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省統計公報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陜西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全省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環境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壯大

建國75年來,在社會主義改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等進程中,陜西農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農業生產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

(一)農業生產規模持續擴大

建國之初,陜西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7.99億元,1978年增加到36.27億元,是1949年的4.5倍。改革開放后,農業產量快速增長;1985年,總產值在1978年的基礎上翻番,達到79.58億元。之后,隨著多個中央1號文件惠農政策的落地,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先后于2007年、2011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突破千億、兩千億、三千億、四千億元大關。截止2023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24.91億元,增加值2796.51億元,是1949年的591.4倍,年均增長8.9%。

(二)糧食生產躍上新臺階

1949年,陜西糧食產量僅329.00萬噸,1978年達到800萬噸,糧食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84年,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達到1023.50萬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實現了糧食自給有余,結束了陜西吃糧靠調進的歷史。1985年至2007年,糧食生產在1000萬噸上下波動。2008年以來,糧食生產步入高產穩增期,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2023年,全省糧食產量1323.66萬噸,比1949年增長了3.0倍,年均增長1.87%,糧食生產步入又穩又快的發展階段,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效有力支撐。

(三)經濟作物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從油料生產情況看,1949年,陜西油料面積237.00萬畝,產量5.62萬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油料消費需求逐漸增加,油料生產不斷發展。2023年,全省油料面積402.91萬畝,是1949年的1.7倍,年均增長0.71%;油料作物產量60.63萬噸,畝產150.48公斤,是1949年的10.8倍,年均增長3.22%。

從蔬菜生產情況看,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蔬菜生產匱乏,需求問題較為突出。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菜籃子工程”的推進,蔬菜生產在品種選育、育種技術、設施栽培、無公害技術以及生物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1985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81.99萬畝,產量297.16萬噸。為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大量的時鮮蔬菜銷往外地,促進了菜農收入增長。2023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837.50萬畝,產量2151.20萬噸,比1985年增加655.51萬畝,產量是1985年的7.2倍,人均占有量544公斤/人。

從水果生產情況看,1949年,陜西果園面積5.89萬畝,產量8.21萬噸。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因地制宜資源優勢,不斷加大以蘋果為代表的優勢特色果品種植規模,水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種類更為豐富。2023年,全省果園面積1745.55萬畝,是1949年的296.4倍,年均增長7.88%;園林水果產量2092.54萬噸,是1949年的254.9倍,年均增長7.67%。2023年,蘋果產量1375.12萬噸,是1949年的3353.9倍,年均增長11.43%;獼猴桃種植面積101.01萬畝,總產量146.30萬噸,人均占有量37公斤/人。

(四)畜牧業生產發展興旺

陜西畜牧業生產從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養殖逐步向規?;a和產業化經營轉變,呈現出生產規模不斷增大和規?;讲粩嗵嵘齼纱筇攸c。2023年,全省生豬、羊、家禽存欄依次為890.20、916.70、7823.20萬頭(只),分別是1949年的12.0、9.9、36.2倍。全省肉類、禽蛋總產量從1949年的年產0.93萬噸和0.32萬噸,分別對應增加到2023年的135.70萬噸和65.20萬噸;奶類產量從1955年的0.15萬噸,增加到2023年的163.90萬噸。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別為34.3公斤/人、16.5公斤/人和41.5公斤/人,畜禽產量的大幅增長,極大改善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75年來,陜西注重持續改善農業經濟結構,逐步實現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占主導地位優化為農林牧漁和服務業全面均衡發展,農業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86.54%降至2023年的73.40%,牧業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13.21%增至2023年的18.29%,農林牧漁服務業從無到有,2023年產值比重5.49%。同時,農業逐步由數量增長型轉為質量效益同步增長,一產從1952年占經濟總量比重的65.36%下降到2023年的7.8%,比重不斷下降,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二、農業基礎設施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

建國75年來,陜西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和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特別是近年來,全省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大抓科技賦能與改革驅動,聚力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鏈,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扎實推進。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

陜西緊緊扭住耕地這個要害,持續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投入興修農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農田灌溉條件明顯改善,做到加強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推進。國土“三調”數據顯示,全省現有耕地面積4401.51萬畝,其中灌溉耕地面積1455.08萬畝,占比33.06%。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累計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建成高標準農田1447萬畝,占全省337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42.8%,為穩定糧食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2023年,完成18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恢復灌溉面積81.40萬畝,灌溉面積3477.00萬畝次,有力保障全省農業生產。

(二)農業機械化普及率高

建國之初,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農機技術不斷進步和農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全省的農業機械化進入加快發展時期。1978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1.53萬臺,農機總動力375.18萬千瓦;1999年和2011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分別達到2.33萬臺和8.91萬臺,農機總動力分別突破1000和2000萬千瓦大關;到2022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2.08萬臺,農機總動力2473.88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年均增長4.81%,農機總動力年均增長4.38%。1978年,全省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為2421.45、937.95、58.67萬畝,2022年分別增至5106.14、3591.09、3268.05萬畝,年均增長1.71%、3.10%、9.57%;2023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2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30.39%,農業生產機械動力覆蓋率高。

(三)特色現代農業振興發展

近年來,陜西重點優化調整8條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產業鏈,不斷做大做強 “土特產”文章,聚力打造蘋果、蔬菜、茶葉、畜禽肉類、中藥材5個千億級產業鏈,乳制品、食用菌2個500億級產業鏈,獼猴桃1個300億級產業鏈。2023年,全省園林水果產量2092.54萬噸,位居全國第二,特別是蘋果種植面積922.92萬畝,產量1375.12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延安蘋果第七次登上太空,洛川蘋果居全國同類品牌首位;全省蔬菜產量2151.20萬噸,產量位居西北第一。全產業鏈建設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扎實推進。

三、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建國以來,在“鄉村改造—鄉村建設—鄉村改革—鄉村振興”的演進路徑中,陜西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多措并舉促進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全省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持續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基礎設施更加完備

建國初期,陜西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步入改革開放階段,小城鎮建設有效帶動了農村經濟和城鎮化發展。進入21世紀,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旋律,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陜西學習“千萬工程”經驗,逐步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2023年,全省新改建完善農村公路9500公里,通三級及以上公路鄉鎮占比94.22%,自然村通硬化路的比例92.76%;新建成農村供水工程815處,受益人口169.9萬人,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33%;行政村5G通達率82.40%,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布局更加合理,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二)公共服務進一步健全

建國以來,陜西公共服務先后經歷了由缺乏到有限,由低弱到壯大、由城鎮到鄉村的演進過程。近些年,全省致力于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城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新啟動11個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城鄉交流輪崗教師17652人,省市縣鎮村五級醫保經辦服務體系覆蓋率100%,農村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63.9%,努力推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向更高水平發展。

(三)生態建設不斷加強

建國以來,陜西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省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守綠色底線,堅持綠色發展。2023年,完成營造林522.8萬畝,造林面積居全國前列。水土流失面積較2022年減少1261平方公里,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達到70.15%。全年林業產業總產值超1700億元。選(續)聘脫貧人口生態護林員50181名,發放勞務補助3.1億元,帶動全省5萬余戶18萬余名脫貧群眾穩定增收,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四)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加

建國以來,陜西致力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6421.94元,增長了122倍,年均增長11.28%。隨著收入來源多元化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滿足自身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意愿和實力越來越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生活品質得到大幅改善。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489.73元,從最初的低水平求溫飽階段,到將更多的開支用于除衣食住行外的醫療健康、文化教育和生活耐用消費品等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五)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建國以來,陜西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治理成效顯著。截止2023年,農村法治文化陣地覆蓋率達到86%,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 平臺覆蓋全部鄉鎮(街道),創建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102個。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5個縣土地二輪延包試點穩步有序,4個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慎推進,接續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集體經濟薄弱村降至10%以下、強村增至10%以上,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幫扶后進機制逐步健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定了宏偉藍圖,陜西將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譜寫新時代陜西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