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陜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8月29日
陜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10號)和《陜西省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06-2010-2020年)》,為實現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明確我省“十三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長足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或超過10%。
二、重點任務
?。ㄒ唬嵤┣嗌倌昕茖W素質行動。
1 全面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實施好13年免費教育政策。增強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更新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實施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培養中小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增強知識產權意識。鼓勵高中階段開設多種形式的科學選修課程和通用技術課程,增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的知識滲透、融合。鼓勵學校與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共建共享科普資源,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研究性學習,通過“大手拉小手科技專家進校園”、科技專家進社區(科普基地)、中學生進科研院所(實驗室)等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開展科技輔導志愿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
2推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創新創造創業熱情。加強中等職業學??萍冀逃?,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科技教育進課堂、進教材。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擇業觀念,鼓勵高等學校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面向廣大學生積極弘揚科學精神、講解科學道德、科學倫理和科學規范,系統提升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充分發揮高等學??茀f、科技社團作用,開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技術、傳承先進文化、舉薦優秀人才,促進高等學校與社會、科研與生產、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3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廣泛組織開展學??萍脊?、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作為青少年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的重要成果展示平臺。開放高等學??萍冀逃Y源,促進高等學校和普通高中合作,深入開展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鼓勵中小學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博物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開發動漫、MV、H5等科普宣傳文化產品,推動實現科技教育活動中小學全覆蓋。
4營造良好科學教育環境。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加強青少年數字技能學習教育,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不斷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將每年接受一定學時的科學教育培訓納入教師考核范圍。對中小學校開展科技活動進行量化評估,并列入學校工作考核內容。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繼續教育、評價、考核、激勵機制。開展各類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充分發揮家長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分工:省教育廳、團省委、省科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ǘ嵤┺r民科學素質行動。
1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依托涉農高等學校,發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農業綜合服務站(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在農業科技培訓中的作用,結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星火科技培訓等,構建現代職業農民教育網絡,開展職業農民、農業實用技術、信息技能、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農技人員、農業電商、知識產權等培訓,創新農學結合模式,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縣,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教育制度和終身教育培養體系。鼓勵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組織承接職業農民培訓等科技服務,推進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經營管理等實用人才發展。
2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傳播科學理念,反對封建迷信,大力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技知識,引導群眾樹立綠色殯葬意識,結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之春”宣傳月、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開展群眾性、基礎性、經常性的農村科普活動。完善農村科普“站、欄、員、網”建設,建立以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為主體的專家咨詢服務團和志愿者隊伍。總結推廣科技咨詢服務站、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家和致富能手下鄉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健康素養,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村莊。
3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將科普設施納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設中,提升農村社區科普服務能力。精心組織科普示范縣(市、區)、科技進步縣(市、區)創建活動,不斷豐富拓展科普惠農工作領域。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扶持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增強服務能力。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普惠農富民計劃、科技入戶工程,加快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科普(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和科普帶頭人、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創業項目開發、小額貸款、后續扶持等服務,幫助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全面活躍農村科普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科普長效機制。
4推進農村科普精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實施科普精準扶貧,加強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務力度。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加大對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和支持農村青年利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力組織開展“三農”網絡書屋建設、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新農民微視頻展播等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設農業信息監測預警、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管理執法、農業電子商務等四大信息服務工程,支持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示范應用,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
分工:省農業廳、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ㄈ嵤┏擎倓趧诱呖茖W素質行動。
1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繼續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高級研修、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構建分層分類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報告、講座、培訓、交流會、研討會等活動,幫助專業技術人員更新知識成長提高。
2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訓。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構建城鄉教育網絡,面向城鄉社區提供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務,建立有利于全體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靈活學習制度。實施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技工院校、職業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體系,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和創業培訓。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展科技培訓,突出從業技能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繼續實施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程、職業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提升勞動者素質,培養高技能人才。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技師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企業科協等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企業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工作。深入開展婦女巾幗建功活動,加大婦女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技能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婦女科學素質和就業能力。
3加大進城務工人員和失業人員教育培訓力度。大力開展家政培訓、城鄉婦女崗位建功評選等活動,將綠色發展、安全生產、知識產權、健康生活、心理疏導、防災減災等作為主要內容,發揮企業、科普機構、科普場館、科普學校、婦女之家作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培訓。積極開展面向進城務工人員的維權知識培訓及面向失業人員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增強其就業、工作、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4廣泛開展經常性職工科普宣傳活動。積極推進企事業科協組織建設,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職業技能大賽、“安康杯”競賽等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流、科技服務活動,全面提高職工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素質,鼓勵群眾性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著力打造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全面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依托職工之家、職工書屋等科普陣地,強化企業文化、職工文化建設,加大面向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宣傳。組織專家宣講團深入廠礦、工地、學校、社區進行科普知識宣講活動。
分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安全監管局、省總工會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ㄋ模嵤╊I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1加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著眼于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執政水平、科學治理能力、科學生活素質,大力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的教育,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展科技革命、產業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等前沿科技知識的專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的培訓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加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認真貫徹落實《2010-2020年陜西省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和《2013-2017年陜西省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完善健全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技教育機制,將提高科學素質列為領導干部和各級各類公務員教育培訓“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重點加強對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各級各部門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的教育培訓,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開展各類科技培訓。鼓勵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通過網絡培訓、自學等方式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的學習。積極利用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教育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滿足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多樣化學習需求。在干部培訓教材建設中強化新科技內容的編寫和使用,編發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應知必讀科普讀本。
3提高領導干部科學執政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將提高科學素質、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列為創建學習型機關、干部培訓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在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中,強化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在公務員的選拔錄用中體現科學素質內容。在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的學習。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培養環保意識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干部培訓院校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程和班次,引導、幫助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不斷提升科學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4廣泛開展針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辦好三秦大講堂、院士大講堂、長安講壇、專家科技講座、科普報告、院士專家咨詢服務等各類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普活動,介紹現代科技知識及科學發展趨勢,拓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技視野,使領導干部成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行家里手和帶頭人。有計劃地組織領導干部到科普場館、科研院所、體驗基地實地參觀學習,鼓勵引導領導干部參與科普活動,努力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隊伍科學素質。
分工: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ㄎ澹嵤┛萍冀逃c培訓基礎工程。
1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科技教育等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從事科學教育的專門師資。在“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中,加強教師科學素質能力培訓,培養“種子”教師,推動各地加大對科學教師以及相關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科技教育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實施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專項培訓,加強縣及以下幼兒園、中小學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骨干教師的科學教育培訓并定期開展業務交流。
2推進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切實提升教材質量,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直觀性、吸引力和互動體驗性。將科普工作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重視新媒體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科學測量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
3加大科技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提高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與培訓有效實施。加強中小學尤其是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大中小學實驗室、圖書室、農村中學科技館、少年科普館、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力度,充實科學實驗儀器、教具、音像設備、計算機、圖書、多媒體等科普資源,并提供社會化服務。繼續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網絡資源建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豐富網絡教育內容,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職業學校、青少年宮、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社區科普大學等各類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分工: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學院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嵤┥鐓^科普益民工程。
1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圍繞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傳月、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主題科普活動平臺,突出民生科普、熱點科普、前沿科普內容,開展社區燃氣用電安全、電梯安全以及社區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等各類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活動。繼續開展和諧社區、科普示范社區、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規范,著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理念,提升社區居民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幫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產生活。推動城鎮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學素質,助力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
2改善社區科普基礎條件。拓展基層服務中心科普功能。充分發揮社區科普大學、科普活動室、科普畫廊等社區科普陣地作用,基本實現社區科普大學全覆蓋。發揮互聯網、移動通信、移動電視等新興傳媒功能,支持有條件的社區建設社區電子科普顯示屏、社區科普體驗館、社區科技館等,推動社區科普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和社區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形成各類各年齡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區科普服務體系。
3構建社區科普新格局。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切實加強社區科普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和陜西省社區科普益民計劃,推動科普示范社區蓬勃發展。倡導和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形成社區科普工作的合力。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以及在社區有影響和號召力人士的帶動作用,加強社區科學文化建設,助力和諧社區、美麗社區建設。
分工:省文化廳、省民政廳、省婦聯、省科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社科聯參加。
?。ㄆ撸嵤┛破招畔⒒こ獭?br/> 1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計劃。建立“陜西科普”官方微博、微信和網絡科普社區,將數字科技館、陜西科普網、“雁塔晨鐘”網、陜西科技報等統一整合,完善“陜西科普”公共傳播體系,與科普中國導航建立鏈接,以科普中國服務云為依托,針對不同受眾,個性化推送科普信息,建立全面系統、熱點監控、實時發布、精準推送、供需對接和反饋評價的網絡科普體系。
2推進科普內容資源建設。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科普與藝術、人文有機結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引導群眾樹立健康生活理念、了解保健養生知識、掌握體育健身方法等,讓科學知識在互聯網和生活中流行。支持廣大科技人員以及科普編創、科技傳播專業機構、社會力量,共同策劃、制作、出版科普掛圖、科普圖書等出版物,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扶持制作一批優秀音像制品和科普動漫作品。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產品和創新科普作品的自助獎勵力度,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科普作品創作。舉辦各種科普作品與產品的展示活動,促進科普展教活動與學校科學課程教學、綜合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相銜接。
3融合拓寬科技傳播渠道。開展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計劃,引導省級主要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做精做深科技宣傳報道。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和傳播,促進各成員單位科普資源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應用。鼓勵制作更多適合在互聯網和電視、廣播電臺同步傳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率。鼓勵傳統媒體及其網站、微信、微博等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實現包括紙質出版、網絡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在內的多渠道全媒體傳播。
分工: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安全監管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推進現代科技場館建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科學規劃與推進陜西科技館新館建設。推動各市、縣(市、區)建設綜合性、現代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館等科普設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建設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或產業科普場館,充分發揮現有科普場館功能。加快建立以省、市、縣(市、區)綜合科技館為龍頭,數字科技館、流動科技館、少年科普館、農村中學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各類專題科普館為依托,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科普惠農服務站、社區科普場館群為基礎的現代科技館體系。繼續推動公益性科普場館向公眾免費開放,提高科普場館利用效率和運作效益。
2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依托現有資源,鼓勵支持所有鄉鎮(街道)、村(社區)建設具有科普教育、培訓和展示等功能的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繼續培育發展社區益民服務站和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結合全省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科技大院等重點項目,增加科普圖書、掛圖、聲像資料以及有關展示設備的數量和比例,豐富科普教育內容。落實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及公益性文化設施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加強科普場館(基地)等與青少年宮、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聯動,拓展科普活動陣地。充分利用線上科普信息,強化現有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
3加大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力度。依托現有資源,建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質量監督、林業、地震、氣象等行業類、科研類和社科類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增強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文化宮、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園、主題公園、旅游景區、地震臺站等的科普教育功能。鼓勵和支持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實行定期或不定期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
4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推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科技社團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充分發揮天文臺、氣象臺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專門科普場所,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車間或展覽館等相關設施。
分工: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科學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ň牛嵤┛破债a業助力工程。
1完善科普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鼓勵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自主開展科普活動,依法興辦科普事業。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將科普產業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科普社會資源的功能。
2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支持引導有條件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社會組織、科普場館、科普企業從事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研發推廣,增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科普資源,不斷豐富科普產品,切實提高科普產品品質。充分挖掘大學生的科普設計創意資源,推動科技類賽事成果集成和轉化。
3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有利條件,發揮集成效應,通過競賽、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服務)的力度,推動科普展教品業、科普圖書出版業、科普影視業、科普動漫業、科普玩具業、科普游戲業、科普旅游業、數字科普業、科普創意業、網絡科普業發展,創新科普產品的研發、生產、傳播和消費。
分工:省科技廳、省科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參加。
?。ㄊ嵤┛破杖瞬沤ㄔO工程。
1加強基層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社團、新型農民學校、農廣校、農干??破帐痉痘?、科普活動站等組織,培養農村實用科普人才。依托社區科普大學、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區科普活動站等,培養根植基層的社區科普人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企業團委、職工技協、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發中心等作用,結合職工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和各類科普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結合科技教育、科技競賽和課外科普實踐活動,突出在義務制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科普場館、青少年宮等建立校內校外專兼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
2加強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設立科技傳播與普及專業,重點培養高端科普人才。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企業與相關機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基地,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從業者為重點,圍繞科普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時更新補充新知識、擴展新視野、提升創新能力,以適應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普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3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組織管理制度,推動各級各類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團組織,開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訓、經驗推廣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動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科普志愿者在各類科普活動中的作用,規范記錄科普志愿者的服務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引導在職及離退休相關人員加入科普志愿者隊伍。發揮科技社團、高等學校科協人才資源優勢,動員更多在校大學生參與科普志愿服務,推動科技傳播專家團隊建設。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普志愿者隊伍。
分工:省科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省科學院、省社科院、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三、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ㄒ唬┙M織領導。
省政府負責領導全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本方案的分工安排,將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的相關工作規劃和計劃,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配合,形成合力。省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日常溝通聯絡和督導檢查工作,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各市、縣、區政府負責領導實施當地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目標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定期評估、督查,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ǘ┍U蠗l件。
經費投入。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任務,按照預算管理相關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安排所需經費。各市、縣、區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建立穩定增長的科普財政投入機制,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監測評估。省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要健全完善考核監測評估體系,總結工作規律,創新工作機制,加強對全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理論指導、督導檢查和績效評價。
(三)統籌進度。
2016年啟動期:推動和指導各地制定“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加大宣傳動員力度,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發揮各牽頭部門具體協調作用。
2017—2019年推進期:針對薄弱環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
2020年總結評估期:組織開展督促檢查和績效評估,對“十三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并按規定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