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0630號建議協辦意見的函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
現就馬曉燕代表《關于打造“陜西榆林·中華文明起源示范區”的建議》(第0630號),提出如下協辦意見。
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不斷提升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省榆林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3883處,占全省總數的283%。目前已發現神木石峁遺址、清澗寨溝遺址、府谷寨山遺址等城址518處,其中神木石峁遺址是我國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城址,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
以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為契機,我省先后成立石峁遺址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石峁遺址申遺工作任務清單,編制完成申遺優先行動計劃、保護管理規劃、申遺文本、環境整治和移民搬遷專項規劃等申遺必備要件。加大榆林史前石城調查研究闡釋力度,論證石峁遺址和周邊府谷寨山、佳縣石摞摞山等遺址關系,逐步探明石峁文化輻射范圍,扎實做好石峁遺址與同時期同類型史前遺址的對比研究。為夯實“陜西榆林·中華文明起源示范區”基礎,已實施了外城東門遺址、皇城臺南側邊坡、入口處內城墻邊坡等保護修繕工程。有序推進了石峁遺址考古遺址公園標識系統、環境整治等各項基礎工作。指導實施吳堡石城、佳縣寨則灣古寨、米脂窯洞古城等一系列本體保護修繕工程,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超過6億元,文物保護管理狀況不斷改善。目前,已初步完成榆陽區、綏德縣和橫山區史前石城的標本繪圖、遺址描述、文字描述、排圖工作和考古報告撰寫工作。
目前,已發表考古工作簡報7篇,相關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石峁遺址志》和1本圖錄,完成3部考古報告初稿。2023年以來,兩次召開突出普遍價值研討會,邀請考古、歷史、地理、天文、生物等行業頂尖專家學者深入研討交流,初步提煉了石峁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位于榆林佳縣的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和榆林神木的石峁遺址博物館也已先后建成開館,集中展示了石峁遺址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底蘊,對進一步溯源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延續黃河文脈具有重要意義。擬于今年9月召開的大型學術會議,將邀請考古、申遺、文物保護等領域專家學者就石峁遺址考古發掘、保護利用等進行研討交流,為構建“陜西榆林·中華文明起源示范區”提供更多的學術支撐。
下一步,我省將依托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加強與國家文物局溝通對接,做好榆林市史前石城遺址調查,摸清資源底數,推進研究闡釋工作。持續做好石峁遺址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和申遺等方面工作,啟動實施石峁遺址三處重要位置保護修繕和內城、外城東門兩處沖溝治理工程,不斷推進“陜西榆林·中華文明起源示范區”創建。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5月27日
(聯系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電話:02963912204)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