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批轉省農業發展辦公室推進新農業科技革命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有關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省政府同意省農業發展辦公室《關于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貫徹落實。
技術革命是以科學上的突破為先導,推動產業革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中國的農業問題、糧食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必須有一個大發展,必然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必然要求農業科技有一個大發展,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積極響應江總書記關于“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偉大號召,迎接西部大開發,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產業化的決定》精神,調整我省跨世紀科教興農戰略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教育緊密結合,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世紀之交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陜西是一個自然條件較差而科教實力較強的省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大力推進科教興農,使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紀之交,我們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任務很重,壓力很大。但是,優勢明顯,潛力很大,機遇很好。
當前,我們面臨著五大壓力:一是人口增長的壓力;二是耕地減少的壓力;三是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四是環境惡化的壓力;五是市場競爭的壓力。同時,與擔負的艱巨任務相比,我省科教興農工作還存在著五個不適應:一是體制上的不適應。目前部門、條塊分割,機構、項目重復,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二是投入上的不適應。農村技術教育培訓投入較少,農業科研推廣投入也嚴重不足。三是人才上的不適應。全省平均1700畝耕地、900名農業人口才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四是工作上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半數以上成果得不到轉化,已推廣成果的普及率不到三分之一。五是農民素質的不適應。我省農村勞動力半數以上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民不到2%。
但是,我們既具有較強的科技優勢,又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更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我省科技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且擁有馳名中外的楊凌農科城,有不少成果居世界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在染色體工程與生物技術育種(如小偃6號小麥、“秦油2號”雜交油菜和雜交小麥的成功選育),家畜生殖內分泌與胚胎工程,旱作農業與節水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植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及綜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成果或技術突破。據統計,僅“八五”期間,全省共取得農業科技成果559項,其中獲省以上獎勵的280項。二是我省氣候生物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的生產項目較多,開發的潛力特別是生物資源的科學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全省約90%的土地位于亞熱帶濕潤和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約10%位于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區,氣候條件優于西北其它省區;生物資源豐富多樣,兼有南北方動植物品種,可開發的種類多,已知用途的高等植物有1000余種。1980年列為國家保護的動物有29種,占全國21%;耕地中約有50%左右屬于中低產田,約2億畝的宜林宜牧土地和上億畝的荒山、荒坡、荒溝、荒沙、荒水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三是我省具有承東啟西明顯的區位優勢,尤其是面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大農村水、電、路的建設投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我省建立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
因此,在我省實施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機遇與挑戰同在,機遇多于挑戰。我們要正確認識形勢,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全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用新的思路、大的動作和農業科技的超常規發展,完成我省農業跨世紀目標任務,進一步促進全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主要目標和工作重點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改善農產品品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這就要求對農業科技教育體制、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進行全方位革新和改造。按照中央關于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的要求,必須從省情出發,立足當前,著眼21世紀,面向全國和世界,對科教興農工作進行超前部署。
我省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基本思路:遵照江總書記“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緊緊抓住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楊凌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龍頭作用,圍繞服務農業生產建設和趕超世界農業科技先進水平,處理好當前與長遠、“補課”與“跨越”、增加農產品供給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三大關系,堅持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自主研究與技術引進、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科技人才培養與提高農民素質四個結合,實現以生物技術為重點的農業高新技術研究、以農林牧良種為重點的技術引進、以生產急需的關鍵技術和院校急需轉化的重大成果為重點的技術推廣、以提高農民基礎技術素質為重點的教育培訓、以農科教結合為重點的農業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五個方面的突破,分步實施,整體推進,逐步建立面向21世紀的農業技術體系,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按照上述思路,我省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分階段目標要求如下:
?。ㄒ唬└愫谜{整,打好基礎。
?。玻埃埃蹦昵?,以推進農科教結合為重點,基本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結構合理、機制靈活、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農業科技教育新體制,形成具有較強能力的科研攻關、技術引進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三支隊伍,關鍵研究領域裝備條件要有重大改善,力爭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農民教育培訓兩個方面取得進展,使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45%。
(二)整體推進,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到2010年,通過引進、選育和推廣國內外農林牧良種,實現品種更新1—2次,部分更新2—3次;圍繞重大產業深度開發,引進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工藝、設備,實現農副產品的大幅度增值;通過大力加強農村技術教育培訓,半數以上農村勞動力獲得“綠色證書”,使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5—60%。培育出2—3個能夠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超高產、高抗逆、優質農作物超級品種,研制出10—20個能夠產業化的生物新制劑,在農業決策與農業技術、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管理上取得重大進展。
?。ㄈ崿F突破,農業生產方式得到基本改變。
到2015年,實現品種更新2—3次,大多數農業勞動力獲得“綠色證書”,其中三分之一達到中專水平,生物制劑形成產業群,信息技術在農戶生產經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全省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70%左右,高效、可持續的發展農業生產系統基本建成。
按照上述目標要求,我省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工作重點是:
?。ㄒ唬┛茖W研究關鍵領域
1、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加強以轉基因操作技術為重點的基因工程研究,利用我省豐富的基因資源庫,創造常規技術無法獲得的轉基因動植物新材料、新品種;以染色體工程和胚胎工程為重點,力爭在細胞工程育種方面取得突破,并實現育種技術的程序化、工程化;結合常規育種技術,發掘、創制優異種質資源材料,選育小麥、玉米、油料、蔬菜、經濟林木等主要作物、林木強優勢雜交新組合,加強超高產品種培育;加強微生物發酵工程的基礎研究,突破一批重要農用微生物的發酵、加工和后處理工藝,發展以農藥、肥料、飼料為重點的微生物產業。
?。?、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研究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在農業資源管理與作物長勢和旱澇病蟲等災害實時測報中的應用,以及區域專用性信息網絡與標準化技術,積極開展主要農作物和畜禽生長發育過程模擬和調控管理專家系統技術的研究。
3、農田水資源高效利用。突出旱地農作物需水規律、農田水分運移規律和降水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加強灌區農作物需水規律與提高農田水分生產效率的綜合配套技術研究。
?。?、土壤資源與肥料高效利用。重點抓好土壤肥效變化規律及不同作物、不同條件下的平衡施肥與提高肥效、減輕環境污染的實用技術研究。
?。怠⒋笞谧魑镏卮蟛∠x災害控制技術。重點是綜合利用病蟲害監測信息系統和新型無公害生物農藥,組建以特定生態區為單元的多病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6、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重點研究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優質高效開發治理模式與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積極開展高肥、高效集約農田環境系統評價與調控,以及生態工程構建和生態系統恢復技術研究。
7、畜禽、水產高效養殖技術。重點開展動物營養代謝、生長規律和調控技術,畜禽、水產規?;咝юB殖配套技術和重大疫病的免疫機理研究,以及高效疫苗與藥品開發。
?。?、設施農業與適用農業機械研制開發。重點是設施環境條件下動植物高效優質生產綜合技術的研究;設施系統內環境的自動調控設備及其動植物環境控制模型的研制;適合規模經營的種養業配套機械以及大宗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新型機械的研制與開發。
?。ǘ┬录夹g引進推廣
?。?、農林牧良種更新示范工程。在組織好省內選育良種示范推廣的同時,圍繞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強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分區域建立品種改良中心、快繁基地和種子(種苗)產業中心,大力加強國內外農林牧漁優良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從現在起到2010年,以果林、蔬菜、畜禽為重點,全省共組織引進國內外優良新品種180—220個,其中半數以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確保主要生產用種更新1—2次,部分更新2—3次。
?。病⒐澦r業工程。堅持以機械化作業為龍頭,采取工程措施、機械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在陜北、渭北缺水地區結合“人飲工程”,推廣微灌、噴灌技術100萬畝;在關中灌區示范推廣滴灌、滲灌、噴灌、管道灌和脈沖灌等節水灌溉技術200萬畝,使全省旱區降水利用率由不足40%提高到60%以上,同時使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及水分生產率提高50%。
?。?、水土保持生態農業示范工程。以“山川秀美”為目標,在全省范圍內建設100個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治理的優質高效小流域示范工程;以陜北、渭北為重點,在長城沿線風沙區結合引水拉沙造田,示范推廣水稻襯膜栽培技術50萬畝;在陜北和渭北地區推廣機械化修梯田技術100萬畝;在陜北丘陵溝壑區退耕農田示范推廣糧草輪作、林草間作的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農業技術500萬畝,荒山、荒坡示范推廣高效經濟林果大魚鱗坑、深水平溝栽植技術500萬畝;在渭北推廣以沼氣為紐帶,農牧、果牧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400萬畝。
?。?、設施農業示范工程。在豐富種植內容、推廣輕型材料建棚技術,提高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效益的基礎上,重點在榆林沙區示范推廣以葡萄、蔬菜、瓜類為主要內容的日光溫室配套生產技術20萬畝;以關中、漢中為重點,在全省示范推廣以集中建棚、分戶飼養為主的規?;瘻嘏镳B豬配套技術500萬頭;以關中城郊發達地區為重點,抓好名貴高值動植物工廠化生產配套技術的示范。
?。?、創匯農業示范工程。抓好陜南老蠶區微粒子病防治和省力化養蠶技術,陜北新蠶區水平溝植桑和小蠶共育技術的示范推廣,促進我省繭絲綢出口;根據國際果品消費市場的要求,在渭北示范推廣以品種更新和無公害管理為主的出口蘋果基地建設配套技術200萬畝,示范推廣早果、密植、豐產、優質出口核桃基地配套技術100萬畝;在關中灌區示范推廣以秦川肉牛品種改良、秸稈養牛和快速育肥為主的出口肉牛基地建設配套技術100萬頭。
6、集約栽培示范工程。結合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在渭北旱塬示范推廣以小麥—玉米、油菜—玉米、馬鈴薯—玉米等為主的間作套種技術300萬畝,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為一年二熟;在關中灌區和陜南平壩區,示范推廣耕作改制,糧、瓜、菜高效間套種植模式100萬畝,實現增產增收。
?。?、秸稈還田示范工程。圍繞解決秸稈焚燒污染問題,以西安市郊區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周圍地區的15個縣、區為重點,依托縣、鄉農機推廣服務組織,完善基礎服務設施,配備高效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建立移動性的秸稈粉碎還田組織,建設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示范區。全省每年新增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面積600萬畝,秸稈處理和利用規模達到1200萬噸以上,使西安市郊區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周圍地區的秸稈焚燒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青貯、微貯技術,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
?。浮⒅不庐a品示范工程。圍繞高產優質、抗旱節水,在組織好省內研制開發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內外植化生化新產品。加強各類植化生化新產品檢測工作,分區域建立區試基地,篩選適合當地生產的高效優質產品,組織大面積示范推廣。
?。?、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工程。圍繞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重點抓好蘋果、獼猴桃、紅棗系列化精深加工,蔬菜貯藏保鮮與快速冷凍干燥,玉米、馬鈴薯淀粉提取及其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工藝、設備的引進示范和推廣。
?。ㄈ┺r民技術教育培訓
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基礎。八十年代以來,我省結合技術推廣,在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農民基礎素質較低,能接受并能靈活應用實用技術的農民十分有限,收效不大。目前,全省農村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不到2%,農村教育培訓“補課”任務非常艱巨。為了迎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必須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把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作為一場持久戰和一個硬仗,切實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提供組織保障。省、地市兩級農業院校要調整辦學方向,加強職教師資培養,擴大農民專修班的招生;縣、鄉兩級要加強農科教結合中心建設,辦好高、初級職業中學,承擔起培養新型農民的重任;村級依托村委會或村小學,辦好農民文化技術學校,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基礎素質和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的前沿陣地。
?。?、圍繞提高農民基礎技術素質,大力開展“科技掃盲”。省上組織有關專家編寫符合區域實際、便于農民學習、以種養業為重點的《農民基礎知識與技能》教材,抽調以縣、鄉技術干部為主的“科技掃盲”隊伍下鄉,依托村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利用農閑季節,分片分期,逐村施教,到2010年完成600萬農民的培訓任務,使90%以上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得到培訓。
?。场@區域主導產業開發,組織開展重點產業的系統技術培訓。以全省六大生態經濟區域支柱產業建設和新興產業開發為重點,組織省、地、縣農業技術專家,聯合編寫以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重點產業《基礎技術知識》教材;結合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組織以省、地技術干部為主的產業服務隊伍進入產業開發區,依托縣、鄉農科教結合中心,以鄉村干部、復轉軍人、返鄉學生和種養大戶為重點,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技術教育培訓,使產業區70%以上的主要農村勞動力接受一次產業開發的系統技術教育培訓。
?。?、發展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組織實施“電波入戶”工程。采取引進和編制相結合的辦法,大力加強農業實用技術聲像教材建設。以縣級為重點,在各級廣播、電視臺開辟“科教興農”專欄,播放技術講座,宣傳科技致富典型。結合當前生產實際和實用技術推廣,繼續組織開展現場觀摩、田間地頭培訓、以會代訓,以及利用集會開展技術咨詢、巡回演講、廣播宣傳和播放錄像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
三、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保障措施
?。ㄒ唬┥罨r業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楊凌示范區的龍頭作用
基本思路是:以建立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教育體制為目標,以推進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為重點,以農科教有關單位調整、聯合、共建為主要方法,逐步打破條塊分割、自成體系、重復設置的農業科研、推廣、教育體系,建立結構合理、機制靈活、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新體制。一是積極搞好楊凌科技扶貧示范園的建設,充分發揮楊凌在新農業科技革命中的龍頭作用。二是地市和縣級農業科研部門,以農業適用技術示范推廣為重點。三是以鄉村為重點,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民辦專業技術服務組織。
?。ǘ┰黾愚r業科技投入,為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提供資金保障
充分而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先進的儀器裝備,是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根本保障。按照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要求,必須廣辟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力爭使我省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在下世紀前10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下世紀中葉前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1、各級政府都要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投入,財政部門要按“新增財力的20%用于農業、20%用于教育、10%用于科技”的政策,逐年增加農業科技教育專項經費。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業科技革命經費,重點用于加大農業科研、農業新技術引進與示范、農民技術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積極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向農業、科技、教育投入。
?。?、各級財政在支農資金的安排使用上實行向農業科技傾斜的政策,使農業科技教育投入占預算內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逐步提高到20%左右。
3、提高農業生產和工程項目建設科技資金投入比重,省本級安排的扶貧資金、綜合開發資金、商品糧基地建設資金、多種經營資金以及水利、水保、林業工程建設資金等,都要安排一定的技術推廣資金,使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
?。ㄈ┲贫钫撸{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積極性
?。?、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單位和民辦科技單位與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據省內生產需要,積極引進國內外農林牧優良新品種和以植化生化新產品為主的新型生產資料,在辦理手續、籌措資金、安排區試等方面給予優惠照顧。要保護引進者的合法權益,對于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的引進農林牧良種和植化生化新產品,允許引進者依法自主經營推廣。
?。?、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技推廣單位和民辦科技單位以及農村合作組織、個體種養大戶、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城市工商企業與外商,獨立領辦或聯合創辦以新品種、新技術開發、引進、示范為主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尤其要搞好楊凌、陜北、陜南六個農業科技扶貧示范園的建設。園區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建設,采取國有國營、民有民營、國有民營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運作經營。各級政府在場地提供、登記注冊以及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逐步將園區建設成為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前沿陣地,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和深化農業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實驗基地,推動農業產業化向高層次發展的示范樣板。
?。?、各級政府要制定并落實激勵廣大農民學科學、用技術的鼓勵政策,對參加各種學習培訓、掌握一定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農民,要在承包土地、安排貸款、供應農用物資、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并大力宣傳表彰學得好、用得好的先進典型,優先推薦他們參加農民勞模的評選。在廣大農村迅速形成爭相學科學、用技術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對推進新的農業科技的組織領導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是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的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和農業、科技、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同志,要深刻認識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偉大意義,自覺地站在這場革命的前列,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把科教興農放在農業工作的首位,按照“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要求,真正做到親自講科技、抓科技、用科技,成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倡導者、發動者、組織者。各級、各部門要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產業化的決定》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本《意見》和各自農業科技教育工作實際,制定本地區、本系統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具體實施計劃;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及時協調解決,切實搞好全省農業科技革命的推進工作。
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由省科委牽頭、楊凌示范區各科教單位和農口各部門配合,抓好農業高新技術攻關研究規劃與計劃的制定及實施工作,并與省計委配合,抓好重點實驗室裝備工作;由省農發辦牽頭,農口各部門參加,抓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新工藝引進示范推廣規劃與計劃的制定及實施工作,并與省計委、省財政廳、省土地局、省技術監督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有關部門配合,抓好縣、鄉農科教結合中心、農林牧品種改良中心、植化生化區試基地與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尤其是楊凌、陜北、陜南六個農業科技扶貧示范園的建設;由省農發辦牽頭,省教委、省廣電廳及農口各部門參加,抓好農民技術教育培訓規劃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工作。全省其它各行業各部門也要多方支持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做出積極貢獻。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