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實施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7號)精神,推進我省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省政府同意,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能源“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為指導,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三個轉化”不動搖,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去產能、降消耗、減排放,補短板、調布局、促安全,推動石化產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我省石化產業形成現代煤化工(煤制烯烴〔芳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氣)、煤制油、基本化工(有機化學品、無機化學品、化肥氯堿)、精細化工(含化工新材料)4條主產業鏈,產值規模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實現增加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22%。產業外貿依存度達到10%以上。精細化工產值率占比由目前的18%提高到35%。
三、重點任務
(一)完善產業體系建設?,F代煤化工:重點支持延長靖邊一期填平補齊、延長富縣、中煤榆林二期、陜煤蒲城二期等煤制烯烴項目建設,到2020年形成煤制烯烴產能520萬噸;鼓勵華電榆林100萬噸煤制芳烴項目建設,到2020年形成一期50萬噸煤制芳烴產能;支持陜煤集團、省燃氣集團煤制氣項目建設,到2020年形成40億立方米煤制氣產能;支持陜煤渭化彬長、榆能集團等煤制乙二醇項目建設,到2020年形成60萬噸煤制乙二醇產能;到2020年,現代煤化工產業可轉化煤炭約6000萬噸,形成千億級產值規模。煤制油:重點支持未來能源、陜西延長集團、陜煤集團、寶氮集團、神木龍成等不同工藝路線的煤制油項目建設,到2020年煤制油總產能達到1000萬噸,轉化利用煤炭約1億噸,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净ぃ褐攸c支持兗州煤業甲醇二期、長青能源甲醇二期、北元化工PVC擴能、陜化化肥技改、陜焦化技改等項目建設,到2020年基本化工產品產能達到2000萬噸,形成500億元產值規模。精細化工:重點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鼓勵烯烴、芳烴、煤制油企業向產業鏈下游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培育壯大西安、延安、韓城、咸陽等精細化工產業園,到2020年形成500億元產值規模。
(二)努力化解過剩產能。以國家產業政策為主導,著力依法淘汰化肥、無機鹽、氯堿、農藥、染料、涂料、輪胎等七大行業技術落后、安全隱患大、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嚴格控制尿素、磷銨、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純堿、黃磷等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進一步提高油品質量,增強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的保障能力,提高化工新材料等高端產品的自給率,提高乙烯、丙烯下游產品專用料比例。未納入《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的新建煉化項目一律不得建設。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為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石化項目辦理土地供應、能評、環評和新增授信等業務,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先進工藝改造提升項目應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充分利用安全、環保、節能、價格等措施,推動落后和低效產能退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通過擴大產品出口消化產能。(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商務廳、省安全監管局分別負責)
(三)統籌優化產業布局。綜合考慮資源供給、環境容量、安全保障、產業基礎等因素,結合大型煤炭基地開發,完善石化產業布局,按照環境準入條件要求,有序推進化工產業園區建設。認真落實《陜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規?;?、園區化、集群化、綠色化”為特色,以基礎材料帶動下游產業鏈深度延伸,重點推進延長、陜煤化、神華、中煤、兗州煤業、華電、省燃氣集團、彬煤集團等中省和地方優勢企業石化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或轉產關閉工作,新建煉化項目全部進入石化基地,新建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化工園區、產業集中區,引導石化項目向陜北轉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化工園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安全監管局、省能源局分別負責)
(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節能、環保、安全領域投入和技術研究,提升產業安全環保運行能力。鼓勵建設加氫裂化、連續重整、異構化和烷基化等清潔油品裝置,及時升級油品質量。加快煉油、乙烯、甲醇裝置技術改造,適時調整柴汽比和甲醇、乙二醇等化工產品占比。改造涂料、化肥、農藥等傳統精細化工產業,大力發展植物提取物、生物質能源、醫藥中間體等高新型精細化工產品,促進精細化工產業向規?;?、綠色化方向發展。堅持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產發展理念,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別比“十二五”末下降8%、10%和14%。煤化工產生廢水力爭達到零排放標準。鼓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資源,支持化肥、潤滑脂等優勢產能“走出去”。(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分別負責)
(五)促進安全綠色發展。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探索高風險危險化學品全程追溯,實施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環保搬遷改造。完善化工園區監控、消防、應急等系統平臺,推動信息共享,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繼續嚴格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三同時”監督管理和安全生產許可審查。加快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應用,加大揮發性有機物、高濃度難降解污水等重點污染物防治力度,提高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水平。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完善節能標準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安全監管局分別負責)
(六)健全完善創新體系。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組建一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快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擴大石化產業智能制造試點范圍,鼓勵現代煤化工、輪胎、化肥、氯堿等行業開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試點,建設能源管理信息系統,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能力。圍繞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等高端需求,重點發展石墨烯、生物化工、3D打印原材料、高性能樹脂、特種合成橡膠、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化工新材料。大力推動油煤氣綜合利用、煤制油、煤炭分質清潔利用項目,重點在煤油共煉、煤焦油懸浮床加氫(VCC)、煤化工節能環保等方面取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突破??蒲型度胝既袠I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2%,重點企業應達到3%以上。各部門從其管理的現有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用于對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的專項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分別負責)
(七)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核心龍頭企業改組改制,落實財稅、金融、土地、職工安置等支持政策,破除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企業兼并重組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重點推動傳統化工企業兼并重組,并確保職工社會保險不間斷,利益不受損。優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配置,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國資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工商局、陜西證監局,各市〔區〕政府分別負責)
(八)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動煉油、烯烴、甲醇、輪胎、化肥、農藥、染料、氯堿、無機鹽等我省優勢產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設海外石化產業園區,推動鏈條式轉移、集約式發展,帶動相關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走出去”。推動陜煤化集團吉爾吉斯斯坦中大石油煉化項目、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吉爾吉斯斯坦石油勘探項目建設,鼓勵化工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鼓勵外資參與省內企業兼并重組,引導外資投向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三大產業和硫磷化工、氟化工、硅材料、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有機化工等領域。高標準、高起點引進基地型、高聚集度的大項目,帶動產業升級。(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西安海關分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等相關產業政策和各項準入條件,切實發揮政策的規范引導作用。以行業準入或公告條件為抓手,對納入公告的企業優先給予相關產業政策支持。完善安全、環保、節能、職業衛生標準,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結合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推動石化企業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支持符合條件的石化企業開展區域電網試點和增量配電業務。石化企業自備燃煤發電機組符合環保等要求的,在按規定承擔并足額繳納政府性基金、政策性交叉補貼和系統備用費的條件下,其自用有余的上網電量可與公用燃煤發電機組同樣享受環保電價政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質監局、省安全監管局分別負責)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各類專項基金等資金支持,集中財力加大對石化產業技術改造、高端產品發展、綠色安全生產、智能制造試點、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及科技研發工作的支持力度。對能源化工園區在土地、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利用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石化企業現有自備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按照深化稅制改革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資源稅從價計征,清理規范相關收費基金。探索通過保險補償機制支持化工新材料首批次應用。引導金融機構實行有扶有控的信貸政策,大力發展能效信貸、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商務廳、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分別負責)
(三)強化監督檢查管理。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登記管理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依法責令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停產整頓、關閉退出。加大安全、環保、質量、節能等執法檢查力度,加強污染物在線監測和聯網管理。(省環境保護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安全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分別負責)
各市(區)政府(管委會)、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認識,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切實履行職責,進一步明確任務目標,抓緊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確責任主體,提出階段性時間進度安排,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時高質量完成。各職能單位要切實負責,形成工作合力。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促指導,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7月20日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