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赴陜視察報告辦理情況的函
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團:
2018年8月16日至2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視察了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形成《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赴陜西省視察報告》。報告肯定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創新人才引進、打造旅游品牌、加強對外宣傳、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澳陜合作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對助推陜西追趕超越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F就報告所提意見建議辦理情況函報如下。
一、關于弘揚精彩歷史底蘊,規劃精品文化產業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大力推進文化產業體系建設,多方搭建平臺載體,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網絡娛樂、數字出版、文化創意等產業。在關中重點發展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對外貿易、文化新型業態;在陜北深入挖掘黃帝黃河文化、民俗風情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在陜南凸顯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工藝美術等特色。大力發展文化制造業,補齊視聽設備制造、文化用品制造等短板,引導重點文化企業加快上市。大力培育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加快文化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建設。支持小微文化企業向“專、精、特”發展,形成競爭優勢。全省形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1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7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175個,國家動漫認定企業9個,文化企業上市2個、在新三板掛牌13個。
下一步,陜西將大力實施“文化+”戰略,促進文化與旅游、金融、科技、體育等深度融合。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高校、中介組織創建人才發展基地,積極設立文化產業協會(促進會),選派文化產業管理經營人才到先進地區掛職鍛煉。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和西安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文化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生態鏈和產業鏈,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發展。
二、關于提升旅游軟硬配套,鞏固旅游服務基業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印發實施關于品質提升、智慧旅游、廁所革命、鄉村旅游等一系列方案,出臺關于高A景區創建、住宿業提升、旅游用地、民宿發展等創新政策,進一步激發旅游產業發展活力。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網絡娛樂、數字出版、文化創意等產業,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啟動建設或建成運營。推進旅游與交通融合,完善高鐵、城際、民航、高等級公路旅游“快進”交通網絡和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交通驛站等“慢游”交通網絡,以適應陜西(西安)“國際旅游樞紐”發展需求。
下一步,陜西將加快破除旅游公共服務全域覆蓋短板,持續實施《陜西省旅游行業品質提升行動指導意見(2018-2020年)》,加快建設17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縣,創建延安革命紀念地等5A級景區,持續整治黑車、黑導、黑社和黑店等突出問題,彰顯旅游業民生價值。完善旅游標準體系,提升旅游標準化監管水平,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需求。
三、關于加強陜澳旅游合作,實現雙城互動共贏的建議
陜西與澳門均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兩地區位優勢明顯、資源互補、人脈相吸。近年來,陜西進一步深化陜澳旅游業全面合作,連續八年在陜粵港澳活動周期間舉辦“文化陜西”(澳門)旅游推介會,解讀文化陜西豐富內涵,推介陜西“四大旅游高地”和精品旅游線路。積極組團參加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港澳嘉年華等活動,與澳門中旅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促進陜澳旅游業界客源互通。在2018年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期間,組織演出的舞蹈《秦俑魂》《年年有余》《絲路霓裳》及歌曲《追夢絲路》等節目,充分展示了陜西文化旅游魅力。連續多年開展的陜澳兩地尋根祭祖游延安、“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青年學生研學旅游等文化交流活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一步,陜西將利用陜澳通航的便利條件,積極組團參加在澳門舉辦的各類展會,搭建兩地旅游業交流平臺。做好推介宣傳,打造陜澳兩地深度游優質產品,深入推進“陜西人游澳門”“澳門人游陜西”“港澳百團萬人游陜西”“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青年學生研學旅游等文化交流活動,促進陜澳青年思想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四、關于建立愛國教育基地,彰顯漢祖民族魅力的建議
陜西漢中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把漢中打造成漢人老家,建設興漢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所有漢人感受漢族、漢語、漢文化魅力,對提升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興漢新區是陜西省首批PPP示范城鎮建設項目,總面積27.7平方公里,規劃建設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養老養生、藝術工藝、旅居安居、商貿會展等九大板塊。興漢勝境度假區作為興漢新區文化旅游核心,現已建成漢文化博物館、漢樂府、興漢城市展覽館、漢人老家街、絲路風情街、興漢鉑爾曼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大型水上演藝《天漢傳奇》已試演,其他配套服務設施正在抓緊完善,即將開園。
下一步,陜西將配合澳門“千人計劃”,持續開發尋根謁祖、考古發掘、兵馬俑制作、漢服禮儀、皮影演示、繪畫剪紙、農業科普、航空航天、國學宗教、古法造紙、搭建古屋、鉆木取火、校際交流等游學體驗產品,為澳門同胞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服務。
五、關于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拓展路通財通優勢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簡稱“三個經濟”),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全省進出口總值3513.8億元,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實現年貨郵吞吐量31.26萬噸,中歐班列長安號實載開行1235列,重載率、滿載率均居全國第1位,鐵路旅客發送人數、貨物發送量增幅分別居全國第1位和第2位。陜西自貿區165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7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成效顯著,全省新增5個海關機構。
下一步,陜西將加快發展“三個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一是織密公路網、做大鐵路網、優化航空網、構建綜合交通網、做強信息網,加快建立陸空互動、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建設“寬帶陜西”“云端陜西”,完善高速信息網。二是著力打造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創新、國際文化旅游、區域金融五大中心,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積極建設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撥中心、跨境電商國際合作中心、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承接中心。密切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協作,加強“一帶一路”經貿人文交流,增強聯通世界的門戶效應。三是實施特殊人才支持計劃,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技術人才發展平臺建設。扎實推進“互聯網+物流”建設,完善城鄉配送體系,積極培育無車承運人、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新業態,創建一批省級示范物流園區。
六、關于加強陜澳交流合作,促進經貿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出臺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扎實推動利用外資工作保持穩定增長。拓展陜澳交流合作領域,通過絲博會、陜粵港澳活動周兩大綜合性投資貿易平臺,將陜澳合作從單純的經濟合作延伸到了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澳門在陜累計投資項目70多個,合同外資近4億美元。搭建人文交流合作平臺,組織承辦的第25屆華夏園丁大聯歡、絲博會教育論壇和峰會、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等活動,提高了陜澳人文交流與合作頻度。研究出臺港澳臺地區人才來陜工作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其在陜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蒲袡C構、高校和文化團體已全方位、廣渠道、深層次、多元化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形成了“一帶一路”上的“陜西風格”。
下一步,陜西將創新辦好絲博會、陜粵港澳活動周,積極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點貿易投資活動,為陜西和澳門、葡語國家搭建交流合作平臺。鼓勵陜西企業在澳門和葡語國家建設“海外倉”“陜西地產品展示中心”,舉辦陜西名優特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擴大澳門和葡語國家特色商品和服務進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澳門及葡語國家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酒店管理、商貿、金融等領域的知名企業在陜建立分支機構、功能總部。加強駐澳門商務代表處建設,持續開展與澳門、葡語國家在華機構的常態化聯絡。
七、關于加強古城文物保育,避免城鎮過度開發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先后出臺多部地方法規強化古城保護,對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71個中國傳統村落、323個省級傳統村落、2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制了保護規劃,形成城市總規、古城保護規劃、歷史街區控制詳規和文物保護規劃四位一體的保護體系,探索了國家遺址公園模式、退耕還林模式、集團運作模式、城市公園模式和民營建設模式,將文物保護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
下一步,陜西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重要指示精神,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統籌安排文物保護與城鎮建設、民生發展。建立省級層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體系,完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法規。持續做好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申報工作,發揮文化遺產在城鎮化建設中的新功能,使文物保護與城鎮發展相生共榮。
八、關于拓展陜澳科技合作,助力科研協同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心打造創新平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建設扎實推進,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注冊運行,西北首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落地。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建設,33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100億元,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第7位。
下一步,陜西將加快研究制定《關于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支持陜澳兩地產學研機構圍繞重點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先進適用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等創新服務平臺,共同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科技人才交流培養。在電子信息、大數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技術領域開展合作。引導省內高校、企業與澳門相關機構開展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落地,研究成果可先行先試用于陜西新型智慧城市、秦云工程建設。鼓勵澳門專家牽頭或參與陜西科技戰略研究、計劃指南編制、項目評審驗收等工作。建立陜澳科技信息服務合作網絡,促進兩地科研儀器與設施、科技成果、科研數據、科技文獻、科技人才等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支持兩地高校、科研機構聯合舉辦學術會議、合作論壇、科技培訓以及青少年科普等活動。
九、關于加強生態補償力度,推動生態資源保護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進一步健全完善我省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出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意見,加快推進森林、水流、耕地、濕地、荒漠、礦區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跨地區補償成效顯著。2018年下達漢中市財力性補助共計94.2億元,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9億元,占到全省該項資金的31.5%。還專門下達陜南三市各1億元,用于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及相關配套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由于中央補助資金和省級財力有限,陜南三市生態資源保護投入壓力仍然較大。
下一步,陜西將在中央補助的同時,進一步健全配套制度體系,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制度作用。全面落實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自然資源用途管制,推進能源資源按質量分級、梯級利用。強化重點區域和地區間補償,推動漢江、丹江、延河、無定河等流域建立水源地水質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與精準脫貧,加大貧困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建立貧困地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制度,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十、關于促進農業發展現代化,深化農民脫貧攻堅戰的建議
2018年,陜西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省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30億元,增長30.4%,其中對深度貧困縣投入增長50.5%。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著力打造“3+X”農業特色產業體系,23個縣、104.5萬人即將摘帽脫貧。全年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竣工9.1萬套,危房改造7.9萬套,貧困人口大病救治率99.4%,新改建農村公路1.2萬多公里,蘇陜扶貧協作項目帶動18萬人脫貧。
下一步,陜西將聚焦深度貧困,落實精準要求,切實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2019年實現56.5萬人脫貧,29個貧困縣摘帽。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打造農業國際合作引領區,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鞏固果蔬、羊乳、小雜糧、茶葉等傳統出口產業優勢,建設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加大與澳門酒店業對接力度,推動蘋果、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入駐,提升陜西農產品出口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十一、關于建立完善投融資機制,扶持重點產業成長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著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先后出臺一系列導向清晰的產業引導政策措施,相繼設立了包括果業、畜牧業、扶貧和環保產業基金在內的31支省級政府投資基金,截至2018年底,累計投資子基金和項目232個,到位資金127億元,完成投資65.63億元。
下一步,陜西將加大省級政府投資基金投入力度,加強與國家相關基金的合作,發揮好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抓好農村產業發展,積極研究配合國家設立省級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鼓勵農民創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持續發揮楊凌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引領示范作用,建設一批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支持楊凌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游。積極研究配合國家設立綠色循環經濟基金,扶助綠色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發展。同時,把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促進節能減排、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十二、關于出臺政策有的放矢,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陜西聚焦營商環境痛點、堵點、難點問題,認真實施《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制定印發《陜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取消、下放或委托行政審批事項247項,精簡25%,推進審批服務“顆?;惫芾?、“三級四同”和“一網通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實現全覆蓋,營商環境各項指標大幅提升,市場主體總量增長29.1%。國資監管、評價、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省屬國企營業收入增長10.8%,利潤增長15.6%,所有者權益增長13.3%,“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基本完成。
下一步,陜西將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加快建成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以“一網通辦”為群眾辦事創業提供便利。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降低民企要素成本、制度性成本、稅負成本。堅決破除民營企業發展障礙,用好民營企業紓困基金,健全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獎補機制,成立民營企業維權投訴中心,完善民營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繼續加大財稅金融改革力度,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不斷擴大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4日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