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陜政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陜西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5年)》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陜西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5年)》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陜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十九日

陜西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綱要
(2009—2015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提升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加快我省產業集群發展,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產業集群,產業聚集程度不斷提高,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已在裝備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四大領域發展形成了20個產業集群的雛形,呈現出以大企業為核心主導、主要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主導產品優勢不斷提升、產業主體向園區集聚的突出特征。截至2008年底,石油化工、煤化工、電力、鹽化工、航空、輸變電設備、汽車、機床工具、重型裝備、航天、工程機械、電子、陜北能化裝備、軟件、有色、冶金、醫藥、食品、紡織等20個產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產值達6500多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近2700億元,占到全省工業的90%以上。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集群,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目前,我省產業集群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產業集群總體競爭力不強,產業聚集效應還沒有充分凸顯;龍頭企業規模還不大,帶動作用不夠顯著;產業鏈條不健全,支撐配套能力較弱;創新機制還不完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等,產業集群的快速健康發展亟待有效推進。

  二、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工業發展戰略,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主導模式和重要抓手,以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為支撐,突出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堅持“三抓一上”(抓龍頭、抓配套、抓園區、上水平),著力扶持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產業發展帶動能力;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省內配套能力;著力推進企業間的聯合與協作,提高產品的集成和成套能力;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和水平,使產業集群整體發展再上一個新水平,實現我省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發展原則

  堅持產業集群發展與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相結合。抓住國家實施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機遇,立足優勢,著眼長遠,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

  堅持產業集群發展與企業組織結構優化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對產業集群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大企業重組并購和股份制改革力度,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促進關聯企業集聚,促進產業鏈形成。

  堅持產業集群發展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結合。以現有工業園區為基礎,進一步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引導和促進產業集群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環型產業集群。

  四、發展目標

  加大產業集群培育和推進力度,使龍頭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不斷完善,園區承載力和園區化水平提高,集群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高,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主體形態,石化、汽車、航空、輸變電設備和煤及煤化工等5個產業集群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產業集群,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塊狀工業經濟格局基本形成。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25%和18%左右。

  2010年,20個產業集群銷售總收入達到10000億元,增加值約3900億元;

  2012年,20個產業集群銷售總收入達到15000億元,增加值約5600億元;

  2015年,20個產業集群銷售總收入達到20000億元,增加值約8000億元。每個產業集群的銷售收入都超過100億元,其中:500—1000億元銷售收入的產業集群達到14個,石油天然氣及化工、煤及煤化工、電力、航空、食品、有色、電子信息等7個產業集群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3100億元、2900億元、2000億元、1860億元、1850億元、1800億元和1500億元,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五、發展重點

  根據產業集群的不同類型,抓住影響和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在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實力、擴大龍頭品牌產品規模和市場占有率、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完善延長產業鏈和提高省內配套率,以及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和發展模式轉變上取得突破和提升,全面推進我省產業集群發展上新臺階。

  1.石油天然氣及化工產業集群。依托延長集團、長慶石油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產業資源的整合,促進產業資源圍繞龍頭集聚。加強勘探開發、技術引進和研發力度,加快化工產業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的深加工度和綜合利用,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通過相關轉化項目的有效配置,打造一體化循環發展流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億元,化工產值占比達到15%;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500億元,化工產值占比達到20%;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100億元,化工產值占比達到30%,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能源接續地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2.煤及煤化工產業集群。以省煤業化工集團為主體加大省內煤炭產業的聯合重組,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的實力和產業控制力。加快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促進產業聚集化發展;大力推進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發展,拓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效率。重點發展形成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產品產業鏈;采用先進煤氣化技術對氮肥原料路線進行改造,擴張煤制化肥產業鏈規模,提高化肥產業市場競爭力;做好煤干餾制油示范項目,積累和總結經驗,為煤炭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開辟新途徑,逐步形成煤制油產業鏈,大力提升煤炭資源的轉化效率。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4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

  3.電力產業集群。依托豐富煤炭資源,大力發展坑口電站和建設大型煤電一體化企業,推進煤向電轉化;加快淘汰小火電等落后產能,優化火電機組結構,提高大機組和高性能機組的比重,形成優勢突出的火力發電群組,進一步提升電力供給能力;創造條件發展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促進電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大電網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電力輸出外送能力,建設成“西電東輸”的重要電源基地。2010年,全省電力裝機達到2800萬千瓦,銷售收入740億元;2012年,全省電力裝機達到3600萬千瓦,銷售收入1000億元;2015年,全省電力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銷售收入1800億元。

  4.鹽化工產業集群。依托優勢資源,做好產業發展整體規劃,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園區建設為依托,通過謀劃和配置產業化項目,打造一體化循環發展流程,逐步形成鹽資源有效轉化的發展模式;通過科學設計資源轉化路線和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優化產品結構,打造鹽產業快速發展的區域板塊。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

  5.輸變電設備產業集群。依托西電集團、寶光集團等重點龍頭企業,加大行業整合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促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并購重組,實現對產業的有效整合和規模擴張;重點打造“一基地五園區”即西安大慶路輸變電設備制造和試驗檢測基地、西安高新區輸變電產業園、西安經開區輸變電產業園、寶雞電真空設備產業園、咸陽灃河新區輸變電產業園、漢中經濟開發區輸變電產業園,基本實現“企業入園、產業集聚”;加強配套企業和配套項目建設,提高省內配套率;加快自主創新、集成創新以及產品成套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升級;積極開發鐵道電器等專業領域電器產品,占領市場制高點;形成產品覆蓋高、中、低壓,多規格、寬領域,特色鮮明,在國際、國內具備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

  6.汽車產業集群。著力做大做強陜汽、法士特、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圍繞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通過車用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等項目的建設和引進,大力加強產業鏈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車產業的省內配套能力和水平,打造重型卡車、中型卡車、微型車、乘用車、變速器、車橋等對產業發展具有強力支撐作用的產業鏈;依托“兩園一區”(西安經開區涇渭工業園、寶雞高新區汽車工業園、西安高新區),促進產業的整合和聚集,形成我省汽車產業塊狀發展格局;加快專用車、特種車以及客車的發展,進一步拓寬產品系列,提高市場占有率;開拓汽車后市場,提高汽車產業的運營質量。2010年,完成銷售收入800億元,整車省內配套率超過35%;2012年,完成銷售收入1000億元,整車省內配套率超過45%;2015年,完成銷售收入1300億元,整車省內配套率達到60%。

  7.機床工具產業集群。依托秦川機床、寶雞機床等重點龍頭企業,在組建大型機床工具集團的基礎上,加快產業資源的深度整合,形成產業發展的整體優勢,提高對產業加快發展的支撐力;加快寶雞、漢中機床工具工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向園區轉移,實現聚集發展;以“精密、大型、高速、復合、智能、環?!睘榉较?,以“磨、車、鏜、銑”為特色,以精密專用機床集成化、通用機床規?;癁橹攸c,推進技術創新、發展高端特色產品,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集群發展規模的壯大。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

  8.重型裝備產業集群。以陜鼓集團、中冶陜壓、中鋼西重、西煤機、中國西重研究所等骨干企業為基礎,通過建立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實現產業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形成產業發展整體合力,促進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緊密合作,加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協作,通過關鍵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促進產品集成化、總成化和成套化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形成煤炭采掘成套設備產業鏈,并向煤化工成套設備延伸;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積極推進和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不斷提高產業聚集度和集群發展整體水平。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3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610億元。

  9.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以西安、寶雞和渭南等地工業園區為依托,推進產業向園區轉移和聚集,加快產業整合重組步伐,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重點加強中高檔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大型環保節能路面施工系列設備和獨具特色系列工程機械,開拓國內外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50億元。

  10.石油裝備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寶石鋼管、寶石機械兩大龍頭企業,建設適應全球競爭要求的生產、營銷和服務體系,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通過國際并購、委托開發、合作開發和國際招標等形式,提高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再創新能力,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大力發展石油鉆采、石油鋼管等產品和設備,不斷拓寬產品領域,提高市場份額。以兩大龍頭企業為核心,不斷擴大產業集群規模,形成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機制,促進集群加快發展。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5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3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11.陜北能化裝備產業集群。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基礎,以園區建設為先導,加快寶石機械、寶石鋼管,以及其他能化裝備企業的相關項目向陜北地區轉移和建設,結合石油開采和煉化、煤礦開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等產業的發展,集中力量發展石油鉆采設備、煤炭采掘機械和設備、化工設備等,開展設備檢測、維修和保養等業務,為陜北優勢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設備保障。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80億元。

  12.航空產業集群。以國家實施大飛機項目和航空工業整合為契機,積極參與大型飛機的研制,大力發展大飛機的配套產業,形成以大飛機制造為龍頭的航空產業鏈;著力建設好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構成“一基地五園區”(即國家航空產業基地、閻良核心區、咸陽空港產業園、寶雞飛行培訓園、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和漢中航空工業園)為平臺的航空產業發展格局;重點推進ARJ21支線飛機、新舟60、新舟700、運八F600和無人機的研制和生產,加快通用飛機、公務機的開發研制,滿足市場需求;提升航空發動機、飛機起落架、各類機載設備等航空關鍵零部件和系統的研發、制造、集成能力,滿足主機發展需要;積極發展配套產品,吸引非公經濟進入民用航空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加強與國際航空企業合作,擴大轉包生產的種類和規模;發展航空配套產業和服務業,提高產業運營質量。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8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860億元。

  13.航天產業集群。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察”等國家重點工程為依托,以省政府與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戰略合作為契機,加快建設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加強先進推進技術的研究,加快液氧/煤油發動機系列化研制;加快發展衛星有效載荷、空間計算機等星載設備和衛星地面應用設備,促進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等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加強軍民結合,發揮特種技術優勢,積極發展民用產品。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

  14.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托西安高新區電子工業園、航天產業基地等相關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衛星導航應用、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等子產業集群,搶占行業領先地位。做大做強多晶硅材料和太陽能電池片,并引導產業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區域專業化產業配套能力;提高LED生產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水平,搶占大功率照明產業市場;發展GPS/GLONASS/GALILEO/BDⅡ高端芯片的設計和應用技術,實現嵌入式軟件和IC設計優勢相結合,拓展移動終端、數字電子產品和軍用電子設備等領域市場;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和龍頭骨干企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3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7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

  15.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加快建設“軟件新城”,提高園區承載能力;發展面向裝備制造、能源、交通、通信、教育、農業等行業應用軟件;著力發展面向移動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電、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統;加快發展互聯網應用服務、數據錄入處理、電子商務等信息服務業務;培養、集聚和扶持本地大企業加速發展,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在陜發展。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

  16.有色金屬產業集群。以有色集團等重點企業為依托,進一步加快有色產業的資源整合,加大地質勘探和資源勘察力度,增加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資源儲備。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境外資源開發,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以科技進步推進技術裝備升級,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發展鉬、鈦、釩等產業,建設具有相對優勢的鉬、鈦、鋁、鉛鋅、釩等產業園區;重點發展鉬、鈦、鉛鋅、鋁、釩和鋼鐵等子產業集群,實現有色產業聚集和集約化發展。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90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3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800億元。

  17.冶金產業集群。以現有產業資源為基礎,以龍鋼集團為龍頭,加大產業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在現有產品基礎上,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一體化循環發展流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形成節能、環保和資源有效利用的集群化發展新模式。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2012年,銷售收入6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

  18.食品產業集群。加快產業兼并重組力度,加快園區建設,加速現代食品工業規模化、傳統食品工業現代化步伐,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重點發展果業、乳業、肉制品、煙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培育與食品制造業規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為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優質資源保障;大力發展非公有制食品企業,培育龍頭企業、抓好名牌產品;加快培育配套產業,完善產業鏈;加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63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85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850億元。

  19.醫藥產業集群。加強醫藥產業的整合重組,依托楊森、利君、步長等重點企業,打造集群發展的核心和龍頭;依托資源和研發生產能力優勢,重點發展西藥和中成藥等子集群;著力培育企業的市場能力,積極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建立行業技術創新和研發平臺,整體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做好中藥產品創新和新藥研發,大力發展生物藥等高附加值產品;著力發展化學藥、中藥材、中成藥、生物藥等優勢產品,帶動和促進上下游產業加快發展,做大集群規模。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60億元。

  20.紡織產業集群。加強對紡織產業聚集區的培育力度,依托重點企業和園區,重點發展功能服裝、棉紡織、絲綢和防寒服等子集群加速產業聚集;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加快產業資源整合,培育和形成行業龍頭,支撐和引領集群發展;通過新建、引進和技改等方式,著力發展功能面料、功能服裝、中高檔面料、絲綢等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根據產業需要和環境承載能力,謀劃印染和服裝項目,完善產業鏈條,拓展發展空間,做大集群規模。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30億元;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

  六、重點措施

 ?。ㄒ唬┳龊卯a業集群專項規劃。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組織編制20個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規劃和工業園區承載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引導和推進產業集群科學有序發展。規劃要明確每個集群的發展目標、方向、重點和步驟,要把堅持創新和實現創新放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位置,要體現每個集群的產業特點、產業特色、加快結構調整和實現發展模式轉變的要求。各市、縣政府要根據全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細化政策,制定產業集群發展實施方案,培育形成特色顯明、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ǘ┘訌婟堫^企業培育。

  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核心企業,使之成為產業發展的龍頭和重要支撐。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加大行業資產整合力度。對龍頭企業在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傾斜,促其不斷做大做強。突出抓好項目建設,每年在20個產業集群中選出對龍頭企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100個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迅速把新項目建成新的增長點。

 ?。ㄈ┲ν晟飘a業鏈。

  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抓好配套企業建設。支持龍頭企業與零部件廠商的戰略聯盟,促進龍頭企業與集群內配套企業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提高省內配套率;圍繞提升主導產品生產能力,明確產業鏈延伸方向和發展重點,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對產業鏈上起重要作用的關鍵產品、關鍵環節、關鍵項目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通過自建、技改、招商等方式,構建起圍繞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的配套協作體系;要圍繞延伸產業鏈的關鍵項目,通過創新招商方式,加強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強企業的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引進配套項目,加快產業鏈的培育和完善。

  (四)加強工業園區建設。

  提高2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和部分重點縣域工業園區功能,完善基礎設施,明確發展重點,加強部門協作,優化發展環境,引導企業和項目集聚,使工業園區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全省建設一批特色鮮明、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環境優美、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生態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五)加快企業技術進步。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實現重大技術領域和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每個產業集群都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依托龍頭企業,培育和建設行業性技術中心,提高集群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以國家推進裝備制造、化工、汽車、有色、鋼鐵、電子信息、紡織、輕工等重點行業振興為契機,安排工業技術改造貼息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選擇一批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項目給予重點支持。不斷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改造提升我省產業發展水平,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六)加大資金投入。

  設立陜西省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龍頭企業、龍頭產品,配套企業、配套產品,延伸產業鏈的關鍵項目和研發平臺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建設。開辟多種方式融資渠道,鼓勵支持大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方式擴大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通過銀行信貸和引進民營資本等途徑,為企業募集更多的發展資金。大力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推動大型企業集團上市,引導現有上市公司進一步擴張融資規模。圍繞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建立5-10個產業發展基金,融資總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采取市場化方式運作,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