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面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 現將《陜西省全面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陜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六日
?????????????????????????? 陜西省全面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工作方案
???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我省城市大氣環境呈現明顯的復合型污染特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的煤煙型污染和機動車排放引起的光化學污染共存及相互耦合,導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明顯偏高,霧霾年均日數明顯增加,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已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環境問題。為全面改善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根據我省實際,制訂以下工作方案。
???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讓人民呼吸清潔的空氣為目標,堅持“點面結合,以點為主”的方針,實行區域聯防和重點城市整治相結合、排放總量控制和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相結合、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實現多類污染物的控制和主要污染物的削減,著力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氣環境問題。建立政府牽頭、部門聯動、區域控制、行業自律的大氣污染防控機制和布局合理、數據可靠、傳導靈敏、監管有效的大氣質量監測、評價、信息發布、執法體系;強化排放總量控制,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清潔生產,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整治;實施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機制,有效遏制重點城市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上升趨勢,使重點區域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 主要目標:
??? ——自2012年下半年起,西安市發布PM2.5日均值、各監測點位實時監測值;2013年1月1日起,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環境空氣質量。
??? ——自2013年起,寶雞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延安市和楊凌示范區發布PM2.5日均值、各監測點位實時監測值;2014年1月1日起,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環境空氣質量。
??? ——自2015年起,上述市(區)以外的省內其他設區城市、西咸新區發布PM25日均值、各監測點位實時監測值,所有縣城發布PM2.5日均值;2016年1月1日起,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環境空氣質量。
??? ——到2015年,全省行政區域PM2.5年均值降至60微克/立方米;關中地區和陜北地區設區城市(含縣城)PM10年均值降至90微克/立方米。
??? ——到2020年,全省行政區域PM2.5年均值降至50微克/立方米;關中地區和陜北地區設區城市(含縣城)PM10年均值降至80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 ——到2030年,各設區城市、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和所有縣城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要求,即:PM10、PM25、SO2、NO2年均值分別降至70、35、60、40微克/立方米以內,環境空氣質量優良。
??? 二、防控重點
??? (一)防控范圍:我省行政區域,其中重點防控范圍為“一帶六重點”。一帶:從韓城至渭南、西安、西咸新區、咸陽、楊凌示范區、寶雞沿渭河谷地的帶狀區域;六重點: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6個設區城市的行政區域。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延安、榆林的城市規劃區為重點治理區。
??? (二)控制的污染物項目:PM10、PM2.5、O3、CO、SO2、NO2。
??? (三)治理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 (四)主要監控對象:燃煤企業、機動車尾氣、建筑工地、道路揚塵等。
??? 三、優化結構和布局
??? 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科學調整交通、能源和工業的結構與布局,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行“有增有減、有保有壓”,對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環境承載力較弱的地區,嚴格控制新建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建設項目,并按照“以新帶老、增產減污、總量減少”的原則把好建設項目審批關。對大氣環境質量較好,環境承載力較強的地區,在滿足總量控制指標的前提下,可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清潔生產項目。
??? (一)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
??? 合理控制西安市城市規模,優化城鎮體系,構建主城區、衛星城和城市組團相協調的空間布局。合理配置教育、醫療、商業等社會公共資源,科學規劃城市人流、物流、能流,引導產業和人口向西安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小城鎮轉移和適度集聚,防止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過度集聚。
??? 推進設區城市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支持更多的縣城發展成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加強跨地區統籌規劃,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中小城市為骨干,以小城鎮為基礎,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江河沿岸為軸線,建設多層次的關中城市體系、陜北長城沿線以及陜南漢丹江沿岸城鎮群和城鄉統籌示范帶,形成多元、多極、網絡化的城鎮空間格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 (二)優化城市交通結構和布局。
??? 實行“公交優先”戰略。設置公交優先通行信號系統,增加公交專用線路、設立快速公交線,加大地面公交運力,發展立體交通,加快地下交通設施建設。到2015年,西安市地鐵運營里程達到100公里以上,公交總營運車輛達到9000輛以上,公交出行分擔率提高到50%以上,每年建設30-50公里的公交專用道。推行錯時上下班措施,緩解城區擁堵。鼓勵綠色出行,大力建設以“免費自行車服務網絡”為代表的慢行交通體系。
??? 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大力發展智能化交通網絡,推進客運“零乘換”、貨運“無縫銜接”綜合樞紐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加快建設關中城際軌道交通網,完善地鐵、輕軌、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的銜接功能。
???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爭取將西安市列入國家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加大對推廣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率先在城市公交車、出租車等營運車輛普及推廣新能源、清潔燃料為動力的低碳交通工具。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加快清潔能源汽車的推廣與應用。加快車用清潔燃料加氣站的建設,合理布局車用清潔能源加氣站。
??? (三)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
??? 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自2015年起,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275億噸以內,到2020年,力爭實現“零增長”。擴大城市禁煤區、限煤區范圍,禁止原煤散燒。到2015年,西安市和西咸新區建成區除集中供暖設施以外區域,實行全面禁煤措施;其他設區城市和楊凌示范區禁煤區、限煤區面積應達到建成區面積的80%以上。
改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擴大清潔能源使用范圍,試行小型多用途模塊式反應堆替代燃煤機組供熱。擴大天然氣、液化氣、煤制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發展潔凈煤技術,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比重。到2015年,關中地區和陜北地區的設區城市和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建成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以上,縣城區域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60%以上,所有工業園區實現一個熱源供熱。
??? 完成“氣化陜西”二期工程,大力提高關中地區工業、交通以及民用天然氣的普及使用率,其中西安市區和咸陽市區的氣化率達到95%,其他設區城市氣化率達到85%,縣區級城市氣化率平均達到60%。
??? 發展農村清潔能源。推廣秸稈氣化、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發電、生物質利用技術。發展農村沼氣,到2015年,農戶沼氣池普及率達到30%以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每年提高5%以上。
??? (四)優化工業結構和布局。
??? 嚴格產業準入。研究制訂關中地區產業準入目錄,在渭北二階臺地區以南和秦嶺北麓以北區域禁止建設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火電項目,禁止鋼鐵、水泥、電解鋁、焦化、有色冶煉、傳統煤化工等行業擴大產能。在關中地區按照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對火電、水泥、鋼鐵、焦化、煤化工等行業實行規模總量控制。
??? 實施工業企業“退城入區行動”。逐步將重污染企業從城市、村鎮等人口集中居住區搬遷至相關工業園區。到2015年,西安市主城區內的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建立產業轉移污染防范機制,企業的搬遷建設必須符合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要求,禁止重污染企業原工藝、原設備的異地搬遷轉移,防止污染“下鄉”、污染轉移。加快推進渭河北岸咸陽化工園區等重污染企業的外遷工作。
???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大電力、鋼鐵、水泥、焦炭、有色、煤炭等行業的淘汰力度。在關中地區淘汰運行滿20年、單機容量10萬千瓦級以下的常規火電機組,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機焦;淘汰年產量6萬噸以下的氮肥企業,淘汰窯徑3.0米以下水泥機械化立窯生產線、窯徑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窯、直徑3.0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等落后產能。
??? 四、主要任務
??? (一)實施工業污染源防治工程。
??? 1加強燃煤企業污染治理。新建、擴建、改建火電項目應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脫硝設施,脫硫效率達到95%以上,脫硝效率達80%以上。對關中地區46臺、1404萬千瓦現役火電機組,實施煙氣除塵設施改造、脫硫設施提標改造、建設脫硝設施,削減煙塵7100噸、二氧化硫76541噸、氮氧化物119328噸。對關中地區529臺、6765蒸噸的現有非電燃煤鍋爐實施煙氣脫硫、除塵設施淘汰改造,削減煙塵60189噸、二氧化硫20544噸、氮氧化物8087噸。淘汰落后產能企業91家,削減煙塵41495噸、二氧化硫60120噸、氮氧化物40820噸。
??? 2全面提升水泥、建材、焦化、冶金等企業污染防治水平。對關中地區32家水泥、建材企業建設脫硝設施,實施除塵設施改造,削減煙塵9762噸、二氧化硫2052噸、氮氧化物41560噸。對關中地區9家冶金、焦化企業建設脫硫設施,實施煙氣除塵設施改造,削減煙塵12321噸、二氧化硫980噸、氮氧化物121噸。在關中地區搬遷建材等重污染企業22家,削減煙塵1363噸、二氧化硫7395噸、氮氧化物2600噸、揮發性有機物3988噸。
??? 3加大推進清潔生產強制審核力度。強化對重點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和節能審查工作,將清潔生產實施情況納入企業節能減排績效考核和企業環境行為評價范圍。發展改革、環境保護等部門要把建立循環經濟模式作為對企業新建項目、技改項目的審查、備案的重要條件,促進企業從設計、建設、生產等環節按循環經濟模式改造提升,推進傳統產業盡快轉型升級。
??? (二)實施城市大氣綜合整治工程。
??? 1加強城市揚塵污染控制。強化施工工地環境管理,各類建筑施工、道路施工、市政工程等工地和構筑物拆除場地周邊必須設置圍擋,并采取濕法作業方式進行。禁止在城市建成區內現場攪拌混凝土、砂漿,施工現場主要道路必須進行硬化處理,易產生揚塵的物料堆置必須采取密閉、遮蓋、灑水等抑塵措施,減少露天裝卸作業,嚴禁渣土車遺撒。重點防控城市建成區內所有煤場、煤炭轉運點、攪拌站堆料場必須實施全封閉,嚴禁露天隨意堆放。實施“黃土不露天”工程,減少城區裸露地面。
??? 2強化城市主要道路及重點部位清掃保潔。西安市建成區所有道路、其他城市主要道路實施機械吸塵式清掃,到2015年,機械吸塵式清掃率提高到80%以上。主干道及施工工地周邊實施沖刷保潔作業,確保道路不起塵。禁止露天直接焚燒秸稈、樹葉、垃圾等廢棄物。
??? 3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對噴漆、印刷、服裝干洗、石化、電子等企業實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達標治理,削減揮發性有機物25069噸。禁止在城市建成區內進行平面及立體廣告制作的露天噴涂作業。
??? 4嚴格控制城市餐飲服務業油煙排放。2012年底前,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6個重點城市建成區內的餐飲服務企業全部完成油煙污染達標治理任務,其他城市2013年底前完成油煙污染治理任務。
??? (三)實施機動車污染防治工程。
??? 1完善機動車環境管理制度。防控重點城市根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適時發布機動車總量控制措施。2012年底前,所有設區城市必須實行機動車簡易工況法檢測汽車尾氣。嚴格控制新增車輛的排放標準,2013年1月1日起,執行國家第Ⅳ階段車用壓燃式發動機與汽車排放標準;2013年7月1日起,執行國家第Ⅳ階段輕型柴油車排放標準。2013年底前,全面供應國Ⅳ配套成品車用汽油和柴油。加強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檢測和環保標識發放工作,建立全省機動車環保檢測信息化管理系統。到2015年,全省機動車環保檢測標志發放率達到85%以上。
??? 2全面開展機動車尾氣治理工作。對經檢測不符合環保技術標準,在維修治理后仍達不到標準要求的機動車,不得上路行駛。采用激勵、約束并舉的經濟調節手段,加速淘汰“黃標車”。到2015年,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運營的“黃標車”13萬輛(不含摩托車),削減氮氧化物約7萬噸。
??? 3適時實行機動車總量控制制度。禁止無標車上路行駛,自2013年1月1日起,西安市二環路范圍以內禁止黃標車上路行駛;自2014年1月1日起,西安市三環路范圍以內禁止黃標車上路行駛;其他城市也要相應劃定黃標車和摩托車禁行路線、禁入區域。
??? 4推進油氣污染治理。2013年底前,完成關中地區現有油庫、加油站和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改造工作;2014年底前,完成榆林、延安市城市及縣城規劃區范圍內現有油庫、加油站和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改造工作;2015年底前,完成陜南三市城市及縣城規劃區范圍內現有油庫、加油站和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改造工作。改造加油站1248個、儲油庫37個、油罐車270輛,削減揮發性有機物24088噸。
??? (四)實施綠色屏障工程。
??? 增綠擴水提高自凈力。推進長城沿線防風固沙林帶建設,開展以防護林營造、植被恢復、退牧還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治理,構建陜北生態安全帶。加快建設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全面加強植被保護和水土流失防治,通過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以及淤地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形成黃河中游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推進渭河生態景觀帶建設,重點開展護岸林營建、灘涂綠化、濕地修復等生態治理,構建渭河千里綠色長廊。加快建設秦巴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通過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保綜合防治、生態修復等,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構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帶的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建設公路、鐵路兩側綠化帶,加強城市綠化和硬化工作,設區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小于10平方米,各市(區)要有計劃推進公共地段片林建設和屋頂綠化工程。
??? (五)實施聯防聯控預警工程。
??? 建立“天眼”遙感空氣質量監測體系,形成地面和立體相結合的空氣質量監測網,讓人民群眾及時知曉監測結果。建立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的預警體系,實行區域空氣質量橙色、紅色、紫色、褐紅色四級預警機制,指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活動。制定重污染日應急預案,當遇有重污染天氣時,要啟動應急機制,限產限排重點排污企業,建筑工地停止土石方作業和渣土運輸,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部分機動車限行。
??? 2012年6月底前,建成西安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超級站,2013年底前,西咸新區、延安市各建成1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超級站,建成2個環境空氣質量背景值監測站;2014年底前,各設區城市、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和全省縣城全部建成含有PM10、PM2.5、SO2、NO2、O3、CO六項指標的大氣自動監測站。
??? 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發力度,開展達標減排的科學研究,摸清規律,明確排放清單和控制對策。在有毒有害氣體治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大氣細粒子監測、潔凈煤技術、油煙回收處理等方面組織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對全省的空氣質量監測進行質控,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要求,對PM10、PM2.5、SO2、NO2、O3、CO六項指標進行自動監測,分析、研究污染成因及污染物傳輸規律,建立空氣質量保障體系,合力應對污染。
??? 五、保障措施
??? (一)組織領導。
??? 省政府成立省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及時研究并協調解決聯防聯控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組長由省委常委、副省長江澤林擔任,副組長由李金柱副省長擔任,成員單位由省級有關部門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環境保護廳,負責具體日常工作。
??? 各市、縣政府是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對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的領導,成立相應工作機構,落實防控資金,確保各項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 (二)加強監管。
??? 本方案自發布之日起,環境空氣質量未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城市要制訂改善空氣質量的工作規劃,并經省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省級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推進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工作,嚴格重污染企業上市環保核查,開展上市公司環境保護后督查。強化區域大氣環境聯合執法檢查,加強對重點區域、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環境執法監管,堅決實施掛牌督辦、區域限批等措施,認真查處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全力推進各種形式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參與空氣污染的防治,正確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要率先制定實施“綠色出行”各項制度措施,引導公眾選擇綠色生活和消費模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聯防聯控工作。
??? (三)強化考核。
??? 實行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責任制。完善考核制度,將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實施情況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完成情況和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情況每年進行評估考核,考核結果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并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內容和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對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成效顯著、空氣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市、縣予以獎勵;對聯防聯控不力且空氣質量狀況嚴重惡化的市、縣實行“區域限批”,并追究政府、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 (四)加大投入。
??? 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多方籌措污染治理資金。污染治理資金以企業自籌為主,政府投入資金優先支持列入規劃的污染治理項目。除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外,省財政設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以獎促防”、“以獎促治”等方式,對列入規劃的清潔能源示范工程、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以及與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有關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予以資金支持。市、縣政府應根據規劃確定大氣污染控制任務,將大氣治污經費、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能力建設、應急監測體系建設、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和后期的運行維護投入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按期完成。
??? 附件:??1陜西省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成員名單.doc
??????????
?????????? ?2陜西省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分解表.doc??????????
?????????? ?3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統計表.doc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