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成就矚目?轉型升級破繭成蝶——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
新中國建立75年來,陜西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省、工業強省發展戰略,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建設“一帶一路”的歷史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工業經濟不僅成功擺脫了發展滯后、層次較低、基礎薄弱的困境,更是建成了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
一、陜西工業的發展歷程
縱觀陜西工業經濟的發展歷程,不僅見證了新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更在改革開放與新時代的浪潮中,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深刻轉型。
1、恢復創建階段。解放初期,基于國家當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的考慮,陜西初步建成了以軍工、機械、紡織、煤炭為中心、門類齊全、輕重工業基本協調的工業體系框架,并建立了我國內地機械工業和紡織工業兩大基地。1949年-1965年,陜西工業以年均15.7%的速度迅速發展。到1965年,全省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達33.15億元,比1949年增長41.6倍;全部工業總產值29.65億元,增長10.6倍,成功躋身于共和國內地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2、曲折前行階段?!拔母铩睍r期,盡管陜西和全國一樣受到運動的干擾和破壞,工業發展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失。然而,“三線建設”時期,由于全國工業布局重點內移,陜西成為當時國家確定的重要戰略后方基地之一。1966年-1978年,陜西工業以年均9.1%的增速穩步發展。1978年,全省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達116.5億元,比1965年增長2.5倍;全部工業總產值96.48億元,增長2.1倍,最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3、快速壯大階段。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和解放,陜西由此步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1979年-1998年,陜西工業達到10.7%的年均增長速度。1999年,國家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決策,陜西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2008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高于同時期GDP增速1.9個百分點。到2008年,全省工業實現增加值3122.04億元,經濟總量是1999年的近6倍,對GDP的平均貢獻超過了第一、三次產業,顯示出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
4、質量提升階段?!笆舜蟆币詠?,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三期疊加”下的經濟新常態,陜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經濟在“增速轉軌”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2012年-2014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仍處于12.2%的高速增長區間。2015年-2023年,逐步過渡到6%左右的中速增長區間。2021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023年達到1.33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由此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二、陜西工業的發展成就
經過75年的建設和發展,陜西建立了完備和獨立的工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工業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不僅在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上大幅提升,更在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總量規模再上臺階,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1978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僅為36.52億元,到“十一五”時期,總量接連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和4000億元大關。到2023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33萬億元。1978年-2023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0.7%,高于同時期國民經濟1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為39%。
1952年,陜西工業化率僅為13.2%,1980年以后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工業化率都停留在35%左右,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帶動下,工業化率逐年提升,2004年陜西工業化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23年工業化率達到39.2%,比全國高7.5個百分點。
解放初期,陜西工業處于生產落后、品種單一的困難境地。經過75年的發展,生產能力迅速躍升,產品產量大幅增長,產品品類日趨完善。2023年,在統計的62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陜西工業品品類的覆蓋率達到70%左右。特別是重點能源產品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23年,原煤、天然原油、天然氣的產量分別位于全國第3、4和第3位。
產品 | 1949年 | 2023年 |
原煤 | 61.1萬噸 | 7.6億噸 |
天然原油 | 0.08萬噸 | 2489.8萬噸 |
天然氣 | -- | 328.5億立方米 |
化肥 | -- | 155.85萬噸 |
水泥 | -- | 5768.4萬噸 |
機制紙及紙板 | 0.04萬噸 | 42.87萬噸 |
紗 | 0.73萬噸 | 17.29萬噸 |
布 | 3443萬米 | 61696.2萬米 |
汽車 | -- | 147.01萬輛 |
鋼材 | -- | 1629.42萬噸 |
金屬切削機床 | 30臺 | 6454臺 |
發電量 | 0.28億千瓦時 | 2945.78億千瓦時 |
與此同時,新興工業產品釋放增長潛力。新能源汽車105.2萬輛,居全國第3位,比上年增長33.9%;工業機器人增長23.5%、充電樁增長1.2倍、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增長1.5倍、集成電路增長14.5%。
在發展方式上,陜西堅持“提速增量,提質增效”同舉并重,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2012年-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比2012年增長1倍;工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48.7%。從效益水平看,資產總計年均增長8.7%,營業收入年均增長9.3%,利潤總額年均增長8.5%。2023年,規上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14.6%,比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5.1%,比2012年降低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12年提高73%,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出規模與效率并進的態勢。
(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新舊動能加快轉化
改革開放初期,陜西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能源與制造業領域?!笆舜蟆币詠?,陜西在穩固能源工業基礎的同時,通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推動工業經濟走向多元化、高端化。
1、能源工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和工業的“基本盤”,為工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2012年-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1%。占規上工業比重由56.7%提高至64.4%,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由42%提升至59%。
2、非能源工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總體上呈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2012年-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0.2%。
盡管從產業結構看,非能源工業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內部結構特點已經發生顯著變化。一方面,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陜西另一張亮麗名片。2014年-2023年,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12.9%,較同時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高6.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高技術制造業以其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高帶動力的優勢,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14年-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14%,較同時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高7.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表現亮眼,兩年來,這兩大產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8.2%、13%。
3、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助推下,猶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2013年-2021年,全省戰新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3.1%,高于同時期工業增加值增速6.1個百分點。2022年,戰新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5.1%,比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高9.4個百分點。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在全球新一輪的產業競爭中建立了領先優勢。
資料顯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打造了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戶。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陜煤集團的10米采煤機為世界最大采高采煤機;法士特“黑燈工廠”打造汽車傳動領域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型汽車變速器年產銷量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秦川集團的磨齒機、螺紋磨床市場占有率居國內第一。在新材料產業中,陜西有色金屬集團鉬釩板塊擁有全球唯一完整的產業鏈條,鈦板塊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加工量占全國的65%;陜煤集團榆林化學1500萬噸/年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示范項目是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現代煤化工項目。
(三)國有經濟支撐有力,非公經濟健康發展
建國以后,隨著大批國家項目的落戶,陜西國有經濟色彩濃厚。改革開放初期,陜西工業經濟中的國有工業總產值占比超過80%。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后,國有經濟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絕對優勢。
一方面,國有經濟依然是支撐陜西工業發展的頂梁柱。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的50.8%,較2012年下降9.1個百分點。據初步測算,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的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60%以上。
另一方面,非公經濟占比逐漸提升。2023年,全省非公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的48.2%,較2012年提升11.7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已經成為陜西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補充力量。
(四)三大區域協同一體,產業優勢各有側重
放眼整個陜西,由于資源稟賦存在差異,三大區域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分工。黨的“十八大”以來,確立了“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升級、陜南綠色循環發展”的發展思路,形成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
關中地區以科技領先優勢成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2012年-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總量增長54.3%,年均增長5.2%,占全省比重為56%。
陜北地區作為重要的煤油氣生產基地,通過推動傳統能源化工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成為陜西省乃至國家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2012年-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總量提高1.4倍,年均增長8.7%,占全省比重為38%。
陜南地區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充分融合,成為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012年-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總量增長5%,年均增長3.4%,占全省比重為6%。
三、陜西工業的發展機遇
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的璀璨明珠以及黃河流域中游的關鍵區域,多重戰略疊加構成新的發展機遇。
1、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為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提供了廣闊空間。實現雙碳目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有利于陜西推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2、隨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速構建,陜西正聚力打造現代能源、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萬億級產業集群。通過聚焦34條重點產業鏈,以“鏈長制”賦能產業集群化發展,為工業持續增長注入新動能。
3、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陜西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71.72%,較2012年提高近15個百分點。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有助于陜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回望75年來的發展歷程,?陜西工業經濟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更實現了質的飛躍,?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陜西將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等戰略方向,努力打造更加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實現陜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砥礪奮進。(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