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十五”工業經濟結構調整規劃綱要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陜西省“十五”工業經濟結構調整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陜西省“十五”工業經濟結構 調整規劃綱要
“十五”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時期,也是陜西在新世紀抓住入世和 西部大 開發歷史機遇,由滯后發展走向全面振興的轉折時期。為了實現這個轉折,“十五”期間必須 加速陜西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關中、陜南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和陜北能源重化工 基地建設,全面構筑關中高新技術開發帶新興產業框架,為把陜西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奠定基礎 。
一、陜西工業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 陜西工業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和以電子、機械、軍 工、紡織、醫藥、石化、能源、食品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結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集體企業 、“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
“九五”以來,陜西工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96年到2000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年均 增長10.5%,比同期GDP年均增長速度約高1.6個百分點。2000年,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549.6億 元,占全省GDP的33%,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仍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工業結構調整步 伐加快,工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高科技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電子信息、重大裝備、能源化工、 醫藥、食品、有色金屬等行業取得了較快增長,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非國有工 業以高于國有工業兩倍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全省工業形成了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干產品 ,如高壓輸變電設備、民用飛機、工程機械、鈦材、鉬產品、彩管、偏轉線圈、程控交換機 、真空開關等,在全省工業經濟中起著支撐和帶動作用。
陜西工業“九五”雖然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從總體上看,仍存在總量偏小,基礎和實力較 弱,發展速度較慢,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與沿海發達省市相比,還有很大差 距。200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銷售收入占全國的比例僅為1.28%。分析其原因,除了觀念落后 、改革滯后和工業投資不足等因素外,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工業企業的所有制結 構不合理。國有工業布局分散、戰線過長、比重過大,非國有工業規模小、主體弱、投資少, 企業活力不足。二是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多,大而強、小而專的企業 少,企業競爭力不強。三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優勢產業產品的支柱 作用不明顯,有些傳統產業如冶金、紡織等出現了衰退。
“十五”期間要實現我省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從根本上解決 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改革滯后等主要問題,從戰略上調整我省工業結構。
二、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與主要目標
(一)基本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調整促發展,創新帶發展”,“有進有退”和“有所為,有所不為” 的原則,以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為契機,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 步為動力,以存量資產流動重組和增量投入為途徑,以所有制結構調整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為 突破口,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為重點,對全省工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2、調整思路。
圍繞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發展規模經濟,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 集中,把電子、重大裝備、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有色等6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做強做大 ,把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工程、空間技術6個高新技術產業做精做強 ,積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提高工業的科技含量;采取有效措 施,關停并轉“五小企業”,壓縮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通過改制改組、破產并購,加快國有經濟 從一般性競爭領域中有序退出,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通過結構調整,逐步實現 全省工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使陜西成為工業布局合理、結構特色鮮明、競 爭力強的西部經濟強省。
(二)調整目標
1、總量目標。
到200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9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5%,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 益綜合指數保持在90%以上。
2、結構調整目標。
今后5-10年全省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方向是: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產業結構集中化、企 業組織結構合理化、經濟規模集約化、產品結構高檔化、市場結構外向化、區域工業經濟結 構協調化、科技優勢和資源優勢產業化。
——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國防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電 子、重大裝備、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有色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到2005年力爭 將陜西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國防軍工與重大裝備、能源化工、生物制藥、綠色食品和 有色金屬材料工業基地。
——產品結構調整:“十五”期間,著重發展70個重點名牌產品,使重點名牌產品產值在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占到50%以上;做強做大支線飛機、汽車、輸變電設備等10 個名牌產品,使其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到2005年,努力形成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 團,5個年銷售收入50-100億元左右的大型企業集團,10個年銷售收入10-50億元的企業集團。 在現有60戶優勢企業的基礎上,培植100戶能夠支撐陜西經濟發展的骨干企業。國有及國有控 股大中型企業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趨于完善,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中小 企業放開搞活,具有較強競爭能力。
——所有制結構調整:到2005年,非國有工業生產總值占到全部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
3、企業技術進步目標。
“十五”期間,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爭取達到1000億元,其中工業基建投資250億元、 技改投資67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投資80億元;建立和完善10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0個省 級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0個產學研聯合體, 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20%以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重點 實施六大支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使其工藝技術和裝備總體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先進水 平,行業龍頭企業達到同期國際水平,關鍵新產品、新工藝研發設備和主要生產線設備接近國 際先進水平;開發6000項新產品,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5%;工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到1噸標準煤, 水耗下降到15立方米,水的復用率達到90%,工業污染物的排放要全部達到國家標準。
4、對外開放與國際經貿發展目標。
“十五”期間,全省工業企業利用外資8.5億美元,積極爭取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和沿海企 業集團來陜投資。擴大對外貿易,工業品出口76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90%。
三、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改組國有企業,優化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
“十五”期間,要在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優化所有制結構、培育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3個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
(一)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
遵循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原則,全省國有工業涉及的各個行業,要按照其固有的功能和 競爭力排位,分三類進行調整:
第一類:戰略性經濟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軍事工業、印鈔業;涉及國家重大 經濟利益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煙草加工業;提供公共服務與產品的公益性行業,主要有食鹽 加工業與經營、電力、供熱、自來水、天然氣生產與供應業以及城市污水處理等環保行業。 這類行業國有資本應保持控制地位,國家應注入一定資金,用于骨干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技 術裝備水平;加強非主營業務的剝離改制,軍工企業要軍民品分離。個別行業可有選擇地出售 、轉讓部分國有股份,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第二類:資產量大、產業關聯度高、提供消費品或生產資料中間產品的行業。包括電子 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煤炭采選業、有色金屬礦 采選業、普通機械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業、紡織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 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冶金業、 建材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對于這類行業的企業,國有資 本要分階段有序退出,通過出售國有資產或轉讓國有股權,鼓勵國內外資金進入,不斷降低國 有股比重,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同時,加大行業整合力度, 優化企業組織結構。
第三類:無明顯競爭優勢的一般競爭性行業。包括服裝及其纖維制品制造業,皮革、毛皮 、羽絨及其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塑料制 品業,金屬制品業,其他礦采選業,其他制造業,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文教體 育用品制造業,橡膠制品業,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印刷業,記錄媒介的 復制業。對這類行業的企業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破產、兼并、聯合、拍賣等 多種形式,促使國有資本盡快大部或全部退出;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 組,不斷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對產品沒有市場、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和資源枯竭的國有 企業,以及浪費資源、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污染嚴重的小煤礦、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 、小火電等,實施破產關閉。
(二)加速培育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十五”期間,圍繞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突破口,以 名牌產品為龍頭,以資本為紐帶,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企業改制、改造和資產 重組步伐,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通過抓好咸陽偏轉、秦嶺水泥、西安漢斯、 寶光、秦川機床、東盛科技、數碼測繪等60戶優勢企業和彩虹、西飛、長慶、省電力、有色 、長河等40戶企業集團,建立新型的企業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配套關系,連結和帶動一批企業的 改組與發展,從而形成一批具有規模效益和較強區域帶動作用的企業集團,提升全省經濟總量 ,促進全省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在企業集團的培育和組建上,要按照扶優扶強、政企分開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區別情況,分類推進。
第一類:組建實業型的企業集團。以天王興業、建設機械、黃工等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優 勢企業作為母公司,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通過并購等方式,實現低成本擴張。此類集團寓資 本經營于生產經營之中,以資本經營促進生產經營。
第二類:設立控股集團和資產經營公司。設立重型汽車、機床工具、醫藥、建材、輕工 、紡織等一批控股集團和資產經營公司,采取資產并購、資產劃轉、授權經營和委托管理等 方式,通過加大行業資產的整合力度,促進行業或地區資產的整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類:引資嫁接改造老企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長航、陜汽齒、陜印機等已進 入國內優勢企業集團的企業盡快發展壯大,同時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產權轉讓或嫁接改 造加快進入國內外優勢企業集團,引進資金、技術、管理,拓寬發展空間,迅速成長壯大。
第四類:建立新型合作聯盟。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優勢互補原則,在信息產業、生物制藥、 果業、食品加工等行業發展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新型合作聯盟,通過共同研究 開發,共用品牌,聯合開拓市場,建立長期供貨或協作關系等方式,形成各種類型的戰略聯盟, 逐步發展成新型企業集團。
(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
“十五”期間,要堅持發展大企業、大集團與扶持中小企業并舉的方針,以“優化環境、 強化服務、促進發展”為目標,切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推進各種所有制中小企業健 康、快速發展。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100—200戶具有較 好成長性、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小巨人”、“小伙伴”,形成與大企業大集團專業化分工、 大中小匹配的關聯產業群體和企業規模結構。一是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的政策環 境。要將省委、省政府兩個《決定》精神拓展到中型企業改革和大而全企業的分離輔助、分 塊改制;進一步放寬個體私營企業市場準入領域,簡化市場準入審批程序;支持鼓勵個體私營 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投資和經營,促進資本結構優化。二是切實解決好中小企業的融 資問題。加快建立省、市兩級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機構,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機構,支持中小高新 技術企業通過股改、上市或發行債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三是維護權益,加強監管。要制 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發展行業協會、工商聯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依法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依法監督管理,規范企業行為,加強自律機制,促進中小企 業的健康發展。四是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建立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做強做大六大支柱產業
“十五”期間,產業產品結構調整要堅持優勝劣汰、扶優扶強原則,在重點發展70個名牌 產品,使其年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的基礎上,做強做優支線飛機、汽車及零部件、輸變電設 備、數控機床、工程機械及節水灌溉設備、制冷壓縮機、彩色顯像顯示器件、生物制藥、數 字家電、通信設備等10個名牌產品,使其成為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拳頭”產品;做強 做大電子、重大裝備、能源化工、有色金屬、食品、醫藥6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其成為 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建材、紡織、輕工、冶金等傳統產業,使其得到較快發展。六大支柱產業 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
(一)電子
電子工業的發展,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革命為契機,依托現有骨干企業,技 術引進和自我發展相結合,以電子元器件、通信、數字化家電和計算機及外圍設備四大類產 品為主導方向,集約化、規?;l展。到“十五”末,電子行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50億元。
1、新型元器件產品:發展系列化顯示器、顯像管、顯示屏產品,偏轉線圈、偏轉磁芯、 厚膜電路、液晶顯示與硅晶材料、高壓真空開關管等元器件產品,專用集成電路產品和光電 器件、敏感元件、片式元器件、電力電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產品。
2、通信產品:重點開發GSM/CDMA無線通信系統、M30移動程控交換機、無線接入網系統 、光電轉換設備和衛星通信設備、雷達導航設備等產品。
3、數字化家電:超能電器、多媒體電視、高清晰度數字化電視、數字相機、汽車音響設 備及三網(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光纖網)合一的電視機頂盒產品等。
4、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鈦磁光盤、刻錄機、板卡、大容量高速圖 形工作站、專用工業控制模板及編程控制器等產品。
(二)重大裝備
充分發揮我省機械裝備工業的基礎優勢,選擇有發展優勢的軍民用飛機、輸變電設備、 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配件、機床工具、制冷壓縮機等六大類產品為重點,走國產化和規?;?路子,發展成陜西的重要支柱產品。同時抓好工業自動化儀表、新型紡織機械、石油化工機 械等一批具有一定基礎的產品的升級改造,全面提升我省機械裝備工業的整體實力。到“十 五”末,機械裝備工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1、飛機制造:在改進“運七”、“運八”飛機的基礎上,抓緊開發研制、生產新一代支 線客機,形成年產40-50架支線客機的生產能力;同時積極開發生產市場需要的多種專用微型 飛機和機載設備;進一步擴大飛機轉包生產;用5-10年時間把西安建成中國最大的民用飛機制 造和航空零部件生產基地。
2、輸變電設備:重點發展50萬伏及以上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以及以光纖光纜為主的電工電器產品,實現以產頂進,把西安建成全國最大的輸變電設備生產基地。
3、工程機械:重點發展以大噸位液壓挖掘機、滑模式水泥攤鋪機、大型瀝青混凝土攪拌 設備和裝載設備為代表的系列產品。
4、汽車工業:軍民兩用重型汽車、豪華大客車、大客車底盤、零部件及專用汽車、微型 汽車。
5、機床工具:主要發展以數控磨床、電火花成型機床為代表的精密數控機床系列和以精 密復雜刀具、精密功能部件為主體的工具和功能部件產品,研制開發柔性生產線成套設備、 汽車工業及其它產業專用機床等,擴大市場占有率。
6、制冷壓縮機:重點發展轉子式、渦旋式冰箱壓縮機、空調壓縮機、車用空調壓縮機、 制冷電機及空調變頻模糊控制器等配套件,加快制冷產品及配套件基地建設。
(三)能源化工
“十五”期間,在保持能源生產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要加大一次能源的轉化和深加工力 度,繼續發展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力爭在煤化工和重化工兩個方面取得突破,實現能源資源 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盡快使能源化工產業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使陜北成為全國能源重 化工基地?!笆濉蹦?能源化工實現工業總銷售收入600億元。 1、能源(煤電油氣)。
煤
以建設大規模、現代化優質環保煤基地、煤液化基地和西電東送商品 電基地為目標 ,繼續擴大神府、榆林、黃陵礦區規模,高起點、新機制、大規模地建設榆神礦區,到“十五 ”末,神府、榆神礦區煤炭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噸。同時,限制關中老礦高硫煤的產量,取締 小礦井建設。
電
爭取開工建設神府礦區大容量、超臨界、高自動化的坑口電廠,實施西 電東送;加快 戶縣電廠60萬千瓦技改和漢江梯級水電開發,大力發展陜南水電。“十五”末,全省總裝機容 量達到1000萬千瓦。
油
加強石油資源勘探,積極利用注水等采油技術,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原 油穩定開采, “十五”末,原油產量和加工量爭取達到600萬噸。同時,利用陜北煤、氣、水、電資源的綜 合優勢,力爭國家煤轉油液化主體項目定點榆神建設。
氣
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增加陜北天然氣生產能力,到2005年,天然氣開 采量達到50億立方米。
2、石油化工和化學工業。
石油化工和化學工業依托資源優勢和現有企業、科研機械,以石油化工、煤炭天然氣化 工、精細化工三大類產品領域為重點。石油化工關小保大,發展深加工產品;煤化工和天然氣 化工要以化肥、大甲醇及后加工產品醋酸等為重點,力爭有較大突破;精細化工要發展專業化 程度高、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化肥要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增加高濃度優質氮、磷肥 產量,壓縮小磷肥和小氮肥。
(四)食品
以國際國內消費需求變化為導向,重點改造果品加工、卷煙、酒類及飲料、乳品、方便 食品等具有陜西特色的名優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質量檔次和市 場競爭力。到“十五”末,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
依托陜西蘋果面積680萬畝和人均產量居全國第一的規模優勢,加快優質酥梨、獼猴桃、 紅棗產區優勢,提高果品加工處理能力,實現果業產業化。發展氣調儲藏和冷藏,擴大鮮果儲 藏量;改組改造一批濃縮果汁生產企業,形成經濟規模,擴大出口能力;推廣真空冷凍干燥技術 ,開發凍干果片、果粉以及低糖、無硫果脯蜜餞、果漿、果凍等系列產品,提高果品加工深度 。
調整煙葉生產布局,建設陜南優質煙葉基地。加快卷煙生產結構調整步伐,使生產要素向 骨干企業集中,增強金絲猴、好貓、公主等名優卷煙的競爭力,提高名優卷煙的知名度和市場 占有率。
發展以西鳳酒、太白酒為代表的白酒系列產品。鞏固和提高寶雞啤酒、漢斯啤酒的市場 占有率。
發展新型方便主食、方便肉食、方便菜肴、冷凍食品和旅游系列食品。大力建設無污染 、無公害綠色食品及保健功能食品基地,重點開發紅棗、魔芋、絞股蘭、茶葉等具有陜西地 方特色的能帶動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的農產品。
(五)醫藥
堅持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生產與科研相結合,傳統中藥開發與化學合成藥、生物 制藥開發并重,逐步建立起具有自主創新機制的醫藥體系,加速中、西藥和生物制藥的品種多 樣化、生產現代化、經營規?;?力爭使陜西醫藥產品和醫療器械產品水平接近或達到世界 先進水平,成為我國醫藥強省。 重點發展紅霉素系列產品、新特西藥、中成藥、生物劑,到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6 億元。
(六)有色金屬
發展鉬、鈦、鉛鋅、電解鋁和金銀五大支柱產品,建設鉬業生產、鈦材生產、核工業專 用鋯及鉿材生產、貴金屬生產和有色金屬基礎技術、應用技術研究等五大開發生產基地,促 進礦產品、初級冶煉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變,加快結構調整,帶動全省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到 “十五”末,實現工業總產值55億元,工業增加值20億元,利稅10億元,出口創匯2.2億美元。
五、依托關中高新技術開發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步伐,培 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
依托關中高新技術開發帶,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為突破口,加快高新技術產業 化步伐,力爭使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工程、空間技術等高新技術產 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35%以上,占 全省GDP比重達到12%左右。
信息技術主要發展軟件產品。重點發展應用軟件和制成軟件,加快研制、生產CAD/CAM/C APP/CIMS軟件、工業過程控制和數字智能型產品軟件、管理信息系統軟件、信息服務軟件、 金融財稅軟件、教育娛樂及多媒體軟件、信息安全保密與病毒防治軟件、數據加工定制軟件 、中文軟件等八大類應用軟件,以及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CASE)等工具軟件、數據庫管理系 統軟件、中文信息處理系統軟件、網絡通信軟件等四類支撐軟件的開發進程。
生物工程
以研制肝癌單抗放射免疫治療劑碘(I)、高效價抗角蛋白自身抗 體注射液等 國家一類新藥為重點,發哇巴因多克隆抗體、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蛋白等生物制品 和基因芯片、診斷芯片等生物芯片,“十五”末初步建成國家生物芯片生產基地,促進生物工 程產業以20%以上速度逐年遞增。
新材料
重點發展和促進電子、光電子材料(特別是硅基半導體材料、液晶 顯示材料)的 技術開發和規模生產。大力開發具有保溫、隔熱、裝飾等多功能的玻璃深加工產品。著手建 立層狀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樹脂復合材料先進陶瓷等新材料產業?!笆濉蹦┏醪?建成西部新材料開發和生產基地。
新能源
重點開發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煤轉油等新產品,加快太陽能熱 水器、地熱 采暖裝置等新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開發風力發電、地熱發電、太陽光電系統 、以及沼氣工程等生物能技術。
環保工程
重點發展無磷洗滌劑、氟里昂替代物HFC-134a、天然氣汽車、 電除塵設備、 燃油燃氣鍋爐、降解樹脂、等離子脫硫裝置、大棚蔬菜無農藥無污染病蟲害防治儀、新型墻 體材料等環保產品。
空間技術
重點開發小衛星、衛星通訊、導航與定位技術、衛星信息傳輸 及綜合應用系 統,進一步發展防雹增雨火箭、火箭人工降雨、飛機人工降雨、工農業節水設備等高新技術 和產品。
(二)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步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依托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全 省主要工業企業新產品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達到30-50%,年經濟增長率提高5-10%;產品 平均設計制造周期縮短30%,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1/2-1/3,生產周期縮短20-50%;管理工作效 率提高1倍;庫存壓縮20%。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主要任務:
1、加快軟件產業基地建設,提高軟件產出率。力爭到“十五”末,把西安軟件園初步建 成國家級軟件產業園和國家軟件工程中心,集軟件科研開發、產業化、電子出版、產品推廣 、培訓、測試、銷售和信息服務為一體,使之成為我國西部的“軟硅谷”,使軟件特別是應用 軟件產出率名列全國前茅,并爭取在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
2、加強信息網絡和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服務范圍,形成專業化的特色服務。把公用信息 網建成覆蓋全省的數據通信網、數字移動通信網、電視電話會議網和多媒體網;采用波分復 用(WDM)等大容量傳輸技術,把廣播電視網建成光纜傳輸主干線、專干線和支線網,開展數字 音頻、數據廣播業務,建成全省廣播電視綜合業務網、黨政信息網;在計算機網絡建設方面, 采用IP寬帶網,將全省出口總帶寬增加到600兆以上,擴充升級公共網絡平臺,提高信息交換處 理能力,發展聯結一批局域網和園區網,保證各類信息化應用系統相互聯通。在服務體系上重 點抓好應用服務平臺、數字網絡化設計制造應用服務中心、評估認證及標準化技術服務中心 三個方面的建設工作。
3、以關中為中心,結合重點行業和企業,廣泛深入開展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與推廣。重 點對各種高耗能窯爐及高耗能電機進行全面改造;對工業企業和科研單位普遍推廣使用計算 機輔助設計,在數控機床上普遍實現CAD/CAM,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要加快CAD/CAE/CAM/PDM集 成應用;對各類機床逐步實現機電一體化、智能化;對連續生產企業普遍實現生產過程計算機 控制;在大中型企業中普遍實施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MIS),在工商企業建立內部網絡的基礎 上,加快與金融網、城市公用信息網的連接步伐,努力實現商務電子化。
4、圍繞應用推廣,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抓好對制造業具有重要影響的共性關鍵技術的開 發和轉化。主要有:產品創新設計與優化技術,包括重點提高產品外觀質量的工業設計,支持 產品創新設計;支持復雜產品地區協作開發的異地協同設計技術;制造業信息化應用使能技術 ,包括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技術,數據標準及交換技術;制造過程中的信息化技術,如快速原 型技術,網絡化數控加工配套技術等;先進制造模式與管理技術,如協同產品商務技術,ERP,敏 捷供應鏈、客戶關系管理等;積極培育發展從事信息服務的各類企業和組織,大力發展信息提 供服務、信息技術應用服務和接入服務,推動網上服務業發展,爭取使我省企業上網率名列全 國前茅。
六、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工業化水平,促進全省工業協調發展城鎮化是推進工業化和提升工業化水平的重要載體,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是實現工業化 和現代化的重大舉措?!笆濉逼陂g,要繼續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重點發展關中,加快發展 陜南、陜北的“一體兩翼”方針,把城鎮化與工業化及區域工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堅持“以 線串點,以點帶面”,優化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生產力布局,強化區域特色經濟優勢,加快關中 高新技術開發帶、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陜南“漢江工業走廊”建設速度,促進區域經濟協 調發展,為工業發展創造新的空間和條件。
全省城鎮化發展目標:
經過今后5到10年的努力,使我省城鎮建設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 城、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格局,到200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35%?;窘⑵鸨容^完整的 城鎮體系。全省新設9個城市和4個市轄區,城市數達到22個,小城鎮數量控制在1020個內;把 寶雞、咸陽建成大城市,安康、榆林、延安發展成中等城市。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6%, 非農勞動力比重達到50%;吸納農村人口250萬。
(一)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工業化水平。
1、重點建設好關中隴海沿線城鎮帶。該帶要以西安為中心,建成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具 有較高水平的城市邊緣帶,重點發展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電子 、重大裝備、航天航空、食品加工、有色金屬、醫藥為代表的支柱產業,改造提升紡織、輕 工、建材等傳統產業,使關中成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大裝備生產基地。在該帶內,根 據城市間、城市與區域之間的行政、經濟、社會關系和歷史淵源,將形成既相互交叉、聯系, 又相對獨立的3個城市群:關中中部將按西安大都市圈來發展建設,關中西部和東部將分別形 成以寶雞市和渭南市為中心的城市群。
2、加強陜南漢江沿岸城鎮建設。要在加強漢中、安康和商州市建設的同時,集中建設好 漢江沿岸主要城鎮,形成陜南城鎮帶,建設好“漢江工業走廊”。該帶東段,以安康市為中心, 以縣城和縣域重點城鎮建設為主,以發展食品、醫藥、絲紡、電力、旅游產品為主,形成陜南 東部城鎮群。該帶西段,將以漢中市為中心,將先后撤縣設南鄭、勉縣、城固、洋州、略陽等 市轄區或小城市,以發展生物制藥、綠色食品、絲綢、有色金屬、黃金等特色產業,繼續發展 航空、機械、水電、建材工業,形成陜南西部城鎮群。
3、加快陜北西包鐵路沿線城鎮建設。以榆林、延安為中心,強化西包鐵路沿線城鎮帶、 經濟帶的作用。陜北南部,“十五”期間將設黃陵、洛川兩個小城市,主要沿西包鐵路西延段 ,以延安市為中心,以小城鎮為主,形成城鎮帶。陜北北部,今后將新設神木、靖邊、綏德、府 谷等小城市。要以榆林市為核心,神木和靖邊市為二級工業中心,綏德市為文化、教育、通信 中心,加強城鎮群建設。陜北城鎮群建設布局要堅持生態原則,按照“田園城鎮”模式,結合 工礦區的布點,采取小規模城鎮“多點布局”方式。要通過加強城鎮綜合建設的方式,圍繞資 源開發,加強區域交通、通信、引供水工程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等綜合配套,積極實施國家能 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
(二)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制訂、落實激勵政策措施,促進全省工業經濟協調發展。
投資環境的優劣對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對全省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把改善投 資環境作為加快工業結構與調整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抓,建立符合WTO規則和市場經濟要求的法 規體系、綜合服務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努力為國內外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 資環境。
1、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繼續發展工業品批發市場,重點培育和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加 快建立區域資本市場,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逐步建立和完善小企業的資本市場,為鄉鎮企業開 辟直接融資的渠道。培育與完善產權交易市場,進行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的試點。加快中 介服務市場建設,發展和規范中介組織。依法維護市場秩序,健全市場準入、運行和退出的法 規,打擊逃廢債務、不履行合同等違約行為。嚴肅查處價格欺詐、價格聯盟、低價傾銷和生 產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
2、制定結構優化政策。一是要建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基金,加大對國有企業的結構調 整、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外貿出口和企業扭虧脫困的扶持力度。設立鄉鎮企業發展基金, 改善鄉鎮企業的信貸狀況。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采取多種形式和有效的社 會保險措施,切實保障下崗、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同時,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完善 再就業服務體系,通過資產變現等多種途徑籌措資金,妥善安置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和下崗職工 。三是實行財政稅費支持,對重點國有大中型企業,新增財力按適當比例用于增補企業的國家 資本金,企業實施改制、兼并、劃轉、破產及調整隸屬關系過程中屬于政府部門的收費,除工 本費外一律免收,中介機構按照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收費。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向西部地區 傾斜的各項政策。
3、深化工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工業經濟管理部門與直接管理的企業 脫鉤,實現政企分開。加快國有資產的經營與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改變當前國有企業多頭管理 ,條塊分割,不利于國有資本退出與資產流動重組的狀況,進一步改革完善各級政府國有資產 經營管理體系,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運作,確保國有資產出資人到位,使其成為資產重組 和結構調整的主體。著力做好規劃實施、經濟調節、市場規范、環境改善、政策引導和企業 服務工作。改進和加強行業管理,把工作重點轉到發展戰略研究、產業政策實施、技術標準 貫徹、經濟信息傳導上來,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在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作用。大力 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堅決整治“三亂”,減輕企業負 擔。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工業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堅持政府依法行政、企 業依法經營。
4、加強企業經營者和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經營管理者和企業家隊伍健康成長的選拔、激勵、考核、監督機制,并逐步制度化 、規范化。建立和健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實行經營管理者收入與企業 的經營業績掛鉤,搞好股份期權、年薪制等分配方式的試點;建立科技人才有為機制,為技術 人員創造好的科研條件和發展空間;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創新,科技人員的收入要與其創造的效 益直接掛鉤,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研究開發成果特別是形成產業化、產生顯著經濟效益 和社會效益的成果給予重獎,包括給預期權、股權等;加強市場營銷隊伍建設,建立營銷激勵 機制,調動營銷人員創造性工作的潛能;加強技術工人隊伍建設,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術等級和 技術水平。(2002年1月10日印發)★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