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辦公廳文件 > 陜政辦發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實施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
???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11〕94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11〕59號)精神,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實施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印發給你們,請各有關部門按照我省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對涉及本部門、本系統的工作進一步細化和分解,組織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檢查,并制定本地區的貫徹落實措施,切實做好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蛾兾魇∪嗣裾P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11〕59號)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實施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

??? 一、全面開展調查評價工作和動態巡查
  
??? (一)加強調查評價和重點勘查。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組織,在三年內全面完成以縣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并將調查結果及時提交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為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對可能威脅城鎮、學校、醫院、集市和村莊、部隊營區等人口密集區域及飲用水源地,隱蔽性強、地質條件復雜的重大隱患點,由國土資源部門協調指導各主管部門進行詳細勘查,查明災害成因、危害程度,并逐點制定落實監測防治措施。(省國土資源廳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山洪地質災害調查和評價、調查成果綜合集成工作,具體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評價,組織重大隱患點勘查,指導督促各有關部門和市、縣、區人民政府制定落實重大隱患點監測防治措施,省水利廳負責組織山洪災害調查評價)
  
??? (二)開展動態巡查。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回檢查,對重點防治區域每年要進行“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后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并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市、縣、區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鄉鎮人民政府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部門進行現場核查確認。(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等加強督促指導)

??? 二、加強監測預報預警
  
??? (三)完善監測預報網絡。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在今明兩年內全面建立市、縣級氣象預報預警網絡,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定期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業務技術指導。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要加快建立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重點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溝谷地帶,要安裝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對因地質災害引發的次生環境問題,及時與環保部門溝通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通過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省國土資源廳、省氣象局、省水利廳、省廣電局負責建立監測預報會商、信息共享和預警聯動機制,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 (四)提高群測群防水平。三年內建成全省地質災害重點縣和群測群防“十有縣”??h、鄉兩級人民政府要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健全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管理機制。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給予適當經費補貼,并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群眾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進一步完善氣象洪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重點加強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群眾。(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民政廳、省氣象局等負責指導地方人民政府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制定有關技術要求,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員防災技能培訓)

??? 三、強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 (五)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要配套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西安鐵路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林業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 強化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與監管,開展易災地區地質環境監測評估。(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 市、縣、區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要加強對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切實避開危險區域。(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扶貧辦、省環境保護廳、西安鐵路局、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省林業廳等分別負責)
  
??? (六)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搬遷避讓,優先搬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要加強對搬遷安置點的選址評估,確保新址不發生新的地質災害。(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扶貧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省林業廳等加強支持、指導)
  
??? (七)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加快工程治理。各級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治理項目的支持和指導監督。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氣)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完善西安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區。在礦區地面塌陷采空區調查基礎上,劃定地面塌陷易發區、危險區,強化防護措施。(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加強支持、指導和監督;省交通運輸廳、西安鐵路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單位和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 (八)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組織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環境保護、水利、農業、安全監管、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統籌各方力量,提高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水平。要編制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特別是地震災區的各市、縣人民政府要抓緊修編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對重大隱患點進行嚴密監測,及時采取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安監局、省林業廳、省氣象局等加強支持、指導)

??? 四、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 (九)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結合工作實際,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加快組建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省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和技術指導,各市、縣、區要保證相應數量的技術人員,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提高各方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省、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民政廳等加強支持、指導)
  
??? (十)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范。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群眾優勢,大力推進鄉、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對威脅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隱患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并在原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民政廳等加強支持、指導)
  
??? (十一)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市、縣、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配備機構、人員和裝備,切實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加強綜合協調,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范等應急處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醫療和心理救助,全力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
  
??? (十二)落實和完善制度建設。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抓緊修訂《陜西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研究出臺《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暫行辦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機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規范、行業標準,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的指導,支持組建、規范和發展地質災害防治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省人民政府負責完善和制定配套地方性法規規章,省國土資源廳牽頭負責制定和完善相關技術要求和規程)
  
??? (十三)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與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 依托中央駐陜和省屬地勘單位建立高效、聯動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以部、省屬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地質工程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負責)
  
??? 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技術人才庫,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按照行政國土面積和地質災害嚴重程度合理配備鄉鎮基層國土資源所人員編制,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水平。(省國土資源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 (十四)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省、市、縣政府安排一定比例的財政專項經費用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省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根據財力情況要逐年增加,并將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和群測群防員補助資金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主要用于開展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實施重大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勘查、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支持市、縣應急能力建設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科普宣教和培訓工作。(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負責)
  
???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將本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同時,要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顚S?。要探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 (十五)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培育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體系,編制全省地質災害防治科學和技術發展專項規劃??萍疾块T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國土資源部門及相關部門要積極應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加強省內外交流與合作,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交流學習活動,學習借鑒各地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省科技廳、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等對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進行支持。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技術裝備研制應用以及對外交流合作。有條件的市、縣、區人民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 (十六)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制訂陜西省地質災害防治科普計劃,開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動。教育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列入中小學學生日常教育范圍,并組織學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各相關部門要通過培訓班、宣傳冊、文藝匯演等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和培訓,不斷提高基層整體防治工作水平。各地要每年組織機關干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群眾至少參加一次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防治及應急救援指揮能力。(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加強宣傳普及和培訓,省國土資源廳負責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省教育廳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組織開展中小學學生防災演練)

??? 六、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
  
??? (十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市、縣、鄉級政府分管領導及主管部門負責人任職等談話的重要內容,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玩忽職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制定相關辦法,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 (十八)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各市、縣、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鐵道、水利、衛生、安監、電監、旅游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并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報告省政府。(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西安鐵路局、省水利廳、省衛生廳等加強支持、指導)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