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發放工作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楊凌示范區管委會:
1999年2月和4月,省委、省政府相繼批轉了省財政廳《關于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發放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做好“雙增雙節”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保工資的具體要求。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使我省工資發放困難有一定緩解,1999年縣鄉工資發放情況明顯好于往年。但是,今年以來,我省貧困地縣欠發工資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少數縣非常嚴重。少數地方存在著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花錢大手大腳,超預算安排項目,留下工資發放的硬缺口。這種狀況已嚴重影響到改革、穩定、發展的大局,挫傷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省政府要求,各地市、縣要緊急行動起來,努力增收節支,確保足額發放今年的干部職工工資,不發生新的拖欠,并對歷年拖欠進行清理,逐年償還。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保工資重要性的認識確保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按時發放,是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全省各級特別是地市和縣級政府要真正認識到,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發放是落實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事關干部職工生活和切身利益,事關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事關社會穩定和政權鞏固,事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牢固樹立保工資的思想,堅決貫徹“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足額安排工資預算,寧肯少上甚至砍掉一些建設項目,多封存一些小汽車,也要保證教師、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生活費的發放。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切實轉變觀念,堅決糾正等靠上級解決工資問題的思想和做法。各級政府要立即對工資發放情況進行研究,制定措施,落實責任,明確目標,嚴格考核,真真正正地解決好干部職工的工資發放問題。
二、堅決壓縮財政供養人員,切實減輕財政負擔
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是造成拖欠工資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要結合地市、縣、鄉即將進行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下決心壓縮行政事業編制,精簡人員,節約支出。要認真清理超編人員,凡編外人員財政一律停撥經費。積極鼓勵貧困縣采取有效措施,壓縮財政供養人員。機構改革前,凡貧困縣按編制內財政供養人員減一人,省財政繼續執行一次性補助1000元的政策。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醫院和村組布局,有條件合并的要逐步合并,同時要加快撤區并鄉建鎮步伐?!?br/>
三、建立和完善全省聯動的保工資機制,強化落實保工資的責任
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保證干部職工工資發放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政府都要建立嚴格的保工資責任追究制度,地市、縣、鄉政府一把手對保工資負總責,切實負起保工資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要建立保工資定期報告制度,各地市每個月要向省上報告一次工資發放情況。要把保工資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硬指標,哪一級出現問題,堅決追究那一級領導的責任。從2001年1月1日起,凡連續兩個月發不出工資的地市、縣、鄉,政府一把手要向上一級政府說明情況;連續3個月發不出工資的,省政府將責成審計廳進行專項審計,對因玩忽職守、違紀違規造成欠發工資的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要通過省、地市、縣、鄉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省上下聯動的保工資機制,省財政每年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保工資成績突出的地縣進行重獎。各地市也要拿出一定的資金,獎勵保工資成效顯著的縣鄉。
四、強化收入征管工作,確保完成和超額完成財政收入任務
現在距年底只剩下一個多月時間,完成全年財政收入的任務十分艱巨,各級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狠抓收入征管。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稅法和國家有關稅收管理權限的規定,堅持依法征稅,認真清理和規范各種財稅優惠政策,凡違反稅法或國家政策,超越權限自行制定的各類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立即停止執行,一律取消。各級財政、國稅、地稅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建立收入目標考核責任制,夯實任務,落實責任,深挖增收潛力。要嚴厲打擊偷稅、漏稅、騙稅、抗稅、逃稅等違法行為,堅決杜絕有稅不收現象,切實做到應收盡收,確保完成全年財政收入任務,并力爭多超收。超收的錢只能用于發工資,不得安排其他開支。
要正確處理財政增收與農民增收的關系,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決不能借口財政困難隨意向農民伸手。要積極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嚴禁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農業特產稅要堅持做到依率據實計征,嚴禁收過頭稅。
要解決貧困縣工資發放困難,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積極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培植財源,壯大財政實力。要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財政資金搞財源建設的舊投資格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吸附、粘合和引導作用,挖掘社會資金潛力,啟動民間沉淀資金,建立起新的財源建設投資體系,不斷增強財政發展后勁,為保工資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
五、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
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保工資、保穩定、保重點和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要求,進一步加大調整支出結構的力度,規范財政資金供給范圍。財政支出安排的重點要轉向保證政權建設的需要,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發放和補充社會保障資金不足,保證那些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支出的需要。對于一般競爭性領域、企業的經營性發展項目、應用性研究項目以及可以利用社會資金發展的事業,財政資金都要逐步退出,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要嚴格執行中央和省上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凡欠發工資的縣鄉一律不準購置小汽車、移動電話。對現存的小汽車、移動電話,要認真進行清理,該封存的要封存,該停用的要停止使用,該報廢的車輛要報廢。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不定期對被督察縣發放工資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對一方面欠發干部職工工資,一方面用公款購買移動電話、配備小汽車,搞鋪張浪費的,抓住典型,查深查透,公開曝光,嚴肅處理。
實行工資統發、政府采購、會計集中核算、部門預算、收費統管是堵塞管理漏洞、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這方面的改革力度。年底前,地市、縣、鄉各級機關單位所有由財政供養的編制內正式職工,都要實行工資統發。2001年1月1日起,所有省直黨政機關都要全部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各地市機關和直屬機構以及有條件的縣區也要從2001年1月1日起,實行會計統一委派、集中核算;條件暫不成熟的縣區,要積極創造條件,最遲從2001年7月1日起,全部實行會計集中核算。要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擴大范圍,規范管理,修繕費、購置費等開支都要納入政府統一采購范圍。要堵塞“漏洞”、消滅“死角”,進一步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對目前尚未納入或未全部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公房租賃收入、中小學收費收入等,要全部收繳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要積極推行部門預算,省上明年在人事廳、教育廳、農業廳推行部門預算編制改革試點,各地市也要選擇三到四個單位進行試點準備,力爭兩三年內,在全省全面推行部門預算。
六、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共同幫助貧困縣緩解工資發放困難
要繼續完善《陜西省省對地縣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逐步加大對貧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今年,省財政對地縣實施轉移支付比上年增加1億元,加上各種工資性補助和其他專項轉移支付,增加近5億元。各地市要盡快將這些資金足額撥付到各縣工資專戶。同時,各地市特別是財力相對較好的地市都要千方百計拿出相應的配套資金,共同幫助貧困縣緩解工資發放困難。對省財政在確定體制時對地市的照顧,一定要落實到縣鄉,不能抽回過去地市對縣的各項工資補助。凡抽回的,省財政將相應扣減對該地市的補助資金。要嚴格工資專戶管理,省地兩級財政各種工資性補助、超調度資金,都必須進入工資專戶,用于工資發放。教育經費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集中到縣上,并實行專戶管理。積極推行綜合預算,凡發不出工資的縣,都要適當集中一部分預算外收入,統籌安排,重點用于干部職工工資的發放。
要加強資金調度,對因季節性因素造成資金調度困難的,省上將給予幫助。元旦和春節前,省上將超調度幫助地縣緩解資金緊張的矛盾,各地市也要抓緊調度資金,幫助縣鄉解決資金調度困難,確保實現今年干部職工工資足額發放的目標?!?br/>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