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鐫刻光榮夢想 奮斗繪寫壯美畫卷——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三秦百姓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圓滿完成各個歷史時期確立的主要目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把發展的初心根植于三秦大地,把追趕超越的使命躬身于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各項事業發生本質性變化、取得標志性成果、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一、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陜西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出了一條符合省情、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實現跨越提升。
(一)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
經濟總量接連跨越。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經濟總量大幅攀升,實現了從十億元到百億元、千億元、萬億元再到3萬億元的歷史性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陜西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12.85億元,至2023年達到3.38萬億;占全國的比重為2.7%,占比較1952年提高0.8個百分點。這期間陜西一年創造的生產總值從十億到百億用了29年,從百億到千億用了14年,用千億到萬億用了16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省追趕超越步伐不斷加快,2017年經濟總量邁上兩萬億臺階,從1萬億到2萬億只用了6年;2021年突破3萬億,從2萬億到3萬億僅用了4年。
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建國初期,陜西經濟在調整、波動中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引領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六五”到“九五”這20年陜西經濟年均增長10.0%。趁著西部大開發的春風,陜西經濟迅速騰飛,2002年至2013年連續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新常態下,隨著經濟逐步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增幅有所放緩,仍保持高于全國的平穩較快增長,2014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
(二)人均水平大幅躍升,財政實力穩步增強
人均水平大幅躍升。1952年陜西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85元,1978年不足300元、僅為全國水平的75.6%。改革開放后,隨著生產水平穩步提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88年躍過千元臺階,2005年邁上萬元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繼續快速提高,2013、2017、2018、2021年分別跨越4萬、5萬、6萬、7萬元大關;2023年達到85448元,實現歷史性突破。1979-202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8個百分點。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建國初期,陜西財政總收入不足1億元,1978年僅19.76億元。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提高,199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2011年跨越千億元大關。黨的十八大以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17年跨越2千億元,2022年跨越3千億元,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3437.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2.1%提高到2.9%。每百元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999年的6.68元提升到2023年的10.17元,經濟發展的含金量不斷提升。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非公經濟活力迸發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建國初期農業占據主要地位,195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達65.4%。隨著工業化建設推進,第二產業比重迅速提高,1970年第二產業占比達到43.6%,持續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實現了“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轉變,工業主導型經濟逐漸形成。隨著第三產業逐步發展壯大,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3年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7.8%、47.6%和44.6%,經濟增長方式由二產主導轉變為二三產業協同驅動。
非公經濟彰顯活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所有制結構由國有、集體為主開始向多元化演進,各種經濟類型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規模逐步壯大,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煥發出勃勃生機。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6.7%,2000年占比突破40%,2011年突破50%,2023年占比50.5%,連續13年非公經濟占據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有力地支持了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二、產業規??焖贁U大,社會供給從“有”向“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全省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主導地位迅速提升,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同時,各產業內部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從以糧為主的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農業;從以機械工業和紡織業為主的傳統制造業,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先進制造業;從技術基礎薄弱的傳統服務業,轉變為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社會供給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向“優”的巨大轉變。
(一)農業穩步發展壯大,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量質雙升。建國初期陜西農業生產基礎薄弱,1949年全省糧食產量僅為329萬噸,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1984年全省糧食產量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人均糧食由供給缺口轉為供需基本平衡。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47萬畝,占全省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42.8%,為穩定糧食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2023年,全年糧食產量1323.66萬噸、畝產291.91公斤,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特色果業百花齊放。全省立足多樣性的豐富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果業、設施農業及區域特色農業,2023年園林水果產量達到2092.54萬噸,是1978年的62.6倍。特別是2023年蘋果產量達到1375.12萬噸,是1978年的138.6倍,產量穩居全國第一。2023年,全省擁有30個蘋果基地縣,10個梨基地縣,6個獼猴桃基地縣和5個紅棗基地縣,果品暢銷海內外,以“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為主導的果業大省地位日益穩固。
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F代農業發展加快。聚力打造8條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產業鏈,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領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向產業化、集約化、高效益的現代農業方向轉變。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應用現代農業生產機械,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村信息化體系不斷完善。2022年陜西農業機械總動力2473.88萬千瓦,是1978年的6.6倍;其中,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達到1978年的7.9倍。
(二)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工業智造”走向世界
工業生產發展壯大。建國初期,陜西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產品品種單一。1978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為36.52億元,1988年突破百億元,2003年跨越千億元,2021年超過萬億元,2023年達到1.33萬億元。1978-2023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7%,較同時期經濟增速快1個百分點。特別是能源生產跨越式發展,全省煤炭、原油、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6.2%、11.9%和14.1%,分別位居全國第3、第4和第3位,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
“工業智造”邁向全球。十八大以來,全省立足資源稟賦,加快能源化工高端化發展,推動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加速聚集。陜北現代能源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現代煤化工發展水平在全國領先;單晶硅片、重卡變速器產量全球第一,半導體產業規模居全國第4位;新能源汽車、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智造”新名片。2023年,全省汽車產量147萬輛,同比增長33.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05.2萬輛,居全國第3位,占全省汽車產量的71.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0.2個百分點,以新能源汽車為特色的汽車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陜西加速壯大。
(三)服務業發展持續向好,新動能加速培育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197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7.6%。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加速擴張,商貿流通、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行業快速增長,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1978-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高于同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15067.4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44.6%,占比較1978年提高27.0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速成長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F代服務業躍入高速增長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發展態勢加速成形,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2023年,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8.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8.3%,均高于GDP增速。“幸福產業”邁入蓬勃發展期。多年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挖掘展現陜西獨特魅力,提升游客體驗,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陜西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單位1618個,營業收入1190.65億元。2023年,全省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06.5%、150.6%。
三、投資消費協同發力,內需引擎作用持續提升
建國初期,陜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一般消費拉動。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堅持擴大內需,持續發揮投資在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投資質量,推進消費結構升級,有效投資與消費升級良性互動的局面加快形成,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一)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
投資總量持續擴大。建國初期,全省經濟建設快速恢復,1970年“三線建設”全面鋪開,1953-197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改革開放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呈現高速增長態勢,1979-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個年”活動,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投資開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13-2023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15.5%,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1.8%,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年均增長16.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年均增長18.1%,發展短板逐步補齊。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在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投資結構也在發生轉變。從產業看,投資結構逐步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1978年的1.5:65.8:32.7調整為2023年的3.5:29.8:66.7,第三產業投資占比提高34.0個百分點。2013-2023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年均增長20%,“三農”工作成效顯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第二產業投資年均增長6%,其中工業投資年均增長7.1%,特別是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7.8%,有力推動能源工業走向高端、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培育壯大,工業體系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9.5%,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社會事業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二)消費市場繁榮興旺,新興業態不斷涌現
消費市場繁榮發展。建國初期,商品供給僅限于簡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1952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6.17億元,1978年達到33.37億元。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生產力持續快速提高,豐富多樣的商品不斷涌入市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高技術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商品供給品質大幅提升。2023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59.01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貿流通體制和商貿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全省商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多元化的市場格局逐漸形成。2023年,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商業綜合體93家,連鎖商業企業178家,限上零售企業專業店2217個,超市998個,百貨店400個,購物中心97個,市場攤位數達4.1萬個。線上零售迅猛發展。伴隨著數字化浪潮,線上零售成為這股變革洪流中的中流砥柱。2023年,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7.2%,高于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7個百分點;占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9.7%,占比持續提高。
(三)交通郵電水平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
交通網絡建設成就斐然。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陜西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絡建設成就斐然。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叭v六橫八放射”綜合運輸大通道已經形成,2023年末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18.7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23年末達6739公里,實現了全省縣縣通高速。鐵路交通便捷高效。全省鐵路營業里程6439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超1000公里,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路網主骨架全面落地。航空網絡全球通達。2023年末全省民用航空航線達319條,通航城市205個,旅客吞吐量4493.7萬人次,其中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居全國第9位。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自2011年西安地鐵開通運營以來,截至2023年末,地鐵運營線路9條,運營里程305公里,2023年全年客運量達12.9億人次,已成為城市出行的重要載體。
郵電通信水平全面提升。建國初期,陜西郵電業基礎設施較差,1976年建成了通往西北、西南、中南各地的微波通信干線。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陜西郵電通信規模不斷擴大,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末,電話普及率為141.1部/百人,其中移動電話普及率124.3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4915.55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1921.56萬戶。近年來,陜西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陜西5G基站總數達9.6萬個,物聯網終端數累計達7491萬戶。
四、高質量發展方興未艾,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創新和產業加速融合,協調發展扎實有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飛躍。
(一)創新發展成果顯著,重點產業見效成勢
創新發展成效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堅持創新驅動引領,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和產業優勢,以“秦創原”為科創總平臺,以“三項改革”為主引擎,一體推進戰略科技布局和創新主體培育,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2023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71.72%,較2012年提升14.6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科技投入持續增加。2022年陜西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769.55億元,同比增長9.8%,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為2.34%,居全國第12位。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支出為54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6萬元。創新主體加快成長。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3940家,是2020年的2.96倍;高新技術企業16754家,是2020年的2.66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5.84件。
重點產業鏈見效成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持續整合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加快延鏈補鏈強鏈,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3507.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4%,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4%、9%、8.5%、6.7%。制造業產業鏈蓬勃發展。商用車(重卡)、太陽能光伏、乘用車(新能源)、白酒等產業鏈總產值均保持20%以上增速。以比亞迪、吉利、法士特、陜汽等為代表的汽車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陜西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未來產業快速發展。增材制造產業鏈總產值同比增長19.6%,無人機產業鏈增長11.7%,光子產業鏈增長9.1%。
(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
城鄉發展協調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重點示范鎮建設、移民搬遷等系列舉措帶動下,全省城鎮人口比重迅速提升,實現了質的飛躍。2000年陜西城鎮化率僅為32.27%,2013年突破50%、2019年突破60%,2023年城鎮化率達到65.16%,較2000年提高32.89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4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較2000年增加近14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60余萬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向村覆蓋、向戶延伸,2023年新建農村供水工程815處、受益人口170萬。農村衛生戶廁、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1.7%、95.6%,新增完成505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6%以上,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加強。
區域經濟特色鮮明。三大區域競相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堅持差異化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特色鮮明。關中全面啟動協同創新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8.23億元提升到2023年的20330.09億元,占到全省經濟總量的60.2%;陜北加快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陜南持續推進綠色循環發展,三大區域各有特色、互為支撐的格局逐步形成??h域經濟由弱變強。2023年全省縣域83個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16205.4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0%。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億元的縣(市、區)24個,縣域經濟發展基礎夯實加固,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生態環境大幅提升,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三秦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巨變。造林綠化成效顯著。2023年,全年完成營造林522.79萬畝、種草改良33.82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4.9萬畝,造林面積居全國前列。陜西秦嶺森林覆蓋率達到82%,是中國最綠的區域;陜西黃河流域是黃河流域最綠的省,延安是黃土高原最綠的市??諝赓|量明顯好轉。2023年國考10市平均優良天數282.9天,同比增加3.2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4.12,同比改善1.4%。
節能降耗成果斐然。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能源消費從新中國成立初較為單一的煤炭逐步過渡到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等多種類型,結構發生質的變化。清潔能源生產、消費占比雙雙提高。2023年全省能源生產總量中,原煤占比較1978年下降11.1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占比提高6.6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總量中,煤品占比較1978年下降10.6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風電等占比提高15.8個百分點。綠色能源產業持續壯大。截至2023年底,陜西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4000萬千瓦,占全省電力裝機40%以上,創歷史新高。2023年,國網陜西電力組織完成“綠電”交易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近20倍。
(四)開放發展縱深推進,出口領域不斷拓展
開放廣度深度持續提升。建國初期,陜西對外經濟以出口貿易為主。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陜西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共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寬。開放型經濟日趨增強。202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4042.04億元,是1993年的53.4倍;外貿依存度為12%,經濟貢獻持續提升。陜西自貿試驗區貿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了貿易全球化。新興市場外貿擴大。2023年,我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超50%,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增長1.8倍。近三年,陜西中歐班列開行量年均增長12.8%,2023年突破5300列,開行量、重載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居全國前列。
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初期,陜西出口產品多為紡織品和農副產品,1978年這兩類商品出口占比高達97.4%,至1992年占比均超過50%。1999年商品機械產品類出口占比首次超過紡織品類,而后逐漸形成由包括機電產品、航空航天、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多類別、科技含量高的出口新模式。2023年,陜西出口總額2630.64億元,其中機電類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83.2%,電子元件、汽車、電工器材等高附加值產品已成為主要出口支撐點。
(五)共享發展成果顯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促就業增收入成果顯著。居民收入快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城鄉發展,2020年全省56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4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從溫飽不足逐步邁向全面小康。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13元,是1978年的144倍,年均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2元,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長6.1%,居民收入和經濟同步較快增長。就業規模穩步擴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就業總量大幅增加,1978-2012年就業人員年平均增加29.8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第三產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2023年全省就業人員2085萬人,較1978年翻一番;其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達到1029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49.4%,占比較1978年提高38.4個百分點。
居民生活品質跨越提升。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省持續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2019年全省中小學(含教點)互聯網接入率在全國率先達到100%,信息化教學應用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發展迅猛,2023年全省共有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學校 111 所,研究生培養機構50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 3743 所。健康陜西建設扎實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公立醫院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和衛生服務人員數量大幅增加,公共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壯大。2023年末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3.51萬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0.62萬張,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長5.9%;衛生技術人員39.16萬人,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長5.9%。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覆蓋全省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參保人數逐年增加。2023年末,全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910.43萬人,較2012年增加488.19萬人,增長115.6%;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839.79萬人,較2012年增加292.3萬人,增長53.4%。
歷史鐫刻奮斗足跡,歲月銘記光榮夢想。七十五載披荊斬棘,七十五載風雨兼程,全省人民銳意進取、砥礪奮進,用勤勞的雙手書寫了一部撼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三秦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既定目標,增強歷史主動,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凝心聚力、實干篤行、攻堅克難,奮力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大力量!(文章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