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關于聯合創建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的決定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 要批示精 神,加快陜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步伐,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陜西 省人民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決定聯合創建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
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包括延安、榆林兩市,土地面積8.0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面積6.44萬平方公里,年均入黃泥沙達7億噸。這個地區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同時其地形地貌在西北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這個地區建設示范區,既是防治黃河洪水泥 沙災害的重要舉措,又能為西部地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借鑒。示范區建設內容和目 標是:通過實施封育保護、精品小流域建設、淤地壩系建設、水資源配置和利用、水土保持 生態村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人為水土流失防治示范、城市水土保持建設、延安 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試驗示范、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及信息系統建設工程,綜合治理水土 流失面積10000平方公里,建設1個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試驗示范區,2個水土保持生態建 設示范城市,25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技示范園,100條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精品小流域,100個 水土保持生態示范村,100個開發建設項目恢復治理示范工程,500座治溝骨干工程,1500座中 小型淤地壩,建成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處理系統,使示范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提高15 %,累計治理程度達到50%,林草覆蓋率達到45%,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 持續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創建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由陜西省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并落實配套資金; 水利部負責行業指導,安排創建資金;中國科學院負責提供科技支撐。
為了加強對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領導與協調,陜西省人民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共同 組成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示范區建設的組織與管理工作。示范區內的各級人民政 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搞好綜合協調,按照《陜北水土 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行動計劃》,組織編制市、縣、區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動員廣 大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全面完成示范區建設任務,帶動西北地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不 斷跨上新的臺階,力爭早日實現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
附件:
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行動計劃
1997年8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姜春云同志《關于陜北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 農業調查報告 》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陜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和經驗是好的” ,發出了“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偉大號召。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進一步強調: “必須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和治理黃河的一項根本措施,持之以恒 地抓緊抓好”。朱镕基總理在陜北視察時指出,要“下定決心,持之以恒,治理黃土高原水土 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治黃河奠基,為子孫后代造?!薄|h和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指 示,為我國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五年來,陜北人民貫徹江澤民總書記批示精 神,落實朱镕基總理提出的“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政策措施,以 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主線,以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抓住退耕還林的歷史性機遇, 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堅持綜合治理,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封山禁牧, 開創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局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建設了一批示范樣 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戰略 部署,探索新時期開展大規模水保生態治理與發展區域經濟相結合的途徑與模式,探索地方政 府、行業部門與科研單位共同實施水保生態建設的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途徑,陜 西省人民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決定聯合共建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
一、目的和意義 陜北是革命老區,是國家新興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又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多 沙粗 沙區,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水土流失類型復雜。陜北地區的水土流失防治在我國特別是西部地 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根治黃河洪水泥沙災害的關鍵地區。創建陜北水土保持生 態建設示范區,是陜西省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踐新時期黨的治水方針和生態建設戰略部署的一 項重要舉措。創建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旨在認真總結陜北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快陜北地區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提高綜合防治標準、工程質量和工程 效益;探索在新時期發展經濟,改善環境,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途 徑和模式;確立初步實現秀美山川的經濟技術指標體系,完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運行機制、 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途徑及技術支撐體系,為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樹立大樣板,培育新典型 ,推動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二、指導思想與原則 創建示范區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貫徹江澤民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實黨和國家 關于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部署,以黨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為指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 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科技為支撐,以水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主線,以重點示范工 程建設為突破口,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政府組織與社會參與相結 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區域經濟,以水土資源的 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 過創建示范區,建立大尺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樣板,推進山川秀美目標的實現。
創建示范區的原則:
1、堅持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
2、堅持以示范工程建設為重點,統一規劃,分區防治,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與試驗、示范 和推廣相結合的原則;
3、堅持多渠道投資,統籌安排,適當集中,優勢互補的原則;
4、堅持植被建設與工程建設相結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
5、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相結合,重點突破、以點帶面、 整體推進的原則。
三、示范區基本情況及創建目標
(一)基本情況 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 總面積8.06萬平方公里,包括陜西省延安、榆林兩市,共 有25個縣(區),418個鄉鎮,人口525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人。2001年,農民人均 產糧395公斤,人均純收入1100元。示范區地處黃河中游,涉及延河、無定河、北洛河等9條主 要支流,包括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原溝壑區、天然次生林區四個類型區,是黃河 中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水土流失面積6.44萬平方公里,年均入黃泥沙 高達7億噸。
陜北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貧困地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氣候干旱,基礎設施差, 生態建設和恢復難度大。長期以來,陜北地區一直是我國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治理黃河 泥沙的重點地區,陜北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堅持不懈地探索治理水 土流失的途徑,開展了大規模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走出 了一條具有陜北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1982年,水利部將陜北列為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啟動了延河、無定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不斷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 理和治溝骨干工程建設力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中國科學院于50年代在陜 西設立研究所從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在陜北設立水土保持綜合實驗站開展水土保持與生態 建設方面的監測、研究和示范工作,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形成了目前在黃土高原重點推 廣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優化模式。2000年,中國科學院結合啟動《西部行動計劃》,與陜西 省人民政府在延安聯合創建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試驗示范區,開展了中尺度的水 土保持生態建設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國家有關部門也先后啟動了生態農業、退耕還林、天 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項目。截止2001年底,陜北地區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2540平方公里,建 設基本農田757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草)2259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35%,林草覆被率 達到35%,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減輕了水旱和風沙災害,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生活 水平的提高,水土保持已成為當地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為開展示范區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二)示范區創建目標 通過五年(2002年-2007年)努力,將陜北建成一個集保持水土、恢復生態、開發產業、科 技示范、休閑旅游、體制創新為一體的功能齊全、特色突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水土保持生 態建設示范區,使陜北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并在重點工程建 設區內初步實現水土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區域經濟穩定持續發展,人居環 境質量顯著提高。
1.全面實行封育保護,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植被恢復。實行圍欄舍飼、農 村替代能源建設和移民搬遷,采取封、造、補相結合的辦法,使林草覆蓋率由35%提高到45%。
2.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以人均2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為基礎,調整農村產業 布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500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 高15%,初步治理程度達到50%,人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確保退耕不反彈。
3.通過以庫、壩、井、窖和節水灌溉為主體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天上水, 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初步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0個百分點,解 決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矛盾。
4.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科技含量,重點示范工程科技貢 獻率提高10-20%。
5.建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成效的監測及評價體系,有效監測和預報水土流失的發生、 發展和危害,合理評估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的效益,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決策提供依據。
6.探索建立管理有序、運轉靈活、協調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 制。
7.建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體系,有效預防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
8.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
四、建設內容和任務 以封育保護工程、精品小流域工程、淤地壩系建設工程、水資源配置和利用工程、 水土 保持生態村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工程、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城市水土保持工程、 中尺度試驗示范工程和水土流失監測工程等十大工程為重點,統一規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通過五年創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000平方公里,修建高標準基本農田200萬畝,營造 水土保持林600萬畝,種草300萬畝,實施封禁治理400萬畝,陡坡退耕400萬畝;興建治溝骨干工 程500座,淤地壩1500座;新建水窖100萬眼,水井5000眼,使示范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提高 15%,累計治理程度達到50%,林草覆蓋率達到45%,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畝(其中壩地1畝),為持 續穩定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農村經濟發展、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封育保護工程 在示范區25個縣區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畜、天然林保護和生態移民等措施,全面封育 保護18000平方公里。制定封育保護的地方法規和鄉規民約,建立嚴格的管護制度和監督體系 。一是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加大退耕力度;二是設立黃龍山、喬山、神木、府谷天然林自然 生態保護區,實施天然林保護,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功能;三是對現有水土保持植被 、疏殘林地、退化草場、荒山(沙)荒坡和退耕地等實行封禁管護,加快植被恢復,減輕水土流 失;四是在交通不便和生存環境惡劣的地方,實行生態移民,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和 改善原生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二)精品小流域建設工程 在延河、無定河等一級支流重點治理的基礎上,在全區精選100條小流域,進一步提高完 善。以增加群眾收入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村統一 規劃,通過五年的建設、改造和提高,使流域內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科學 配置,山、坡、溝、村綜合治理,調整農村產業布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水 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和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到治理期末,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到8 0%,土壤侵蝕量減少70%,土地利用率達到80%,人均純收入高出當地平均水平30%,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控制,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穩定提高,初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確保退耕還林“退的下、穩的住、能致富、不反彈 ”。
(三)淤地壩系建設工程 結合精品小流域建設,以控制溝道水土流失、發展農業生產、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標,興建 治溝骨干工程500座,淤地壩1500座,建設攔蓄用功能齊備、淤排路設施配套、安全生產的溝 道壩系工程50個,形成綜合、完整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充分發揮壩系攔泥、蓄水、淤 地功能,科學利用水沙資源,建設基本農田,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探索壩系建 設的途徑,發揮治溝骨干工程在發展農業生產、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
(四)水資源配置和利用工程 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中心,大力開展井、窖、池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配合溝道庫、壩 ,形成小流域水資源綜合配置和利用工程。重點興建水窖100萬眼,水井5000眼,發展節水灌溉 220萬畝,解決50萬人口飲水困難,在有效滿足生活用水的條件下,合理安排生產用水,最大限 度地滿足生態用水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生活、生產、生態 的持續協調發展。
(五)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工程 以改善村莊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為目標,建設1000個生態景觀優美的水 土保持生態村。水土保持生態村的建設以自然村為單元,實施村民住宅用地統一規劃,重點開 展生活用水工程建設,有效滿足生活用水需求;推廣先進合理的住宅設計,提高空間利用率,實 現人均住宅面積17平方米;開展村民住宅改造和綠化美化,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大 改水、改廁力度,實行家畜、家禽圈養,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集中排放,改善居住衛生 環境;開展村內道路建設,改善村內交通條件;村莊周邊種植林草,保護村莊生態環境。
(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工程 建設25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圍繞縣城,在近郊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分步 實施,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成為具有水土保持研究、高新技術展示、優良種質資源推 廣、生態知識普及、治理開發技術培訓和旅游休閑等六大功能集中展示的基地。
(七)人為水土流失防治示范工程 通過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把示范區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減少到最低 程度。完善陜北地區市、縣、鄉、村四級監督網絡和監督管理機制,強化預防保護和監督執 法,提高水土保持法制觀念;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全區開發建設 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達100%、執行率達95%以上,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實現水土保持 與開發建設協調發展。建立100個各類開發建設項目恢復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八)城市水土保持建設工程 建設延安、榆林兩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城市。以城區和近郊區為重點,以立足城市, 面向社會,綜合治理,服務發展為原則,結合保護革命舊址和風景名勝,圍繞城市防洪、城區開 發、園林綠化、生態農業和特色旅游等項目,實施以水利工程為基礎的綜合整治,改善和美化 環境,建立起多目標、多功能、高效益的綜合防護體系,實現人均綠地6.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 30%,保持水土,凈化空氣,保護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營造良 好投資環境,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
(九)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試驗示范工程 建設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試驗區,面積700平方公里,包括安塞縣、寶塔區 的9個鄉鎮。以水資源開發、壩地建設、高效設施農業、果農復合、林牧結合等5種模式的研 究與技術示范為基礎,探索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實施途徑與技術措施。通過5 年建設,將示范區建成集科學研究、技術集成、試驗示范為一體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尺度 試驗示范基地,實現人均基本農田2.5畝,人均經濟林果1.7畝,林草覆蓋度達到56%,累計治理 程度78%以上,減沙效益60%,人均純收入實現1900元。
(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及信息系統建設工程 建設榆林、延安兩市2個水土保持監測分站,25個縣(區)水土保持監測管理站,組建監測 機構、配備技術人員,購置監測設備,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針對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和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選擇典型性、代表性強的6條小流域、6個開發建設項目、3處100-10 00平方公里的退耕還林區和若干延河、無定河流域斷面,應用3S等先進技術和常規手段相結 合,采集水文、氣象、泥沙、植被、土壤等資料,運用信息系統進行分析處理,及時、準確掌 握水土流失動態、水土保持效益等信息,預測預報水土流失災害險情。
五、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建立技能普及和技術培訓、技術干部交流、實用技術推廣、關鍵技術攻關、高新技 術 引進和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機制,強化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支撐,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一)建立水土保持人才培訓與技術推廣體系 建立市、縣、鄉三級基層干部和群眾技術培訓體系。5年內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用 技術培訓5萬人次,中國科學院選派一批高級專業人才到地方參與示范區建設計劃管理和組織 實施,加大實用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含量。
(二)推廣水土保持實用技術 以科技示范園為基地,以技術培訓和工程示范為基礎,大力推廣小水源高效開發利用、集 雨節灌、機修梯田、徑流造林、飛機播種、抗旱造林和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大力提高水土保 持生態建設工程質量和效率。
(三)研究開發水土保持關鍵技術 針對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研究開發降水與地表徑流資源化及 高效利用、區域植被配置與快速建造、高抗逆性速生林草品種快速工廠化培育、草地建設及 高效舍飼養殖、旱作節水農業、特色農產品貯藏加工的關鍵技術,提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 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引進應用高新技術 以提高決策管理水平為中心,加快高新技術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推廣應用。以“數 字黃土高原”為基礎,應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初步建立示 范區水土保持基礎空間數據庫,完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開發陜北地區土壤 侵蝕預報模型、水土保持效益評價和水土保持環境效應評價模型,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規 劃設計和決策管理提供新技術和手段。
(五)開展科學研究 結合示范區和精品小流域建設,以適度超前為原則,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研究陜 北地區生態建設模式與宏觀規劃的理論和方法、生態修復的途徑和潛力、生態建設中植被演 替規律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生態用水及其合理配置方法與途徑、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承載能 力及其評價、陜北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黃河泥沙和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和作用等,為治 理黃河和西部開發提供決策依據。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措施。成立由陜西省政府、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示 范區 創建領導小組,負責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市、縣( 區)建立主要領導負責制,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示范區項目建設的具體實施。
(二)投入措施。按照示范區創建規劃,統籌安排項目建設,在優化配置、適當集中利用好 現有項目和資金的同時,積極爭取擴大投資規模,加快創建步伐。示范區建設利用中央投入5 億元,地方財政配套5億元,科技支撐投資5000萬元。
(三)技術措施。成立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咨詢專家小組,對示范區建設的 技術路線和重大技術問題進行咨詢指導;以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為依托單位,搞好先進技術 的引進、消化和關鍵技術研究;改革科技管理機制,積極鼓勵科技人員深入試驗示范和生產第 一線;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科技服務培訓體系,定期對基層干部和群眾進行技術培訓 ,努力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大實用新技術推廣力度。
(四)政策措施。貫徹“個體承包”政策措施,按照“誰承包、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 ”的原則,允許綜合治理成果依法繼承、轉讓,依法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大力推進“四荒 ”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水土流失治理責任制,充分調動群眾和社會各界參與治理和開發 的積極性,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流通和農副產 品深加工,通過龍頭企業和“公司加農戶”、“工廠加基地”等做法,為農產品建立穩定的市 場渠道,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五)法律措施。依據《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 符合當地實際、操作性強的地方法規和鄉規民約,健全監督執法隊伍,強化預防保護,依法保 護自然資源和治理成果。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堅決控制人為新增水土流 失。貫徹落實“誰破壞,誰治理,誰管護”原則,打擊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保障生態環境的逐 步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