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陜西省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環保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陜西省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實施意見》,已經省政府2001年7月16日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陜西省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實施意見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促進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康發展,努力實現陜西山川秀美和建設生態省的宏偉目標,特制訂實施意見如下:
一、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特別是江澤民同志作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重要批示、發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動員令后,全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啟動,蓬勃發展?!?
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成效顯著。全省退耕還林還草400萬畝(截至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0.92%?!?
3、水土保持和國土整治取得新進展。截至1999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3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506萬公頃,部分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4、防治沙質荒漠化成績喜人。毛烏素沙地荒漠化趨勢明顯減緩,榆林沙區出現了區域性沙漠化逆轉,逆轉速率達1.62%,不少地方由“沙進人退”轉為“人進沙退”?!?
5、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建設初具規模,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截至1999年底,全省建立自然保護區15個,面積31.95萬公頃,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5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處,面積18.8萬公頃,占全省自然保護區面積的58.8%;已批建各類森林公園49處,面積達17.35萬公頃,占全省有林地總面積的2.83%;已有風景名勝區45處,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9處。珍稀瀕危植物89種、野生動物98種得到較好保護。朱huan種群大幅度增加,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數量保持穩定發展?!—?/p>
6、生態示范區和生態環境重點縣建設發展迅速?,F已建成各類生態示范區(點)100多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7、水源保護與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全省已劃定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145處,建設了一批水源涵養林生態區,水源地源頭得到有效保護。切實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關停污染嚴重的“15小企業”,城市綠化、燃氣、垃圾處理有較大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有一定的改善?!—ァ?/p>
(二)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8、盡管全省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態環境狀況仍面臨嚴峻形勢,總體上還在繼續惡化,一些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p>
9、水土流失沒有根本性改變。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0.7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2%,年輸沙量9.2億噸,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量的20%,其中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約占當地土地面積的80%,年輸沙量8.3億噸,占三門峽以上輸沙量一半。陜北黃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的土壤肥力相當于500萬噸化肥。秦巴山地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公里,約占當地土地面積的50%。
10、天然林破壞后果嚴重。盜伐、濫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生產建設也常常造成植被破壞,生態功能衰退。秦巴山地天然林減少,林分變差。90年代與50年代相比,秦巴山區森林覆蓋率減少36%,水土流失面積擴大了18%。人工純林增加導致森林病蟲害日趨嚴重,2000年已達600萬畝;不少珍稀物種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如華南虎已經消失多年,林麝和云豹也難覓蹤跡,天麻、杜仲等野生藥用植物越來越少?!?/p>
11、耕地質量緩慢退化。人均耕地由解放初的4.8畝減少到目前不足1.5畝,而且土地有機質含量降低,平均1%左右,并呈下降趨勢,關中最肥沃的土壤有機質由1.33%下降至1.24%。全省90年代年化肥使用量約520萬噸,比80年代增加了59.4%;農膜用量由80年代的3800噸猛增至28660噸,殘留量由不足1000噸增至3200噸左右;農田污染面積高達142280公頃,比80年代增加1.7倍,污染事故次數比80年代增加1倍。個別地方土地沙漠化呈擴大趨勢,土地次生鹽 漬化在單純渠灌區及水庫淤積區嚴重存在?!—ァ?/p>
12、資源性缺水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環境地質災害嚴重。全省水資源嚴重短缺,且地區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55%,關中地區人均僅占全國的12.5%,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不足500立方米,利用率46%,全省有300萬人畜飲水困難,西安市是全國400座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干旱和供水不足,導致地下水超采,引發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大范圍漏斗等一系列地質災害?!?/p>
13、渭河水質污染及下游泥沙淤積加重。渭河流域集中了全省59%的人口,60%的農業,75%的水澆地,85%的工業。除西安市外,沿渭大中城市沒有城市污水處理廠,沿渭企業污染治理嚴重滯后,渭河水體污染十分嚴重;渭河年接納污水6.2億立方米,化學需氧量COD11萬噸,占全省總量的85%,渭河13個監測斷面除對照斷面外,全部為五類或者超過五 類水質,污染居全省河流之首。渭河下游泥沙淤積嚴重,自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后不到30年時間里,下游潼關斷面已經淤高4.5米,淤積泥沙近13.2億噸,給下游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p>
(三)當前全省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14、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災害、地理氣候變遷的原因,有歷史上軍事戰亂、掠奪開發等原因,也有現實的破壞。無論什么原因,人類生態意識淡 漠,生態觀念陳舊,人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重要原因?! —?/p>
15、對資源采取粗放式開發利用,超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森林資源重采伐輕撫育,采伐量大于生長量,加之伐薪燒炭、火災損失,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生態調查表明,榆林北部草原每公頃草地僅能放養0.36個羊單位,實際上每公頃草地放養2.4個羊單位,超載5.6倍。
16、先建設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成效為破壞所抵消。1990年至1999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9萬公頃,實際保存面積僅199萬公頃,保存率46.5%;據生態調查表明,礦產開發使得水源破壞,耕地覆壓,引發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的新增泥沙流失量約占全省水土流失泥沙量的5-7%。1970年以前興建的百萬立方米庫容的水庫,目前半數已被泥沙淤積。90年代以來,全省國民經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環境總體質量卻在持續緩慢的下降。
17、環境保護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省污染治理投資比較大的90年代,年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例尚不足1%,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微乎其微。省政府決定,自1996年起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應從新增可用財力中拿出10%用于環境保護,但大部分地、市、縣至今沒有落實?!—ァ?/p>
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基本目標
(一)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
18、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是,以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重要批示為指針,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堅持從省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緊緊圍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統一法規,統一規劃,統一監督,分類指導,分區推進,積極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實現山川秀美和建設生態省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19、堅持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的原則。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統籌兼顧,合理開發,綜合決策,協調發展。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局部經濟利益。堅持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并舉的原則。在抓好生態建設的同時,更要切實重視生態保護,以建設促保護,以保護促建設。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必須實行預防性保護;對部分遭破壞的資源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性恢復與保護;對嚴 重破壞的生態環境予以重建,堅決遏制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既重視環境污染的防治,又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尤其要重視防止人為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一切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特別是公路、鐵路、管道、水利、水電、城市基礎設施及礦產資源開發,都必須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重大經濟決策必須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堅持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并抓的原則。在切實加強城市綜合整治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特別是重視防治農藥、化肥、農膜、人畜糞便污染和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問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一齊抓,一起上,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ァ?/p>
(三)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
20、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減少生態災害的發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建立起適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為人民創造優美、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積極維護生態安全,確保全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期目標:到2010年,用十年的時間,基本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堅決控制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使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不再擴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初見成效;堅決制止對森林、草原植被的亂砍濫伐,過度放牧,切實擴大植被覆蓋率,森林覆蓋率達到34%以上;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使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得到保護和恢復;抓緊建設新的自然保護區,全省自然保護區達到5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省國土面積的7—8%;加快城市綠化建設步伐,努力提高城市綠化管理水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示范區網絡,部分縣市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加強生態保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 體系;能源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等各類開發活動有序進行,新建能源開發區、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破壞恢復率、礦山復墾率達到100%。中期目標:到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基礎上,重要生態功能區、物種豐富區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各大水系的二級支流源頭區和國家級秦嶺山地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力爭全省50% 的縣市區實現山川秀美、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省現有13個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遠期目標:到2050年,力爭全省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城鄉環境清潔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省大部分地區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
三、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一)全省自然生態區位和保護重點
21、全省自然生態分區及保護重點。全省劃分為長城沿線沙質荒漠化、陜北黃土高原、渭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五大生態區。長城沿線沙質荒漠化生態區保護重點是,積極發展灌草植被及綠洲防護林,防風固沙,嚴格控制荒漠化擴大趨勢,進而改善生態環境。陜北黃土高原生態區保護重點是,抓好小流域綜合治 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改造撫育低效殘次林,加強天然草場改良與人工種草,嚴禁超載放牧,建立林草—果樹—糧田生態經濟復合系統。渭北黃土高原生態區保護重點是,保護天然林資源,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推廣草田輪作;發展節水技術,綜合治理環境。關中平原生態區保護重點是,努力建設城市和農村兩大生態系統,切實重視植樹造林,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發展無公害農藥、化肥、農膜和有機農業、有機食品,大力推廣沼氣和秸稈綜合利用。秦巴山地生態區保護重點是,切實重視天然林保護,積極建設水源涵養林;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生物物種,防止水質污染,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綠色產業基地。
(二)搶救性地搞好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22、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對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監督區、江河洪 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現有植被和自然生態系統嚴加保護,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防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對全國和全省有重要生態影響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努力建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對跨地市和縣市的重要生態功能區,要逐步建立省級和地市級生態功能保護區。
23、對生態功能保護區應采取以下保護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停止一切產生嚴重污染環境的工程項目建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區內人口已超過承載能力的,應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對已經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24、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立,由各級環保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報同級政府批準。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管理以地方政府為主,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可由省政府委派的機構管理,其中跨地市的由省統一規劃批建后,分地市按屬地管理。各級政府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應給予積極扶持,農業、林業、水利、水保、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保護與建設的監督。
25、特別是要加快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步伐,切實保障秦嶺發揮其維護陜西生態平衡及全國生態安 全的生態功能。區內一切建設活動都要嚴格按照《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進行?!—ァ?/p>
(三)強制性地搞好重要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26、要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并切實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的環境管理,嚴格做好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類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依法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大開發利用活動要進行戰略評估,報環保部門審定;資源開發重點建設項目,還應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否則一律不得開工建設?!—?/p>
27、水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全流域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堅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開源與節流并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建立關中、陜北缺水地區高耗水項目管制制度,逐步調整用水緊缺地區的高耗水產業,停止新上高耗水項目,保障全省水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盡快劃定水源保護區,大力推行節約用水,確保流域生態用水,適當控制開采地下水?! ?
28、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土地承包者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生態用地保護,凍結征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地、林地、濕地。建設項目確需占用生態用地的,應嚴格依法報批和補償,并實行“占一補一”的制度,確?;謴兔娣e不少于占有面積。加強對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盡量減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采取封山綠化、恢復植被、修骨干攔泥壩、開展小流域治理和示范區建設等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實施水土保持分區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和建設基本農田為突破口,實現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29、森林植被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逐步建立健全天然林建設和保護體系,保護集中分布于秦嶺、巴山、關山、黃龍山和橋山五大林區以及其它地方的天然林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積極培育和擴大森林資源,提高天然林區森林覆蓋率。切實保護各類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特種用途林等生態公益林,對毀林開墾的耕地和造成廢棄地的,限期退耕還林。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努力減少林草資源災害性損失。加大火燒跡地、采伐跡地的封山育林育草力度,加速林區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生態功能的提高?!?
30、草原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嚴格實行草場禁牧期、禁牧區和輪牧制度,堅持以草定畜,防止超載過牧,嚴重超載過牧的,應核定載畜量,限期壓減牧畜頭數。積極開發秸稈飼料,逐步推行舍飼圈養,防治草地鼠蟲害,加快退化草場的恢復。調整糧畜生產比重,大力實施種草養畜富民工程。2005年前,天然草場改良率達到30%,人工草地面積達到97.17萬公頃,建設草籽基地1.67萬公頃;到2015年,人工草地面積達到115萬公頃,天然草場改良率達到70%,草地“三化”得到初步治理;到2030年,“三化”得到全部治理,草地生態全面恢復,實現草地生態良性循環。
31、生物物種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珍稀動植物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開發活動也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經環保部門嚴格審批后方可進行。生物物種資源的開發應在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確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重點保護國家省級保護動、植物,嚴格限制一切形式的捕殺、采集和銷售益蟲、益鳥、益獸。鼓勵野生動植物的馴養、繁育。加強野生植物資源開發管理,逐步劃定準采區,規范采挖方式,嚴禁亂采濫挖;堅決制止在干旱、半干旱草原亂挖具有重要固沙作用的各類野生藥用植物,嚴格禁止采集和銷售發菜,取締一切發菜貿易。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轉基因生物活體及其產品的進出口管理制度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進口檢疫工作,對引進外來物種必須進行風險評估,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省內?! ?
32、漁業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必須按功能區劃進行,做到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切實加強水域管理,嚴格防止水域污染。切實保護重要魚類的產 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游通道和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33、礦產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在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地設立礦產資源禁采區,在風景旅游區、森林、草原、江、河、湖、庫地區設立礦產資源限采區,在限采區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采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盡量避免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新建礦山項目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條件。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必須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自然生態破壞總體恢復目標。已造成破壞的,必須限期恢復。已停止采礦或關閉的礦山、坑口,必須及時做好土地復墾。重點搞好“小秦嶺金礦區”、陜北能源開發區及渭北能源開發區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和保護。
34、旅游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明確環境保護的目標與要求,確保旅游設施建設與自然景觀相協調??茖W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合理設計旅游線 路,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加強自然景觀、景點的保護,限制對重要自然遺跡的旅游開發,從嚴控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旅游開發,嚴格控制索道等旅游設施的建設規模和數量,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設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區的污水、煙塵和生活垃圾處理,必須實現限期達標排放和科學處置。
35、文物古跡周圍的生態環境保護。劃定文物古跡環境保護區域,禁止在文物保護區開礦、挖石、取土,限制文 物古跡區基礎建設活動,服務性設施建設要與文物古跡相協調?!?
36、努力實施山川秀美工程。以山川秀美為目標、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把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相結合,與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重點抓好45個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35個縣退耕還林試點、5大生態防護林工程。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重點加快小流域治理,開展山川秀美工程建設試驗示范?!?
(四)創建性地搞好生態良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37、要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保證生態良好地區,特別是物種豐富區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不被破壞。在物種豐富、具有自然生態系統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壞的地區,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分布區,特別是重 要荒漠生態系統和典型荒漠野生動植物分布區,搶建一批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要把秦巴山地列為重點,建設以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自然保護區群。
38、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定和完善自然保護區規劃,建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 、管理科學、具有陜西特色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減輕和控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及其具有科學價值的自然歷史遺跡,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林業、水利、環保、水保、國土資源等部門按各自的職責共同努力,盡快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自然保護體系。
39、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切實保護各類重要生態用地,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地。深入開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加強城市公園、綠化帶、片林、草坪的建設與保護,大力推廣庭院、墻面、屋頂、橋體的綠化和美化,大中城市要確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嚴禁在城區和城鎮郊區隨意開山填河、開發濕地,禁止隨意填占溪、河、渠、塘。繼續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工業污染源治理,切實加強城鎮建設項目和建筑工地的環境管理,加快城市燃氣、供熱 、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環境建設水 平,積極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和環境優美城鎮創建工作。
(五)創造性地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
40、加快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示范試點。抓緊搞好寶雞市生態城市和西安、漢中、安康、咸陽、渭南、商州等城市園林建設,要把城市建設成適宜、舒適、美麗和實現生態平衡的人居樂園。抓緊建設楊凌國家級農業生態保護 示范區,發揮農業高新技術優勢,以發展農作物良種、食品加工、野生植物資源利用、有機肥料、生物基因工程及有機食品等無公害農業為主體,發揮示范作用?!?
41、加大生態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步伐,爭取在二、三年內全省建成15個生態示范縣、40個生態示范鄉、300個生態示范村,基本形成全省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示范網絡。
四、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強領導,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
42、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要把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的責任制落到實處,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對于嚴格履行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失職、瀆職,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追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確保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43、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保證各級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堅持發展特色經濟與綠色經濟相結合的思想,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體現生態保護的綠色觀念。各地區各部門要抓緊編制生態功能區劃,指導自然資源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制定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計劃時,應依據生態功能區劃,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影響問題。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不利影響的項目,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措施與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檢查驗收。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應嚴格評審,堅決禁止。對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區域開發和城市規劃,也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二)齊抓共管,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
44、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協調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級環保部門要做好綜合協調與監督工作,計劃、農業、林業、水利、水保、國土資源和建設等部門,要依據職責范圍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的規劃和管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在省上確定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監管區域的基礎上,各地市、縣區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本轄區的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監管區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體系。在開發建設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放在優先位置,確保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評價標準,逐步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及時掌握生態環境變化趨勢,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三)加大投入,有效地保護好生態環境
45、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確保生態保護經費的落實,逐年增加生態環境建設投資;要廣開財路,積極爭取撥款、貸款,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我省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發展?!—?/p>
46、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支持能力。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納入科技發展計劃,鼓勵科技創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技術開發與推廣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經費中,應確定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預警制度,加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預測預報?!?
47、建設環保產業朝陽工程。發揮科技大省優勢,采取院校聯合,院企協手,加快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扶植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生態環境保護產業集團,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設備保障?!—ァ?/p>
(四)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48、加強和完善立法,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治軌道。抓緊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地方性生態環境法規和監管制度,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認真貫徹《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辦法》(陜政令69號),研究制定森林、草原、土地資源開發,水資源保護,礦區復墾或生態環境破壞等量恢復監督管理制度,以及資源開發環境審計制度等,繼續深化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資源開發利用行為。
49、依法行政,強化執法。要組織廣大群眾、干部職工學習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環境法制觀念,自覺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認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依法查處生態環境違法違紀問題。加強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的監督管理,防止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的發生?!?
(五)強化監督,加強宣傳,保護生態環境
50、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積極支持各級人大 、政協開展高規格、大范圍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生態專項調查,定期檢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配合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生態專項調查,認真研究解決關于生態保護對策措施的問題和意見;對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要認真辦理,及時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5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開展環境省情、國策教育,分級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培訓,提高廣大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發展生態文化,倡導綠色文明。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積極搞好社會公眾自然生態保護和環境公德教育。大中小學要開展生態環境基礎教育,城市動物園、植物園要組織生態環境保護特色宣傳教育?!?
5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聞宣傳。電視、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列入計劃,進一步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大力表揚先進典型,及時揭露違法行為,曝光典型生態環境違法案例,創造強烈的生態保護輿論氛圍。要采取專欄、講座、專題報道等多種形式,組織豐富多采的活動,開展社會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53、充分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和社會各界的參與作用。動員廣大群眾關心生態環境問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創建綠色文明社區,積極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媽媽環?;顒?。通過各類深入具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風尚,調動全社會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努力實現陜西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