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陜西省2009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0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2010年1月25日在陜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陜西省財政廳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我省2009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0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如下,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預算執行情況和財政主要工作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省委、省政府保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團結拼搏,扎實工作,全省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
根據12月份財政收支月報統計,2009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1389.5億元,占年度預算的109.42%,比上年增加285.14億元,增長25.82%。其中:上劃中央“四稅”收入完成655.59億元,占預算的108.99%,增加142.71億元,增長27.8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33.91億元,占預算的109.82%,增加142.43億元,增長24.08%。
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主要項目完成情況是:各項稅收532.62億元,增長16.9%,其中:增值稅111.23億元,增長1.22%;營業稅194.49億元,增長31.67%;企業所得稅64.03億元,增長8.49%;個人所得稅26.87億元,增長18.12%;城市維護建設稅40.74億元,增長3.84%;耕地占用稅和契稅26.39億元,增長67.13%。非稅收入201.29億元,增長48.15%,其中:專項收入 70.33億元,增長95.61%,主要是“兩權”價款增收較多;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和罰沒收入45.21億元,增長24.44%;國有資本經營收入60.84億元,增長21.47%。
2009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39.87億元,比上年增加411.35億元,增長28.8%。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271.86億元,增長20.22%;公共安全95.01億元,增長24.37%;教育303.74億元,增長14.66%,主要是2008年一次性義務教育化債補助抬高了基數以及2009年教育系統的災后恢復重建補助由“教育”科目改列到“災后恢復重建支出”科目,剔除此因素,同口徑增長29.01%;科學技術20.12億元,增長17.35%,主要是中央科技支撐計劃和政策引導類計劃專項資金2008年在地方列支,2009年改在中央列支,剔除此因素,同口徑增長24.7%;文化體育與傳媒39.16億元,增長23.11%;社會保障和就業287.04億元,增長16.89%,主要是2009年中央關閉破產企業專項補助和自然災害救濟補助比上年減少,剔除此因素,同口徑增長24.72%;醫療衛生125.29億元,增長59.83%;環境保護77.68億元,增長32.29%;城鄉社區事務101.56億元,增長17.04%;農林水事務213.08億元,增長45.66%;交通運輸110.89億元,增長88.16%,主要是取消公路養路費等后,原在基金預算中列支的交通運輸支出改為在一般預算中列支;采掘電力信息等事務54.86億元,增長29.46%;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65.34億元,增長215.47%,主要是中省財政加大了對受災地區的恢復重建補助。
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33.91億元,加上中央的各項補助1025.27億元,再加上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63億元,上年滾存結余191.79億元,全省收入總計2013.97億元。
2009年,省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6.87億元,占預算的 107.14%,增加46.26億元,增長24.27%。省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主要項目完成情況是:各項稅收178.48億元,增長14.76%,其中:增值稅36.58億元,下降1.13%;營業稅80.21億元,增長29.38%;企業所得稅32.1億元,增長8.73%;個人所得稅13.48億元,增長18.15%。非稅收入58.39億元,增長66.39%,其中:專項收入39.59億元,增長147.93%;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8.18億元,下降4.9%,主要是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少了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8.5億元,增長3.66%。
2009年,省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11.23億元,比上年增加120.59億元,增長24.58%。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51.26億元,下降2%,主要是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黨政機關堅持厲行節約大力壓縮行政開支的通知》精神,壓縮了一般性支出;公共安全24.72億元,增長38.76%;教育62.87億元,同口徑增長48.81%;科學技術9.45億元,同口徑增長22.33%;文化體育與傳媒15.31億元,增長20.09%;社會保障和就業143.5億元,同口徑增長34.28%;醫療衛生36.22億元,增長156.69%,主要是中央專款增加較多;環境保護39.94億元,下降8.81%,主要是2009年將原列入省級的部分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中央補助改列市縣支出,剔除此因素,同口徑增長12.01%;農林水事務87.24億元,增長48.71%;交通運輸49.47億元,增長285.05%;采掘電力信息等事務25.95億元,增長26.3%;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34.72億元,增長578.36%。
2009年,省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6.87億元,加上中央的各項補助1025.27億元,市區上解收入27.68億元,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63億元,上年滾存結余68.94億元,減去補助市縣支出721.02億元,對市區轉貸地方政府債券支出26.24億元,省級收入總計674.5億元。
同時,全面完成了政府性基金(不含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任務。2009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03.09億元,比上年增加37.97億元,增長22.99%;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85.67億元,比上年增加13.99億元,增長8.15%。省級政府性基金收入41.11億元,比上年減少24.46億元,下降37.3%,主要是國家取消了養路費收入;省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5.28億元,比上年減少43.09億元,下降63.03%,主要是取消養路費后其相應支出改在一般預算中列支。
現在全省財政收支正在核實清理,中央補助結算對賬尚在進行,最終數據與12月份月報數相比會有一些變化,待決算匯審編出后,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
2009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組織財政收入,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著力推進財政改革,各項財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1.多措并舉抓收入。面對年初財政收入低勢開局、增幅回落、短收嚴重的形勢,我們積極采取措施:一是夯實收入任務。認真測算,多方協調,將收入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市區和各征收部門。二是強化抓收入責任制。繼續實行廳領導包市抓收入制度,先后40多人次深入到各自分包的市區,協調解決收入征管中存在的問題。三是加強收入分析。堅持財稅聯席會議和預算執行分析會議制度,認真分析宏觀經濟和財政收入形勢,提高對收入情況的把握,增強預見性。四是深挖非稅潛力。緊緊抓住中央將“兩權”價款、礦產資源補償費分成收入三年內留歸地方的機遇,加大征收力度。通過不懈努力,我省財政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增幅居全國第2位,絕對額由第19位前移到第18位。
2.加快支出保重點。堅持把加快支出進度作為貫穿全年財政工作的重點來抓。一是及早動手,摸清情況,做好有關項目的對接工作,確保預算及時下達。二是進一步優化資金撥付流程,加大直接支付力度,減少中間環節;提前預撥資金,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三是在堅持定期通報支出進度的基礎上,建立了財政資金預算安排與預算執行“四掛鉤”機制,明確了部門是財政支出的責任主體,加大了對省級單位和市縣加快支出進度的激勵督促力度,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財政支出增速高出全國平均增速5.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位。
3.全力以赴保增長。圍繞“一切為了保增長、一切服務保增長”,按照“八個一塊”的思路,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省級全年用于保增長的投入達157億元,是上年的2.8倍,為歷年來最多。在努力籌措資金的基礎上,加大了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一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安排“三個5億元”,對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技術改造、原材料儲備和產品促銷等分別實行貼息和獎勵,撬動銀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371.61億元,及時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全面落實兌現增值稅轉型政策,由此減少企業增值稅30億元。同時,取消和停征了11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困難企業負擔的社保繳費實行階段性“四降”、“五緩”,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爬坡過坎、輕裝前進。二是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積極參與制定并認真落實全省12個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對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物流、旅游等產業的支持力度;向陜汽集團、電子集團注入資本金4億元,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籌集資金7.56億元,支持組建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文化事業單位改制,支持打造陜西文化品牌;爭取中央批準了我省29.5兆瓦裝機容量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并得到相應的資金支持,同時積極落實省級資金,支持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三是積極擴大投資與消費。安排省級基本建設資金30億元,同時利用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和“兩權”價款,加大了對鐵路、機場、引漢濟渭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保證了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資金的需要。認真落實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等補貼政策,撥付中省資金5.98億元,拉動家電汽車消費39.2億元,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四是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安排資金3.5億元,以貼息、擔保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成果轉化和節能減排。改進財政資金存放商業銀行的管理方式,放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支持組建省再擔保公司,拉動貸款80億元,初步形成了財政、銀行、擔保公司和企業四方合作的聯動機制。
4.千方百計保民生。按照“擴面、提標、新增”的要求,加強“三個對接”(資金與項目對接,財政與部門對接,省級與市縣對接),狠抓“三個落實”(落實爭取中央資金,落實省級財政資金,督促落實市縣配套資金),進一步加大對民生八大工程的投入力度。2009年,全省民生八大工程共投入403.7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285.56億元,比上年增加71.95億元。隨著民生八大工程的推進,我省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蛋奶工程”,158萬中小學生從中受益;對家庭困難的53.9萬農村中小學學生和49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年人均標準提高到21.5元,提前兩年實現并超過了國家規定的20元的標準;26個縣級中醫醫院得到了改擴建,支持建設了1.57萬個村衛生室和88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農村婦女免費住院分娩比原計劃提前三年實現全覆蓋,570萬農村育齡婦女和202萬65歲以上老人享受了免費體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分別提高了30元和2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1640元提高到1856元,建設改造敬老院70個;新增城鎮就業38.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0萬人;建成各類農村供水工程4100多處,解決了258萬人飲水不安全的問題;近40萬戶群眾通過農民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和災后重建改善了住房條件;全省48座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建成縣級文化中心3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4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9000個。同時,及時撥付資金65億元,有力地支持了40個受災縣公共服務等設施的恢復重建。
5.加大力度惠“三農”。2009年,全省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482億元,較上年增長36.2%。在爭取中央資金支持“三農”的同時,省級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各項惠農補貼等的投入力度。一是圍繞農民增收“七大工程”,安排資金19.96億元,支持糧食、蘋果、畜牧、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撥付資金54.5億元,兌現落實了各項涉農補貼政策,并在全省推行了惠農補貼“一折(卡)通”發放模式。三是統籌整合水利資金16.8億元,集中支持“引漢濟渭”、“引紅濟石”等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安排資金4.82億元,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四是安排資金6.4億元,用于土地治理、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1300個扶貧重點村建設,完成了6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五是累計撥付資金18億元,全面完成了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將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補助標準由村均2萬元提高到2.5萬元;爭取到中央將我省納入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獎補試點范圍,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6.創新機制促縣域。一是制定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20條財稅政策。對地方財政收入3億元以下的縣區,將其工業企業新增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省級集中收入全額予以返還,全省83個縣區從中受益;將土地出讓金省級分成收入全部下放市縣。二是擴大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范圍,省管縣由15個增加到27個。三是撥、借款11億元,支持組建城鎮建設投融資平臺,加快重點鎮建設。繼續支持100個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大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撥付困難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178.9億元,比上年增加46.4億元,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五是完善財政激勵約束機制,由原來單純考核財政指標擴大到對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全面考核獎勵,變“補困難”為“促發展”,縣區由此獲得獎補資金19.5億元,增強了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2009年,按財政供養人員計算的縣級人均財力由上年的3.8萬元提高到4.4萬元,人均財政支出由上年的5.2萬元提高到6.75萬元。
7.不遺余力爭支持。堅持將爭取中央資金和政策支持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及時了解掌握中央的政策動態、資金投向和年初預算在各領域安排的資金,研究制定了我省爭取中央專款的目標,落實任務,強化考核,加強與省級主管部門溝通,及時與財政部進行項目對接、申報。全年爭取中央???57億元,比上年增加153億元,增長38%。加上爭取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農村義務教育學??冃ЧべY轉移支付、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等財力性補助,以及地方政府債券和外國政府借貸款等,我省在上年爭取中央資金增加200億元的高基數基礎上,2009年的補助和借款凈增加額達到300億元。
8.深化改革強管理。一是在完善部門預算定員定額標準體系的基礎上,省級部門試行了專項資金項目庫管理,規范了專項資金預算編制。二是完成了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的轉軌,建立了財政動態監控系統,強化了資金監管,提高了資金支付效率。三是建立了政府采購標準化評標室,進一步規范了采購程序,增強了透明度,全省政府采購規模達到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四是對省級22個部門的非稅收入實行了網上收繳和財政統管改革試點,進一步規范了收入管理。五是積極推進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的有效結合,將財政國庫存款與各金融機構對我省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相掛鉤,調動了銀行增加對我省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六是推進教育、農業等資金整合,將原來分散使用的30多項教育資金整合成7大類項目,將農、林、水和扶貧方面的資金進行整合,集中用于支持農民增收“七大工程”,取得明顯成效。七是健全財政監督體系,開展了民生八大工程、擴大內需、“三農”、災后恢復重建等財政資金使用情況檢查以及“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提高了監督效能。
在我省財政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省財政運行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今年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和影響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因素較多,完成財政收入任務仍很艱巨。二是財政收入結構不盡合理,非稅收入比重偏高,財政收入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財政支出需求增長快于財力增長,財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銳。四是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約束力不強,部分市縣債務負擔沉重,加大了財政風險。五是與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財政管理與改革需不斷加強和推進,資金使用效益需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深入調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0年財政預算安排2010年,經濟發展的總體環境將好于去年,對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是我省經濟增長勢頭向好,在一系列保增長措施的拉動下,我省經濟呈現由企穩回升向加快發展轉變的良好態勢。二是今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啟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三是我省一大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經濟發展動力強勁。四是隨著經濟回升和需求增加,資源類產品價格將逐步走高。但今年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反映到財政上,收支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并甚于去年。
收入方面,制約財政收入增長的不利因素較多:一是經濟回升面臨著國際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固、國內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宏觀調控政策將更為靈活、更具針對性。二是主體稅種增收空間有限,隨著今年經濟結構調整,企業技改投資進一步加大,增值稅轉型的減收效應將大于去年;企業所得稅受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仍很困難的影響,增幅受限;消費稅也將因政策性增收因素消失以及高基數的影響,難以保持高增長。三是隨著條件好、易出讓礦權的減少以及清理取消部分收費項目,今后“兩權”價款、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非稅收入也將是一個逐漸減少的趨勢。支出方面,今年我省財政面臨的支出壓力進一步加大。一是在我省經濟由企穩回升向加快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仍需加大,投入不能減弱。二是民生八大工程原定項目擴面、提標需要增加支出,大量的新增項目也需要財政切實予以保障。三是隨著市縣津補貼調標的逐步到位和績效工資的實施,規范地方津補貼、實施績效工資將是今年我省各級特別是基層財政面臨的剛性強、需求量大的一項支出。四是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安全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省屬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等,都需要財政安排相應支出。
對此,我們在思想上決不能有絲毫松懈,必須堅持未雨綢繆,繼續按照“八個一塊”的辦法,積極“盤活存量”,努力“擴大增量”,突出“整合增效”,強化“撬動引導”,最大限度地籌措資金,最大限度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厲行節約,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大力組織收入,優化支出結構,突出調結構、促發展、保民生,加大對經濟發展、“三農”、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一)全省財政一般預算安排按照上述指導思想,根據2010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支出需要,2010年全省財政總收入計劃安排1597.93億元,增長1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計劃安排851.33億元,增長16%。全省地方一般預算主要收入項目安排是:稅收收入622.93億元,比上年增長16.96%,其中:增值稅122.36億元,增長10%;營業稅241.17億元,增長24%;企業所得稅71.71億元,增長12%;個人所得稅33.59億元,增長25%。非稅收入228.4億元,增長13.47%,其中:專項收入96.96億元,增長37.87%;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23.31億元,下降5%,主要是考慮繼續取消部分收費項目將減少收入;罰沒收入19.64億元,下降5%;國有資本經營收入63.88億元,增長5%。
按照分稅制財政體制,2010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51.33 億元,加上中央對我省的稅收返還、轉移支付等各項財力補助438.87億元和中央預通知的??钛a助172.24億元,全省財政收入總計1462.44億元,減去上解中央支出6.66億元,全省總財力為1455.78億元。
2010年,全省財政支出安排1455.78億元,剔除中央預通知的專款補助,比上年預算增長20.07%(下同)。主要支出項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務203.46億元,比上年預算增長15.66%;公共安全82.02億元,增長16.9%;教育279.94億元,增長20.7%;科學技術17.18億元,增長19.29%;文化體育與傳媒29.24億元,增長20.4%;社會保障和就業199.77億元,增長23.64%;醫療衛生93.59億元,增長28.87%;環境保護47.62億元,增長20.48%;城鄉社區事務88.49億元,增長22.25%;農林水事務141.79億元,增長22.29%;采掘電力信息等事務44.07億元,增長24.89%;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支出20億元;其他支出149.23億元,增長17.75%。
(二)省本級財政一般預算安排
2010年,省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安排274.77億元,增長16%。主要收入項目安排是:稅收收入210.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07%,其中:增值稅40.24億元,增長10%;營業稅99.46億元,增長24%;企業所得稅35.95億元,增長12%;個人所得稅16.86億元,增長25%。非稅收入64.04億元,增長9.68%,其中:專項收入45.94億元,增長16.03%;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0.8億元,增長27.06%;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4.5億元,下降13.22%;罰沒收入2.2億元,下降26.5%,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較多,抬高了基數。
2010年,省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74.77億元,加上中央對我省的各項財力補助438.87億元,中央??钛a助172.24億元,市縣體制上解等30.21億元,省級收入總計916.09億元。減去上解中央支出6.66億元,省對市縣稅收返還和各類補助429.4億元,省對市縣中央??钛a助95.28億元,2010年省級總財力為384.75億元。同口徑比較(即剔除中央??畹炔豢杀纫蛩兀?010年省級可安排財力比2009年年初預算增加了48.98億元。
2010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384.75億元,剔除中央??钛a助,比上年預算增長21.27%(下同)。主要支出項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務42.53億元,比上年預算增長15.08%;公共安全15.71億元,增長26.29%;教育48.62億元,增長22.02%;科學技術7.56億元,增長17.02%;文化體育與傳媒7.64億元,增長23.61%;社會保障和就業51.31億元,增長25.18%;醫療衛生34.81億元,增長37.26%;環境保護33.28億元,增長20.4%;農林水事務42.72億元,增長26.96%;采掘電力信息等事務22.1億元,增長31.46%;其他支出52.41億元,增長9.53%。
在作上述預算安排的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財政支持不退出、力度不減弱的要求,省本級通過調整支出結構、盤活存量資金、統籌政府性基金等方式,籌措一次性資金26.02億元,連同新增財力安排的48.98億元,2010年省級共新增安排75億元,支持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其中:支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31.34億元,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11.01億元,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14.66億元,促進教科文體等社會事業發展7.99億元,保障人員和機構運轉經費10億元。此外,在今年的預算執行中,省財政還將積極爭取中央代理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加大對鐵路建設、擴大內需地方配套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這樣,2010年省級新增用于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三)全省和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
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關于編制2010年政府預算的有關要求,今年進一步細化和規范了政府性基金預算的編制內容,擴大了編制范圍,將原在預算外資金中管理的車輛通行費和彩票公益金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235.71億元,增長16.0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235.71億元,較上年預算增長97.21%。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125.33億元,增長204.88%;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125.33億元,較上年預算增長393.07%。
三、2010年財政重點工作
2010年是鞏固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全面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我省各級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開拓創新,埋頭苦干,努力使財政各項工作再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1.大力組織收入,努力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繼續加大組織收入力度,堅持抓收入責任制,加強財政收入任務完成情況考核。進一步強化稅收征管,健全收入監控機制,突出“加強稅源監控”和“提高收入質量”兩個重點,增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能力,密切關注經濟運行態勢,及時掌握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的稅源變化情況,加強財稅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研究解決組織收入中存在的問題。嚴格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切實做到依法征收、應收盡收,確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2.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是最大限度地籌集資金。通過全力籌措,2010年省本級新增安排31.34億元,用于支持經濟建設。二是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支持太陽能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著力支持節能環保裝備、新型潔凈產品等環保產業,著力支持文化、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逐漸使新興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支持科技創新,加大對“13115”科技創新工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落實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政策,加快“萬村千鄉”、“雙百市場”、“農超對接”等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同時,繼續支持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優勢產業發展和鐵路、公路、機場二期、引漢濟渭等重點項目建設。三是用足用活政策。全面落實好中央各項結構性減稅政策,取消第二批省級1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發揮政府采購功能,支持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調整。四是主動服務,形成協同效應。深入調研,主動與部門對接,積極研究財政支持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政策建議,使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緊密結合,形成支持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合力。
3.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大對民生八大工程的投入力度,2010年,全省各級財政計劃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資金321億元,比2009年實際投入數增加35.44億元。今年,要重點在民生八大工程的“三確保、三完善”上下功夫?!叭_保”,一是確保已納入規劃項目的資金需求;二是確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的“提標、擴面、新增”項目的資金需求;三是確保民生領域改革項目的資金需求。著力加大對城鄉義務教育、中小學校舍安全、中等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支持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五保供養等補助標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支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推進廉租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叭晟啤保阂皇峭晟泼裆舜蠊こ坦ぷ鳈C制,加大“三個對接”、“三個落實”工作力度;二是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財政??钫狭Χ龋杏糜谥С置裆舜蠊こ?。同時,積極利用擔保、貼息、獎勵等方式,撬動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三是做好民生八大工程“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為下一步繼續實施民生工程奠定良好基礎。同時,積極向財政部反映我省災后重建過程中的遺留問題,加快資金撥付,加強資金監管,促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4.圍繞推進“三化”,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為抓手,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10年省本級新增安排11.01億元,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圍繞“七大工程”,繼續支持穩糧、優果、興牧、擴菜,促進農民增收;創新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融資方式,探索以水資源收費權抵押融資,加大對農業灌溉設施的投入;建立涉農企業貸款貼息聯動機制,重點支持帶動作用強、產業鏈條長的龍頭企業發展;鞏固和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拓寬“一卡(折)通”功能,嘗試以卡抵押,解決農民小額貸款等融資難問題。在縣域工業化方面,圍繞縣域工業園區建設,以農產品、礦產品加工和為大企業、大集團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為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群。在城鎮化方面,積極落實城鎮建設配套資金,引導地方投融資平臺規范運作,將財政用于城鎮教育、文化、體育方面的資金與“百鎮建設”資金相結合,集中財力支持重點鎮完善功能,加快發展。
5.加大工作力度,全力爭取中央支持。及時了解中央政策信息和資金安排方向,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加強對接,做好項目儲備和申報,力爭使中央資金支持再上一個新臺階。緊緊抓住國家支持西部大開發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等政策機遇,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做好對接協調,爭取中央對我省給予最大限度的財稅政策優惠,為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6.大力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重點在以下15個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在完善預算體系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二是在深化部門預算改革上下功夫,進一步完善定員定額標準,細化預算編制,全面實施項目庫管理,強化預算約束。三是在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上下功夫,將省級所有垂直管理的基層預算單位全部納入改革范圍,進一步擴大實施動態監控的專項資金項目。四是在深化政府采購改革上下功夫,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力爭將所有省級部門的政府采購事項納入電子化采購范圍。五是在深化非稅收入管理改革上下功夫,將國家批準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推廣應用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六是在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上下功夫,全面使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對實物資產進行動態管理,促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七是在推進專項資金整合上下功夫,繼續加大省級專項資金整合,積極指導基層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對上級??罱y籌安排,捆綁使用,擴大資金整合范圍。八是在加快支出進度上下功夫,全面落實預算安排與預算執行“四掛鉤”機制,加強考核,加快支出進度。九是在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上下功夫,從嚴控制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建設,以及公務購車和運行費用、公務接待費用、會議費用、出國(境)經費等。十是在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上下功夫,繼續擴大財政省管縣范圍,完善轉移支付辦法和財政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市縣財政管理體制,加強鄉鎮財政建設,強化鄉鎮財政對各項財政資金的監管。十一是在推進財政與金融有效融合上下功夫,完善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的管理模式,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力度,完善擔保補償機制,實施企業融資獎勵政策。十二是在財政資金績效評價上下功夫,將現代農業、中小企業發展等12項財政資金納入評價范圍,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十三是在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上下功夫,動態掌握地方政府債務運行情況,研究建立債務預警機制,制定政府債務管理辦法,防范債務風險。十四是在加快“金財工程”建設上下功夫,加快實現“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加快推進省、市、縣、鄉四級聯通。十五是在強化財政監督管理上下功夫,加強對重大項目資金、涉農資金、民生資金的監督檢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機制,將財政監督貫穿于財政管理全過程,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各位代表,2010年,財政工作任務十分艱巨而光榮。我們將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的各項決議,緊緊圍繞建設西部強省的目標,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人代會報告附表.xls
廳辦公室
2010年04月12日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