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有關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現將《陜西省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改革棉花流通體制,對于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棉花流通秩序,構建棉花生產、流通、加工、消費新體制,穩定棉花市場供求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從改革的大局出發,結合當地實際,統一認識,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扎實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確保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對于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各地要積極、穩妥地研究和解決,遇到重大問題要及時報省政府。
陜西省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實施意見
近年來,我省貫徹國家棉花生產、流通、儲備、消費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促進棉花生產,滿足了紡織用棉和其他用棉的需要,為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創造了必要條件。為了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8]42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逐步建立起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棉花資源合理配置的新機制。在管好棉花儲備、進出口和強化棉花質量技術監督的前提下,完善棉花價格形成機制,拓寬棉花經營渠道,轉換棉花企業經營機制,降低流通費用,建立新型的產銷關系。
二、建立市場形成棉花價格的機制,引導棉農進行種植結構調整
按照國務院的決定,從1999年9月1日新的棉花年度起,棉花收購價格棉花銷售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國家不再作統一規定。國家主要通過儲備調節和進出口調節等經濟手段調控棉花市場,同時每年還將發布棉花收購指導性價格和指導性種植計劃,引導棉花生產,防止棉花價格大起大落。遇有特殊情況,國家可在一定時期內對棉花收購或銷售價格規定一定程度的限制。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公布的棉花指導性價格、指導性種植計劃、國內外棉花供求等市場和政策信息,通過多種形式向農民廣泛宣傳棉花價格由市場形成的改革方向和實行優質優價,大幅拉開質量差價,擴大品種差價和等級差價的政策,介紹全國棉花供求情況,用供求信息和價格信號引導農民調整棉花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
棉花價格放開后,各級棉花企業必須按照保本銷售的原則經營,決不允許發生新的虧損掛帳。因經營不善而造成的虧損和增加的保管費用,由企業自行負擔。
三、實行棉花經營資格認定制度,積極拓寬棉花經營渠道
供銷社及其棉花企業、農業部門所屬的良種棉加工廠和國營農場、經資格認定的紡織企業均可直接收購、加工和經營棉花。個體棉販及其他未經資格認定的單位,一律不得收購、加工棉花。要獲取棉花經營資格,棉花收購單位必須有規定數量的自有資金、具備執業資格的質量檢驗人員和必要的倉儲設施;棉花加工單位必須有符合規定的設備和經營場所。具體棉花經營資格認定制度、審批程序等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會同省經貿委、省技術監督局、省供銷社、省紡織工業總公司制定,報省政府批準后執行。對未經資格認定擅自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查處。
棉花是大宗工業原料,其流通方式主要是合同訂貨、直達供貨,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經營成本。鼓勵紡織企業、紡織產品出口企業及其他用棉單位,通過委托、代理等多種形式到省內產棉區基層供銷社、棉花加工廠或縣級棉麻公司直接采購棉花;鼓勵各用棉單位積極創造條件,與產棉區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建立棉花生產基地,以穩定產銷關系。有條件的產棉區要大力發展棉農合作組織,加工和經營其生產的棉花,逐步與紡織企業結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組織。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棉花質量、標準的管理和監督,加大收購、加工、調撥、儲備各環節質量監督的執法力度,確保市場棉花質量的穩定,促進棉花有序流通。
目前,我省籽棉加工能力完全可以滿足需要,棉花經營渠道拓寬后,各地、各部門不得新上籽棉加工項目,更不得生產和使用已被取締的小軋花機、土打包機。棉花收購、經營單位可以通過聯營、租賃、兼并等形式,充分利用供銷社棉花經營單位的現有設施和加工能力。
四、加強儲備棉管理,實行儲備與經營分開
承擔國家儲備棉的企業,務必嚴格按照國家對儲備棉管理的有關規定,加強儲備棉管理,確保儲備棉的安全,并做到儲得進、調得動、用得上。省級棉花的儲備,由省計委根據棉花宏觀形勢和全省棉花產銷情況提出,報省政府批準后執行。省級儲備棉的收儲、輪換、拋售計劃以及出庫價格等,由省計委會同省經貿委、省財政廳、省物價局、農業發展銀行省分行、省供銷社、省紡織工業總公司等有關單位制定。省級儲備棉的收購資金由農業發展銀行省分行安排專項貸款,實行庫貸掛購,封閉運行。儲備費用、利息撥補辦法由省財政廳商有關部門制定。省級儲備棉管理任務由省供銷社承擔。國家和省級儲備棉要與企業自行經營的棉花嚴格分開。
五、推行公證檢驗制度,加強對棉花質量的監督管理
棉花經營渠道拓寬后,供銷社棉花企業及其他棉花經營單位都必須嚴格執行棉花檢驗規程和質量標準,確保收購、加工、調撥和儲備各環節的棉花質量。省技術監督局所屬的纖維檢驗局要統一組織做好1999年開展的對經營性棉花實行申報公證檢驗的試點工作,并及時總結經驗,盡快全面展開。供需任何一方都可委托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進行公證檢驗,檢驗證書作為雙方結算貨款的依據;公證檢驗不收取任何費用。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所屬專業纖維檢驗機構要做好棉花收購、加工、調撥、儲備等環節的質量監督執法工作,確保市場棉花質量。
六、分清職責,做好棉花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
棉花經營渠道拓寬后,供銷社棉花企業的收購資金繼續由農業發展銀行供應,我省各級供銷社棉花企業、農業發展銀行要嚴格執行國務院(國發[1998]42號)文件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于加強棉花貸款管理的緊急通知》(農發行字[1998]176號)精神,對棉花收購資金實行“庫貸掛鉤、封閉運行、及時還欠”,即:收購多少棉花,貸多少款;銷售多少棉花,收回多少貸款本息;實現的稅后利潤首先歸還經國家有關部門核定的財務掛帳。農業發展銀行要加強對棉花收購資金的監管。由農業發展銀行供應收購資金的供銷社棉花企業,只能在農業發展銀行開立基本帳戶,不得在其他銀行多頭開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擠占挪用棉花收購資金,發現有挪用資金行為的,要嚴肅查處。
紡織企業收購棉花所需資金由有關國有商業銀行供應。為促進紡織企業多購棉、多用國產棉,銀行可以按其年度棉花合理庫存量來安排購棉資金貸款數額和貸款期限,并切實加強監管,實行“庫貸掛鉤”,防止挪用。省紡織工業總公司要組織所屬紡織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分期歸還拖欠供銷社棉花企業的貸款。其他棉花經營單位所需的購棉貸款,由其開戶銀行按規定辦理。
七、加強進出口管理,確保有效的宏觀調控
棉花經營放開后,棉花進出口繼續由國家統一安排,由國家核準的企業經營,是國家實施對棉花供求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省計委和省經貿委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做好加工貿易進口棉花配額管理工作。按照國家鼓勵紡織企業使用國產棉生產出口產品的精神,指導紡織企業使用國內原料。同時,省內紡織企業要積極配合海關、商檢部門嚴格對加工貿易的臺帳管理和核銷制度,嚴厲打擊以加工貿易為名走私、販私棉花、棉紗的行為,以維護國家對棉花供求宏觀調控。
八、加強棉花收購市場管理,促進棉花有序流通
在棉花收購期間,各產棉區政府要組織工商行政管理、農業、技術監督、供銷社等部門強化棉花收購市場管理,嚴厲打擊非法收購、販運棉花和參假使假、以次充好等擾亂市場流通秩序的行為,切實整頓棉花流通市場,確保棉花有序流通和國家對棉花市場的有效調控。同時,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礙正常的棉花收購、交易和運銷,確保棉花市場有序流通。
我省棉花產量較少,屬國家進一步壓縮棉花種植面積的省區,省內不宜興建棉花交易市場。
九、調整棉花生產布局,努力提高棉花單產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棉花供求關系的變化,國家調整了棉花生產布局。我省各產棉區政府要按照國家進一步壓縮黃河流域棉區面積的精神,調減本地區棉花種植面積,調整種植結構,幫助和引導農民改種其他經濟效益較好的農作物。今后我省棉花生產及提高棉農收益主要靠提高棉花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產棉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加大科技興棉投入力度,搞好優質品種和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病、蟲害防治,促進棉花高產、優質、高效。
十、規范棉花企業與供銷社的關系,深化棉花企業改革
各地供銷社棉花企業要適應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要求,面向市場,在經營體制上與供銷社徹底分開,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要實行棉花儲備與經營分開,棉花收儲與籽棉加工業務、多種經營分開,供銷社棉花經營企業的多種經營要設立獨立法人,單獨在商業銀行開戶,不得占用棉花收購貸款。
各級供銷社棉花企業要深化內部改革,加快轉換經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降低生產經營費用;積極穩妥地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要大力發展代理、貿工農一體化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切實降低棉花企業經營成本;要克服當前棉花壓庫等困難,千方百計地做好棉花購銷工作,保證市場供應、穩定市場供求關系。各級供銷社與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密切協作,共同抓好棉花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積極推行棉花種植良種化,支持棉花生產。
十一、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順利進行
改革棉花流通體制是我?。保梗梗鼓甑囊豁椫匾蝿眨瑢τ诮⒑屯晟七m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棉花流通秩序,構建棉花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新體制,穩定棉花市場供求具有重要意義。省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職,扎實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各產棉區政府必須從改革的大局出發,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認真抓好當地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工作,妥善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確保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