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省統計公報

開放水平穩步提升?開放經濟砥礪前行——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陜西在開放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奮勇前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全面深入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開放型經濟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在當前“四個經濟”的指引下,陜西搶抓“一帶一路”機遇,深入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已初步形成,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助推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一、對外貿易不斷突破,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一)外貿進出口蓬勃發展

解放初期,陜西外貿主要實行出口產品收購和調撥,自營出口金額少、比重低。1949年陜西外貿收購的出口商品貨值僅有4.9萬元,1950年出口額僅為133萬元,1977年出口額為0.03億美元。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門打開,國際關系趨向緩和,國際交往逐漸增多。1981年出口實現168.9%的增長,1984年,中央對地方自營出口權限下放,陜西省實現全面出口自營,出口創匯逐年增加。1986年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49.3%,創下歷年進出口增速最高值。1992年進出口突破10億美元。2010年,進出口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20.83億美元。2013年突破200億美元,達到201.29億美元,位居全國第23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通過拓展平臺通道、推進規則制度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外貿進出口站穩4000億元大關,全國位次不斷躍升,2023年實現進出口總值4042.04億元,升至全國第19位。1985至2023年,陜西外貿保持較高增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16.3%,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6.3%,進口年均增長16.4%。

(二)出口產品類別更加豐富

解放初期,陜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出口產品由工礦產品以及農副產品兩大類的單一商品作為支撐,其中工礦產品以紡織品類居多。1949年,陜西外貿收購的出口貨源主要是土畜產品、茶葉、中草藥等。1952年,省級外貿公司開始出口數量極少的輕紡產品。1978年農副產品和紡織品兩類商品出口占比高達97.4%。隨著陜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鏈不斷完善,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1999年,機械類產品出口占比達到29%,首次超過紡織品類,并逐漸形成包括機電產品、航空航天、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多類別、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出口新模式,2002年機電產品出口占比為51.3%,2010年占比為65.5%,2023年占比達到83.2%。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成為陜西出口的一張重要“名片”。

與此同時,陜西堅持創新發展,大力推動創新平臺建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優勢不斷顯現。2023年,陜西出口主要產品超過18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到60%。汽車產業是陜西全力打造的支柱產業之一,陜汽、比亞迪、吉利等車企積極布局新領域、搶占新賽道,2023年汽車出口218.19億元,同比增長1.7倍,其中作為“新三樣”之一的電動載人汽車出口53.21億元,增長11.5倍。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為陜西外貿發展提供長久動力,是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

(三)外貿主體爭相發展

1995年之前,陜西外貿進出口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呈現“一家獨大”,隨著外貿經營權的全面下放,外貿經營者實行備案登記制后,外貿主體呈現多樣化發展,外商投資企業快速成長,集體、私營和個體等非國有內資企業迅速崛起。1993年,國有企業進出口占比為84.5%,外商投資企業占比13.8%。到2010年,陜西的國企、外企和民企進出口占比分別為36.6%、41.9%和21.4%,外資企業已成為外貿進出口最主要的參與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民營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民營企業外貿占比不斷提高,國有企業占比進一步受到“擠壓”,并逐漸形成以外資和民營企業為主、國企為輔的外貿格局。2023年,全省國有企業進出口占比7.8%,比1993年減少76.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比48%,比1993年提高34.2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43.8%,比1993年提高43.1個百分點。

(四)外貿方式不斷演變

改革開放初期,陜西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加工貿易在進出口中占比較小。進入90年代以后,陜西勞動力優勢不斷顯現,加工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對推動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2001年,加工貿易占比為15.4%,到2010年,加工貿易占比達36.2%,2014年,加工貿易以56.1%的占比首次超過一般貿易,此后,加工貿易成為外貿進出口的首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外貿方式呈現出新變化,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競相發展。2023年,陜西加工貿易占比44.2%,高出一般貿易1個百分點。

除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之外,其他外貿方式同樣活力十足。2010年以來,隨著陜西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發展,通關便利性等制度性改革加快推進,保稅物流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3年保稅物流進出口424.92億元,較2010年增長236倍,占比達到10.5%,較2010年提高9個百分點。

(五)新興市場潛力顯現

1975年,陜西獲準直接與9個國家出口商品的發運和結匯。1978年,陜西與1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進出口貿易。截止2023年底,貿易伙伴涵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遍及五大洲,真正實現了貿易全球化。2023年,陜西前五大貿易伙伴分別是韓國、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美國和俄羅斯,共實現進出口總值1960.08億元,占比達到48.5%;主要出口國(地區)為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出口總值887.32億元,占比為33.7%;主要進口國(地區)為中國臺灣、韓國、日本,進口總值720.04億元,占比為51.0%。

近年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美歐日港英等傳統外貿市場不斷遇阻。陜西努力發揮“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作用,充分利用中歐班列(西安)等開放平臺,“一帶一路”、東盟等新興市場展現較大潛力。2023年,陜西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實現進出口1313.39億元,增長19.6%,占比為32.5%;與東盟10國實現進出口670.40億元,增長5.3%,占比為16.6%。

二、招商引資成果顯著,開放格局加速形成

(一)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初期,身處內陸的陜西外商投資發展較為緩慢。1983年3月,經外經貿部批準,陜西誕生了第一家中外合作經營企業—西安金花飯店。1985年,日本三井不動產株式會社投資設立西安唐華賓館,開啟了世界500強企業在陜投資的先河。1983年至1990年的8年間,陜西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71家,累計到位外資金額3.68億美元。

1992年陜西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提出了“大中小項目一起上,省地市縣一起上,一二三產業一起上”的使用外資方針,外商投資進入快車道。1993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突破2億美元大關,達到2.34億美元。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實施,政策的穩定、中東西部投資與貿易洽談會的承辦等帶來外商投資的穩步增長。2004年實際外資突破5億美元,達到5.27億美元。三年后,2007年,實際外資突破10億美元,達到11.95億美元;四年后,2011年,實際外資突破20億美元,達到23.55億美元;兩年后,2013年,實際外資突破35億美元,達到36.78億美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投資條件更加成熟、投資環境更加完善、投資政策更具優勢,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項目)在陜落戶。2013至2021年,陜西簽訂外資合同數年均增長9.0%,實際外資年均增長14.9%。2021年實際外資實現百億美元大突破,達到102.46億美元,是2012年的3.5倍。2023年實際外資保持增勢,同比增長0.3%,增速高于全國8.3個百分點。

(二)港資對陜貢獻最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香港、韓國、臺灣、新加坡和美國等五個國家和地區在陜投資力度最大,2013-2021年貢獻了62.6%的投資項目數、85.6%合同外資額和79.0%實際外資額。其中,香港外資占全省實際外資的35.9%,韓國外資占全省實際外資的24.1%,中國臺灣外資占全省實際外資的10.6%,新加坡外資占全省實際外資的6.0%,美國外資占全省實際外資的2.4%。

近年來,陜西外資來源地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英國等地。2023年,陜西實際使用香港、新加坡和英國三國外資占全省外資的86.2%,其中,香港外資6.81億美元,占比46.4%;新加坡外資3.03億美元,占比20.6%;英國外資2.82億美元,占比19.2%。

(三)外資“提質換擋”步履不停

陜西具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之西部大開發等歷史機遇,外商進入之初,主要投資于制造業、房地產開發等第二產業,2003年第二產業實際外資占比為58.3%,高出第三產業16.7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旅游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吸引外資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陜西第三產業實際外資增長81.2%,占比為40.5%。2023年,第三產業實際外資增長42.7%,占比為63.9%,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陜西堅持創新引領,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第三產業中,商務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吸引外資明顯增多。2023年,陜西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際外資增長7.6倍;高技術服務業實際外資增長52.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際外資增長68.4%,這些行業的發展為陜西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三、對外合作堅持不懈,開放層次顯著提高

20世紀80年代初,原陜西省對外經濟援助工作辦公室在喀麥隆承包國際工程,并在當地設立中喀友誼責任公司,開創了陜西對外經濟合作先河。新世紀以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陜西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省內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優化配置資源,推動所在國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重大對外戰略,中亞五國成為陜西對外投資合作的重要伙伴,全省優勢產能“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中亞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陜汽等企業紛紛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2017年以來,陜西搶抓“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全面加強對外合作,開放層次不斷深化。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累計達190.56億美元,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完成營業額111.77億美元,占比為58.7%。到2023年,占比達81.4%。對外投資方面,陜西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累計達33.32億美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額8.03億美元,占比為24.1%。到2023年,占比達31%。

回望75年奮斗征程,陜西對外開放步履不停、奮斗不止,開放經濟不斷壯大,成為支撐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以美西方為代表的國家逆全球化浪潮勢頭不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地緣沖突加劇,國際貿易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面對當前的機遇與挑戰,陜西將著力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格局,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奮力譜寫陜西開放型經濟發展新篇章。(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