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陜政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暫行辦法》已經2009年省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審定,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陜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暫行辦法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策部署,科學監測和客觀評價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加快建設西部強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步伐,特制定本暫行辦法。

  一、監測考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第一條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緊緊圍繞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和特色經濟、民營經濟、園區經濟、勞務經濟及環境保護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重要任務,促進農民增收和財政增收,實現富民強縣。建立科學、公正、公平的監測考評指標體系,實行定量綜合監測考評,客觀反映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調動各縣(市、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促進我省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建設西部強省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步伐。

  第二條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的工作原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經濟與社會事業統籌發展的原則,體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突出經濟監測考評;堅持全面和重點相結合的原則,體現綜合考評,突出重要工作監測考評;堅持近期和長遠相兼顧的原則,使監測考評具有前瞻性和導向性,突出各地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實績;堅持科學真實、公正可比的原則,推動和引導縣域經濟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加快發展。

  二、監測考評范圍

  第三條縣域經濟社會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農村為基礎,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社會。根據我省實際,縣域經濟社會監測考評范圍為全省107個縣(市、區),重點監測考評83個縣(市)。

  為了保證監測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比性,根據縣域和城區的不同特點和發展取向,采用不同的指標體系進行分類監測(縣域監測考評范圍和城區監測考評范圍詳見附件1和附件2)。

  三、監測考評指標設置

  第四條結合我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監測考評指標選取經濟發展指標、經濟結構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指標四大類,其中83個縣(市)監測考評指標為31項;24個區監測考評指標為30項(縣域和城區監測考評指標體系詳見附件3和附件4)。

  監測考評指標體系是動態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結合省委省政府工作重點,監測考評指標適時作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五條經濟發展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總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等。

  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指標,是一個地區社會生產活動成果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具體反映縣域經濟規模、綜合競爭能力、項目帶動和發展后勁,是監測考評縣域經濟的基礎性指標。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總收入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采用人均指標體現監測考評工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是經濟指標監測考評工作的重點。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主要反映各縣域單位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工作實效。

  第六條經濟結構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城鎮化率、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等。主要反映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重點工作任務的實績。

  第七條社會發展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財政支出中農、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公眾安全感滿意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初中畢業升學率、人均城鎮維護建設資金支出等。主要反映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者生產安全保障、民生工程投入、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和推動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情況。

  第八條生態環境指標包括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總量減排、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農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積指數等。主要反映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生態、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推動社會走向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監測考評方法

  第九條監測考評以功效系數法為核心,采用綜合加權的辦法。根據縣域(城區)不同指標和各指標權重,實行加權匯總萬分評定制,確定縣域(城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排序。具體辦法是對縣域(城區)綜合監測考評的四大類各項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依據確定的權重對各項指標進行加權匯總,依照得分多少確定全省縣域(城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排序。

  第十條年度監測考評綜合實力排序結果經省政府審批后,以省政府名義進行通報,并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公布時間為次年6月15日前。

  第十一條監測考評指標數據除來自統計部門外,還涉及教育、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衛生、廣電、安全生產監督等多個部門。為了保證監測數據采集加工的規范性和一致性,監測考評指標數據統一由各級統計部門組織進行采集、審核、匯總并上報。各職能部門負責本部門相關指標數據的采集、審核,并按要求報同級統計部門。

  第十二條對于監測數據質量,各縣(市、區)統計部門要嚴格審核把關,對填報的源頭數據要進行認真核實,確保基礎數據真實可靠。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監測工作,數據上報前,必須經政府主要領導簽字認可。省統計局每年按一定比例對各縣(市、區)上報的監測指標數據進行質量抽查,抽查結果將作為評定監測數據質量的依據。

  第十三條省統計局組織省級相關部門,對各縣(市、區)上報的有關指標數據進行聯合審核,數據審核無誤后,由省統計局按照監測評價辦法,進行匯總和綜合測評,測評結果上報省政府審定。

  五、表彰獎勵

  第十四條以省政府名義對83個縣(市)綜合監測考評前10名和綜合監測考評名次進位快的前10名分別授予年度“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和“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稱號;對24個區綜合監測考評前5名和綜合監測考評名次進位快的前5名分別授予年度“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和“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稱號;并以省政府名義進行通報表彰。

  從2009年起,設立工業化發展監測考評單項獎,對縣域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快的前10名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和獎勵。

  對在黨風廉政建設、社會穩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人口和計劃生育、節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被“一票否決”的縣(市、區)取消表彰獎勵資格。

  第十五條省政府設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獎勵專項資金,對年度通報表彰的“十強縣”、“五強區”和爭先進位前10名縣、前5名區及工業化發展單項獎前10名縣(市、區)進行獎勵。獎勵辦法分別為:對首次進入“十強縣”和“五強區”的縣(市、區)各獎勵100萬元,其他“十強縣”和“五強區”以獎勵50萬元為基數,對照上年位次,每進1位增加獎勵10萬元,每退1位減少獎勵10萬元,減完為止。對爭先進位前10名縣(市)獎勵分為三個等次:一等獎3名,各獎勵80萬元;二等獎4名,各獎勵50萬元;三等獎3名,各獎勵30萬元。對爭先進位前5名區各獎勵50萬元。對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快的前10名縣(市、區)各獎勵20萬元。以上獎勵資金列入省財政年度預算,省財政廳按照省政府通報表彰決定和審定的獎勵金額及時下達、撥付。

  六、組織實施

  第十六條監測考評工作由省統計局組織實施,省級各相關部門配合。各設區市統計部門成立相應機構負責行政區域內各縣(市、區)監測數據的搜集、審核、匯總和上報工作。省統計局設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辦公室,具體負責縣域經濟監測考評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條省統計局按照監測考評辦法,審核、提交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測評排序結果,于次年5月15日前報省政府審定。

  縣級統計部門次年3月底前將本級監測考評數據上報市級統計部門,市級統計部門審核、匯總后于次年4月15日前上報省統計局。

  第十八條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監測考評工作,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整體規劃。不斷加強統計隊伍建設,在監測考評工作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監測考評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以確??h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工作正常進行。

  第十九條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必須依法提供客觀真實的監測基礎數據。對填報數據不實、弄虛作假和未按規定履行審查職責的,要按照《統計法》依法查處,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第二十條各級統計部門要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統計調查體系,健全統計調查網絡,加強統計標準化、現代化建設,提升統計人員業務能力,確保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第二十一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原《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暫行辦法》(陜政發〔2004〕31號)同時廢止。


  附件:1.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范圍名單
     
     2.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范圍名單
     
     3.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指標體系
     
     4.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指標體系
  
  附件1:

  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范圍名單(共83個縣、市)

     西安市(4個):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

     銅川市(1個):宜君縣

     寶雞市(9個):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

     咸陽市(11個):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興平市

     渭南市(10個):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韓城市、華陰市

     延安市(12個):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

     漢中市(10個):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

     榆林市(11個):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安康市(9個):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

     商洛市(6個):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附件2:

  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范圍名單(共24個區)
  
  西安市(9個):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

     寶雞市(3個):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

     咸陽市(2個):秦都區、渭城區;

     銅川市(3個):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

     渭南市(1個):臨渭區;

     延安市(1個):寶塔區;

     榆林市(1個):榆陽區;

     漢中市(1個):漢臺區;

     安康市(1個):漢濱區;

     商洛市(1個):商州區;

     楊凌示范區(1個):楊陵區。
  
  附件3:

  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共4大類31項指標)

 ?。ㄒ唬┙洕l展指標(9項)

 ?。?)地區生產總值(2)財政總收入(3)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人均財政總收入(6)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7)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8)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9)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ǘ┙洕Y構指標(5項)

  (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1)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比重(12)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3)城鎮化率(14)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ㄈ┥鐣l展指標(13項)

 ?。?5)農民人均純收入(1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19)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20)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21)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22)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3)財政支出中農、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比重(24)公眾安全感滿意率(25)有線電視入戶率(26)初中畢業升學率(27)人均城鎮維護建設資金支出

 ?。ㄋ模┥鷳B環境指標(4項)

 ?。?8)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總量減排(29)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30)農村安全用水普及率(31)常用耕地面積指數
  
  附件4:

  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共4大類30項指標)

 ?。ㄒ唬┙洕l展指標(9項)

 ?。?)地區生產總值(2)財政總收入(3)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人均財政總收入(6)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7)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8)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9)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指標(5項)

 ?。?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1)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2)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13)非公有制投資占城鎮投資比重(14)城鎮化率

 ?。ㄈ┥鐣l展指標(13項)

 ?。?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17)農民人均純收入(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19)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20)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21)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2)財政支出中農、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比重(23)公眾安全感滿意率(24)城鎮登記失業率(25)城鎮居民生活用天然氣入戶率(26)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7)人均城鎮維護建設資金支出

 ?。ㄋ模┥鷳B環境指標(3項)

 ?。?8)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總量減排(29)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30)城鎮居民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