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黃河經濟協作區在西部大開發中進一步加強聯合與協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黃河經濟協作區在西部大開發中進一步加強聯合與協作的實施意見》已于2000年11月6日經黃河經濟協作區省區負責人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我省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黃河經濟協作區在西部大開發中進一步加強聯合與協作的實施意見
(2000年11月6日黃河經濟協作區省區負責人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黃河經濟協作區九省區十一方,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土地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的49%和26%,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我國在新世紀第一個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點任務,具體落實《黃河經濟協作區聯合與發展規劃綱要》和《黃河經濟協作區聯合協作互惠辦法》,在新形勢下努力開創協作工作新局面,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抓住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1)交通運輸建設的重點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聯合修建公路、鐵路運輸大通道,消除毗鄰省際間“斷頭路”。公路,要加快建設和完善連云港—霍爾果斯、青島—濟南—石家莊—太原—銀川、北京—呼和浩特—銀川—蘭州—西寧、二連浩特—大同—太原—西安等高等級國道主干線,加快西安—包頭—滿都拉、西安—合肥、巴彥浩特—銀川—武漢、集寧—黑山等西部大通道,以及國道312線蘭州至西安等重要公路建設步伐。鐵路,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啟動建設西安—平涼—蘭州鐵路,與侯馬—新鄉—石臼港相連,形成一條平行于隴海線的又一東西干線。加快建設和完善邯鄲—濟南、太原—中衛、大同—準格爾、庫爾勒—格爾木等鐵路,加快規劃建設青藏鐵路。加強各省(區)會機場設施建設,完善提高起降能力和空管技術裝備水平。要進一步突出支線機場建設。
近期,要重點做好GZ35、GZ25、太原至中衛、銀川至西安至武漢鐵路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盡快啟動建設西蘭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工程,加快修建烏審旗—榆林等斷頭路。積極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搞好管道配套項目建設。
(2)綜合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一是要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及水量調度體系,嚴格執行國家計委等頒布的“黃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調度方案”和“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按照水量規定取用黃河水資源,確保黃河的正常徑流,遏止黃河下游斷流問題。二是要按照國家有關部委制定的黃河水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在搞好小浪底、李家峽、萬家寨等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快黃河水資源的梯級綜合開發,建設一批控制性工程。盡快啟動建設磧口、古賢、海勃灣等水利樞紐工程。三是在上游地區,要抓好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搞好梯田建設與種草種樹,恢復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區,要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和挖河疏浚為中心,建設強有力的防洪工程體系。四是盡快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征收黃河水資源費。合理確定水價,用經濟杠桿調控引黃水量,實行浮動價格,枯水高價,豐水低價,超計劃用水加價。五是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早日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資源不足的矛盾。
近期,協作區各方要把節水放在首要地位,聯合爭取國家支持,興建一批節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實用節水技術。要加強黃河全流域水資源保護,限制向黃河排污,遏制黃河水質惡化趨勢,確保黃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3)適應國民經濟信息化要求,加強協作區內信息基礎網絡建設。以光纜傳輸網的建設為重點,加快對隴海經濟帶鄭州至烏魯木齊及沿包頭到南寧、銀川至昆明的“一橫兩縱”光纜的擴容改造,逐步建成高速寬帶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間的信息高速網,實施協作區中心城市信息港工程,力爭西安、蘭州等信息港的規模、容量、技術層次、服務水平達到同期國內東、中部大城市的先進水平;加強區內郵政網建設,重點安排省會城市的郵政中心局的建設,并對區內郵運網設施進行更新改造,提高郵件傳遞速度和服務水平。
二、密切配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4)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是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協作區聯合與發展的戰略重點。協作區各方要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采伐天然林,恢復和擴大植被面積,盡快搞好總體治理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治理重點和主攻方向。近期重點抓好四大工程項目建設。
黃河上中游生態建設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興建淤地壩和治溝骨干工程。有計劃地將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興建水窖等集雨集流工程,大力植樹種草,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
“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治理工程。以“三北”風沙區為主干,以大中城市、廠礦、工程項目周圍為重點,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農田保護網、 改良風沙農田、改造沙漠灘地、人工墊土、綠肥改土、普及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各種有效措施,大力增加沙區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擴大趨勢,減輕風沙危害。
草原區和內陸河流域生態建設工程。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等省區要在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的同時,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種),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和草地防護林網,草原區要禁止亂采濫挖、開荒種地。實行圍欄、封育和輪牧,建設“草庫侖”,搞好草畜產品加工配套。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對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實施搶救性生態保護、恢復和建設工程。
沿黃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搞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陰山北麓生態功能保護區和阿拉善盟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抓緊制定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重點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城鎮垃圾處理場建設,推進區內水污染防治工作,使黃河干支流的水質得到改善。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清潔工程,推廣使用低硫煤,確保重點污染源穩定達標。加大對協作區監測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協作區資源、生態、環境的調查和監測條件。
三、發揮優勢,加快礦產資源開發
(5)依托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加快礦產資源富集區建設。一是以西氣東輸工程為重點,加快塔里木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以及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搞好管道配套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油氣化工項目;二是以西電東送工程為突破口,加快黃河水資源梯級綜合開發,加快晉陜蒙寧接壤區坑口電站火電群基地建設;三是從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大局出發,加快榆神、榆橫等一批礦區的建設步伐;四是面向國家急需的礦產資源產品,加快青海柴達木鹽湖和黃河上游“一岸兩翼”地區、陜西“勉(縣)略(陽)寧(強)”和“山(陽)鎮(安)柞(水)旬(陽)”地區、內蒙古阿拉善等地區的有色金屬資源開發。
(6)依據國家有關法規規定,開放礦產資源開發市場,積極實施集團戰略,形成規模經濟。一是在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下,沿黃省區之間資源開發市場相互開放,鼓勵現有礦產企業進行跨省區聯合、兼并、重組,形成礦產集團競爭優勢,實施集團開發,達到規模效益。二是吸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和外商向協作區投資,或以其他合作方式,共同開發沿黃省區礦產資源。
(7)依法建立礦產品交易市場。根據礦產品市場發展的需要,盡快建立一個設施配套、功能完善、規范有序、服務周到的礦產品交易市場,逐步形成全國礦產品的集散地。
四、加強聯合,共同開發黃河旅游線路
(8)推出三大旅游黃金線路。一是以黃河源頭、塞上江南、草原文化和黃土高原為重點的黃河風情旅游線。二是以西安為起點,連接甘肅、新疆等重要景點的絲綢之路黃金線。三是以泰山、嵩山、恒山、華山組成的風光旅游線。通過三大線路的開發建設,把黃河旅游產品推向國際、國內市場,共同促銷,聯合經營黃河旅游線路。
(9)加大協作區旅游整體形象宣傳力度。建議由國家旅游局牽頭,統一設計黃河旅游產品的形象徽標,統一編輯制作黃河旅游宣傳折頁、導游圖、幻燈片、錄像帶和VCD盤等資料。借助中國旅游網,加大黃河旅游的上網信息量,加強沿黃各省區旅游區的聯合與交流,擴大黃河旅游宣傳促銷。推動協作區旅游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組、改造,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旅游資源開發。
五、堅持科技興區,大力發展科技合作與交流
(10)加強協作區1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間的聯合協作。盡快實現開發區間信息聯網,加強開發區人員交流,對一些重點項目進行聯合攻關,定期組織互訪、舉辦專題研討和項目洽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力爭在西部大開發中建成幾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產業園區。
(11)聯合組織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統籌協調,抓好一批能夠帶動協作區經濟全局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項目。重點圍繞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通信設備、計算機軟件、數字化視像設備、生物工程、新醫藥、清潔能源等技術和產品的開發,組織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有關企業進行聯合攻關,形成一批依靠技術創新帶動的跨地區、跨行業的新興產業集團。
(12)攜手共建技術市場,建立健全信息網絡,為加快協作區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協作區要聯合建設技術交易市場和重大技術供需信息庫,建立健全區域性中介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電子網絡商務交易市場。要依托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通過聯合辦學、合作開發、學術交流等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六、協同開發農業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13)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合作建設一批跨地區的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突出各省區農業資源特色,以市場為導向,重點圍繞一些優質高效農副產品,組織有關方面制訂規劃,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組建融科研、生產、銷售、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集團,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14)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重點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充分發揮楊凌農科單位在各省區設立的科研試驗站點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大力推廣旱作農業、節水灌溉工程、設施農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農業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使協作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
(15)建立健全協作區防疫體系,加強毗鄰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和畜禽疫病的聯防聯治。要進一步完善協作區的疫情測報網絡,加強疫情信息交流和疫病防治方面的聯合與協作。
七、實現大聯合,促進大發展
(16)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內開放,建立區域性聯合開發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協作區各方負責人會議制度,以項目聯合為“龍頭”,以企業聯合為主體,擴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聯合協作,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互利為驅動的聯合開發新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協作區的企業之間開展技術轉讓、聯合開發、收購兼并、產權交易等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扶持民間組織的協作交流。
(17)加快協作區工業結構調整,共同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和產品升級。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傳統產業和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因地制宜地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支柱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實現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規模經濟原則,鼓勵企業進行跨省區兼并、聯合 、重組,促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或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開發能力,逐步形成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從整體上提高協作區工業的素質和競爭力。
(18)加快建設區域共同市場,打破地域封鎖和地方保護。協作區各方要相互開放市場,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建立順暢高效的流通渠道。鼓勵協作區內毗鄰地區已形成的各類經濟貿易合作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經貿活動。
(19)建立協作區良好的法制環境。協調行動,制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設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等不法行為,共同維護市場秩序。盡快出臺《黃河法》,依法管理水資源,徹底解決黃河斷流和水污染問題。
(20)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聯合與協作。對青交會、鄭交會、西安東西部洽談會、蘭交會、烏洽會等,協作區各方應當積極組織,相互間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經濟聯合與協作。同時協作區省區互駐辦事機構要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為省、地、縣之間的聯合與協作牽線搭橋?!铼?br/>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