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省政府辦公廳文件 > 其他

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委、市政府,省委和省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

《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方案》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2月9日


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9〕42號),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嚴格保護、科學利用、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系統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要,為建設美麗陜西提供生態支撐。

(二)總體目標。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總體規劃和勘界立標,落實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公園設立建設,初步建成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占全省國土面積10%以上,全面建成國內先進、具有陜西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構建分類科學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深化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嚴格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規則,切實解決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礦業權、小水電、人工商品林、永久基本農田等現實矛盾沖突和歷史遺留問題,將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以及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地,構建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物種棲息地連通、保護管理統一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林業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推進國家公園設立。按照國家公園總體布局,加快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建設,推進秦嶺國家公園設立和建設,取消國家公園內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嚴格執行《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確保最珍貴、最重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市政府配合

)編制自然保護地規劃。依據省國土空間規劃和批準的整合優化結果,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地規劃。各市編制市級自然保護地規劃,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編制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經批準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規劃是開展保護、建設、管理的依據,必須嚴格實施,不得隨意調整。確需調整的,按規定報批。(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健全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

)落實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原則上縣(市、區)域內的自然保護地由縣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跨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地由其所在縣(市、區)的共同上一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對生態區位重要、生態系統典型、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物物種獨特、自然景觀優美、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和科研教育價值的自然保護地,由省林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督管理。

自然保護地所在市縣政府承擔自然保護地內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防災減災、市場監管等職責,發揮在自然保護地規劃、保護、建設、管理、監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體作用。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承擔生態保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特許經營、社會參與、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職責。(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委編辦、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設置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科學設置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做到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工作經費由同級財政保障。(責任單位:省委編辦牽頭,省財政廳、省林業局,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確權。依據批準的整合優化結果,結合國土三調數據等,建立矢量數據庫,實現全省自然保護地一張底圖、一套數據。根據依法確認的自然保護地范圍及功能區劃,開展勘界定標,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設立界樁和標識牌,向社會公布。依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將每個自然保護地作為獨立單元,開展自然保護地確權登記,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權益。(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實行自然保護地分區管控。在原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的基礎上,科學區劃功能分區,將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按功能區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除國家戰略需要外,原則上核心保護區內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內限制人為活動。自然公園按一般控制區管理,可根據發展目標、保護價值和利用強度細分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實行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創新持續協調的發展機制

)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區分類開展生態廊道建設、重要棲息地恢復、退出的礦區廢棄地修復等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改善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地方級自然保護地,重點實施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設施建設,配置技術裝備,逐步實現全省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促進自然保護地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能化。(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一)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經科學評估,將保護價值低的鎮村、人口密集區域、社區民生設施等調整出自然保護地范圍。尊重原住居民意愿,對核心保護區內原住居民實施有序搬遷;暫時不能搬遷的,可設立過渡期,允許開展必要的、基本的生產活動,但不能再擴大發展。依法清理整治探礦采礦、水電開發等,通過分類處置方式有序退出;依法依規對自然保護地內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濕,核心保護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有序退出。堅決防止借整合優化之機把具有保護價值的重要生態區域或生態脆弱敏感區域調出自然保護地。強化自然保護地違法違規問題監督整改,嚴禁“以調代改”。(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創新自然資源使用制度。依法界定各類自然資源產權主體權利和義務,全面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現各產權主體共建保護地、共享資源收益。對自然保護地內的集體所有土地及其附屬資源,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探索通過租賃、置換、贖買、合作等方式,由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實行統一管理、補償和分配,維護產權人權益。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在尊重權益所有者意愿的基礎上,將自然保護地內的林地按規定納入國家級公益林管理,按政策享受國家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在保護的前提下,允許一般控制區內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體驗、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等活動。扶持和規范原住居民從事環境友好型經營活動,支持和傳承傳統文化及人地和諧的生態產業模式。優先安排原住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健全社會捐贈制度,激勵全社會參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建設與發展。(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完善全面有效的考核制度

(十)建立監測預警體系。開展自然保護地資源資產本底調查,摸清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現狀。構建集資源監督管理、生態保護監測、風險評估預警、快速反應處置于一體的自然保護地智能生態監測體系。加強生態監管,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監測制度,定期統一發布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報告。(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完善評估考核機制。落實以生態資產和生態服務價值為核心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和辦法,適時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對自然保護地管理進行評估考核,將評估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依據。(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考核辦、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履行執法監督職責。根據國家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制定監管制度并監督實施,各相關部門按照分工依法履行各自職責。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生態環境部門負責自然保護地內非法開礦、修路、筑壩、建設造成生態破壞和違法排放污染物的執法工作,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負責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監督管理。開展“綠盾”、明察暗訪等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及時發現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問題并督促整改,對保護不力的責任人和責任單位進行問責。(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林業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落實堅強有力的保障舉措

(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擔負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的主體責任,將自然保護地發展和建設管理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大問題的指導和協調。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會同機構編制、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相關工作。責任單位:各設區市黨委和政府,省林業局、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

(十)強化資金保障。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分級保障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運行和管理。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發起設立自然保護地基金,吸納金融和社會資本出資,為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建立完善野生動物肇事損害賠償制度和野生動物傷害保險制度。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林業局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加強隊伍建設。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地機構設置、職責配置、人員編制管理辦法,探自然保護地群的管理模式。適當放寬艱苦地區自然保護地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條件,引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發展急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積極開展崗位業務培訓,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隊伍和科技人才團隊。積極倡導熱愛生態保護、有較強責任心、適應自然保護地工作的志愿者參與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工作。責任單位:省林業局牽頭,省委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