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9年,全市總體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形勢嚴峻,工業特別是石油工業受挫程度較大,油品價格迅速下滑,加之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公司實施穩產戰略,價格、產量雙重因素影響,經濟增長的難度和壓力進一步增大。進入二季度,在國家、省、市宏觀調控政策作用下,總體經濟持續回暖,增速明顯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一、綜 合
總體經濟回升態勢明顯,全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初步統計,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20.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較上年增長12.2%,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別提高11.1、6.4、2.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低于全省1.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5.07億元,增長6.3%,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8.15億元,增長10.5%,拉動總體經濟增長7.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7.3億元,增長20.2%,拉動總體經濟增長4.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0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占比重明顯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9∶76.0∶17.1調整為7.7∶70.5∶21.8,第三產業占比重較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33538元,折合4912美元,人均生產總值在全省十市中排在榆林之后,位居第二位。
二、農 業
農業生產喜獲豐收 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2009年全市各級政府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加強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緊扣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條主線,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按照“穩糧、優果、興牧”的農業發展思路,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快速發展。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96.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較上年增長6.4%;實現增加值55.07億元,增長6.3%,其中:種植業增加值42.37億元,增長4.96%;林業增加值1.91億元,增長22.83%;牧業增加值8.81億元,增長16.85%;漁業增加值0.13億元,增長9.58%;服務業增加值1.84億元,下降21.96%。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3.47萬畝,產量達77.1萬噸,增長8.8%,創歷史新高。果業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品種結構繼續優化,果品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水果掛果面積185.4萬畝,增長2.58%,其中蘋果面積254.03萬畝,增長7.78%;水果產量206.98萬噸,較上年增加34.48萬噸,增長19.99%,其中蘋果產量196.91萬噸,增加32.63萬噸,增長19.86%,占到全市水果總產的95.1%。蔬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年蔬菜大棚累計達到9.87萬座,增長19.7%;蔬菜產量71.01萬噸,增長16.11%。
畜牧業呈健康發展態勢。全年生豬出欄57.27萬頭、存欄52.22萬頭,分別增長73.7%、49.98%;羊子出欄31.54萬只、存欄50.02萬只,分別增長24.56%、49.09%。牛出欄3.7萬頭、存欄13.78萬頭,分別增長55.45%、77.62%。家禽出欄286萬只、存欄294.41萬只,分別增長41.27%、17.55%。隨著市場畜產品價格的回升和畜禽出欄的快速增長,畜產品產量也呈現穩定快速增長態勢。全年肉類總產54419噸、禽蛋產量21961噸、牛奶產量4873噸、分別增長50.69%、12.54%、5.93%。
水果、蔬菜、畜牧業已成為我市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完成產值68.03億元,占到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的70.56%。
造林面積增加,林業生產效益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7.60萬畝,較上年增長69.58%。由于總體氣候條件良好,全市主要林產品喜獲豐收。核桃、花椒等林產品產量分別增長9.86%、9.48%。
新修基本農田3.5萬畝,修復舊壩200座,新建沼氣池1.8萬口。在全省率先解決了農村安全飲水問題,結束了近百萬群眾吃水難的歷史。建成新農村試點村101個。解決了1.5萬人的溫飽問題,7.1萬人脫貧。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啟動,被水利部確定為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
200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
單位 |
實際完成 |
增長(%) |
糧食產量 |
萬噸 |
77.10 |
8.81 |
水果產量 |
萬噸 |
206.98 |
19.99 |
其中:蘋果 |
萬噸 |
196.91 |
19.86 |
蔬菜產量 |
萬噸 |
71.01 |
16.11 |
生豬出欄 |
萬頭 |
57.27 |
73.70 |
生豬存欄 |
萬頭 |
52.22 |
49.98 |
羊子出欄 |
萬只 |
31.54 |
24.56 |
羊子存欄 |
萬只 |
50.02 |
49.09 |
牛出欄 |
萬頭 |
3.70 |
55.45 |
牛存欄 |
萬頭 |
13.78 |
77.62 |
家禽出欄 |
萬只 |
286.00 |
41.27 |
家禽存欄 |
萬只 |
294.41 |
17.55 |
肉類總產量 |
噸 |
54419 |
50.69 |
禽蛋產量 |
噸 |
21961 |
12.54 |
牛奶產量 |
噸 |
4873 |
5.93 |
三、工業
石油工業依然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規模以上工業逐季快速提升。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973.6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2.2%,上半年增長3.3%,前三季度增長8.3%,全年增長10.5%。分行業看,石油工業完成產值808.14億元,增長9.48%,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8.5%,但拉動作用明顯減弱。煤炭、卷煙等其他工業增勢強勁,完成產值165.55億元,增長20.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0%。分產品產量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態勢。全年生產原油1514.06萬噸,增長7.3%,其中地產原油886.02萬噸,增長0.2%;加工原油964.65萬噸,增長4.6%;生產原煤2029.92萬噸,增長40.1%;生產卷煙34.28萬箱,增長5.1%。由于規模以上工業逐季快速提升,工業經濟效益穩步回升。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2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3%;實現利潤59.8億元,比上年下降41.42%。
四、固定資產投資、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擴內需效應明顯顯現。2009年全市施工項目654個,竣工項目432個。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7.48億元(含跨地市項目完成投資),增長37.2%,增速比上年提高8.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98.94億元,增長24.53%,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第一產業投資8.52億元,增長75.58%;第二產業投資244.22億元,增長20.84%,第三產業投資146.2億元,增長28.9%。
重點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抓住中省實施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機遇,爭取中央新增投資10.3億元,安排項目480個,部分建成投用。市級10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10億元,增長33.4%。資金到位、在建項目、工程進度均創歷年最好水平,在建項目增長64%,新開工項目增長33.3%,竣工投產項目增長75%。延安卷煙廠技改、延安至吳起等4條二級公路、黃陵粉煤灰磚廠、黃陵礦業果蔬生態中心、陜汽專用汽車廠、2.4萬噸乳化炸藥廠、楊莊河煉化一期、吳起至延煉原油和延煉至西安成品油運輸管線等建成投用,姚店至延長等3條二級公路實現當年開工當年路基貫通,黃陵和子長煤焦化、延長集團裝備制造、國家油氣檢測中心、包西鐵路復線、青蘭高速延安段、延志吳高速、延安新機場、南溝門水庫、750千伏和一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進展較快,安塞40萬噸天然氣液化、市中醫院遷建、市實驗小學、黃延高速第二通道、北高速連接線等項目開工建設。
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18億元,建成經濟適用房、廉租房36.4萬平方米、農村安居工程4600多間,解決了1.3萬城鎮居民和1700多戶農民住房困難。
建筑業企業生產情況良好。2009年全市擁有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63個,其中有工作量的建筑企業56個。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1.57億元,增長14.7%,其中建筑工程完成產值37.48億元,增長9.57%;安裝工程完成產值2.75億元,增長57.91%;全市全部建筑企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6.1%。
五、國內貿易、旅游、市場物價
消費拉動作用明顯。2009年全市消費品市場呈現出城鄉消費同步加快、商品貨源充裕,市場承接上年的基本運行態勢。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66億元,較上年增長19.6%。分城鄉看:城市零售額增長19.97%,農村零售額增長19.3%;二者之間的增速差距只有0.7個百分點,為多年來最小。分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2.2%,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8.97%,其他行業增長31.6%。全年新增外貿企業8戶,外貿進出口總額2241萬美元,較上年下降11.5%。
旅游業增勢強勁,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為契機,加大紅色旅游宣傳力度,市財政投資2000萬元在央視推出了宣傳廣告。“一號工程”全面完成,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建成開放,被評為全國百項經典工程之一。黃帝陵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圓滿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調查,新增文物點5600處。出臺了《旅游營銷獎勵辦法》,開通了至廣州航班,增加了至西安航班,與上海、南京等地簽訂了旅游戰略合作協議。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24.3萬人次,增長37.3%,其中:海外旅游者5.05萬人次,增長53.8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3.88億元,增長25.2%,其中:外匯收入364.4萬美元,增長30.4%。
物價總體穩定,表現為兩頭高、中間低的態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9%。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漲1.0%,二季度上漲0.7%,三季度上漲0.5%,四季度上漲1.6%。從居民消費八大類看,呈現出“六升一降一持平”態勢,食品類漲幅較高,上漲1.6%,穩居被調查的“八大類”之首,居住類及煙酒用品類也保持著較高的上漲態勢,分別上漲1.5%,成為拉動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直接因素;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7%;衣著類上漲0.6%;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與上年持平;交通和通訊類下降0.2%。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0.4,上漲0.4%,其中城市上漲1.5%,農村下降0.4%。
2009年各類物價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標名稱 |
指數 |
增長(±) |
1、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
100.9
|
0.9 |
非食品價格指數 |
100.7 |
0.7 |
服務項目價格指數 |
100.6 |
0.6 |
消費品價格指數 |
101.0 |
1.0 |
(1)食品類 |
101.6 |
1.6 |
(2)煙酒及用品 |
101.5 |
1.5 |
(3)衣著 |
100.6 |
0.6 |
(4)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 |
100.7 |
0.7 |
(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
100.0 |
持平 |
(6)交通和通信 |
99.8 |
-0.2 |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
100.9 |
0.9 |
(8)居住 |
101.5 |
1.5 |
2、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
100.4 |
0.4 |
其中:城市 |
101.5 |
1.5 |
農村 |
99.6 |
-0.4 |
六、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 穩步增長。全市完成客運
六、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增長。全市完成客運量54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06%,旅客周轉量18.71億人公里,增長14.12%;貨運量3429萬噸,增長3.35%,貨物周轉量39.04億噸公里,增長4.03%。完成鄉鎮五級客運站建設4個;購置51輛節能環保的公交車投入營運,有效地緩解了城市客運運力不足的矛盾,較好地解決了群眾乘車難的問題。新修和改造農村公路2144公里,投放通村客運車輛120輛。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猛。2009年全市郵電業務收入達4.18億元,增長14.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38.27萬戶,其中住宅用戶30.03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3.19萬戶,城市電話用戶16.8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76.88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13.25萬戶。
七、財政、金融保險業
財政收入支出增勢較好。2009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263.14億元,增長32.4%,增速比上年提高19.1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90.47億元,增長13%,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非稅收收入52.38億元,增長26.71%。財政支出156.66億元,增長20.0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6.24億元,增長25.9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15億元,增長74.19%;醫療衛生支出9.71億元,增長25.41%;環境保護支出6.11億元,增長93.57%;教育支出26.17億元,增長6.81%;科技、文體與傳媒支出7.11億元,增長29.94%;農林水事務支出21.34億元,增長16.85%。
金融業運行基本平穩,信貸投放力度增大。2009年全市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金融業各項指標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有力地支撐和促進了全市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45.36億元,比年初增加99.77億元,增長18.2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08億元,比年初增加66.25億元,增長25.12%;各項貸款余額302.05億元,比年初增加74.81億元,增長23.17%,其中:中長期貸款184.88億元,增長55.58%;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184.95億元,增長5.64%,金融機構現金支出1247.4億元,增長7.53%,貨幣凈投放63.45億元,增長61.82%。
保險業穩步健康發展。全市擁有各類保險機構24個,完成保費收入9.35億元,增長8.1%,其中:財產險4.39億元,增長4.0%,在財產險中機車險占到80%以上;人身險4.96億元,增長11.2%,在人身險中人壽險占92.3%,意外險和健康險僅占7.7%。賠款及給付3.3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機車險賠款2.25億元,機車險占比例依然居各險種之首,占91.8%;人壽險0.73億元,占84.9%,下降21.5%。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業全面發展。2009年全市科技事業以科技富民強市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主線,緊扣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科學技術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擁有縣及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7個。實施各類科技研究與發展計劃144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31項,市級107項;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215項,增長31.1%,授權量67項,增長15.5%,其中發明4項。
教育“四制”改革繼續深化,教育惠民工程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大。2009年全市教育事業繼續深化“四制”改革,農村中小學校布點調整成效顯著,教育惠民工程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財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26.17億元,增長6.81%。全年撤并農村中小學715所,擁有公辦中小學662所。全市擁有各種經濟類型中、小學744所,其中大學1所,普通中學152所,普通小學591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03萬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18.9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1%。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274人。幼兒園304所,在園幼兒達5.52萬人。大力實施教育惠民工程。全市“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啟動,吳起縣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經驗在全省推廣,7個縣區“雙高普九”達標,占到全省一半以上。資助貧困大學生5541名,與12772人受理并簽訂生源地助學貸款合同,累計發放貸款金額8720.24萬元。
九、文化、檔案、廣播、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2009年全市文化事業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繁榮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抓住重點不放松,突破難點不松勁,較好地發揮了鼓舞士氣、激發情感、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的作用。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從業人員728人;文化館(站)191個,從業人員698人;公共圖書館13個,從業人員174人,藏書49萬冊;劇場2個,從業人員48人。截至目前,全市創作戲劇作品21部,曲藝、小品28個,歌曲42首,搬上舞臺的新劇目42個,其中戲劇18臺,曲藝、小品24臺。全市擁有綜合檔案館14個,館藏檔案57.2萬卷(件);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村461個,已建立村級檔案室146個。
新聞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大。2009年延安廣電臺電視新聞上傳省臺410條,廣播上傳省臺180條,廣電新聞上傳中央臺84條。農村數字電影放映47000場次,數字電影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自然村達85%以上。年末全市廣電網絡連接通13個縣(區)、166個鄉鎮、1127個行政村,縣城、鄉鎮覆蓋率達100%,行政村光纜覆蓋率已達60%以上,用戶覆蓋率達55%。年末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31萬戶,數字電視用戶14萬戶,其中2009年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27459戶,新發展數字電視用戶83010戶。擁有衛星電視地面收轉(單收)站17.6萬座,增長12.8%;電視覆蓋率99.2%,廣播覆蓋率98.0%?!堆影踩請蟆啡臧l行349期,共計1186.6萬份。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對促進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宣傳和導向作用。
衛生事業健康穩步推進。2009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2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07個;床位779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7343張;衛生技術人員9766人,其中醫院、衛生院7971人。農村村級衛生服務網進一步完善,村衛生室達到2366個,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551人。農村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以鄉為單位達到100%,農村食品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碘鹽覆蓋率100%,碘鹽合格率和合格碘鹽食用率為99.54%,全部達到國家消除碘鹽缺乏病的標準。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以縣為單位達到100%;實施了55個鄉鎮衛生院改造,建成1890個規范化村衛生室;市財政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甲型H1N1流感防治;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
體育事業較快發展,全民健身和體育競技水平進一步提高。2009年全市已建成國家、省級體育先進縣(區)4個,先進鄉鎮12個、先進社區5個、先進單位16個,市級體育縣1個;建立了70多個全民健身輔導站點,有社會體育指導員720人;建成全民健身廣場16個。在國家體育總局和省體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圍內建成5個室內健身房、36條全民健身路徑、100多個晨晚練點,為群眾健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群眾體育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已達到70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3% 。實施“金牌”戰略,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在陜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各項比賽中,共獲得金杯10尊、銀杯6尊、銅杯1尊;金牌144枚、銀牌111枚、銅牌88枚,金牌總數位居全省第一,創歷史最好成績。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1.08億元,籌集公益金600多萬元;銷售網點206個,較上年增加31個。承辦了省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榮獲省十四屆運動會年度比賽金牌第一。
十、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共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48個,總投資502.90億元,引進資金500.90億元。其中合同項目104個,合同引資231.6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5.53億元。利用外資和省際聯合到位資金37.02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境外資金366.36萬美元。全年共征集推介項目280個,經過篩選,最終確定163個重點推介項目編輯成兩期《延安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冊》對外推介。
十一、人口和計劃生育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顯現。2009年全市總人口215.18萬人(常住人口),增長0.46%,人口自增率4.64‰,出生率10.44‰,死亡率5.8‰。
計劃生育工作有序推進。2009年全市計劃生育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人口計生工作,繼續深入貫徹中央《決定》和省市《實施意見》,認真落實全省人口計生工作會議精神,深化綜合改革,突出優質服務,狠抓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工作措施,夯實工作責任,經過全市各級計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人口計生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年末全市共有計生單位249個,其中:計生機構112個,縣區計生服務站13個,鄉鎮計生服務站178個,其它事業單位46個。共有干部職工2226人,其中:計生行政管理人員335人,縣區計生服務站356人,鄉鎮服務站1377人,其他人員211人。按照國家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了提高農村獨生子女和雙女戶優待標準的各項優惠政策,并加大了獎勵力度,年末全市已有14周歲以下農村獨生子女64602戶,較上年增加30967戶;農村雙女絕育戶9594戶,增加9328戶。加強對城鎮育齡婦女的“三查”,嚴厲打擊“兩非”人員,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
十二、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市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09年全市環境保護工作以創建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為抓手,扎實推進污染減排,繼續深化石油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切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積極開展生態創建活動,各項工作有了新的進展,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7001.68噸,削減二氧化硫3959.18噸。累計建成清潔文明井場30142個,清潔文明井場建成率達到95.1%。發揮監測職能,為環境監管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全年共報出監測數據9395個,各類監測報告379份(本);預報、日報城區空氣質量357天,上報數據6744組,其中二級(良)以上天數為313天,較上年增加11天。完成了市污水處理廠二期改造,第二垃圾場建設加快,各縣垃圾場、污水廠建設全面鋪開,安塞、志丹、吳起3縣建成投運。建成了吳起采油廠、長慶采油三廠等8個石油廢水聯合站和延煉動力鍋爐脫硫回收工程,關閉了子長熱電廠。
十三、市政建設
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叭絻珊印敝卫磉M展順利,搬遷寶塔山、鳳凰山居民500多戶,完成了“三山”綠化、河堤加固、棉土溝滑坡治理,建成了鳳凰山公園,市區水景工程開工建設。延大新校區、方塔新區、黃蒿洼新區、南寨砭小區、城東新區建設加快。建成西環線、西過境、長青路,裕豐橋、杜甫川橋,西溝、南門坡過街天橋,完成中心街、南關街人行道改造和火車站廣場二期工程,中心街舊城改造、西北川公園等項目加快進行。全年共清運和處理生活垃圾13.86萬噸,垃圾清運率達到98%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垃圾袋裝化收集率76%,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40%。處理污水1442萬噸,污泥外運10294立方米,削減COD3280噸,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污水處理綜合合格率達97%以上。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路段、廣場、游園栽植大規格苗木18000多株,形成了很好的綠化景觀和生態效益;實施綠地加密增蔭工程,完成了市區28條街路、39個花壇的補植任務,累計栽植13個品種77.6萬株喬灌木;加快公共綠地建設步伐,建成棗園路高架橋下綠地、高坡橋頭游園等6塊公共綠地,城市綠量大幅提升,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4.57%、36.03%和9.53平方米。全年完成供水1499.7萬噸,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2%;推廣安裝節水器具556套;銷售天然氣4919萬方,銷售液化氣5781噸;新增供熱面積50萬平方米(含紅化三期),總供熱面積達到328萬平方米,城區燃氣普及率達到93%。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起到關鍵性作用。得益于全市公務員第二次津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兌現以及離退休人員保障金提高等因素,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增長24.4%。從收入構成要素看,工資性收入占比高達71.6%。得益于蘋果產銷兩旺,且市場價格遠遠好于上年等因素,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58元,增長19.9%。從收入構成要素看,經營性收入占比高達55.6%。
|
實際數 |
增長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5217 |
24.4 |
其中:工資性收入 |
10897 |
22.4 |
家庭經營性收入 |
1640 |
15.9 |
財產性收入 |
306 |
6.6 |
轉移性收入 |
3222 |
44.0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
4258 |
19.9 |
其中:工資性收入 |
1141 |
25.8 |
家庭經營性收入 |
2367 |
19.6 |
財產性收入 |
179 |
-12.7 |
轉移性收入 |
571 |
24.1 |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實施,實現應保盡保。2009年全市城鎮參加失業保險職工17.49萬人,增長1.3%;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14.28萬人,增長12.3%;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達51.9萬人(其中:職工22.27萬人,居民29.62萬人),增長1.6倍;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18萬人,增長36.5%;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3.01萬人,增長27.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規范運行。有143.08萬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創歷史新高,達到93.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由80元提高到100元,實現醫保全覆蓋。年末全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40個,床位6244張,增加5289張。2009年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城鄉居民為22.03萬人,其中城市7.23萬人,農村14.8萬人,分別增長8.0%和2.1%。城市低保補助標準由每月180元提高到210元;農村低保由每年785元提高到1196元。8個縣區中心敬老院主體完工,甘泉縣建成投用。
注:1、本資料數據為初步統計或月快報數據。
2、總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為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3、生產總值、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總量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