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陜政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陜西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使旅游產業在加快西部強省建設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作如下決定。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努力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1.充分認識旅游產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產業是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綜合帶動力強的新興產業,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對于拉動第三產業、調整經濟結構、拓展就業空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優化發展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弘揚優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陜西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化積淀深厚,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知名的國際旅游目的地,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2.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旅游消費需求迅猛增長,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各省、區、市旅游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旅游投入持續增長,旅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危機意識,樹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理念,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好的舉措抓旅游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實現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的轉變,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二、牢固樹立大旅游觀,進一步明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3.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圍繞建設西部強省目標,調整旅游產業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創新宣傳促銷方式,培育具有陜西特色的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實現旅游產業發展從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市場為主轉變,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單一傳統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閑旅游、會展旅游、商務旅游相結合轉變,從單純注重經濟功能向更加注重發揮旅游業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綜合功能轉變,做到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產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就業、社會發展相協調,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陜西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
  
  4.旅游產業發展目標。到2012年,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相當于全省GDP的比例力爭提高到13%。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省GDP比例提高到20%左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
  
  三、加大規劃統籌,實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設旅游核心板塊和精品線路
  
  5.培育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進一步強化和發揮西安作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建設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積極培育一批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國內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區域旅游集散地城市。
  
  6.開發建設六大主題旅游板塊。一是依托周、秦、漢、唐和古都西安等代表性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旅游文化創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區品位和檔次,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游板塊;二是利用秦嶺生態旅游資源,積極開發參與性旅游精品項目,建設具有國家中央公園品牌形象的秦嶺山水度假旅游勝地;三是以革命圣地延安為龍頭,整合祭祖、紅色及民俗文化資源,建設國內一流的紅色旅游板塊;四是依托法門寺文化景區,整合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建設國際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塊;五是發揮地熱資源優勢,開發重點溫泉旅游項目,完善休閑旅游設施,建設關中溫泉休閑旅游板塊;六是依托黃河沿線瀑布、濕地、峽谷等地質構造,建設具有原生態魅力的黃河風情旅游板塊。
  
  7.建設具有省際旅游集散延伸功能和覆蓋全省的旅游線路網絡。依托交通網絡,整合區域旅游資源,積極培育連接河南、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重慶、湖北等相鄰省份的八條具有區域旅游延伸集散功能的復合型省際旅游線路。
  
  適應區域旅游消費需求,加快建設西安—漢中—安康—西安、西安—寧陜—鎮安—山陽—商南—西安、西安—柞水—商州—西安、西安—華陰—韓城—宜川—榆林—延安—西安、西安—銅川—旬邑—寶雞—西安、安康—嵐皋—鎮坪—平利—安康等區域旅游精品環線,形成覆蓋全省東西南北的旅游線路網絡。
  
  8.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選擇比較優勢明顯、對周邊資源具有整合功能、對旅游線路具有支撐作用、對區域旅游具有帶動效應的特色項目,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區,形成大容量,構建大循環。集中力量建設臨潼文化旅游區、法門寺佛文化旅游區、延安紅色旅游區、橋山黃帝文化旅游區、大華山生態旅游區、韓城古城旅游區、金絲峽生態旅游區、長青—華陽生態旅游區、太白山生態旅游區、木王生態旅游區、牛背梁生態旅游區、天竺山生態旅游區、通天河生態旅游區、大南宮山生態旅游區、黎坪生態旅游區、漢江大瀛湖生態旅游區、玉華宮生態旅游區、照金—大香山文化旅游區、咸陽漢唐帝陵文化旅游區(漢陽陵、昭陵、乾陵、茂陵)、榆林邊塞大漠風情旅游區、楊凌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等近期年接待100萬人次、中遠期年接待300萬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標志性品牌旅游區,形成布局結構合理的旅游精品體系。
  
  9.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加強旅游紀念品開發工作,建立旅游紀念品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體系。圍繞重點旅游景區,結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生產活動,積極推進鄉村民間民俗風情休閑旅游項目建設,開發具有地域特點和體驗功能,集住宿、餐飲、購物、娛樂于一體的特色生態休閑旅游園區,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10.科學編制旅游發展規劃。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開發、永續利用。完善全省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及專項規劃,重點做好主題旅游板塊、旅游線路、生態休閑旅游專線和重點旅游區規劃。加大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力度,防止盲目開發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旅游項目策劃水平,抓好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工作。

  四、加快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旅游產業支持服務體系
  
  11.推進行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圍繞旅游產業發展,選擇旅游資源品位高、規模大的區域,進行縣級行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努力建設一批旅游業總收入相當于GDP比例達到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達到1萬元、城鎮就業人口中旅游從業人員達到30%以上,旅游景區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設施布局合理和功能齊全,旅游運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完善的旅游示范縣。整合區域生態旅游資源,建設5—6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12.進一步完善景區管理體制。堅持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形成資源統一管理、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景區管理運營模式。成立景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當地政府的派出機構,負責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組建市場化開發主體,負責景區的建設和運營。發展景區專業管理公司,提高旅游景區管理水平。
  
  13.建設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市游客密集區、區域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節點和主要旅游景區的旅游咨詢服務體系。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重點,建設具有鮮明視覺效果和有效引導作用的交通旅游標識系統。建設旅游信息網絡平臺,省上成立旅游信息中心,各市和重點旅游縣(區)及3A級以上旅游景區設立旅游網站。建立旅游電視頻道、旅游廣播等信息發布系統,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礎性資訊服務。
  
  14.整合各類旅游開發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圍繞旅游線路和重點旅游景區需要,布局建設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并將旅游重點項目納入年度計劃;各類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要重點扶持旅游項目建設。各級交通部門按照建高速、連縣城、接景點的要求,對4A級以上景區安排高速公路出入口,將旅游景區連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設年度計劃優先安排,省際旅游線路和區域旅游精品環線道路要逐步達到二級公路標準。各級林業、水利、文物、文化、宗教、農業、扶貧等部門在安排業務項目資金時,要充分考慮旅游產業發展需要,予以重點扶持。旅游資源管理部門要解放思想,開放資源,積極參與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各級電力、通訊部門應優先解決旅游景區相應配套設施,對旅游線路和旅游景區實施通訊全覆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包人利用林權、集體土地承包權,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投資入股或租賃建設旅游景區。
  
  五、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創新市場開發機制,強化旅游宣傳推廣與促銷工作
  
  15.立足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兩種旅游資源,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歐、美、日、韓、東南亞等主要客源市場,挖掘和培育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大力開發港、澳、臺市場,重點拓展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我省周邊客源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
  
  16.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旅游品牌。創作形象鮮明的主題口號,設計特色突出的宣傳標志,著力提升陜西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點打造以古都西安、兵馬俑、法門寺、黃帝陵等為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精華游品牌,以千里秦嶺、千曲黃河、千水漢江為代表的山水生態度假旅游品牌,以圣地延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品牌。依托國家品牌旅游線路,聯合西北五省區,打造“絲綢之路”經典國際旅游線路品牌;聯合北京、上海、桂林、廣州等城市,打造“經典中國”旅游線路品牌;聯合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省份,打造“紅軍長征”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品牌;聯合黃河沿線主要省份,打造“黃河文明”旅游線路品牌;聯合長城沿線省份,打造“萬里長城”中華文明精品線路品牌。進一步加強對旅游節事活動的策劃、包裝,打造具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旅游會展。
  
  17.完善市場推廣機制。在舉辦文化、文物、外事、宣傳、廣電、商貿、體育、會展等各類活動中要大力宣傳陜西旅游;加強對旅游市場的調研與分析,編制和實施全省旅游市場宣傳推廣計劃;創新旅游宣傳推廣方式,在境外主要客源地設立辦事處,積極邀請旅行商與媒體來陜考察,加快網絡營銷渠道建設,提高陜西旅游宣傳品發放覆蓋率,在陜西衛視黃金時段開設旅游專欄節目;鼓勵旅游企業開展宣傳和營銷活動,加強與主要客源國(地區)、周邊省區和各類旅游機構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參與、區域聯合的大旅游、大市場、大推廣格局。
  
  18.積極推進國民休閑旅游。制定全省國民休閑計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扶持開展休閑度假專項業務示范活動,加強休閑旅游區域聯合和行業協作,促進國民休閑旅游快速發展。
  
  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與投融資體系,增強旅游企業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19.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旅游經濟。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旅游產業,不斷提高旅游產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除法律禁止的領域外,旅游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社會各方采取項目特許權、運營權、旅游景區門票質押擔保和收費權融資等方式,參與旅游項目開發。
???
  20.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積極推進旅游景區事業單位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按照統一規劃進行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鼓勵和支持大企業以參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區經營權,成片開發精品旅游景區。設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組建專業旅游投資公司,構建旅游產業開發融資平臺。建立銀企、銀政旅游項目開發合作機制,擴大旅游投融資規模。加強與世界旅游組織及其他國際旅游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國際金融機構軟貸款和國外基金組織投資。
  
  21.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堅持大企業引領、大項目支撐、大市場運作,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及品牌戰略。支持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帶資金、帶管理、帶客源進入陜西從事旅游經營活動。鼓勵國內外大旅行社或旅游集團來陜設立分支機構。引進國內外著名飯店連鎖集團,促進旅游飯店品牌創建和管理模式創新。加大對現有旅游企業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企業規模集團化、經營網絡化。加大國有旅游企業改革力度,推動旅游企業資本多元化。省、市旅游集團要走資本運作的路子,盡快實現由管理型向投資型的轉變。
  
  七、不斷優化旅游發展環境,提升產業整體素質
  
  22.加強區域旅游經濟合作。積極推動旅游產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提升與國內相關省(區、市)旅游合作水平,積極構建無障礙旅游區,聯合編制規劃、開發產品、宣傳促銷、培養人才。
  
  23.加強旅游安全與質量體系建設。落實旅游經營單位安全主體責任和屬地監管責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教育、預防、檢查、報告、應急處理、緊急救援、善后處理及保險賠付等制度。4A級以上景區和大型山岳型景區要逐步建成數字化景區。制定全省酒店、餐飲、購物統一服務標準,完善地方旅游標準化體系。實行旅游餐館、商店推薦制,引導旅游企業誠信經營,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
  
  24.加大旅游執法和市場監管力度。省、市、重點縣(區)要建立健全旅游執法機構,完善聯合執法長效機制。各級公安、交通運輸、衛生、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物價等部門要依法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監管,維護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25.實施科教興旅戰略。發揮我省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加強對旅游新業態的研究,增強旅游科技創新能力,培育旅游職業經理人隊伍。建立陜西旅游職業教育培訓基地,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工作,逐步形成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和培訓相結合的旅游教育培訓體系。
  
  八、進一步強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26.落實優惠政策。對符合稅法規定的旅游企業的旅游景點和景區經營收入,可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對旅游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可按稅法規定在稅前扣除;旅游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就業的,可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對旅游飯店嚴格執行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
  
  27.統籌安排旅游建設用地。各市、縣政府要將旅游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事先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意見。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對旅游重點項目優先供地,重大旅游項目用地確需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法按程序及時調整。旅游項目建設用地采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取得,依法集約、節約用地。對非政府單項投資1億元以上的旅游項目,可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
  
  28.加快口岸建設。努力爭取開放西安空港第五航權,爭取對美國、日本、韓國、英國、德國、法國等主要客源國旅游者實行短期免簽證和開放西安居民香港自由行等政策。
  
  29.加快旅游航空運輸建設。3—5年內開通西安直飛歐洲、北美國際航線。省內支線機場要開通飛往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客源地的直通航班,形成合理的立體旅游航空運輸網。
  
  九、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促進旅游產業健康發展
  
  30.切實加強對旅游產業的領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旅游業的戰略意義,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切實把旅游產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省上成立陜西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任成員,協調解決全省旅游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各市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統籌協調本地旅游產業發展各項工作。
  
  31.加大政府對旅游產業的引導性投入。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長。積極爭取國家西部大開發專項資金和其他建設資金的支持。政府旅游發展專項資金采取資本金投入、貸款貼息等方式,拉動投資。省級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將旅游宣傳推廣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并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年增加。市、縣政府也要根據本地情況,設立宣傳推廣專項經費并逐年增加。
  
  32.充分發揮旅游行政部門職能。切實強化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對旅游產業的協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重點抓好宏觀調控、發展規劃、宣傳促銷、市場監管、環境營造等工作。
  
  33.建立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目標責任制。按照全省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發展目標,將旅游產業發展指標列入全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逐項逐級分解,把完成目標任務的情況作為考核各市(區)、各部門的重要內容。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

?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