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陜政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陜西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自實際,制訂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并切實做好實施工作。
  
  

陜西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時刻,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做出了從根本上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惡劣生態環境,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實現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三秦大地的宏偉目標,依據《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從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實際出發,按照國家的有關要求,我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資源保護、植樹種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場建設、生態農業等。
  一、我省生態環境建設概況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就
  建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重視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長期堅持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巨大成績和豐富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省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榆林風沙灘區綜合開發、關中平原農田林網、榆林風沙區治沙造林等大型農業生態建設工程;實施了延河、佳蘆河等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及一系列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進一步加大了農田基本建設的力度。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放寬政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依靠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堅持農田基本建設與退耕還林種草相結合,防護性治理與開發性治理相結合,大流域治理與小流域治理結合,上游治理與下游治理結合,全面規劃與分散實施結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結合,開創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新局面,使我省的生態環境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40多年來,全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89萬平方公里,基本農田達到278.26萬公頃,旱作基本農田139.38萬公頃;造林1068.6萬公頃,自然保護區2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8.8%(按郁閉度大于0.2計算,下同);人工種草保存面積75萬公頃。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就對全省農業、農村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住。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我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和風蝕沙化地區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57.4%,其中沙地27.3萬公頃;荒溝、荒坡、沙化及有沙化傾向的土地近300萬公頃;中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陜北、渭北地區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最為嚴重,黃河中游138個水土流失重點縣中本區域就有48個縣。全省年輸沙量9.2億噸,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量的五分之一,其中輸入黃河泥沙量達8億噸,占三門峽以上地區輸沙量的一半;省內長江流域面積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4%,年輸沙量卻高達1.2億噸,占長江年輸沙量的12%,且水土流失有擴大的趨勢。
  2、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十分嚴重。嚴重水土流失區多為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使用能源普遍緊缺,加之有些地方對治理保護政策執行不力,盜伐濫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煤、氣、油等礦藏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道路交通建設,往往破壞地貌和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奪式農牧業生產方式在水土流失重點區普遍存在,成為導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趨重的重要因素。全省尚有83萬公頃大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仍在耕種;因草場超載、過牧、濫牧,全省約有50%以上的天然草場嚴重退化、沙化或堿化;并形成尖銳的林牧矛盾,致使造林效果大為降低。
 ?。?、繁重的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與投資嚴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投資不足致使治理工程總體建設標準低、綜合配套差,速度慢。相當一部分工程建設在低水平上重復,治理建設效果不夠理想。
 ?。础⑸鷳B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全省每年凈增人口35萬人左右,而非農業建設和非法占用的耕地,平均每年減少2.67萬公頃,且多為優質高產田,導致耕地質量呈結構性降低,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由于人口增長及工農業發展用水的迅猛增加,可利用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和相應產生的地下水超采問題日趨嚴重。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我省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一是貧困程度加劇。目前,全省貧困人口絕大部分生活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當地群眾貧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我省人多地少土地后備資源匱乏,必須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護耕地資源。三是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全省因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呈大幅度增長趨勢。
  二、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為指針,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堅持從我省的省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緊緊圍繞我省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流域為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重點地區治理開發和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防護治理與開發并重,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環境建設的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優先抓好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集中連片,規模治理,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合理科學配置生物、工程與技術措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林牧漁各業協調發展,發揮綜合效益。
  3、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進程,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法制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科學化。
 ?。?、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并重,除害與興利并舉,實行“邊建設、邊保護”,要建一處、成一處,確保各項生態建設工程持續發揮效益。
 ?。?、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和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農民治窮致富奔小康相結合。
 ?。?、堅持依靠群眾,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
 ?。ㄈ┥鷳B環境建設的奮斗目標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50多年時間,使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建立起適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系統。期末“四田”達到190.34萬公頃,不宜農耕的123.71萬公頃沙化、堿化、陡坡耕地基本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4.5%;森林保存面積達到885.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3%,人工及改良草地面積達到21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174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基本得到治理,土壤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三秦”大地山川秀美。
  我省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薄⒔谀繕耍簭默F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時間,遏制住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決控制住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發展,使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不再擴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93萬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壩1303座,加固淤地壩22547座,新修基本農田47.71萬公頃,改造坡耕地104.4萬公頃,自然保護區87.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4.28%,森林保存面積達到857.91萬公頃,人工及改良草場面積達到1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1.7%。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起好步,開好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陜北和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堅決禁止毀草開墾,對過度開墾的土地,要還林還草,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89萬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壩307座,加固淤地壩10356座,增加基本農田22.04萬公頃,森林保存面積達到719.16萬公頃,改造坡耕地63.7萬公頃,人工及改良草場面積達到12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5%,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范工程。逐步建立全省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之后,大約用20年時間,力爭使全省生態環境明顯改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大見成效,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壩5萬余座,增加基本農田10萬公頃,森林保存面積達到884.67萬公頃,改造坡耕地174萬畝,人工及改良草場面積達到190萬公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4.3%,森林覆蓋率達到43%。
 ?。?、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總體目標。全省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質量有很大提高,坡耕地實現梯田化,退化、沙化、鹽堿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省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21萬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壩5萬座,森林保存面積達到885.01萬公頃,人工改良草場面積達到210萬公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4.5%,森林覆蓋率達到43%。
  三、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布局和建設重點
  我省南北狹長,陜南、陜北和關中區域差異大,生態系統類型多樣。關中地區,經濟較發達,地勢低平,大部分為平原和高原,雨量較多,雨熱同季,生態環境相對較好。陜南地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林草植被較好,但由于林木過度采伐,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有加劇之勢,一旦遭災,極難恢復。陜北地區為黃土高原,北部處于毛烏素沙地南緣,地形復雜、土質疏松,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由于資源過度利用,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針對上述特點,參照全省土地、農業、林業、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等規劃和區劃,將我省生態環境建設劃分5個類型區域:
 ?。薄⒂芰直辈匡L沙區。位于長城沿線,毛烏素沙地南緣,包括榆林地區北部6個縣(市),150個鄉鎮,土地面積3.37萬平方公里,其中宜治理風沙區面積2.47萬平方公里。該區是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北”防護林重點地區。由于區內受風蝕沙化嚴重侵襲,植被稀少,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植樹種草、防風固沙,控制荒漠化擴大趨勢,以榆溪河、窟野河治理為重點,富民與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引水拉沙造田、改良風沙農田和沙灘地,建成田、林、路配套、高產穩產的農副產品商品基地,發展沙產業,形成沙地綠洲生態農業,把本區域建設成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試驗示范區。到2010年,建成“四田”面積19.22萬公頃,累計造林面積178.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7.2%,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3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于風沙區以南和嶗山以北,包括榆林地區的南6縣和延安市甘泉以北8個縣共14個縣(區),232個鄉鎮。土地面積3.27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2.31萬平方公里。區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力重力侵蝕劇烈,水土流失面積占90%以上,是黃河中游和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點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以清澗河、佳蘆河、無定河、延河、洛河等治理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按其地貌自然形態,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進行治理;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為突破口,緩坡地改寬幅梯田,荒溝改壩地,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發展窖灌農業,實行荒山、陡坡地造林種草,建立林草-果樹-糧田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到2010年,建成“四田”50.32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9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0.7%。
 ?。?、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位于陜北丘陵溝壑區南部和渭北黃土臺原地帶,包括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部分縣及銅川市全部共25個縣(市區),496個鄉鎮,屬高原溝壑地貌。土地面積4.2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2.24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干旱缺水,大型水利設施少,水利條件差,冰雹、大風等災害較多。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建設基本農田,保護天然林資源,封山育林,草、灌木、喬木結合,增加植被。發展節水灌溉、窖灌農業和旱作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形成農林果牧全面發展,塬溝坡綜合治理,林(果)田綜合開發相結合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形成保護黃河中下游地區及關中平原的綠色屏障。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3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3%,建成“四田”68.55萬公頃。
  4、關中平原區。位于陜西中部,包括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部分和西安市全部共32個縣(區),南有秦嶺山地,北為渭北高原。土地面積2.1萬平方公里,山地臺原水土流失仍很嚴重,水土流失面積0.82萬平方公里。區內農田林網規模小、質量差,干旱頻繁,水源不足,城市供水、工農業爭水矛盾突出;有7.8萬公頃水澆地,地下水位上升,形成漬澇、土壤鹽漬化,對農業的高產、穩產造成危害。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建設和完善農田林網,大力造林綠化。保護天然林資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修建基本農田,減少山地臺原水土流失。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6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5.7%,建成“四田”21.25萬公頃。
  5、秦巴山區。包括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市的全部和寶雞市的太白、鳳縣共30個縣(區),是長江支流丹江、漢江、嘉陵江的發源地,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3.96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山大溝深,雨量充沛,人均耕地少,且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資源過度采伐,保水保土能力差。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開展封育治理;25度以下的坡地修建石坎梯田,發展經濟林,實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擴大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加強江河治理、加固堤防,保護高產農田。保護天然林資源,停止森工企業砍伐,林業工人轉向營林管護,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2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59.5%,建設“四田”49.88萬公頃。
  四、規劃實施的重點骨干工程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把持久的奮斗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繼續抓好目前正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等各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廣泛發動群眾持久地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今后5年和到2010年,省上將把目前生態環境最脆弱,對改善全省乃至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的,對實現近期奮斗目標最為重要的陜北風沙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作為全省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并帶動和促進全省生態環境治理進程。
  在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內,采取以縣(區)為單位、分期實施、集中連片、綜合配套、漸次推進的辦法,重點建設“九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嚴重流失區治溝骨干工程、黃河中游、長江上中游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旱作農業示范工程、生態農業示范工程、農村能源保護工程、草地建設改良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到200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造林73.58萬公頃;2001年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21萬平方公里,造林493.24萬公頃,期末治理程度達到40.4%,2011年到2050年逐步完成治理任務。
  通過以上重點工程的建設,把重點區域的基本農田和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建設起來,把宜林荒山和平原綠化起來,形成帶網片結合、縱橫交錯、相互聯結、結構合理的林草植被體系,使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有根本性的改觀,為全省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
  在抓好重點工程的同時,繼續抓緊其他生態工程建設?!熬盼濉逼陂g到2010年前,全省其他生態建設工程是:
  ——在水土保持方面,抓好各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搞好貧困地區坡改梯和雨水集流工程等;
  ——在造林綠化方面,繼續抓好平原綠化工程和其它江河流域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等;
  ——在生態農業方面,重點建設坡耕地改造、生態農業示范工程、旱作農業示范工程和農村能源示范工程;
  ——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建設一批重點生態防治工程,同時,進行沙產業開發,發展綠州農業;
  ——在基本農田建設方面,進行中低產田改造,重點抓好坡改梯、旱改水、鹽堿地改良、漬害地改造以及能源開發破壞土地復墾示范工程等;
  ——在資源保護建設方面,重點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草地等自然保護區工程、濕地保護工程及森林公園生態建設工程等。
  五、投資及效益估算
  根據我省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和生態農業建設等工程建設投資標準,結合工程建設實際需要以及國家、地方的投資力度和群眾的承受能力,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估算我省近期(1998~2010年)生態環境建設的總投資為787.82億元(農業197.09億元,林業224.44億元,水利366.29億元),其中申請國家補助282.54億元,地方配套295.91億元,群眾投勞、籌資209.37億元;近期起步階段(1998~2003年)總投資393.87億元(農業118.51億元,林業103.49億元,水利171.87億元),其中申請國家補助投資136.93億元。
  經過12年建設,近期治理目標任務完成后,期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93萬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積21.63萬公頃,增加旱作基本農田47.71萬公頃,森林保存面積達到857.91萬公頃,人工及改良草場面積達到1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1.7%。
  六、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為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領導,省政府已成立以主管農業的副省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計委。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為了認真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各地、縣也要相應成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各級政府都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各地市要在全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作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干到底;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檢查,向社會公布。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世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省計委和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協調行動。各地區要按照全省規劃的要求,精心組織好規劃工程的實施。各級計劃部門要統籌規劃,綜合平衡,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農業、林業、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分工,明確責任、加強行業指導和工程管理。財政、金融、土地等有關部門都要積極支持生態環境建設。
 ?。ǘ┘訌姺ㄖ平ㄔO,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要廣泛深入地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使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強化全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動員全社會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宏偉事業中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要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在審查經濟開發計劃和項目時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在項目設計中充分考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報告,安排相應的建設內容;在工程驗收時,要同時檢查生態環境措施的落實情況。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毀林、毀草、污染水資源、浪費土地,對生態環境有潛在威脅的項目要有必要的補救措施。加強法制隊伍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堅決禁止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加強法律監督,違法必究,嚴肅查處有關案件。加強對神府“黑三角”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的監督管理,預防和制止破壞生態環境事件的發生。
  (三)科學管理,確保生態環境建設效益
  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從項目審查到竣工驗收以及項目后評估的全過程,要嚴格按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工程按規劃立項,按設計施工,按工程進度安排建設資金,按效益進行考核,實行項目管理。要抓好工程規劃和設計等前期工作,調查研究,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做好經濟、技術論證。引入競爭機制,允許不同經濟主體參與工程建設的投標;加強工程建設管理,按有關規范、標準進行施工,保證工程質量;重視和加強建成后的管理,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四)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和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農村技術人員和農民群眾的技術培訓。大力宣傳和普及科技知識,結合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問題和帶有普遍意義的重點、難點進行科技攻關。推廣如旱作保墑種植、大壟溝耕種、地膜覆蓋、寬幅高標準梯田、小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體系營造、抗旱造林、補播、施肥、劃區輪牧等先進適用技術,以及風能、太陽能、沼氣等農村能源生態模式。通過試驗、示范區(縣)建設,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的管理經驗。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服務和監測體系,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信息服務;加強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成立省生態環境專家咨詢決策機構,為工程建設提供咨詢和評估,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ㄎ澹┥罨拔寤摹背邪母?,穩定和完善鼓勵政策
  荒山、荒溝、荒沙、荒灘、荒水的治理和合理開發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因“五荒”治理開發投資回收期長,風險大,必須要有長期穩定的政策。全省要對“五荒”的治理開發進行合理規劃,把治理“五荒”與經濟開發結合起來,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允許不同經濟成分主體采取多種形式治理“五荒”資源;允許“五荒”使用權一定50年或更長的時間不變。治理開發成果允許繼承轉讓;國家征用時,要對治理者給予補償。對買而不治、買后亂墾者,要收回承包權,并按照合同進行處理。對“五荒”承包治理項目要在貸款和稅收等方面盡可能提供優惠條件。
 ?。┩貙捦顿Y渠道,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巨大,必須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地籌集建設資金。省、地市、縣要把生態環境建設投資納入基建計劃和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投資;國家安排生態環境建設的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財政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在不改變管理渠道和方式的條件下,統籌安排,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銀行要增加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貸款,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對以經濟效益為主的項目,要按市場機制組織建設,通過市場籌集建設資金;積極引導鼓勵工商企業、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等社會上各種投資主體以多種投資方式進行治理開發;積極爭取利用外資,特別是爭取世行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等優惠貸款資金用于生態環境建設。
  群眾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堅持“誰造誰有、合造共有”政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要廣泛發動群眾,大力開展義務植樹種草活動。繼續完善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制度,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農閑時間組織群眾投入生態環境建設。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