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載邁璀璨征途 破浪揚帆譜陜西新章——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來國民經濟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陜西各界的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鼓足干勁,迎難而上,以釘釘子精神,矢志創新,銳意改革,在璀璨的征途中譜寫了三秦兒女自強不息的奮斗詩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帶領三秦百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推動全省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一、生產總值實現爆發式增長,總量跨越譜寫壯麗華章
七十五年間,陜西走出了一條從貧窮到富強的不平凡之路,生產總值經歷從兩位數到三萬億的巨變。1952年陜西生產總值僅12.85億元,隨后陜西經濟在波折中前行,到1978年GDP達到81.07億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1981年,陜西經濟總量躍上了百億元大關,達到102.09億元;又經歷了14年,至1995年,躍上了千億元大關,達到1036.85億元;經歷了低基數發展期后,經濟開始邁入高速發展期,經過6年至2001年總量躍上兩千億元臺階,2004年躍上三千億元,2006年躍上四千億元,2007年超過了五千億元。之后更是一年一個臺階,到2011年,正式跨入“萬億俱樂部”,達到了12175.06億元;十八大以來,全省經濟總量接連跨越新臺階,2017年突破兩萬億大關,達到了21473.45億元;到2021年,進入三萬億區間,達到30121.74億元;2023年陜西省經濟總量達到33786.07億元,是1952年的2629.3倍,十八大以來更是用11年時間,實現了總量增加近2萬億元的可喜成績。
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占全國比重穩步提升。從建國初期的1952年到2023年,陜西地區生產總值由12.85億元增加到33786.07億元,年均增長8.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分階段看,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速達到了9.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7.2%,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總量占比的穩步提升和總量位次的前移。1952年陜西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1.9%,到1978年比重為2.2%,2012年為2.6%,再到2023年提高至2.7%,提高了0.8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在全國31?。ㄊ小^)中居第14位,較1978年提高5位,較2012年提高1位。
人均GDP增長千余倍,在全國位次快速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陜西人均生產總值僅為85元,1978年也僅為291元,隨后歷時10年,于1988年邁上千元臺階,到1994年跨越兩千元的區間,之后便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經過11年,到2005年邁上萬元臺階,達到10357元,而后于2009年、2011年、2013年、2017年、2018年、2021年、2022年分別邁上2萬至8萬元的臺階。2023年,陜西人均GDP達到85448元,是1952年的1005.3倍,1978年的293.6倍,2012年的2.3倍。按世界銀行劃分標準,陜西已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地區躍升至中等收入地區行列,在全國排名也提升至第12位,較1978年前移8位,較2012年前移1位。與全國對比,1952年陜西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1.4%,1978年提高至75.6%,2023年相當于全國的95.6%,比1952年提升了24.2個百分點,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二、三次產業由弱漸強,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陜西經濟百業待興,主要以落后的農業生產為主,工業和服務業十分薄弱。隨著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展,陜西三次產業在總量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內部結構也顯著優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一產業穩定發展;第二產業中工業“壓艙石”作用凸顯,工業增加值總量突破萬億大關;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三次產業共同推動了陜西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952年陜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8.40億元、1.92億元和2.53億元,1978年分別為24.70億元、42.13億元和14.24億元,2012年分別為1314.84億元、7612.26億元和5215.31億元,至202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649.75億元、16068.90億元和15067.42億元,是1952年的315.4倍、8369.2倍和5955.5倍。從整體趨勢看,第二產業增長最快,第三產業增速次之,第一產業增速平穩。
二產比重先升后降,三產占比顯著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5.4:14.9:19.7逐步優化為1978年的30.5:52.0:17.6、2012年的9.3:53.8:36.9,再到2023年的7.8:47.6:44.6。用2023年的產業結構,和建國初期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了5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提高了3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24.9個百分點;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了2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了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27.0個百分點;和十八大初期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了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了6.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7.7個百分點。由過去“一、三、二”的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為目前的“二、三、一”的結構,產業結構實現了質的提升。
一產基礎不動搖,結構優化更均衡。1952年以來,陜西農業總體發展平穩,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1%。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受氣候災害等自然因素影響增速波動較大,為了解決龐大人口的溫飽問題,1958年提出了“以糧為綱”的號召。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副產品供應逐漸豐富,農業內部結構逐漸優化,農業抗風險能力也大大提升,2000年以后農業增加值平穩增長。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65.4%開始逐步下降,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下降至30.5%,到1996年下降至20.6%,2012年下降至9.3%,近十年來,占比穩定保持至9%以下,2023年占比降至7.8%。盡管農業占比逐步降低,但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沒有動搖。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實施,全省上下聯動,充分挖掘地方優勢特色產業資源,不斷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步伐。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產占據半壁江山,“壓艙石”作用凸顯。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第二產業發展迅速,195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11.5%,高于GDP增速2.8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國家“一五”、“三五”、“四五”計劃實施中,陜西逐漸建設了煤炭、電力、機械、電子、國防工業等重點項目。特別是60年代末到70年初陜西“三線建設”的推進,大大激發了經濟增長的活力,為陜西工業化建設打下重要基礎。1969年-1971年三年經濟年均增長28.9%,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4.6%,對陜西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陜西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能源化工產業引領第二產業快速增長,陜西經濟實現騰飛。1992年到2014年陜西第二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2010年增速達到17.1%,第二產業占比于2012年達到峰值53.8%。十八大以來,全省以“結構調整”為核心,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秦創原建設成勢見效,千方百計做強縣域經濟,全省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打造現代能源、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萬億級產業集群,2023年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到47.6%,較1952年提高了32.6個百分點,占據陜西經濟半壁江山,為全省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其中工業增加值占比39.2%,經濟 “壓艙石”作用不斷凸顯。
三產增速跑贏GDP,全面邁向現代服務業。新中國成立后,陜西服務業取得了顯著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高于GDP增速0.7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之初,陜西第三產業以商業、交通、居民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集中在大中城市,規模很小且非常落后,發展緩慢,1952年至1977年年均僅增長5.1%,到1978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也僅為17.6%。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陜西第三產業迅速發展,1978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11.9%。第三產業占比于2020年達到峰值48.1%,而后因第二產業增長快于第三產業,占比有所波動。近年來,第三產業增長平穩,占GDP的比重達40%以上。2023年為44.6%,比1952年提高了24.9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鐵路、高速公路乃至高速鐵路建設引領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23年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是2012年的2.1倍,是1978年的449.8倍;商貿、住宿、餐飲等傳統產業不斷升級,2023年批零住餐業增加值是2012年的2.0倍,是1978年的486.9倍;依托歷史自然的雄厚基礎,科教、文化、旅游等產業優勢日益顯現,第三產業各行業百花齊放,2023年其他服務業增加值是2012年的3.4倍,是1978年的2344.2倍,多元化格局逐漸形成。陜西第三產業也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不斷邁進,吸納更多勞動力,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
三、區域發展各具特色,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協同發展作用顯現。特別是近年來,全省上下全力推動關中科技賦能創新升級、陜北能源革命轉型升級、陜南生態優先綠色升級,逐步形成三大區域各有特色,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分三大區域來看,關中、陜北、陜南經濟總量分別從1952年的8.23億元、1.16億元、4.68億元起步,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分別達到58.61億元、7.02億元、17.05億元, 2012年分別達到8411.68億元、3863.78億元、1604.05億元,2023年分別為20330.09億元、9371.68億元、3947.75億元,分別是1952年的2471.1倍、8079.0倍、843.5倍。區域經濟實力均實現了突破性增長。
關中保持龍頭地位,陜北占比快速提升。從三大區域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來看,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區域經濟發展有聲有色。關中地區占全省經濟的比重從1952年58.5%上升到1978年的70.9%,隨后波動下降到2012年的60.6%,隨著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關中地區持續保持龍頭地位,2023年為60.4%。陜北改革開放前占比穩定,1952年為8.2%, 1978年8.5%,受2000年后能源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經濟實力迅速提升,2012年達到27.8%, 2023年為27.9%。陜南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經濟總量較1978年、2012年分別提升了231.5倍、2.5倍。
產業結構各具特色,三次產業優化明顯。從產業結構看,關中地區一產占GDP比重平穩下降,2023年降至7.3%,二產占比先上升后下降,2013年達到50.2%,后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39.5%;三產占比呈現波浪式提升,從1993年最低值36.5%逐步提高至2023年的53.2%,三產占比超過二產13.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二、三、一”轉型為“三、二、一”模式,優化明顯。陜北地區一產占比明顯下降,與1992年相比,2023年一產占比下降了28.0個百分點,二產提升36.8個百分點,三產下降8.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1992年的33.9:32.6:33.5 “三次產業相對平均”模式演變為顯著的5.9:69.5:24.6 “二、三、一”模式。陜南地區一產占比明顯下降,與1992年相比,2023年一產占比下降23.1個百分點,二產、三產占比分別提升3.3、19.9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一、二、三”模式演變為“三、二、一”模式。
憶往昔,七十五載砥礪前行;向未來,三秦兒女上下同心。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歲月里,陜西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工業主導地位逐步加強,服務業貢獻日益凸顯,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展望未來 ,陜西必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陜西的經濟發展將會再上新臺階,陜西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ㄎ恼聛碓矗宏兾魇〗y計局)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