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辦公廳文件 > 陜政辦函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3137號(文體宣傳類295號)提案會辦意見的函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

感謝貴局長期以來對陜西文物事業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持。作為會辦單位,現就胡誠林等8名委員《關于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提案》(03137號),提出如下辦理意見。

目前,全國大遺址共計150處,我省以楊官寨遺址、石峁遺址、周原遺址、秦始皇陵、漢長安城遺址、西漢帝陵(含薄太后陵)、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含大明宮遺址)、唐代帝陵(含順陵)等為主要代表的大遺址18處(54個點),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周、秦、漢、唐都城遺址以及帝王陵寢,不僅是陜西的寶貴資源,更是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在大遺址保護利用實踐中,我省探索出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基本建設、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四個結合”保護理念,推行了大遺址保護運作“國家公園”“集團運作”“市民公園”“民營建設”“退耕還林”等五種運作模式。目前,秦始皇陵、漢陽陵、大明宮遺址等7處被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周原遺址、秦雍城遺址、阿房宮遺址等7處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耀州窯陳爐等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為大遺址考古、保護、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關于“探索建立大遺址保護國家補償機制和專項經費”的建議

我省大遺址數量多、面積大、等級高,保護難度大。就西安市而言,區域內大遺址與城市建成區深度疊壓,中心城區490多平方公里中大遺址占到200多平方公里,達到中心城區面積的41%。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例,城垣區現有33個行政村約13.3萬人居住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生活環境、交通出行等民生短板亟需改善?,F行政策條件下,因未明確文物保護區劃在國土空間內的法律地位和管制強度,存在控制性用地指標不明晰、無法約束土地流轉交易造成大遺址保護用地缺失,以及保護管理層次過低導致跨區縣大遺址難以實行有效統一管理等問題,制約了大遺址保護措施落實落地。下一步,我省將積極向貴局等國家部委匯報溝通,爭取文物保護工程補助經費,對大遺址有關環境整治、土地流轉、占壓遺址村莊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資金支持,促進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相得益彰、相互融合、協調發展。

二、關于“加強對大遺址所在地區土地政策的傾斜力度”的建議

國家文物局、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確了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用地保障,統籌協調大遺址保護與農業生產、農村發展的關系。我省認真落實大遺址土地利用及保護規劃,定期梳理大遺址用地需求,對涉及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指導地方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耕地占補平衡中予以積極保障,對市縣計劃指標不足、耕地占補無法平衡的,支持按規定在省域范圍內統籌解決。下一步,我省將緊抓“三區三線”劃定機遇,將漢長安城遺址區內10904.5畝永久性基本農田調出,并積極申請將其列為自然資源部“大遺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試點”。同時,按照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進度和貴局總體工作安排,及時將第四次文物普查成果中的不可移動文物本體、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等文物保護空間數據,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加強保護監管。

三、關于“進一步簡化大遺址相關項目的審批流程”的建議

我們將以部省共建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為契機,按照部省共建協議和工作方案要求,對涉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劃、符合規劃要求的保護性設施和村莊規劃,以及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的基本建設工程文物審批事項方面,及時積極主動向貴局匯報溝通,爭取簡化程序和下放審批權限,懇請貴局一如既往給予支持和指導。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5月29日

(聯系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電話:02963912204)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