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建設結碩果 高質量發展譜新章——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五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總體要求,精準擴大有效投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1953年—2023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年均增長15.9%。縱觀75年投資建設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秦大地百業待興。陜西成為國家重點投資和建設的地區之一,建成了一批機械、煤炭、電力、紡織及國防等基礎產業項目,改變了陜西經濟基礎薄弱的局面。特別是1970年“三線建設”全面鋪開,一批骨干項目、重點項目和配套項目拔地而起,帶動全省進入大規模項目建設高潮。1953年—197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這一時期的陜西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國家投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投資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一個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這一時期全省著力于投資結構調整及重點項目建設,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1979年—2012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投資開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近年面對疫情后經濟恢復、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全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進“三個年”活動,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2013年—2023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6%。
75年來,投資一直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2022年資本形成總額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投資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二、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其結構、效益、質量對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質量起到關鍵作用。75年來,全省持續推進投資結構調整優化,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結構更優化的新格局。
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改革開放前,國有經濟投資占據主導地位,其他投資主體比重較低。1978年,全省國有經濟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高達84.5%,集體經濟投資占比9.4%,個體經濟投資占比6.1%。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集體、股份制、私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投資“百花齊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23年,全省國有經濟投資占比37.7%,集體經濟投資占比1.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占比3.1%,個體經濟投資占比2%,股份制、私營及其他投資占比56%。2013年—2023年,全省民間投資年均增長7.8%,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資金來源多渠道拓展。改革開放前,投資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財政預算撥款。1978年,全省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資金占比84.2%,自籌資金占比15.8%。隨著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項目建設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單一融資渠道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企業自籌資金為主體、國家預算資金、銀行貸款、利用外資等多種渠道并存發展的新格局。2023年全省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資金占比9.9% ,國內貸款占比11%,利用外資占比0.7%,自籌及其他資金占比78.4%。
投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改革開放前,我省投資主要集中在重工業和基礎建設。1978年,全省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1.5:65.8:32.7,第二產業投資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全省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2023年,全省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3.5:29.8:66.7,第三產業比重大幅提高,“三、二、一”的產業格局不斷鞏固。2013年—2023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年均增長20%,“三農”工作成效顯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第二產業投資年均增長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新動能培育壯大;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9.5%,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社會事業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三、投資建設碩果累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不斷鞏固
(一)工業投資成就斐然,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
建國初期,作為國家重點投資和建設的地區之一,陜西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體系。改革開放后,全省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規模迅速壯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強化能源工業支撐力,提升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驅動力,培育壯大新動能,工業體系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2013年—2023年,全省工業投資年均增長7.1%。
能源工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全省著力優煤穩油擴氣增電,加快提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鞏固能源產業優勢地位。2023年,全省煤炭、原油、天然氣產量達到7.8億噸、2470萬噸、350億方以上,新增新能源裝機1000萬千瓦以上。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大項目加快建設,陜煤榆化180萬噸乙二醇等大項目建成投產,2013年—2023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5.7%。
制造業投資結構加速優化,新動能發展壯大。全省圍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產業鏈重點發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成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擴產項目、三星閃存芯片、G8.5+基板玻璃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105.2萬輛,位居全國第三,太陽能光伏制造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單晶硅片、重卡變速器產量全球領先。2013年—2023年,全省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7.8%。
(二)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省搶抓中央支持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 ,全力推進公路、鐵路、航空等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全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投入 ,著力補齊發展短板,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公共設施領域投資大幅增長。2013年—2023年,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15.5%。
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高鐵建設跑出“加速度”,西延、西康、西十、康渝、延榆高鐵建設提速,2023年全省高鐵建設總里程1010公里,在建規模居全國第一方陣。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眉縣至太白、嵐皋至陜渝界、麟游至法門寺等大項目加快建設,丹鳳至山陽高速公路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超過6700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的歷史突破。航空運輸業蓬勃發展,建成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榆林榆陽機場、延安南泥灣機場、漢中城固機場、安康富強機場 “一主四輔”空中運輸格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即將投運。2013年—2023年,全省鐵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21.4%,道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0.1%,航空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20.3%。
公共設施領域投資大幅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公共設施領域投資持續增加,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2023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65.2%。推進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快引漢濟渭、東莊水利樞紐、榆林黃河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設,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2023年,秦嶺陜西段環境優良面積達99.3%,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優,漢丹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Ⅱ類。2013年—2023年,全省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長19.4%,水利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長14.3%,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年均增長22.4%。
(三)民生領域投資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資力度,人民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教育投資建設成就突出。改革開放以來,陜西以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為重點 ,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調整優化投入結構,持續向貧困地區、困難群體、薄弱領域、關鍵環節傾斜,全面提升基礎教育水平。2023年,全省共有高等學校111所,中等職業學校228所,幼兒園7576所,小學4191所,初中1666所,普通高中445所。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臨潼校區、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等項目加快建設。2013年—2023年,全省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1.8%。
衛生投資不斷增強。全省深化健康陜西建設,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全省共有衛生健康機構35136個,其中醫院129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752個,衛生院1538個,共有床位30.62萬張。西安大興渭水園醫院、西安市紅會醫院高鐵新城院區(二期)等大項目建設提速。2013年—2023年,全省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年均增長16.9%。
文化體育娛樂投資快速增長。建成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國際足球中心、安康市體育運動公園等多座體育場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黃河文化博物館、石峁博物館開放,《長恨歌》《駝鈴傳奇》《延安保育院》等一批演藝精品市場火熱,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2013年—2023年,全省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年均增長18.1%。
回顧七十五年發展歷程,投資始終是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持續改善投資結構,充分發揮好有效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高質量投資更好地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