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當前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最近一個時期,我省連續遭受3次區域性暴雨、大暴雨襲擊,這次連續降雨過程涉及97個縣區,其中32個縣區降了暴雨、大暴雨,26個縣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全省45條河流出現洪峰,其中17條河流超過警戒洪峰,涇河、渭河相繼發生了22年來的最大洪水,渭河下游出現歷史最高洪水位。陜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損失。初步統計,截至9月1日,全省受災人口663.6萬人,成災448.3萬人,因災死亡38人,失蹤34人,緊急轉移安置43.05萬人。倒塌房屋4.8萬間,損壞各類房屋11.9萬余間。農作物受災489.7萬畝,成災348.1萬畝,絕收177.8萬畝。水毀農田19.6萬畝,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損失慘重,大棚等農業設施毀壞嚴重。省內7條國道、12條省道和30多個縣區的縣鄉公路受到不同程度損毀,中斷交通100多處。全省有8條110千伏線路,50基鐵塔受損,31座水電站不同程度損毀,損毀電網10千伏線路270公里,400伏線路541公里。通信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西渝一級干線在寧陜至石泉段全阻,商州至洛南中繼光纜4處阻斷,2萬多戶通訊中斷。損壞堤防340處(163.3公里),損壞水利工程設施610多處。187所學校受損,受災校舍1052間,倒塌481間,形成危房1543間。部分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1.2億元。由于災大面廣,災情核查統計還很不完全,加之未來幾天仍有降雨,預計災害損失仍將進一步加大。為了切實搞好當前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根據省政府常務會議的要求,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統一思想,明確生產自救、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產自救、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堅定信心,重建家園,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全力解決好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在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中,要堅持規劃在先,建設在后,立足當前,兼顧長遠。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供水,確保路暢,做到再次出現災情時,人員出得來,物資進得去。受災地區要把救災和重建放在第一位,全力搞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工作。沒有受災或災情較輕的地區,要加快發展步伐,以經濟的快速發展支援災區建設,確保全省經濟快速發展和今年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在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原則:(一)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生產自救的原則。各級政府要充分發動和組織群眾,依靠自身力量,自己動手,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二)堅持分級負責的原則。市、縣、區政府對本地的生產自救工作負總責,認真安排好群眾生活,切實抓好各項恢復重建工作。災后重建工作要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以當地政府為主,采取當地群眾投工投勞、上級財政給予補助等辦法來實施。(三)堅持部門分工負責制原則。各級計委、民政、財政、交通、水利、電力、通信、衛生、教育、農業、林業、扶貧、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都要按照業務分工,在安排項目資金時對災區要給予必要的傾斜。(四)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災區重建工作的重點是妥善解決災民的吃、穿、住及越冬前房屋重建?;A設施的恢復要依據財力,區分輕重緩急,按不同的資金渠道實行項目管理。(五)堅持救災工作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在突出災區重建工作的同時,要密切注視當前雨情,全省要進一步作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準備工作;要密切注視受災群眾的生活安置和恢復重建工作。
二、各負其責,全力做好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 (一)妥善安排好災民的生活。群眾利益無小事。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安排好受災群眾的吃、穿、住作為當前第一位的工作。首先,由市上負總責,以縣為單位,把受災的人口、需要的糧食數量逐戶核實,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原糧的標準,一次安排,發證到戶,災民憑證到當地糧食部門領取。糧食部門憑證經縣民政部門核實后由財政部門結算資金。救災糧源先動用臨時省級儲備,再動用正式儲備。如當地無省級儲備或省級儲備不足的,可由糧食部門按照保本和順價銷售的原則供糧。為了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對“三無戶”特重災民,按照災民口糧供應資金的20%,由民政部門發給救濟款,用于災民購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民政部門要將社會各界捐獻和儲備的衣物盡快下撥。衣物、棉被不足部分,要加緊制作,在入冬前下發到災民手中。再次,對暫時無棲身之處的受災群眾,要采取投親靠友、搭建帳篷等應急措施,確保每一位災民都有安身居住的地方。(二)抓緊修復水毀房屋。對水毀倒塌和致危的房屋,要發動群眾務必在冬前修復,確保災民安全過冬。水毀房屋的修復要認真汲取這次洪災的教訓,由城建部門負責搞好規劃設計,選擇安全區建設。對于水毀倒塌民房修復所需資金,從特大自然災害救災經費、扶貧異地搬遷、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經費中解決,捆綁使用。民政部門要按照倒塌房屋每間補助300元,危房每間補助1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無論是倒塌或致危的房屋,每戶補助最多不超過3間。所需資金在國家安排我省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款中解決。受災的扶貧工作重點縣要把恢復災民住房同異地搬遷扶貧結合起來,予以安排。對計劃異地搬遷扶貧的貧困戶,按照省上每人補助1000元,市縣補助1000元的標準,由省扶貧辦和各級政府負責安排。(三)嚴密監測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持續降雨使各類巖土體含水量已處于飽和狀態,引發地質災害的機率大大增加,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對重點滑坡、滑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段,既要嚴密監測,及時會商,提出解決措施,又要及時上報國土資源部,爭取支持。遇有險情,要提早預警,以便組織群眾安全撤離。(四)及時搶修水毀基礎設施。對水毀道路、通信、電力設施修復,要本著“先通后暢”的原則,由各級交通、電信和電力部門負責,盡快搶通。凡屬國、省干線水毀公路,由省交通廳負責搶通,并對便道及時加固處理,保證通暢,確保年底修復完成??h、鄉和鄉村公路水毀修復主要依靠群眾投工投勞解決。對通信線路的搶修,由省通信管理部門負責協調解決。在通信線路未搶通前,要采取應急措施,保證通信暢通。對水毀電力設施,按電力管轄區域,分別由省電力公司和省農電局負責協調,盡快修復。對水毀水利設施和度汛應急工程,由各級水利部門負責抓緊搶修,確保防汛抗洪、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需要。修復用工由受益區群眾負擔,所需材料費由省級有關部門按項目給以適當補助。(五)全面恢復水毀學校、醫院和機關。對于水毀的校舍,各級政府要立即組織力量搶修。對水毀的校舍、醫院和機關,教育、衛生、財政部門要按水毀程度,在有關專項資金中予以補助,市、縣政府要立即組織搶修。特別是對9月1日沒有按時開學的學校校舍的修復,要抓緊進行,處于嚴重地質災害地段的學校,要另擇臨時安全房屋辦學,力爭學生盡快開學上課。(六)積極恢復農業生產。要加強田間管理,努力提高單產,確保穩定總產。由農業部門負責及時調運恢復生產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對水毀基本農田,要組織和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抓緊修復,不誤秋播。要采取有效措施,組織災區群眾發展多種經營和開展勞務輸出,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認真作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堅決預防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暴發和流行。(七)切實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動員廣大群眾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及時清淤、排澇,搞好環境衛生。要在災區強化衛生防疫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我防疫和自我保護能力,做好防大疫的各項準備工作。由衛生防疫部門負責,抓好水源保護、飲水消毒和食品衛生工作,加強對疫病的監測和疫情的報告,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八)備足抗災救災物資。省級有關部門在接到調運救災物資的指令后,要組織力量及時完成。各地要根據當地災害發生的特點與趨勢,準備優質、充足的抗災救災物資,加大縣鄉救災基本物資和備用物品的儲備,發動群眾自備自儲各種抗災應急物資,加強對儲備物資的管理與保養,及時更新、補庫,保證在救災需要時拉得出,運得到,用得上,能救急。
三、切實加強領導,確保抗災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這次發生在全省范圍內的大面積自然災害,損失十分嚴重,抗災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任務非常艱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要以對人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中,切實加強領導,轉變工作作風,深入災區第一線,摸查排底,核查災情,弄清受災基本情況,結合當地實際,帶領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把災害損失的程度降到最低點。特殊時期要有鐵的紀律,省、市、縣、鄉各級領導干部都必須嚴格堅守崗位,雙休日、節假日要堅持領導干部帶班制度。確需離開本行政區域的外出,都必須嚴格履行請消假制度。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嚴格履行《陜西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指導和幫助災區搞好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不得貽誤時機,不得推諉扯皮。對那些工作不負責任、擅離職守造成嚴重后果的單位和個人,省政府將嚴肅追究責任。要動員社會力量廣泛開展救災募捐獻愛心活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干部要帶頭參與捐獻活動。要嚴肅救災工作紀律,救災物資的發放要有完善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救災資金要確保??顚S?任何單位和個人絕不能截留挪用。各級在安排救災資金和分配救災物資時,不準平均分配,不準優親厚友,不準層層克扣,不準貪污挪用。對優親厚友的貪污挪用的,要予以嚴肅查處。對在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獎勵。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和弘揚抗災救災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鼓舞災區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激勵全省人民倍加努力地為實現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奮斗。★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