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市/區公報

2010年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圓滿收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一、綜合

  總體經濟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初步統計,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19億元,增長7.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5.49億元,增長14.8%,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0.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8.74億元,增長11.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0 %。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6∶70.8∶21.6調整為8.0∶71.8∶20.2。預計人均生產總值為41093元,折合6198美元。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產值125.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1%,其中農業產值99.07億元,增長7.2%;林業產值2.9億元,下降10.7%;牧業產值19.43億元,增長11.9%;漁業產值0.32億元,增長2.6%;服務業產值3.44億元,下降1.9%。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71.19億元,增長7.0%。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全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14.35萬畝,比上年增加0.87萬畝,增長0.3%,糧食總產82.04萬噸,比上年增加4.94萬噸,增長6.4%,創近10年新高。全年園林水果總面積為391.16萬畝,增長6.2%,其中:蘋果面積282.78萬畝,增長11.3%。水果總產233.3萬噸,比上年增加26.32萬噸,增長12.7%,其中:蘋果總產為221.52萬噸,比上年增加24.61萬噸,增長12.5%,蘋果優果率達到78.0%。全市蔬菜面積29.31萬畝,增長3.2%,蔬菜總產88.14萬噸,比上年增加17.13萬噸,增長24.1%。年末蔬菜大棚累計達到12.48萬座,比上年同期凈增加2.61萬座,增長26.5%,其中溫室大棚達到8.91萬座,占蔬菜大棚71.4%。

  畜牧業生產發展態勢較好。全年全市牛存欄14.39萬頭,牛出欄4.06萬頭,分別增長4.5%和9.6%;生豬存欄60.85萬頭,生豬出欄63.32萬頭,分別增長16.5%和10.6%;羊存欄54.11萬頭,羊出欄33.38萬頭,分別增長8.2%和5.8%。家禽存欄324.27萬只,增長10.1%;家禽出欄321.02萬只,增長12.2%。全市肉類總產量6.19萬噸,增長13.8%;禽蛋產量2.4萬噸,奶類產量0.71萬噸,分別增長9.1%和8.3%。

  林業生產穩步推進。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5.95萬畝,比上年下降1.9%;零星四旁植樹1002萬株,下降7.1%;育苗面積3.11萬畝,增長35.8%。

  三、工業

  工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14.4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5.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02.48億元,增長15.1%,拉動全市總體經濟增長10.6%,對全市總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8.2%。

  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225.16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7.2%。按隸屬關系分:中央省屬企業完成產值1149.15億元,增長27.8%;地方工業完成產值76.01億元,增長18.5%。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完成產值1195.1億元,增長27.7%;輕工業完成產值30.06億元,增長7.5%。按行業分:煤炭工業完成產值126.24億元,增長32.9%;石油工業完成產值1021.63億元,增長28.0%;煙草業完成產值24.27億元,增長8.8%;電力工業完成產值27.74億元,增長15.9%;其他工業完成產值25.28億元,增長5.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生產原煤2559.93萬噸,比上年增長23.0%;生產原油1602.01萬噸,增長5.8%,其中:延長油田股份公司生產原油921.33萬噸,增長4.0%;加工原油1023.27萬噸,增長6.1%;生產卷煙34.2萬箱,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8.12億元,比上年增長29.8%;實現利潤149.9億元,增長1.5倍;稅金總額207.05億元,增長25.1%。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9%,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與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4.53億元,比上年增長30.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27.23億元,增長29.5%;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5.81億元,增長7.4%。在城鎮投資中(不含跨地市項目),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完成11.68億元、330.36億元和185.1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1%、35.3%和20.0%。在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297.11億元,增長30.3%,其中,石油開采加工業222.99億元,增長31.8%;煤炭工業34.27億元,增長26.4%;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29.42億元,增長35.3%。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郵政及倉儲業投資54.37億元,增長72.3%;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投資2.22億元,增長3.0倍。

  重點項目投資再創佳績。全年共安排市級重點建設項目117個。截止12月底,已開復工107個,開工率為93.9%,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累計完成投資421.4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從隸屬關系看:中省屬項目32個,完成投資251.3億元;市縣屬項目82個,完成投資164.2億元。從進展階段看:收尾31個,完成投資96.4億元,增長2.4倍;續建50個,完成投資160.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9.8%;新開工36個,完成投資156.8億元,增長194.7%。從行業看:交通項目完成投資99.4億元,增長41.6%;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51.5億元,增長33.4%;農林水利項目完成投資20.6億元,增長2.7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40.5億元,增長8.3%;社會事業及其它項目完成投資9.3億元,同比下降10.6%。目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有:延安聲威200萬噸水泥粉末加工項目、子長至安塞公路、尹家溝至任家窯子公路、延安卷煙廠異地技改項目、安塞縣體育場改造及財富廣場建設、安塞縣群眾文化藝術中心、吳起退耕還林森林公園、甘泉雨岔水庫及管網工程、延川縣紅棗產業開發建設項目、延川縣紅棗深加工項目、延安電信綜合信息化應用項目建設工程、延安電信無線基站建設及無線網絡優化工程、黃陵縣實驗中學擴建、黃陵建北煤礦、黃陵縣店頭鎮至后烈橋二級公路、省道205姚店至延長白家川公路、省道304洛川至黃龍公路、省道206延安城區北連接線、包西鐵路延安段復線建設工程、永煉干氣脫硫及磺回收改造工程、縣區污水和垃圾處理場項目、西北川環境整治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川地部分)、西北川濱河道路及堤防工程等23個項目。

  房地產業穩步發展。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1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20.28萬平方米,增長0.5%;商品房屋銷售額5.78億元,增長10.4%。

  建筑業生產情況良好。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1.0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2%。全市51個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產值53.88億元,比上年增長29.6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11.82億元,增長8.2%。全年共簽訂合同額77.04億元,比上年增長32.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46.84萬平方米,增長10.5%。

  五、國內貿易、旅游、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62億元,增長18.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96.27億元,增長18.0%;住宿和餐飲業14.35億元,增長20.6%。

  全年接待旅游人數1450.83萬人次,增長41.6%,其中:海外旅游人數8.54萬人次,增長69.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6.51億元,增長42.0%,其中:外匯收入658.9萬美元,增長80.8%。

  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揚。受糧食、肉禽、菜、蛋等食品類漲價幅度較大影響,全市CPI持續上揚。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8%。從居民消費八大類看,呈現出“七升一持平”態勢,食品類漲幅較高,上漲8.4%,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6個百分點,其中:糧食類上漲8.8%、蛋類上漲9.2%,蔬菜漲幅高達19.0%。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煙酒及用品、居住類也保持著較高的上漲態勢,分別上漲3.4%、2.7%、2.3%、2.1%;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分別上漲0.2%;交通和通訊類與上年持平。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3.4,上漲3.4%,其中城市上漲4.1%,農村上漲2.8%。

  六、財政、金融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336.51億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5.19億元,增長16.3%。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49.48億元,增長29.9%;非稅收收入55.71億元,增長6.4%。財政支出192.71億元,增長22.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0.31億元,增長14.4%;一大批關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長。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49億元,增長19.5%;醫療衛生支出12.96億元,增長29.9%;環境保護支出8.65億元,增長35.4%;教育支出30.26億元,增長15.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8.69億元,增長35.2%;農林水事務支出30.21億元,增長36.3%;住房保障支出6.22億元,增長4.8倍。

  金融業運行基本平穩,信貸投放力度增大。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28.54億元,比年初增加83.18億元,增長12.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65.73億元,比年初增加44.93億元,增長14.0%。年末各項貸款余額360.97億元,比年初增加58.92億元,增長19.5%,其中:短期貸款122.53億元,增長10.8%;中長期貸款235.05億元,增長27.1%。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528.09億元,增長29.1%;金融機構現金支出1590.11億元,增長27.5%,貨幣凈投放62.03億元,同比下降2.2%。

   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市擁有各類保險機構24個,其中:財險機構15個,壽險機構9個。全年完成保費收入11.4億元,增長21.9%,其中:財產險5.71億元,增長29.9%,在財產險中機車險占82.8%;人身險5.7億元,增長14.9%。在人身險中人壽險占91.8%,意外險和健康險僅占8.2%。全年賠款及給付3.44億元,增長4.2%,其中:機車險賠款2.41億元,機車險占比例依然居各險種之首,占87.3%;人壽險0.51億元,占75.5%,下降21.5%。

  七、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較快增長。全市完成客運量6572萬人次,增長9.8%;旅客周轉量24.21億人公里,增長12.4%;貨運量4172萬噸,增長11.8%;貨物周轉量51.18億噸公里,增長16.0%。完成鄉鎮五級客運站建設107個;購置90輛節能環保公交車投入營運,有效地緩解了城市客運運力不足的矛盾,較好地解決了群眾乘車難的問題。新修縣鄉和通村油路642.8公里,投放通村客運車輛251輛。全市境內13個縣區實現了二級公路連接,實現了百分之百鄉鎮通油路、百分之百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標。干線公路優良里程為1386.58公里。優良路率為93.9%。截至目前,縣鄉實現年均優良里程1403.8公里。優良率67.4%。

  郵電通訊業迅猛發展。全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達4.21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9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13.54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50.67萬戶。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業穩步推進。全年共征集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49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2項,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5項,受理市級各類計劃項目192項。全市共引進新工藝238項,新技術263項,重點推廣新技術78項。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316項,增長31.9%,其中:發明8項;授權量132項,增長49.2%,其中:發明8項。全市共發放知識產權相關資料5萬多份,接待群眾咨詢3000多人次,使廣大群眾更多更好的掌握了知識產權方面的相關知識,營造了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教育事業較快發展,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全市擁有各級各類中小學893所,其中:普通中學139所,普通小學386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7萬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18.1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1%。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278人。幼兒園349所,在園幼兒達6.36萬人。職業中學14所,在校學生2.7萬名?!皟擅庖谎a”政策全面落實,全市享受“兩免一補”學生28.09萬人,共落實“兩免一補”資金1.22億元。全市通過“雙高普九”驗收縣區達到9個。全年多渠道籌集資金2230.65萬元,資助特困家庭學生3.27萬人。發放助學貸款合同1.45萬份,貸款金額8614萬元,較上年增長26.0%。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目前已有11個縣級信息平臺、253所中心小學采用光纖線路接入省基礎教育專網,接入率達到68.0%。全年財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30.26億元,增長15.8%。

  九、文化、檔案、廣播、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繼續繁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從業人員766人;文化館(站)191個,從業人員726人;公共圖書館13個,從業人員168人,藏書55萬冊;藝術表演場館3個,從業人員64人。截至目前,全市創作戲劇作品11部,曲藝、小品30個,歌曲26首。全市擁有綜合檔案館14個,館藏檔案53.23萬卷(件);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村463個,已建立村級檔案室144個。

  新聞輿論宣傳和導向作用進一步提高。全年市電視臺共播出電視新聞344期,4128條,廣播新聞349期,2922條,其中:電視新聞在中、省臺播出491條,廣播新聞在中、省臺播出127條,《百姓關注》播出98期,紀錄片27部。電影公益放映4.3萬場次,放映覆蓋率占行政村100%,自然村占85.0%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廣電網絡覆蓋了13個縣(區)、163個鄉鎮、1182個行政村,縣、鄉鎮覆蓋率達100%,行政村光纜覆蓋率已達35.0%以上,用戶覆蓋率達55.0%。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34.35萬戶,其中:當年新發展用戶3.03萬戶;數字電視用戶發展到25.96萬戶,其中:當年新發展6.52萬戶,全市縣級以上城市實現了有線電視數字化。全市電視覆蓋率99.6%,廣播覆蓋率99.3%?!堆影踩請蟆啡臧l行346期,共計1211萬份。九月份正式掛牌成立了陜西中廣傳播延安分公司,并開設了市內第一家CMMB終端產品營銷點。目前,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用戶已發展到近3000戶。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對促進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宣傳和導向作用。

  衛生事業有序推進。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6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10個;床位8519張,其中:醫院、衛生院8009張;衛生技術人員10252人,其中:醫院、衛生院8488人。農村村級衛生服務網進一步完善。全市擁有村衛生室2580個,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740人,2009-2010年兩年共建成規范化村衛生室2815個,使全市規范化村衛生室服務覆蓋率達到100%。農村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共接呼救電話1.42萬次,出動急救車輛1.42萬輛次,接回傷病員1.21萬人。

  體育事業成績顯著,全民健身和體育競技水平進一步提高。截止目前,已建成國家、省級體育先進縣(區)4個,先進鄉鎮12個、先進社區5個、先進單位16個,市級體育縣3個;建立了90多個全民健身輔導站點,有社會體育指導員960人;建成全民健身廣場16個。在國家體育總局和省體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圍內建成12個室內健身房、56條全民健身路徑、100多個晨晚練點,為群眾健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群眾體育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已達到70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3% 。在陜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各項比賽中,共獲得金杯9尊、銀杯9尊、銅杯2尊;金牌168枚、銀牌99枚、銅牌124枚,團體總分16267.25分,比賽金牌和團體總分均位居全省第三,并被省運會組委會授予“體育道德風尚獎”,實現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圓滿完成參賽目標任務,創造了我市參加省運會歷史最好成績。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1.2億元,籌集公益金700多萬元;銷售網點從去年的206個增加至230個。

  十、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全年新簽合同項目113個,總投資717.30億元,引進資金714.31億元。有100個項目開工建設,到位資金85.55億元,合同項目履約率為88.0%;續建項目91個,本年度累計建成39個,到位資金59.17億元。新簽和續建項目總到位資金144.72億元,其中:境外和境內省外到位資金81.6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635.77萬美元。新簽訂協議項目44個,總投資143.76億元,協議引進資金143.70億元,7個協議項目轉化為合同,協議轉化率16%。全年共實施經濟協作項目29個,項目總投資2221.54萬元,爭取捐贈資金670萬元,捐贈資金到位670萬元。其中,市直單位5個項目,捐贈資金到位150萬元;縣區24個項目,捐贈資金到位520萬元。目前,29個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市區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全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242噸,比上年削減3.5%;二氧化硫排放量18484噸,比上年削減1.5%。全年全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為315天。累計建成清潔文明井場32489個,清潔文明井場建成率達到95.4%;建成廢水處理及回注站207個,回注率達到90.8%;建成輸油管線6289.6公里,年管輸原油580.35萬噸,管輸率達到45.0%;綠化油區面積11.7萬畝,綠化道路7723.44公里;石油伴生氣年利用率達到60萬立方米。與延安電視臺聯合開辦了綠色家園專欄,播發節目186期,發布空氣質量信息預報1826次。在延安環保信息網發布各類信息4.8萬余條,網站點擊數達43萬多人次,成為群眾了解環保的窗口和環保部門服務社會的橋梁。

  十二、市政建設

  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全年共清運和處理生活垃圾13.86萬噸,垃圾清運率達到98.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0%。全年共辦理建筑渣土清運證54個,發放限改通知書132份,查處違章行為200余次,有效規范了城區建筑渣土的管理。栽植各類喬灌木72.8萬株,新增綠地2.2萬平方米,改建綠地3.88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6.3%、34.9%和9.58平方米。完成供水1490.72萬噸,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銷售液化氣5830.41噸、天然氣6147萬立方米,新發展天然氣居民用戶6907戶、餐飲用戶120家、鍋爐38臺。新增供熱面積25萬平方米,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45萬平方米。全年共處理污水1385萬噸,城區污水收集率達到90.0%以上,污水處理綜合合格率達到97.0%以上。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880元,比上年凈增加2663元,增長17.5%。在城鎮居民家庭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2368元,增長13.5%;家庭經營性收入1962元,增長19.6%;財產性收入407元,增長33.0%;轉移性收入4208元,增長30.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173元,比上年凈增加915元,增長21.5%,其中:工資性收入1434元,增長25.7%;家庭經營性收入2871元,增長21.3%;財產性收入276元,增長53.9%;轉移性收入592元,增長3.7%。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26.43萬人,增長15.6%;城鎮已參加保險人數54.2萬人,增長4.4%;城鎮已參加失業保險職工17.62萬人,增長0.7%;城鎮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16.02萬人,增長12.2%;城鎮已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2.14萬人,增長8.6%;城鎮已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3.37萬人,增長2.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規范運行。全年有144.65萬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創歷史新高,達到94.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由100元提高到150元。年末全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34個,床位2063張。全年保障城市低保對象3.1萬戶,7.5萬人,保障標準由每月180提高到每月310元;保障農村低保對象5.8萬戶,14.8萬人,保障標準由每年1196元提高到每年1600元。
  
注:1、本資料數據為初步統計或月快報數據。
  2、生產總值、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總量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預計數。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