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陜西省202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2023年1月12日在陜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陜西省財政廳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我省202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如下,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是陜西發展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全省各級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一體落實“五個扎實”“五項要求”,認真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安排部署,嚴格執行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關于2022年財政預算草案的決議和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次會議關于2022年財政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落實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的要求,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全面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全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各項重點支出得到有力保障,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根據2022年12月財政收支報表統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311.6億元,增長19.3%,完成年度收入預算的115.9%,較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的收入預期目標2858.5億元,超收453.1億元,主要是經濟穩定恢復、煤炭價格高位運行,榆林等能源資源地區增收較多。
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
各項稅收2682.8億元,增長19.9%,其中:增值稅838.4億元,增長1.6%。受能源行業效益提升影響,相關稅收快速增長,企業所得稅446億元,增長31.4%;個人所得稅138.9億元,增長32.1%;資源稅669.6億元,增長79.5%;城市維護建設稅142.9億元,增長9.6%。受房地產市場下行影響,相關稅收增速放緩或下降,房產稅84.8億元,增長4.4%;印花稅43.8億元,增長4.1%;契稅110.7億元,下降22.8%;土地增值稅83.3億元,增長3.3%;城鎮土地使用稅52.3億元,下降7%。另外,車船稅31.3億元,增長6.6%;耕地占用稅36.2億元,增長42.5%,主要是西咸新區耕地占用稅增收較多;環境保護稅2.8億元,下降27%,主要是各地環境保護成效較好,相關稅收相應減少。
非稅收入628.7億元,增長16.8%,其中:專項收入227.3億元,增長26.5%,主要是西咸新區一次性從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中計提的教育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收入較多;行政事業性收費81.8億元,下降15.7%;罰沒收入69億元,增長1.5%;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174.8億元,增長19.3%,主要是礦業權出讓收益增收較多;政府住房基金收入69.8億元,增長68.7%,主要是西安市集中繳納商品房項目配建公租房易地建設資金31.1億元。
2022年年初代編的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為5602.3億元,加上預算執行中中央增加補助928.1億元、新增一般債券157億元、上年結轉428.1億元,全年支出預算調整為7115.5億元。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66.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5.1%,增長11.5%,主要是受中央退稅減稅補助等一次性財力補助增加等影響,支出增加較多。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609.7億元,增長12.1%;公共安全支出330.3億元,增長14%;教育支出1060億元,增長3.4%;科學技術支出109.8億元,增長18%,主要是秦創原建設增加支出較多;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136.8億元,下降15.4%,主要是2021年“十四運”相關支出較多,抬高了上年基數;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71.5億元,增長11.9%,主要是國家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增支較多;衛生健康支出668.2億元,增長18.1%,主要是各級疫情防控支出增加較多;節能環保支出231.6億元,增長31.4%,主要是各級污染防治投入穩步增加;城鄉社區支出554.9億元,增長17.8%,主要是省級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增加較多;農林水支出733.1億元,增長5.6%;交通運輸支出308.9億元,下降5.2%,主要是國家減免車購稅政策導致收入下降,支出相應減少;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192.5億元,增長48.2%,主要是各級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增加投入;商業服務業等支出59.7億元,增長25.8%,主要是各級加大促消費和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投入;金融支出59.4億元,增長58.2%,主要是省級增加金融企業資本金注入;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91.7億元,增長0.2%;住房保障支出244.7億元,增長17.2%,主要是各級加大老舊小區改造投入;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9.8億元,增長12.7%,主要是實施第二輪優質糧食工程和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增加投入;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支出63.5億元,增長22.4%,主要是各級加大了災害防治及應急能力提升等投入。
2022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34.4億元,增長26.8%,完成年度收入預算的123.1%,較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的收入預期目標759.2億元,超收175.2億元,主要是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快速增長,省級分成收入相應增加。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各項稅收797.2億元,增長31.1%,其中:增值稅264.5億元,增長13%;企業所得稅222億元,增長32.1%;個人所得稅69.2億元,增長32.1%;資源稅199.4億元,增長79.6%;房產稅25.3億元,增長4.3%;城鎮土地使用稅15.5億元,下降7.2%。非稅收入137.2億元,增長6.2%,其中:專項收入46.9億元,增長4.5%;行政事業性收費17.2億元,下降2.9%;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62.3億元,增長9.1%。
2022年,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的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為916.5億元,加上預算執行中中央增加補助928.1億元、上年結轉122.4億元,減去省對市縣轉移支付857.1億元,省級支出預算調整為1109.9億元。2022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84.1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88.7%,增長1.7%。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57.3億元,增長34.5%,主要是省級一次性補發了以前年度個人經費;公共安全支出51.9億元,增長17%;教育支出173億元,增長9.6%,主要是增加了省屬高??萍汲晒D化和“雙一流”建設投入;科學技術支出20.9億元,增長28.4%,主要是增加了秦創原投入;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28億元,下降22%,主要是2021年省圖書館改擴建投入較多,抬高了基數;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5.4億元,增長19.7%;衛生健康支出27.8億元,增長17.1%;節能環保支出13.3億元,增長71.4%,主要是省級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大;農林水支出70.5億元,下降30.7%,主要是農業農村部分省級支出改列市縣支出;交通運輸支出46.8億元,下降62.2%;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33.1億元,增長56.4%;金融支出23億元,增長43.7%;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17億元,下降24.9%;住房保障支出10.9億元,增長36.3%,主要是落實省級機關事業單位公積金政策增加支出;債務付息支出45.8億元,下降8.3%。
2022年,省級年初預算安排預備費18億元,執行中用于疫情防控、隔離酒店費用清算以及重癥醫療資源建設補助等4.7億元,剩余13.3億元轉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22年,省級盤活存量資金16.5億元,統籌用于優質糧食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及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地方財政補助等支出。
2022年,中央下達我省各類補助資金共計3252.3億元,其中:稅收返還160.2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2828.2億元,專項轉移支付263.9億元。
2022年,我省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633.5億元,其中:新增一般債券275.7億元,主要用于農業、水利、教育、交通、鄉村振興等公益性項目;發行再融資一般債券357.8億元,用于償還部分到期一般債券本金。全省一般債務余額4615.6億元,未超過中央下達我省的一般債務限額5193.8億元,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962.6億元,完成年初預算2126.7億元的92.3%,下降17.7%,主要是房地產市場下行,與土地相關的收入下降,以及受疫情影響車輛通行費下降。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594.4億元,下降16.7%,國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8.9億元,下降75%;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收入105億元,下降27.2%;車輛通行費收入206.9億元,下降12.4%;彩票公益金收入17.1億元,增長1.2%。加上中央補助、專項債券,減去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資金等,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929.3億元,增長6.4%。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5億元,增長25.3%;節能環保支出0.2億元,下降93.6%,主要是國地電合并后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由財政部直接撥付國網,不再下達地方;城鄉社區支出1666.7億元,下降3%;交通運輸支出248.9億元,增長4.5%,主要是專項債券安排的交通支出增加;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4.3億元,下降78.7%,主要是農網還貸政策調整,改為企業支出;債務付息支出163.8億元,增長32.1%,主要是專項債券付息支出增加;其他支出832.8億元,增長33.1%,主要是專項債券安排的相關支出增加。
2022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19.6億元,下降17.3%。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彩票公益金收入8.3億元,增長1.4%;車輛通行費收入206.9億元,下降12.4%。加上中央補助、專項債券,減去對市縣補助、轉貸市縣債券等,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54.6億元,下降8.6%。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城鄉社區支出4.5億元,下降23.5%;交通運輸支出234.7億元,下降0.2%;其他支出91.2億元,下降15.6%。
2022年,中央安排我省政府性基金補助18.5億元,較上年下降12.8%,主要是中央2022年民航發展基金用于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和機場航線的補貼資金減少。
2022年,我省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281.6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券954億元,重點投向市政及產業園區、社會事業、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生態環保、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327.6億元,用于償還部分到期專項債券本金。全省專項債務余額5166.6億元,未超過中央下達我省的專項債務限額5396.3億元,債務風險基本可控。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87.3億元,增長50.6%,主要是能源類國有企業效益大幅提升。除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外,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89億元,增長94.1%。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50.3億元,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3.8億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改革成本支出3.7億元,其他支出31.2億元。
2022年,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1.2億元,增長218.7%。除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及對市縣轉移支付外,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8億元,增長25.5%。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13.1億元,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2.6億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改革成本支出1.9億元。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587.8億元,下降2.9%,主要是企業按政策緩繳部分社會保險費。加上上年結余2055.2億元,收入總計4642.9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251億元,下降8.2%,年末滾存結余2391.9億元。
全省財政收支正在核實清理中,中央補助結算對賬尚在進行,收支平衡及結余結轉等最終數據會有一些變化,待決算匯審編出后,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
二、2022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財稅改革情況
(一)堅持人民至上,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控。2022年,面對疫情多輪沖擊,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落實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要求,建立疫情防控資金保障常態化機制,共計投入疫情防控資金190億元,其中省財政安排25.8億元,有力保障了新冠肺炎患者免費救治、核酸檢測、一線醫務人員臨時補助、定點醫院補助、隔離點建設、防疫物資購置、增加醫療設備和重癥醫療資源以及支援外省防疫等經費需要。此外,省財政將疫情防控支出納入縣區“三保”保障范圍并作為省對市縣轉移支付測算因素,加大對市縣補助力度。省財政支持建設3個省級公共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組建核酸檢驗機動隊伍,支持市縣核酸檢測。下達專項資金,保障2022年初西安疫情高校密切接觸者轉運費、隔離酒店費用及時結算。支持機場聯合指揮部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外防輸入”防線。落實全民新冠肺炎疫苗免費接種政策,累計撥付醫保基金專項資金37.8億元,保障9588萬人次免費接種新冠疫苗。
(二)突出精準減負紓困,財政穩經濟大盤各項政策落實有力。全面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出臺的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財政穩經濟13個方面42條措施,加強工作督導,推動各項財政政策落地見效。一是落實落細退稅減稅政策。頂格落實中央退稅減稅政策,出臺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地方優惠政策。采取省級國庫先行墊付方式,減輕基層財政退稅庫款壓力,提高市縣留抵退稅時效。先后四批次下達退稅減稅專項補助375億元,有效彌補市縣退稅減稅造成的財力缺口。全年新增退稅減稅降費1050億元,其中留抵退稅684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對穩市場主體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安排中央和省級基建投資198億元,支持東莊水庫、機場三期、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安排中央和省級資金333億元,支持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全省發行新增專項債券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9%,支持地方鐵路、引漢濟渭二期、西安地鐵、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等757個項目建設。用好“專項債券+市場化融資”和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政策,發行項目資本金專項債券125.7億元,撬動銀行授信1000多億元。三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整合并統籌縣域經濟和縣城建設專項資金50億元,重點支持縣域產業園區和重大產業發展、縣城建設和生產性服務平臺建設,縣域產業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縣城承載功能顯著提升。四是支持產業鏈升級。設立5.3億元重點產業鏈發展專項資金,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4條重點產業鏈,支持“鏈主”企業發展,培育配套企業,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五是用好政府性融資擔保等政策。建立覆蓋全省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引導擔保機構為企業融資增信減負,全年新增擔保業務739.2億元,支小支農占比92%,平均擔保費率降至0.78%。用好10億元省級政府性融資擔?;穑_展短期流動性支持業務,轉貸“三農”和小微企業51.5億元,節約融資成本2.3億元。設立8億元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加大對重點產業鏈等領域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支持發放創業貸款63.1億元,扶持帶動創業就業11.3萬人。六是全面落實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全省政府采購共授予中小企業合同422.5億元,占合同總額的85.7%,累計為中小企業提供政府采購信用融資貸款8.4億元。擴大實施社保費緩繳政策,全省4380戶企業累計緩繳養老保險19.6億元,1005戶企業累計緩繳失業保險費6933萬元,1062戶企業緩繳工傷保險費4880萬元。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全省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4.4億元,涉及企業9.2萬家。推動全省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減免房屋租金9.8億元,惠及各類市場主體1.9萬戶。
(三)聚力秦創原平臺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再上臺階。一是支持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安排資金7.1億元,重點用于秦創原“三器”樣板建設、科技型企業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用好1億元秦創原人才項目資金,支持引進201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二是強化科技創新資金保障。將省級基礎研究經費規模從1億元提高到2億元,全面提升基礎科學研究項目支持強度,加快推動空天動力陜西實驗室建設,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下達資金6億元,支持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研發。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下達資金1.8億元,支持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安排獎補資金1億元,支持打造“專精特新”成長梯隊,全省18家企業被納入第三批國家重點“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獎補名單,獲得中央資金3600萬元。安排資金1億元,對企業研發投入增量給予獎補,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四是充分發揮基金撬動作用。發起設立2只天使基金、4只創業投資基金、5只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87.7億元,其中引導基金出資18.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69億元,基本形成了圍繞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種子天使-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的投資生態體系。五是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穩步擴大科研經費包干制范圍,簡化預算編制,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加快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動力。
(四)鞏固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加大財政銜接資金投入。統籌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資金120.1億元,增長6.5%,其中爭取中央資金76.7億元,較上年增長10.3%。規范推進脫貧縣涉農資金整合,全年整合資金159.7億元,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我省在首次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績效評價考核中被評為A級等次。二是夯實糧食安全基礎?;I集資金75.9億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入提高至1500元,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一次性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支持實施第二輪優質糧食工程和全省糧油儲備、糧食產業發展。下達中央和省級產糧大縣獎勵資金5.6億元,調動產糧大縣積極性。三是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鄉村振興的比例。出臺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鄉村振興實施意見,制定考核辦法和統籌資金管理辦法,全省統籌土地出讓收益的20%用于鄉村振興。四是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安排資金26.5億元,支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培育高素質職業農民。安排資金4.2億元,支持844個村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五是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安排資金13.9億元,完善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機制,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五)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一是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出臺生態環境、耕地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松材線蟲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5個方面的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統籌資金3.3億元,開展省對市縣生態環保綜合補償。二是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安排中央和省級資金21.6億元,主要用于秦嶺小水電整治、尾礦庫治理、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陜南漢丹江流域硫鐵礦污染專項整治等,持續提升秦嶺生態環境質量。三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下達資金13億元,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求,支持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示范工程、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四是支持林業生態建設。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52.5億元,大力支持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推進國土綠化,開展“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打造高質量綠色碳庫。五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資金47.7億元,支持以關中地區為重點推進霧霾治理,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點區域土壤污染修復治理等工作,推動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六是支持生態修復。安排11.9億元,支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開展“高西溝模式”試點示范建設。
(六)持續保障改善民生,三秦百姓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就業方面。堅持就業優先,統籌下達中央和省級就業補助資金25.7億元,向困難市區下達失業保險基金省級調劑金,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支持擴大企業就業規模、拓寬基層就業渠道,支持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教育方面。統籌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254億元,全面落實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要求,支持改善各層次學校辦學條件,健全完善學生資助體系,支持高?!半p一流”建設。改革完善省屬高校財政撥款制度,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落實特崗教師補助,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社會保障方面。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從119.5元提高到129.5元,全省月人均發放標準達到166.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貼標準從每人每年580元提高到610元。下達資金73.5億元,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低保邊緣家庭范圍,對因疫情影響暫時失業、未參保的困難人員,給予臨時救助。公共衛生方面。統籌資金74.2億元,全力推進健康陜西建設,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人均補助標準由79元提高到84元,為全省城鄉居民免費提供預防接種、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地方病防治、醫養結合、孕前優生等31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支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等,加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貧困邊遠農村地區衛生人才有效供給。支持中醫藥事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公共文化方面。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27億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繁榮發展文藝精品創作,落實文旅企業紓困扶持政策,推進文旅產業恢復發展。住房保障方面。統籌安排中央和省級資金13.5億元,支持2200個老舊小區改造。下達補助資金4.7億元,支持農村危房改造。
(七)有效防范化解風險,財政可持續性顯著增強。一是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壓實市縣和部門償債責任,加大督促指導力度,超額完成全年隱性債務化解任務。指導高風險地區細化化債方案,妥善處置風險隱患。嚴格執行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加大對違規舉債的通報與問責力度,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二是兜牢兜實“三?!钡拙€。省財政制定省級“三?!北U锨鍐魏汀叭!鳖A算審核辦法,對全省107個縣區“三?!鳖A算逐縣審核,確保不留缺口。完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管理辦法,加大財力向困難縣區傾斜力度,全年增加縣區財力性轉移支付316億元,有效彌補了縣區“三保”財力缺口。加強基層財政運行監測,確保縣區“三保”支出及時、足額兌付。出臺“三?!憋L險應急處置預案和突發疫情縣區財政保障應急預案,建立風險應急處置機制,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全省縣區“三保”支出2032.9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99.3%,保障情況良好。三是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安排20.6億元,注資省金控集團、陜國投、永安保險、省再擔保、陜西農擔等省級金融企業,增強了金融企業抗風險能力。四是配合處置房地產領域風險。爭取中央“保交樓”專項借款,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和工作指引,落實階段性稅收優惠政策,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重大風險。同時,壓緊壓實還款責任,確保專項借款“用得好、還得上”。
(八)突出促改革強管理,財政治理效能有效發揮。一是積極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轉移支付改革調研和相關數據測算等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建立過緊日子常態機制。從嚴控制“三公”經費及一般性支出,嚴格樓堂館所項目財政資金管理。省級在年初壓減公用經費3.8%的基礎上,執行中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5%,壓減資金全部用于重點民生支出。三是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制定7大類107項財政支出標準,厘清了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邊界。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集中財力辦大事。我省零基預算改革被國務院作為改革經驗予以通報推廣。四是完善直達資金管理機制。加強線上監控和線下核查,對資金分配、撥付和使用進行全過程監控,實現直達資金同步下達、同步監管。加快中央下達我省直達資金1416.4億元使用,支出進度96.3%。五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完善財政轉移支付績效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將績效管理深度融入預算管理鏈條,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省級財政重點績效評價范圍擴展至“四本預算”,涉及資金383億元,較上年增長39.4%。六是支持國資國企改革。落實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向省屬國有企業注入資本金17.2億元,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七是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強化政府采購預算約束,堅持“無預算不采購”。全面公開政府采購各類信息。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力度。加快全省政府采購電子化交易平臺建設和應用,降低供應商參與成本。清理政府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維護公平競爭。八是拓展優化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優化財政云系統功能,加快單位資金、專戶資金、債務資金“上云”進程,建立覆蓋財政業務全流程的“大監控平臺”,提升政府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2022年,全省財政預算執行總體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地區間財政收入不均衡情況較為突出,產煤縣區財政收入高增長掩蓋了非產煤縣區收入的增長乏力;一些縣區“三保”、疫情防控等剛性支出與償還政府債務疊加,收支矛盾比較突出;部分縣區償債壓力較大,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任務艱巨;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拓展。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努力加以解決。
過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建設“五型財政”(發展型、共享型、績效型、法治型、服務型財政)為抓手,全力做好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任務的財力保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財政管理工作連續五年進入全國前10名,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財政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一是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8-2022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由2243.1億元增長到3311.6億元,年均增長10.2%;稅收占比從79.1%提高到81%,收入質量不斷提高。二是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力度空前。5年新增減稅降費分別為500億元、608億元、650億元、423億元和1050億元,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三是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全省地方財政支出由5302.4億元增長到6766.3億元,年均增長6.3%,有力支持了全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四是基層財政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省財政對市縣的轉移支付從2434億元增長到3194.7億元,年均增長7%。全省縣區人均可用財力(按財政供養人員計算)從11.5萬元提高到19.2萬元。市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全省支出的比重從83.2%提高到85.5%。五是財稅改革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更加科學規范,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實施,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穩步推進,政府債務管理不斷規范,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財政云系統,預決算公開實現了平臺、時間、內容、格式“四統一”,預算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三、2023年財政預算草案
(一)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綜合研判當前形勢,我國經濟恢復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省發展面臨的環境仍然復雜嚴峻。同時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穩經濟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我省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全省經濟有條件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財政收入方面,全省經濟逐步回暖向好,上年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后回補效應不斷顯現,財政收入保持增長存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但同時,能源保供任務增加、保供價格受限,房地產市場面臨不確定性,加之上年收入基數較高,財政收入難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財政支出方面,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兜牢兜實“三?!钡拙€,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等,對財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都需要增加財政支出。綜合分析,2023年全省預算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二)2023年預算安排的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好中央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完善減稅降費措施,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做好重大決策部署和重點工作任務的財力保障,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促進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全省一般公共預算安排草案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建議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按增長3%安排,收入預期目標為3410.9億元。
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3410.9億元,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各項補助2609.8億元和新增一般債券收入172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50.9億元,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調入資金408.1億元,全省收入預算總計6751.7億元。
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6641.9億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42.2億元、債務還本支出等67.6億元,全省支出預算總計6751.7億元。
(四)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安排草案
2023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也按增長3%安排,收入預期目標為962.4億元。主要收入項目安排情況:稅收收入830.4億元,增長4.2%,其中:增值稅293.6億元,增長11%;企業所得稅229.6億元,增長3.4%;個人所得稅72億元,增長4.1%;資源稅191.2億元,下降4.2%。非稅收入132億元,下降3.8%,其中:專項收入47.8億元,增長1.9%;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17.2億元,增長0.1%;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58.7億元,下降5.7%。
2023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962.4億元,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各項補助2609.8億元和新增一般債券收入172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15.5億元、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10.4億元、市縣上解收入80.8億元,省級收入預算總計3950.9億元。
2023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1079.8億元,加上省對市縣補助2636.9億元(其中:返還性支出78.5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2277.8億元、專項轉移支付280.6億元)、債券轉貸支出172億元、上解中央支出42.2億元、債務還本支出20億元,支出總計3950.9億元。
主要項目支出預算是:
支持教育方面299億元,其中:省級支出170.7億元,補助市縣128.3億元。主要用于落實各級各類學校運轉保障生均經費補助、貧困學生資助等政策,支持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支持省屬高校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半p一流”建設及職業教育“雙高計劃”等。
支持科學技術方面23.2億元,其中:省級支出23.1億元,補助市縣0.1億元。主要用于落實省委省政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研發、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引導計劃,以及創新能力支撐計劃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
支持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方面38.9億元,其中:省級支出29.1億元,補助市縣9.8億元。主要用于落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補助,購買公共演出服務,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支持重點文物、革命文物保護;支持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和精品創作;支持旅游宣傳促銷、旅游服務設施、文旅融合及旅游企業紓困等。
支持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622.8億元,其中:省級支出363.8億元,補助市縣259億元。主要用于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鄉低保待遇,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完善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和福利制度,落實各類優撫、社保對象待遇等。
支持衛生健康方面257.3億元,其中:省級支出27.7億元,補助市縣229.6億元。主要用于新階段疫情防控、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疾控管理體系建設、衛生應急體系建設、高齡老人補貼、中醫藥傳承創新、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等。
支持節能環保方面74.8億元,其中:省級支出11.3億元,補助市縣63.5億元。主要用于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復治理,秦嶺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天然林保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生態保護縱向補償等。
支持農林水方面223.8億元,其中:省級支出51.2億元,補助市縣172.6億元。主要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支持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支持農村廁所革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支持引漢濟渭、東莊水庫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支持水利設施養護等,支持森林資源管護、國土綠化、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林業防災減災等。
支持交通運輸方面106.9億元,其中:省級支出36.1億元,補助市縣70.8億元。主要用于國省干線及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災損修復等。
支持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方面63.5億元,其中:省級支出39.6億元,補助市縣23.9億元。主要用于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注資、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支持企業技術研發改造獎勵等。
支持住房保障方面35.8億元,其中:省級支出14.3億元,補助市縣21.5億元。主要用于公租房及保障性租賃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
此外,省對市縣財力性轉移支付支出1462.7億元,主要用于縣區“三?!钡葎傂灾С?。
2023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1079.8億元,按支出經濟分類科目劃分,用于機關工資福利支出61.9億元,機關商品和服務支出102億元,機關資本性支出28.7億元,對事業單位經常性補助266.7億元,對事業單位資本性補助6.4億元,對企業補助43.4億元,對企業資本性支出53.6億元,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94.7億元,對社會保障基金補助262.1億元,債務利息及費用支出57.8億元,預備費20億元,其他支出82.5億元。
2023年,省級“三公”經費預算1.88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0.28億元,下降0.9%;公務接待費0.34億元,下降8.8%;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1.26億元,增加945萬元,增長8.1%,主要是將以前年度執行中根據公務購車計劃追加安排的車輛購置經費,2023年編入年初預算,執行中不再追加車輛購置經費。剔除此因素后,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下降4.4%,“三公”經費預算總體下降4.7%。
(五)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草案
202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算2731.9億元,增長39.2%,主要是西安市地鐵儲備和城市更新開發出讓地塊預期收入增加較多。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新增專項債券544億元、政府性基金補助13.1億元,收入總計3289億元。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預算2917.9億元,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240.1億元,還本支出131億元,支出總計3289億元。
2023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算48.3億元,下降78%,主要原因是車輛通行費管理體制調整,不再繳入政府性基金。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新增專項債券544億元、政府性基金補助13.1億元、市縣上解收入0.4億元,收入總計605.8億元。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預算65.6億元,主要支出項目是: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0.3億元,主要用于國家電影事業發展支出;農林水支出2.1億元,主要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交通運輸支出4.9億元,主要用于公路建設和養護等;債務付息支出20.1億元,主要用于專項債券付息支出;其他支出38.2億元,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和彩票發行機構銷售業務費支出。上述支出加上專項債券轉貸市縣支出514億元,對市縣轉移性支出14.7億元,專項債券還本支出11.5億元,支出總計為605.8億元。
(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草案
2023年,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算128.2億元,下降31.6%,主要是市縣產權轉讓及股利股息收入有所減少。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補助2.2億元,上年結余24.4億元,收入總計154.8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預算78.8億元,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74億元,年終結余2億元,支出總計154.8億元。
2023年,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算26.9億元,下降13.6%,主要是2022年省屬國有資源型企業一次性繳納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較多,抬高了基數。加上中央提前下達的補助2.2億元,上年結余7.8億元,收入總計36.9億元。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預算24.3億元,主要支出項目是: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17.5億元,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等3.7億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改革成本支出2.8億元,其他支出0.3億元。上述支出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0.4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2.2億元,支出總計36.9億元。
(七)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安排草案
2023年,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算2799.6億元,加上基金滾存結余2391.9億元,收入總計5191.5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預算2413.3億元,年末滾存結余2778.2億元,支出總計5191.5億元。
四、2023年主要財稅政策措施
(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全力支持擴大內需戰略。落實促消費三年行動方案,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和引導,加大商品促銷、步行街提升改造、夜間經濟示范聚集區建設投入力度,支持線上教育、醫療、體育等新型消費,加強城鄉高效配送和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二是積極擴展投資空間。緊盯“兩新一重”和重點領域,統籌用好基建資金和專項債券資金,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支持實施一批穩投資、惠民生、補短板、增后勁的“十四五”重大工程項目。三是積極融入國家區域戰略。支持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聚焦聚力創新協同和產業合作,支持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走深走實。四是支持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充分發揮財政產業類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國產替代、“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新興產業培育以及企業開展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改造等,不斷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五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頂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不斷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用好用活政府性融資擔?;?/span>、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切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在財政補貼、稅費優惠、政府采購、融資擔保等方面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六是支持縣域經濟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落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堅持“一縣一策”,支持縣域首位產業培育發展、產業園區提檔升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創建和縣城建設補短板等。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推進以縣城建設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二)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創新整體效能。一是支持科技創新引領。繼續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支持在總窗口先行先試建設“三器”示范樣板集群,推動一批重大科創項目落地。落實好研發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重大技術裝備補貼等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二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深入實施醫工交叉、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等“兩鏈”融合重點項目。支持建設一批共性計劃研發平臺和中試示范基地,不斷提升中試、熟化、應用能力。持續開展百項科技成果專項行動,推動一批標志性示范性成果轉化應用。三是深化科技領域經費管理改革。加快改革完善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和領銜專家制作用,賦予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自主支配權。持續推進“三項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先投后股”等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更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三)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保持財政支出政策和資金規??傮w穩定,重點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繼續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比例。二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建設,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支持政策。支持農業良種培育和種業發展。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推進擴面提標增品等工作。三是支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補齊鄉村公共服務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四是支持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支持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打造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農業產業強鎮,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四)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效,助力美麗陜西建設。一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支持實施黃河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做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持之以恒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二是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圍繞關中地區主戰場,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支持推進渭河、漢丹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保護,穩步提升水生態環境。強化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支持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三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支持綠色低碳產業,大力支持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的國土空間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五)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一是穩定和擴大就業。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促進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延續實施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二是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擴大城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支持基礎教育提質攻堅,繼續緩解城區學?!按蟀囝~”。提高普通高中公用經費,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支持高校“雙一流”和“雙高”計劃建設,不斷深化高校綜合改革。足額落實教師工資待遇,加大教師培訓投入力度,強化骨干教師培養。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建立各級財政補充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投入長效機制,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落實城鄉居民養老待遇正常調整機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水平,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應對人口老齡化。四是推進健康陜西建設。圍繞“保健康、防重癥”目標,全面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舉措,支持各級醫院加強醫療資源儲備,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支持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醫療救治。適時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完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五是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旅強省建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文化下鄉、送書送戲送展覽下基層等文化活動,繼續推進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公益設施免費開放,加大對城墻、大遺址、革命文物等保護力度和長征、長城等國家文化公園投入力度。
(六)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一是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加強常態化債務風險監測預警,做到風險早發現早處置。督促各級妥善化解存量債務,按期完成年度隱性債務化解任務。嚴格按政府債務管理規定舉債融資,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改革,逐步剝離政府融資功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切實防范平臺債務風險向政府傳導。二是堅決兜住縣區“三?!钡拙€。省市財政要發揮好監管和幫扶責任,加大對困難縣區的財力補助,彌補基層“三保”財力缺口。縣區財政要扛起主體責任,將“三?!敝С鲎泐~納入預算安排,在執行中重點保障,確?!叭!辈怀鰡栴}。三是做好地方金融風險防范工作。加強政府專項債券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投后管理,指導金融機構通過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爭取優質股東投資等方式,拓寬資本補充渠道,提高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做好“保交樓”工作,推動房地產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五、2023年財稅管理和改革工作
(一)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完善財政資源統籌機制,加強“四本預算”統籌,健全結余資金收回使用制度,出臺閑置資產調劑使用辦法。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進支出標準建設,完善項目庫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實施預算指標核算管理。制定財政承受能力評估辦法。積極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加快實現省級與中央和市縣的信息貫通,動態反映各級預算安排和執行情況。
(二)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按照國務院要求,啟動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出臺省對市區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轉移支付改革方案以及市對縣區財政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加快建立健全權責配置更為合理、收入劃分更加規范、財力分布相對均衡、基層保障更加有力的財政體制。
(三)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把過緊日子作為預算編制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節約型財政保障機制,加強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加大預算執行監控力度,節儉辦一切事業,嚴禁建設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嚴禁違規興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定期開展、做深做細過緊日子落實情況評估。加大預算公開力度,不斷提高“三公”經費透明度。
(四)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各行業領域的預算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共性績效指標體系。對重大政策和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價,將績效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探索對市縣財政運行的綜合績效評價,擴大部門支出的整體績效評價,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五)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健全常態化制度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優化直達資金范圍,實施資金分類管理,健全直達資金監控體系,強化從資金源頭到使用末端的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確保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
(六)嚴肅財經紀律。牢固樹立預算法治意識,規范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等工作。管好用好各項財政資金,強化財稅政策落實和預算管理監督。健全財政資金監督機制,加強財會監督與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和全面整改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問責。
各位代表,2023年落實好各項財政政策、深化財政管理改革任務艱巨,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省人大各項決議,自覺接受省人大監督,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件2022年陜西省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財政預算草案0129(定).pdf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