穩中心,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大綜治、大調解平臺,完善嚴打整治機制,推進立體化治安防控,抓好民族宗教工作,不斷深化平安漢中建設,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時代的重托光榮而神圣,人民的期望殷切而厚重。我們必須牢記使命,毫不懈怠,開拓進取,不斷提高履職能力和為政水平。
勇于改革創新,增添發展新動力。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到“三市”建設的全過程,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引領發展,以革故鼎新的銳氣克難攻堅,以爭創一流的魄力趕超跨越,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創業激情充分激發出來,把一切有利于發展的資源要素充分釋放出來,在科技創新中提升競爭實力,在機制創新中增強發展活力,在擴大開放中拓寬發展空間,在求新求變中開創新的局面。
堅持依法行政,提升為政公信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利、履行職責。建立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與聽證制度以及決策風險評估機制,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努力建設法治政府。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堅持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教授列席市政府全體會議、常務會議、市長碰頭會,完善市政府組成人員學法制度,不斷提升決策科學化、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社會公認度和群眾滿意度。
切實改進作風,增強干群親和力。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始終堅守“干部的角色是公仆、政府的職責是服務”理念,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實施意見,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做到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改進文風會風,簡化接待禮儀,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更多地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善謀民利。始終做到牢記宗旨、不辱使命,想問題考慮百姓冷暖,辦事情維護人民利益,做決策傾聽群眾呼聲,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謀大事、解難事,營造親民愛民為民的濃厚氛圍。
嚴格問責問效,強化決策執行力。時刻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進一步增強只爭朝夕、立說立行的責任意識,全面落實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做到責任有主體、實施受監督、優劣得獎懲。大力倡導敢于負責、敢于擔當的過硬作風,前移工作關口,下移工作重心,在一線落實決策、解決問題、檢驗成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動真碰硬直面挑戰,奮勇爭先實現突破。
推進廉政建設,提高政府感召力。把從嚴治政、廉潔從政要求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堅定理想信念,嚴守政治紀律,把住廉政底線,不謀私利特權。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深入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抓好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加強重大投資項目、行政審批、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把厲行節約、杜絕浪費作為廉政建設的關鍵環節,大力推行公務卡制度,嚴控“三公”支出。努力塑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征程充滿希望,新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同心同德,頑強拼搏,為實現“三市”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