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省統計公報

非公經濟方興未艾 推動經濟高質量前行——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75年來非公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成長壯大。陜西非公有制經濟的大規模發展和快速崛起從1997年開始,省委省政府抓住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西移的歷史機遇,及時出臺了《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推動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1999年,中央出臺西部大開發戰略,全省把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興陜富民的“第二戰場”,堅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政策突破、改善環境、優化管理、降低門檻、開拓創新相結合,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各方面大力扶植,全省各種類型的非公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陜西非公經濟的發展歷程

(一)改革開放前曲折發展期(1950—1978年)

1950年1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開始恢復私營工商業。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后,公有制占據主體地位。1958年后,生產資料統歸公社所有;國營和集體工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近100%;非國營和集體商業零售額占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非常低。1978年后,全省僅農村地區還存在部分個體商業戶,城市中個體工商戶近乎絕跡。這一時期,陜西的所有制結構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并存的單一化公有制。

(二)初步探索期(1978—199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陜西貫徹落實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發展多種形式所有制經濟。1983年,陜西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變過去的限制政策,轉而鼓勵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發展經營。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出臺相關政策。這一時期,陜西非公經濟在初試探索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奠定了陜西非公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快速發展期(1993—2003年)

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非公經濟迎來新的機遇期。1997年,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定》,隨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政策措施,為全省非公經濟發展注入一股強大動力。2003年,全省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045.4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43.6%,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所擁有的資產總值為5725.05億元,占全省的34.7%。全省非公經濟從業人員705.5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6.8%,全省私營企業總產值已達196.10億元,銷售總額與營業收入達305.10億元,個體工商戶的總產值為70.67億元,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287.91億元。

(四)跨越提升期(2003—2012年)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05年,國家密集出臺“非公經濟36條”、《企業所得稅法》《物權法》等政策法規,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非公企業大步走向世界,全球化水平大大提高。2012年,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7396.63億元,占GDP的比重達51.2%;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16.71萬戶。陜西非公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五)轉型騰飛時期(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2014年,國務院出臺“鼓勵社會投資39條”“促進民間投資26條”等政策。2019年,陜西多舉措出臺配套措施促進區域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加公平、開放、寬松的環境。

二、陜西非公經濟發展特點

(一)非公經濟穩步增長,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2012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激勵和優惠政策,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對小微企業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幫扶,陜西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出穩步增長態勢,總量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力明顯增強。2011年以來,陜西非公經濟增加值穩據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50.5%,提高至2019年的54.6%,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隨著疫情防控逐步放開,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三個年”部署要求,圍繞“四個經濟”中心服務發展大局,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對各項政策的落實落地,全省非公經濟得以保持平穩發展。2023年,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0.5%,呈現出占比雖降,但結構逐優的態勢。2023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17057.17億元,較2011年增加10909.26億元,是2011年的2.8倍。有力支持了全省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成為陜西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二)企業數量快速增加,非公經濟彰顯發展活力

陜西各級各部門從強化市場引導、政策扶持、營造氛圍等方面著手,積極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創業門檻,不斷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力度。一是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數量顯著增加。1997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為77.47萬戶,2018年增加到215.18萬戶,2023年,全省實有個體工商戶417.39萬戶,從絕對量上看呈倍數增長的;二是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涉及面廣。目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涉及除黨的機關以外近90個國民經濟行業,是全省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轉型升級成果明顯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陜西各級各部門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幫助企業解難題、破瓶頸、渡難關,同時加速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助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批擁有自主產權、節能環保和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2012年,陜西非公經濟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69.40億元、3730.01億元和3041.51億元,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5.7%、49.0%和58.3%。到2023年,三次產業非公有制增加值分別為545.92億元、8758.45億元和7752.79億元,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0.6%、54.5%和51.5%,與2012年比較,一產、三產降低15.1和6.8個百分點,二產提升了5.5個百分點。在非公有制經濟各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

(四)非公工業穩步增長,企業規模逐步壯大

從2010年開始,陜西非公工業企業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和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等為重點的行業,以煤炭、有色金屬、汽車、鋼鐵、醫藥等骨干工業企業的框架結構,非公工業在生產規模、產值、技術創新等方面呈現出持續、漸進且積極的變化。2023年末,規上工業中非公控股企業6734戶,占規上工業總數的85%,較2013年凈增2245戶,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工業非公有制增加值達到7488.65億元,是2013年的2.1倍,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對整體工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23年,工業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6.5%,比2013年提高8.3個百分點。涌現出一大批像隆基、比亞迪等經濟實力與競爭力較強的集團性企業,形成了一批如“銀橋乳業”、“開米”等國家名牌產品。隨著吉利、三星、益海嘉里等國內外著名企業入駐陜西,迅速聚集上下游企業,在延鏈補鏈強鏈上再造產業新動能,企業投資規模和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大,競爭力和影響力也逐年增強,成為陜西發展非公經濟、優勢明顯的新經濟增長點。

(五)非公商貿繁榮興旺,消費總量快速增長

隨著陜西非公經濟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消費流通領域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大量的個體經營者在全省城鄉星羅棋布,形成了以商品經營為重點,生產資料、中介服務、科技咨詢等多形式發展,奠定了商貿、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的新格局。特別是非公經濟企業在零售、餐飲、旅游、文化娛樂等領域表現活躍,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產品和服務。陜西呈現出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以其經營分散、靈活多樣的特點,在方便居民生活、活躍城鄉消費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全省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共計1841.40億元,較2013年增加了498.05億元,是1997年的30.6倍。其中,批發零售業非公經濟增加值占行業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42.7%,上升到2023年的63.5%;住宿餐飲業由46.7%,上升到96.3%。

(六)外貿競爭力穩步提升,民企成為發展新引擎

在國際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強的形勢下,陜西民營企業外貿進出口仍然成績顯著,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23年,全省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1771.41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3.8%,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不斷加強,2023年,全省與“一帶一路”地區外貿發展較快,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64國)進出口1313.39億元,增長19.6%;對“一帶一路”蒙俄及中亞等7國進出口345.87億元,增長87.6%,其中,對俄羅斯進出口282.52億元,增長76.7%;對“一帶一路”東南亞11國進出口670.43億元,增長5.3%。陜西民營企業逐漸走向國際市場,像隆基綠能、嘉禾生物等龍頭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成為國際市場有力競爭的一個縮影,代表內陸民營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七)民間投資規模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間投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這幾年我省民間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全省民間投資5513.25億元,投資總量占全省比重達42.9%,2018年占比為45.3%,2019年占比為46.8%,從2021年開始比重有所下降,2023年占比降為39.2%。從產業分布來看,民間投資逐漸從傳統行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共服務、商貿流通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拓展。

(八)增加社會就業效益,為和諧平穩做出貢獻

非公經濟單位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行業,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增加了大量社會就業機會。2012年,全省城鎮私營及個體就業人員351萬人,是國有、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287萬人的1.2倍,占就業人員的17%,比同期國有、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的比重高3.1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6.6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8022元,比上年增加3465元,同比名義增長6.4%。扣除物價因素,2023年全省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6.2%。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效地促進和支持了公有制企業用人制度改革,擴大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容納剩余勞動力和社會新增勞動力,為維護社會穩定與建設和諧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回顧陜西非公經濟輝煌的奮斗歷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展望未來,陜西將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為非公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政策保障,陜西非公經濟也必將擁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