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72號(經濟發展類458號)提案答復的函
鞏富文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構建秦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提案》(04372號),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有力推動我省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發展。目前,秦嶺陜西段99.3%面積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11個縣(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6個縣榮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一、關于“全方位加大秦嶺生態功能及其生態利益的研究”方面
2018年以來,我省成立了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秦嶺研究中心,依托相關專家和智庫開展秦嶺保護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問題研究,每年發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科學考察報告、氣候公報,累計開展秦嶺生態功能相關課題研究10余項。2021年以來,先后支持開展“秦嶺區域地貌與氣候響應研究”和“秦嶺典型區域森林碳匯量及價值評估”,通過與全球氣候變化特征對比,精準定位秦嶺區域氣候響應的獨特性,為秦嶺水資源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系統對氣候波動響應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通過估算秦嶺典型區域的林分生物量、秦嶺典型區域不同樹種的固碳釋氧物質量,進而估算秦嶺典型區域森林總固碳釋氧量的經濟價值,提出促進該區域森林碳匯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關于“明確秦嶺生態保護補償的補償主體和被補償主體”方面
2022年,中央財政下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90953萬元,覆蓋范圍5960.56萬畝,其中,國有國家級公益林736.05萬畝,平均補償標準為每年每畝10元;非國有國家級公益林5224.51萬畝,補償標準為每年每畝16元。在水源地生態補償方面,秦嶺區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天津市每年安排3億元重點支持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產業轉型發展以及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我省下達省級財政國家級公益林補償資金2645.4萬元,按照每年每畝4元標準補償給國有林區。落實《陜西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陜西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兌付辦法》有關規定,年度各級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均通過財政“一卡通”支付系統兌付到人到戶,切實保障林農權益。
三、關于“增加秦嶺生態保護補償的具體方式”方面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以森林等生態環境要素為實施對象的分類補償制度,通過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多項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實施縱向生態保護補償,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縱向補償方面:2022年10月,出臺《陜西省生態保護縱向綜合補償實施方案》,結合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獲評情況,對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考評測算結果排名前20名的縣(區)和獲得上述國家級榮譽稱號的16個縣(區)下達補償資金1億元。在橫向補償方面:出臺《陜西省渭河、漢丹江流域水污染補償實施方案(試行)》,制定《陜西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補償實施方案》,將漢江、丹江、嘉陵江等省內9個重點流域納入橫向補償范圍。同時,鼓勵引導市縣自主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對以市(區)為單位,主動建立市(區)間補償協議的,按轄區內每個縣(區)每年50 萬元標準進行獎勵;對以縣(區)為單位,主動建立縣(區)間補償協議的,按每個縣(區)每年50萬元標準進行獎勵。
四、關于“加大秦嶺生態保護補償的補償額度”方面
2020年,財政部單獨安排我省5.53億元用于提高中線工程水源地相關市縣轉移支付補助系數。2023年安排我省13.68億元,再次加大對中線工程水源地支持力度;加上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等其他補助,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51.83億元,同比增長10.2%。2022年,我省對秦嶺區域考核排名前6名的縣(區)下達了獎補資金1000萬元,2023年,秦嶺區域縱向補償力度進一步加大,提高了補償標準并擴大補償范圍,向考核排名前18名的縣(區)下達補償資金6000萬元。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方面,涉秦嶺的陜南3市是重點支持區域,2022年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全省共安排資金47.01億元,其中安排陜南3市36.23億元,占資金總量的77.1%。
五、關于“盡快啟動秦嶺生態補償的重點領域試點”方面
2021年以來,我省先后支持商洛、西安、寶雞、渭南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目前,涉秦嶺6市依托自身資源稟賦,探索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制定完善試點工作方案,并在推進森林碳匯交易試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法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典案例,安康市寧陜縣完成秦嶺區域2宗林業碳匯交易,成交金額700萬元,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在完善取水區和受水區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加快開展省內水資源補償機制研究和試點,探索出臺水源涵養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及相關政策。西安市出臺《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生態轉移支付辦法》,依據水源地年度原水供水量比例分配補償資金,進行水源地生態補償,2022年落實補償資金2423萬元。
下一步,我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拓展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來源,不斷優化縱橫結合的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圍繞深化我省秦嶺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各個生態環境要素補償機制,抓好補償資金績效管理。牢固樹立“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鮮明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推動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堅決守護好秦嶺這一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1日
(聯系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電話:02963912204)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