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陜政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及菜茶油等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體系基本建立,果業、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進展明顯。

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食主產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果業生產機械化率達到70%;薄弱環節機械化全面突破,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

二、大力推動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農機裝備創新研發與應用。支持農機裝備技術創新,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農機生產企業深度融合,協同開展農機裝備創新研發。(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第一個單位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推進農機裝備全產業協同發展。支持農機裝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配套。支持農機裝備智能化發展,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裝備應用。鼓勵企業利用網絡營銷等新型商業模式,建立健全現代農機流通體系和售后服務網絡。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機裝備生產企業和知名品牌,實現技術、產品“走出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三)加強農機裝備質量可靠性建設。加快精準農業、智能農機、綠色農機等地方標準制定,建立現代農機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農機裝備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提升農機試驗測試和鑒定能力,大力推動農機裝備產品自愿性認證。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對重點產品實施行業規范管理。督促農機裝備行業開展誠信自律和質量提升行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懲處力度。(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四)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與示范,優化生產要素配置,著力解決丘陵山地機械化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裝備“短板”,大力推廣春玉米覆膜播種、水稻育插秧(直播)以及馬鈴薯、油菜播種收獲和小雜糧生產機械裝備。加快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秸稈處理、農產品加工等環節機械化技術集成配套,創建一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五)強化“3+X”農業特色產業機械裝備支撐。推廣果園精準施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及多功能作業平臺、4.0智能選果線、貯藏冷鏈等機械設備,提升果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推廣青飼料收獲、飼草料加工、自動飼喂飲水、自動化擠奶設備、生鮮乳運輸車等機械和設備,提升畜牧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和清潔化水平。推廣精量播種、工廠化育苗、機械栽植、機械收獲、智能調控和信息化管理等技術和設備,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加快推廣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核桃、紅棗和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生產加工機械裝備,提高特色產業機械化水平。發展“3+X”農業特色產業所需機具和小區域適用性強的機具,可列入市、縣(市、區)財政安排資金補貼范圍,省級予以適當補助。農業農村部門要統籌相關項目資金,支持重點產業農業機械化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六)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支持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離田、高效施肥、殘膜回收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裝備和技術。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縣。積極發展農用航空,規范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試點辦法。積極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負責)

(七)推動智慧農業示范應用。促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化上的應用。支持優勢農機企業對接重點用戶,實現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支持建設大田作物精準耕作、智慧養殖等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加快推廣應用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八)協同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產體系。將適應機械化作為農作物品種選育審定、耕作制度變革、產后加工工藝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等工作的重要目標,促使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為全程機械化作業、規?;a創造條件。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返鄉創業園的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提高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全程全面機械化省級示范園區。(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四、全面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九)提高農機作業便利程度。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農田“宜機化”要求,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提高農機適應性和安全性。重點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的短板。(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負責)

(十)改善農機作業配套設施條件。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農民(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地,并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允許大型機具多、規模經營面積大的地區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予以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農機安全應急救援中心,提高農機安全監理執法、快速救援、機具搶修等監測調度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稅務局負責)

(十一)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民(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從事農機作業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機企業和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投放力度,靈活開發各類信貸產品和提供個性化融資方案。按規定程序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機融資租賃業務和信貸擔保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對大型農機裝備開展抵押貸款。探索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大型農機裝備進行貸款貼息。支持農機互助保險發展。允許租賃農機等設備的實際使用人按規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繼續實施農機安全免費管理政策。(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陜西銀保監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負責)

(十二)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助等多種方式,鼓勵農機服務主體多形式開展農機作業服務。支持農機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劃建設集中育秧、農機具存放以及農產品產地儲藏、保鮮、烘干、分等分級等設施和區域農機維修中心。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作業、農資統購、技術培訓、信息咨詢、農產品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負責)

五、不斷壯大農機技術技能隊伍

(十三)健全新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支持省屬高等院校招收農業工程類專業學生,自主擴大農業工程類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建設。加快農業工程相關學科建設,引導高校積極對接農業產業需求,優化調整農業工程相關學科。鼓勵農機人才國際交流合作,支持農機專業人才出國留學、聯合培養,積極引進國際農機裝備研發制造高端人才。(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十四)加強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將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扶持培養一批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選拔和培養農機生產及使用一線“土專家”。通過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支持農機生產企業、農機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養農機實用技能人才。加強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崗位技能培養和知識更新,引導、動員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線農機人才隊伍。(省農業農村廳、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五)強化政府責任。各地要將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完善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等政府目標責任考核中的農業機械化內容,建立協同機制,落實部門責任,加強經費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十六)提高農機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理、教育培訓和信息宣傳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鼓勵農機科研推廣人員與農機生產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支持農機生產企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機服務組織等參與技術推廣。加快新型農機產品專項鑒定,提高農機公益性試驗鑒定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負責)

(十七)促進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業機械化中的引導作用,重點在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深入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管理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保障農機安全生產。加強輿論引導,推介典型經驗,宣傳表彰先進,營造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9年6月3日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