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1982號(資源環境類218號)提案會辦意見的函
國家氣象局辦公室:
現就高潔等3位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強秦嶺生態氣象系統建設的提案》(第1982號),提出如下會辦意見。
近年來,我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依托秦嶺和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工程,持續做好秦嶺生態保護氣象綜合監測預報和服務評估工作。
一、我省秦嶺生態氣象系統建設現狀
一是初步搭建秦嶺生態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完成FY3、FY4號衛星直收站建設,建成6個酸雨監測站、32個大氣負氧離子站,以及微波輻射、溫室氣體、紫外線等觀測站,實時監測濕地、荒漠、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等下墊面狀況以及大氣氣溶膠,初步形成秦嶺生態氣候及氣象災害觀測網。依托秦嶺大氣科學實驗基地,在秦嶺山脈建成“一橫三縱”4條相互交叉的斷面觀測網,持續開展秦嶺大氣環境觀測分析和研究。
二是持續開展秦嶺生態氣象評估關鍵技術研究。建成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生態安全氣象影響評價等系統,初步構建省市縣三級生態氣象體系。持續開展秦嶺水源涵養功能、植被覆蓋度及固碳能力研究。目前全省17個縣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個縣入選全國“避暑旅游樣本城市”,我省商洛市成功創建中國生態氣候康養宜居地。?
三是初步形成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能力。成立汾渭平原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建設汾渭平原環境氣象共享平臺和業務系統,共享297個生態環境監測站點信息,實現監測、預報和評估信息資源共享,對于開展空氣污染氣象條件等級預報、空氣質量預報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快秦嶺生態氣象綜合立體觀測體系建設。依托秦嶺和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工程,加快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在秦嶺地區建設20個秦嶺斷面氣象站,1個生態氣象觀測站,開展包括基本氣象要素、輻射、負離子、生態、實景等觀測。針對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及城市熱島效應、黃河濕地生態多樣化及生態保護、秦嶺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生態氣象觀測,推進“一山一水一平原”生態保護氣象保障能力協調發展。
二是增強生態氣象評估能力建設。構建省市縣三級生態氣象業務體系,建設秦嶺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氣象重點實驗室、多源數據融合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支撐平臺,建立基于“云+端”的生態氣象影響評估、生態安全氣象影響評估和水源涵養功能生態氣候分析系統,開展氣象因子對森林氣候承載力的監測評估和氣候效益評估;研發水源涵養估算模型,實現水源涵養的自動化估算,分析降水、氣溫等氣象條件對涵養水量的影響,開展生態植被、濕地、水體等生態質量智能化氣象監測評估,開展干旱、森林火險、暴雨、山洪地質災害、病蟲害影響監測預測,提升秦嶺生態保護氣象保障能力。深度挖掘秦嶺地區氣候資源,持續開展“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鎮)”“中國氣候好產品” 等國家氣候標志創建工作。
三是加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充分發揮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協作機制作用,升級建設汾渭平原大氣環境預報預警系統,完善汾渭平原環境氣象信息共享平臺。開展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物長距離傳輸機理、擴散機理、大氣環境容量及承載力、氣象條件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以及臭氧污染氣象成因分析研究,加強大氣重污染成因、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大氣污染預報預警技術攻關,提高環境氣象的精細化、智能化預報預測能力,提升秦嶺和黃河流域(陜西段)大氣污染防治能力及區域大氣污染氣象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水平。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6月3日
(聯系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電話:02963912204)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