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表彰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通報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 按照《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辦法》(陜政發〔2011〕44號)的規定,經過申報、審查、初評、終評、公示等評獎程序,共評選出207項陜西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其中著作類一等獎8項、二等獎29項、三等獎55項,論文類一等獎6項、二等獎28項、三等獎81項?,F予以通報表彰。
??? 希望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再接再厲,以建設西部強省、構建和諧社會為重點,繼續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并重,注重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研究,推出具有陜西特色、陜西風格、陜西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為繁榮和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陜西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項名單
??????????????????????????????????????????????????????????????????????????? 陜西省人民政府
???????????????????????????????????????????????????????????????????????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附件: | ? | |
陜西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獎項名單(著作類) | ||
一等獎(8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心體與時間——二十世紀中國美學與現代性 | 尤西林 |
2 | 新中國經濟學60年(1949-2009) | 白永秀、任保平 |
3 | 西北少數民族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 | 周偉洲 |
4 | 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 | 周曉陸 |
5 | 中東史 | 彭樹智、王鐵錚、 黃民興等 |
6 | 開放經濟下的服務貿易壁壘和動態比較優勢 | 馮宗憲、尚? 濤、 丁輝俠 |
7 | 《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中下) | 姚? 遠、王? 睿、 姚樹峰 |
8 | 《十三經辭典》爾雅卷、尚書卷、周禮卷、儀禮卷、春秋公羊傳卷 | 遲 鐸、白玉林 |
二等獎(29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教育管理學論綱 | 司曉宏 |
2 | 大明宮:灼熱的大遺址 | 周? 冰 |
3 | 資源性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與生命周期研究 | 杜躍平等 |
4 | 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 | 李繼凱等 |
5 | 油氣資源富集區域的產業成長與技術創新 | 胡 健、焦 兵、 董春詩等 |
6 | 人本價值與公共秩序 | 劉進田 |
7 | 西北道教史 | 樊光春 |
8 | 刑事證據契約論 | 宋志軍 |
9 | 政治實踐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廣義視角 | 劉吉發 |
10 | 閱讀的歷史 | 李瑞林、賀 鶯、 楊曉華 |
11 | 解構與重構:俄羅斯后現代小說的文化對抗策略 | 溫玉霞 |
12 | 古史傳說時代新探 | 王 暉 |
13 | 以質量看待增長:對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反思 | 任保平 |
14 |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史論 | 趙馥潔、段建海、 董小龍 |
15 | “三個代表”與唯物史觀 | 劉世文 |
16 | 中國非再生能源資源開發中的價值損失測度及補償 | 李國平、劉治國、 趙敏華 |
17 | 分離與重構——中國大眾傳媒產業經濟績效分析 | 岳? 芃 |
18 | 《媒介創新:西北地區與東部地區新聞事業比較研究》系列研究 | 王天定、王? 亮 |
19 | 心理學理論價值的再發現 | 霍涌泉 |
20 | 追求與選擇:全球化時代文學理論的價值思考 | 李西建、暢廣元 |
21 | 陜北出土青銅器 | 曹 瑋 |
22 | 北洋集團崛起研究:1895-1911 | 張華騰 |
23 | 嬗變與開新: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研究 | 杜向民、黎開誼 |
24 |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礎 | 李令福 |
25 | 閱讀織物上的歷史——中華嫁衣文化調查 | 屈雅君、馬聰敏 |
26 | 關中鄉村精英研究 | 付少平、祝蘇東、 李 燕等 |
27 | 革命·鄉土·地域:中國當代西部小說史論 | 趙學勇、孟紹勇 |
28 | 中國農戶的收入風險應對機制與消費波動 | 馬小勇 |
29 | 高學歷科技人力資源流動研究 | 王成軍 |
三等獎(55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倫理文化的人格透視 | 孔潤年 |
2 | 賈平凹及其文學的文化意義新探 | 孫新峰 |
3 | 文學氣象與民族精神——20世紀陜西地緣文學審美形態 | 馮肖華 |
4 | 文化自覺與三十年文學論稿 | 權雅寧 |
5 | 社會轉型期教育倫理探索 | 趙克平 |
6 | “三農”可持續發展的融資拓展:民間金融的法制化與監管框架的構建 | 陳 蓉 |
7 |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歷史和理論起源 | 任曉偉 |
8 | 《史記》與中國文學 | 張新科 |
9 | 宋元畫學研究 | 韋 賓 |
10 | 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 | 李 強 |
11 | 中國與兩河流域神話比較研究 | 張文安 |
12 |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 | 呂亞虎 |
13 | 唐朝與新羅關系史論 | 拜根興 |
14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 栗洪武 |
15 | 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應用 | 王振宏 |
16 | 科舉教育的傳統與變遷 | 田建榮 |
17 |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 | 黃 聰 |
18 | 媒介文化的闡釋與批判 | 鮑海波 |
19 | 梁帶村芮國墓地——二○○七年度發掘報告 |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景區管理委員會 |
20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黨的建設研究——重構執政黨建設理論新體系 | 辛? 榮 |
21 | 中國航天產業股份制改革研究 | 王新安 |
22 | 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研究 | 殷紅霞 |
23 |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 王竹林 |
24 | 中國西部區域發展路徑——層級增長級網絡化發展模式 | 張建軍 |
25 | 明代戲曲理論批評論爭研究 | 敬曉慶 |
26 | 中古應制詩的雙重觀照 | 程建虎 |
27 | 個人的私語——中國現代書信體小說研究 | 韓 蕊 |
28 | 古代哲學中的信息、系統、復雜性思想——希臘·中國·印度 | 鄔? 焜 |
29 | 西安鼓樂古典譜集 | 馬西平 |
30 | 中國金融自由化進程中的安全預警研究 | 沈? 悅、王小霞 |
31 | 旅游衛星賬戶與旅游活動對地區經濟影響研究 | 黎 潔等 |
32 | 政府在現代議會立法中的角色研究 | 王保民 |
33 | 大學課堂學習環境論 | 陸根書、 程光旭、 楊兆芳 |
34 | 體育鍛煉研究的測量工具及應用 | 陳善平、張? 平、 潘秀剛等 |
35 | 入世后中國保險業競爭力評價與對策 | 薛偉賢 |
36 | 陜西炕頭石獅藝術研究 | 朱盡暉 |
37 | 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 | 柯卓英 |
38 | 中國體育消費統計理論與實踐——中國體育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研究 | 蔡 ?軍、權德慶、 田中林等 |
39 | 當代自然觀與文化反思——奧地利當代文學中的自然概念 | 聶 軍 |
40 | 白居易閑適詩研究 | 毛妍君 |
41 | 產業價值鏈整合視角下電信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 張? 鴻、張 利、 楊 洵等 |
42 | 大學教育與社會發展論 | 孫冰紅 |
43 | 自然與自由——老莊生命哲學研究 | 付粉鴿 |
44 | 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 | 李利安 |
45 | 宋代軍法研究 | 張? 明 |
46 | 審計問責:理論研究與制度設計 | 馮均科 |
47 | 傳播習俗學論綱 | 楊立川 |
48 | 警政革新與警察裁量權之規范 | 徐文星 |
49 | 私法文化:價值訴求與制度構造 | 李少偉、王延川 |
50 | 羌學文庫:白石·釋比與羌族 | 周毓華 |
51 | 先秦士人與司馬遷 | 王長順 |
52 | 中國能源安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 | 邵忍麗 |
53 | 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經濟特征與當代改革 | 譚虎娃 |
54 | “樣板戲”研究 | 惠雁冰 |
55 | 商洛方言語音研究 | 孟萬春 |
?
陜西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獎項名單(論文類) | ||
一等獎(6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國家關愛女孩行動的政策創新——戰略規劃、治理模式與實踐 | 李樹茁、楊雪燕、 韋? 艷等 |
2 | 西部經濟十年發展報告及2009年經濟形勢預測 | 何煉成、姚慧琴、 徐璋勇等 |
3 | 陜西省促進科學發展的“三位一體”考核制度研究 | 陜西省促進科學發展的“三位一體”考核制度研究課題組 |
4 | 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 | 周宏偉 |
5 | 《摩羅詩力說》與中國詩學的現代轉型 | 李 震 |
農地社保功能與農村社保制度的配套建設 | 韓 松 | |
二等獎(28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資產價格、匯率變動與最優利率規則 | 李 成、王 彬、 馬文濤 |
2 | 榆林市生態補償機制框架設計 | 張思鋒、張? 立、 滕? 晶等 |
3 | 農村教育城鎮化:動因、目標及策略探討 | 胡俊生 |
4 | 大眾傳播的導向責任 | 李明德 |
5 | 陜西省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式與全國及周邊省市區對比研究 | 楊鵬鵬、劉 偉、 胡春梅等 |
6 |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若干經驗教訓的思考 | 馬啟民 |
7 | 秦晉兩省黃河沿岸方言的關系及其形成原因 | 邢向東 |
8 | 從接受視角看波德萊爾的詩歌美學思想 | 戶思社 |
9 |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工業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 馮根福、劉志勇、 蔣文定 |
10 | 網絡傳播價值體系論 | 鄧曉旭 |
11 | 理論·實踐·價值·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科學內涵的四維解讀 | 張建祥 |
12 | “為天地立心”——張載“四為句”新釋 | 林樂昌 |
13 | 論我國國家所有權的性質——以所有權觀念的二元化區分為視角 | 程淑娟 |
14 | 關系社會學及其學科地位 | 邊燕杰 |
15 | 人整個地生存在邊界上——巴赫金人學思想簡論 | 段建軍 |
16 | 誰主沉浮:農牧交錯帶城址與環境的解讀——基于明代延綏長城諸邊堡的考察 | 張 萍 |
17 | 當代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及其未來走向 | 王俊拴 |
18 | 陜西省“十二五”時期發展思路研究報告 |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課題組 |
19 | 視覺表象掃描的概念控制 | 梁三才、游旭群 |
20 | 陜西風險投資機構與創新企業共生界面構建及政策研究 | 黨興華、楊敏利、 張首魁 |
21 | 中國的性別失衡與公共安全——百村調查及主要發現 | 靳小怡、郭秋菊、 劉利鴿等 |
22 | 后改革時代的特征分析 | 郭俊華、衛? 玲 |
23 | 構建傳播中介:社會組織參與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新角色 | 黃? 蓉、滕? 朋、 彭? 瑾等 |
24 | 建國初黨報領導下的“讀報組”發展探析 | 王曉梅 |
25 | 《文心雕龍》審美范疇的佛教語源 | 普 慧 |
26 | 教學規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邏輯 | 南紀穩、張立昌 |
27 | 陜甘寧邊區民事法律的幾個問題 | 肖周錄、馬京平 |
28 |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 | 鈔小靜、惠? 康 |
三等獎(81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1 | Sources of Chines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1987-2005(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源泉:結構分解分析,1987-2005) | 楊? 凌、Michael L. Lahr |
2 | Wiki知識元語義圖研究 | 溫有奎、焦玉英 |
3 | 西安高新區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研究 | 張永春、張盈華、 唐 震 |
4 | 《周易》本經卦辭“小”義新論 | 吳國源 |
5 | 農村道路對陜西省農業現代化影響力研究 | 李 麗、張乃俠、 閆淑榮 |
6 | 當代西方的兩種新自由主義——政治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對立 | 張純厚 |
7 | 陜西秦嶺北麓地區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研究報告 | 陜西秦嶺北麓地區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 |
8 | Effects of Rural Mutual Health Care on outpatient service utilization in Chinese village medical institutions: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互助醫療保險項目對村衛生室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基于面板數據為例) | 周忠良、高建民、 薛秦香等 |
9 |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 | 田高良、李留闖、 李? 鵬等 |
10 | 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數的實證研究 | 屈小娥 |
11 | 身體美學:西方與中國 | 張再林、李軍學 |
12 | 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間”:社團與期刊 | 楊 琳 |
13 | 管理學基礎研究的理性信息人假設與勢科學理論 | 李德昌 |
14 | 大江健三郎文學的時空美學——論《同時代的游戲》 | 霍士富 |
15 | 巫術研究與現代認同 | 王洪琛 |
16 | 曲江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研究 |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
17 | 西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企業經營與管理軌跡 | 張阿利 |
18 | 美與丑之藝術本質論——化丑不能為美 | 趙小雷 |
19 | 論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創意設計的人才培養 | 龐永紅、屈 健 |
20 | 中國古代斧鉞制度的初步研究 | 錢耀鵬 |
21 | 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及其配合效應模擬分析 | 張? 龍、白永秀 |
22 | 南大吉與王陽明——兼談陽明心學對關學的影響 | 劉學智 |
23 | 1978~2008: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學術評論 | 侯甬堅 |
24 | 復雜圖形表象產生的認知加工機制 | 宋曉蕾、游旭群 |
25 | 平等與效率相互促進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標和關系狀態 | 郝文武 |
26 | 條件推理的語義關系表達形式效應 | 王墨耘、高 坡 |
27 | Cultural Norms Informing Other-Conscious Selfhood in Chinese Relational Worlds(從文化規范看中華人際型社會中的他人意識性自我心理特征) | 王茂金、戴婧晶 |
28 | 學術期刊影響力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張積玉 |
29 | 我國刑法中“其他”用語之探究 | 王耀忠 |
30 | 還原本真,各得其所: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關系新探 | 李萬強 |
31 | 新聞策劃及其誤區 | 龐曉虹 |
32 | 關于商洛老齡化進程和發展戰略的研究與探索 | 商洛市老年學學會 |
33 | 定制生產下的供應鏈網絡競爭均衡問題研究 | 賈俊秀 |
34 | 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個性成長影響的預測 | 鄭林科 |
35 | 陜甘寧邊區新文字運動興衰探析 | 秦? 燕 |
36 | 高管政治關聯對公司慈善行為的影響 | 賈 明、張 喆 |
37 | 唐宋女性書法文化 | ?!〈?/strong> |
38 | 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 | 曹 鋼 |
39 | 生態補償理論基礎新探——勞動價值論的視角 | 胡儀元 |
40 | 真的探尋——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文學創作審美價值論 | 韓魯華、田翠花 |
41 |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彈性影響研究——以中國為例的經驗分析 | 李從容、祝翠華、 王玉婷 |
42 | 影響西部農村選民投票決定的因素分析 | 朱金衛 |
43 | 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研究 | 楊忠泰 |
44 | 論神木醫改對西部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制改革的借鑒與啟示——以公共服務的視角 | 劉 海 |
45 | 西安高新區萬億現代服務產業帶發展對策研究 | 胡宏力、張運良、 張 蕾 |
46 | 在大學生中加強“民族苦難意識”的培養 | 李廣生 |
47 | 基于環境污染的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 袁曉玲、張寶山、 楊萬平 |
48 | 國家特征、市場競爭與產業政策效率的決定 | 孫? 早、王? 文 |
49 | 知識資源對自然資源的替代:一個實證分析框架 | 賈小玫、楊永輝 |
50 | 物理學中的三個“妖精”及其簡單性和復雜性思想意蘊 | 王有腔 |
51 | 馬克思的社會基本結構理論之重構——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出發 | 馬文保 |
52 | 日本式單元化生產——生產方式在日本的最新發展形態 | 劉晨光、廉? 潔、 李文娟等 |
53 | 文學創新與世界眼光 | 張保寧 |
54 | “紙張粉碎機”的層次結構 | 裴雨來、邱金萍、 吳云芳 |
55 | 陜西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研究 | 裴成榮、劉 懷、 王曉娟等 |
56 | 兩宋《太平廣記》流傳與接受補證 | 成明明 |
57 | 農民工工傷保險需求與制度供給分析——兼評 《工傷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 | 于欣華、何寧生 |
58 | 改革開放30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 王永智、劉建華 |
59 | 新聞語言的研究現狀及其反思 | 翁玉蓮 |
60 | 簡析西安東岳廟主殿壁畫藝術 | 高 明 |
61 | 《莊子》文化背景新論 | 劉生良 |
62 | 冷戰期間美國對外“隱蔽行動”問題論析 | 白建才 |
63 | 疾病、卑濕與中古族群邊界 | 于賡哲 |
64 | 動態表情對面孔啟動效應的影響 | 王勇慧、張文娟、 邊國棟 |
65 |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創新 | 王 繼、郭 林 |
66 | 民生本位時代的財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價值目標視角的分析 | 張映芹 |
67 | 國家聲音與政治景觀:《新聞聯播》的結構和功能分析 | 許加彪 |
68 | 閱讀識別身份:數字時代閱讀方式變革與文化身份認同研究 | 南長森 |
69 | 對我國社會保障爭議解決機制的理論反思——基于權利救濟的考察 | 張 姝 |
70 | 疑罪不訴的證據問題探討 | 馮衛國、馮耀輝、 宋志軍等 |
71 | 從《時務報》到《新民叢報》:梁啟超黨報思想向國報思想的嬗變 | 羅 朋 |
72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China’s LandConversion Program on farmers’ growth and labor transfer(退耕還林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 分析——以吳起、定邊和華池三縣為例) | 姚順波、郭亞軍、 霍學喜 |
73 | 和諧發展與社會正義 | 張周志 |
74 | 陜西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研究 | 吳群琪、孫啟鵬、 陳文強等 |
75 | 冷戰后俄羅斯的中東政策及其特點淺析 | 李延長 |
76 | 從三維角度論現代技術觀的演進與和諧技術觀的構建 | 蘇振鋒 |
77 | 唐代中后期“地方獨立化”問題初探 | 朱德軍 |
78 | 關于構建中國病人權利保護體系之思考 | 謝 曉 |
79 | 中心城市全民健身路徑的建設與管理——以西安市為例的研究 | 胡效芳、馬 紅、 劉榮花等 |
80 | 全真圣地重陽宮 祖庵碑林樹奇葩 | 樊建武 |
8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總體方案研究 | 吳建南、馬? 亮、 閻? 波等 |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