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市/區公報

2006年咸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6年是我市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年。在全國性的新一輪經濟快速發展周期中,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四個為先”的基本思路,齊心抓發展,攜手促和諧,全市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速度和效益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快速推進,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呈現出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綜 合

  宏觀經濟在高位區間平穩運行,工業主體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84億元,增長12.6%,比上年和計劃均提高了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億元,同比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218億元,同比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68億元,同比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20.3:45.0:34.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7%、57.9%和30.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723元,按當前市場匯率計算,約合1250美元。工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持續走高。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農業持續豐產,工業加快發展,投資高位運行,消費市場活躍,為建設和諧咸陽和西部強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經濟總量看,秦都GDP達到102.9億元,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渭城、興平分別實現95.8億元和51.1億元,居全市前二、三位。從經濟增速看,各縣市區在工業經濟的強力推動下快速發展,彬縣GDP以20.9%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渭城、永壽分別以15.2%和15.1%分列第二、第三位。

  市場物價穩中有升,消費價格平穩回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8%,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9%,同比增長0.9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以“平穩”為主基調,呈先揚后抑逐月回落之勢。全年食品類價格指數為103.3%,整體走勢先抑后揚,穩中有升。居住類價格水平因建筑材料及上游能源材料漲價較上年上漲7.2%。市區物價受糧食、蔬菜價格回升的影響上升2.1%,農村物價相對穩定,居民消費價格下降1.4%,農資價格由上升期逐步進入穩定期,當年下降0.8%。

  勞動就業穩中有增。2006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6.59萬人,其中在崗職工36.03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897元。全市城鎮新增就業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0.7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6%,低于4%的控制目標。全市勞動力轉移就業98.7萬人次,勞務輸出79.8萬人。我市先后打造了紡織女工、電子青工、果業農工、足療技工和土織布工等勞務輸出知名品牌,使我市外出務工人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提高。我市的務工人員還輸送到美國、日本、約旦、蘇丹等國家和地區,境外務工人員達到2500多人,年創經濟收入過億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一產比重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經濟運行質量不高;銀行存貸差進一步加大,金融資本未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低于同期經濟增速;工業七大支柱長短不齊,電子工業低位運行;經濟增長對地方財政和就業拉動作用有限。

  二、農 業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農村生產經營環境日漸好轉,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5.2億元,同比增長7.2%。 “糧果牧菜” 四大主導產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種植業喜獲豐收。糧食播種面積4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3%,全年糧食總產209萬噸,比上年增長4.9%,高于1993年的201.6萬噸和2004年的200.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糧食生產連續3年豐收,質量和總產同步提高,為穩定市場、穩定物價發揮了重要作用。油料播種面積2.5萬公頃,減少2.7%,總產量3.5萬噸,減少22.9%。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市按照“糧食做專、果業做優、畜牧做大、蔬菜做強”的總體思路,狠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和農科技推廣,果畜菜三大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市完成果樹大改形54萬畝,強拉枝110.3萬畝,巧施肥171.1萬畝,完成果實套袋150.1億只,其中蘋果127.2億只。全市水果總產313萬噸,增長20.6%,其中蘋果266萬噸,比去年增產48萬噸,優質果率達68%,比去年增加3個百分點。新建果園16.5萬畝,其中新栽蘋果13.97萬畝。蔬菜總產達到260萬噸,增長7.1%,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57個,基地面積 12.9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個。全市肉類總產量16.7萬噸,比上年增長9.4%;奶類產量43萬噸,增長6.4%;禽蛋產量8.8萬噸,增長7.9%。年末大牲畜存欄52.3萬頭,比上年末增長7.6%;其中奶牛存欄15.8萬頭,增長10.3%,生豬存欄155.9萬頭,增長7.5%;羊存欄85萬只,增長7.7%。

  林業重點工程實施進展順利。全市共有286萬人次參與義務植樹1184萬株,公益造林1萬畝。全年飛播造林9.6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育苗2.2萬畝;完成退耕地造林1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1.5萬畝;撫育管護39.3萬畝。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使我市林業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三、工業和建筑業

  能化工業引領規模工業全面增長。在石化、煤炭、食品、建材等優勢資源工業的強力拉動下,我市工業增速進一步加快。全市規模工業完成總產值452億元,增長26.6%。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同比增長21.6%。一是工業七大支柱全面增長。七大支柱實現產值441.6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8%。能化、食品、建材三大支柱迅猛發展,分別實現產值197億元、57.3億元、15.6億元,同比增長41.3%、39.3%和31.4%,增速位居前三。電子工業完成產值76.2億元,增長1.7%。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51.2億元、紡織服裝工業完成產值25億元、醫藥制造業完成產值19.3億元,分別增長20.8%、13.5%、和21.5%。二是縣屬工業高速增長。駐咸部省屬工業完成產值257.4億元,增長25.3%,市縣區屬工業完成產值190.8億元,增長28.7,其中縣屬工業完成產值142.5億元,增速高達40%,有力的推動了縣域經濟乃至全市經濟的較快發展。三是電子工業扭虧為盈,帶動工業效益明顯好轉。全市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5,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6億元,增長93.4%。尤其是電子工業扭虧為盈,由上年虧損3.9億元到當年實現利潤1.5億元,工業整體經濟效益趨好。四是60種主要產品產量有七成增長,其中果汁飲料、原油加工量、原煤、水泥等都有較高的增幅。

  建筑業加快發展。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34.7億元,比上年增長29.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37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34.2萬平方米。實現商品房屋銷售面積66.3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高位運行,投資結構明顯改觀。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推動下,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9.3億元,同比增長27.6%。一是第二產業投資高速增長。二產投資總量達134.2億元,增長50.1%,總量和增速均居三次產業之首,加快了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二是地方投資優勢明顯。2006年地方投資220.2億元,增速37.8%,比上年加快9個百分點,已占到全市投資總額近九成; 三是投資主體多元化已經形成。在全市投資保持高增長的同時,民間資本更加活躍,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目前已接近80%。我市投資的高增長有力的推動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投資拉動成為近年我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

  五、交通和郵電

  交通事業為新咸陽建設鋪就硬軌。全市公路建設投資28.5億元,重點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銀武高速全線掀起施工高潮,路基、涵洞工程完成總量的85%,泥河溝大橋、官牌特大橋、火石咀高架橋等一批控制性工程提前貫通。機場新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咸陽橋改建工程提前建成通車,關中環線咸陽段、陽光大道、灃河橋、楊臨路武功段等一批重點項目基本建成。全市共建成通村公路2418公里,完成投資5.6億元,使1316個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同時,新打通村公路“底子”780公里,為進一步加快建設奠定了基礎。保暢和治超工作取得新進展,合理引導車輛分流通行,確保了干線大通道的暢通。強化治超工作,境內超限超載率下降至4.1%,實現了強化治超第一階段的目標。公路養護水平明顯提高。投資1.5億元,完成了專項路面大修工程和5條干線大中修工程。投資9800萬元,開工建設了11個縣鄉公路改建項目,新改建縣鄉公路140公里,全市路網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全市干線公路好路率達到87.6%,農村公路達到79.3%。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全市公路客運量4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6%,旅客周轉量29.4億人公里,增長6.1%;貨運量2784萬噸,增長6%,貨物周轉量31億噸公里,增長5.4%。

  郵電通信業健康發展。全市郵電業務總量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2億元,增長25.8%,電信業務總收入12億元,增長11.3%。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84萬戶,其中鄉村電話33.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46.4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9.6萬戶。

  六、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連鎖經營迅速擴張。隨著我市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觀,消費品市場異?;钴S。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6億元,同比增長13.7%。一是城市消費增速略快于農村。分區域看,市、縣、縣以下零售額分別為68.1、44.7、4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14.3%和12.4%。二是餐飲業表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隨著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餐飲環境的改善,居民在外就餐的機會明顯增多,全市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2.1億元,增長15.1%。三是連鎖經營迅猛發展。近年現代連鎖經營迅速擴張,國內、國際知名連鎖經營企業紛紛登陸咸陽,網點增多,銷售快速增長,市場份額日益提高。全市限額以上連鎖企業實現零售額10.4億元,同比增長達85%,市場份額已升至6.8%,連鎖經營規模擴張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七、對外經濟和外事旅游

  外貿進出口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近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首次超過2億美元大關,達到2.4億美元,增長32.4%;進口0.6億美元,下降27.5%。實現貿易順差1.8億美元。與我市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到70多個。全市進出口企業新增加30戶,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已發展到120戶,出口過千萬美元的企業達到6戶,形成國有、外商投資、民營、集體企業多路并舉的新格局。加快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爭取省上309.8萬元資金,扶持和引導企業加大新品開發力度,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市產品已出口到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電子產品、紡織品、農副產品為龍頭的三大支柱出口產業已經形成,分別占出口總額的 57.6 %、26 %和 13.5 %。

  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招商引資促進了全市經濟的跨越,也為我市實現關中地區率先發展,建設和諧咸陽打造了良好的基礎。我市采取主動出擊、以商招商、優化環境等措施,共引進合同項目643個,合同引進資金38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額132億元(含續建項目43億元)。其中農業類項目38個,合同引進資金7.6億元,完成投資額2.3億元;工業類項目309個,合同引進資金281億元,完成投資額53億元;服務業及基礎設施類建設項目296個,合同引進資金92億元,完成投資額26億元。從項目投資規???,引進資金在10億元以上的項目9個,都在進行各項前期工作;引進資金在1億元至10億元的項目48個,25個開工建設;引進資金在50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83個,7個建成,53個開工建設。招商引資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7%,拉動全市GDP增長0.7個百分點,僅果、奶、糧三項可增收30多億元。招商引資促進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為縣域經濟注入了活力,成為縣級財政的重要來源。

  利用外資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先后組織160余戶企業、150個項目參加“西洽會”、“廈洽會”等14個專項貿易洽談活動,洽談簽約金額13億美元。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7戶,總投資2億美元,同比增長243 %,合同利用外資 0.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完成0.3億美元,同比增長3.9%。截止2006年底,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50戶,總投資近20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 8.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5.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對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貢獻日益增強,上繳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22%~24%,吸收就業人數已達1.7萬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相繼成為我市的納稅大戶和出口大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穩步推進。我市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分別在博次瓦納、巴布亞新幾內亞、蘇丹等非洲國家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東南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包工程、外派勞務。積極尋找商機,拓展渠道,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子。全市外派勞務人員655人;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1114萬美元,同比增長26%,成為擴大再就業的一條有效途徑。國際無償援助項目進展順利,中/澳咸陽農村衛生綜合項目、中/意秦都職業培訓中心等5個援助項目,共計獲得援助資金1367萬美元,受益群眾超過百萬,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旅游業發展速度加快,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市旅游業項目建設力度加大,鄉村旅游遍地開花,養生休閑旅游漸成氣候,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優秀旅游城市形象更加鮮明。全市有各類賓館、招待所122家,其中星級以上賓館26家。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75.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9億元,為全面建設小康咸陽、和諧咸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全市通過采取政府投入、強力招商、八方借力、優化服務等多種措施,使一批重點旅游項目建成開業和落戶咸陽。政府投資1億多元、建筑面積7800多平方米的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于當年三月底正式建成開放,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漢文化旅游核心景區,每天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參觀游覽。投資3000多萬元的咸陽中地溫泉水療中心率先建成開放,打開了我市地熱旅游資源開發的嶄新局面。投資5.6億元的港中旅關中溫泉度假城和五星級酒店項目即將開工建設,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地熱開發利用項目。陜西國際溫泉旅游度假會議中心項目正在積極規劃之中。積極實施以旅助農工程,全力推動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全年發展農家樂接待戶超過200家,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3.4萬人次,旅游收入2129.6萬元,成為我市旅游業發展新亮點。咸陽博物館、漢陽陵博物苑、唐家民居等14個單位積極申報創建A級景區,已有的8個A級景區全部參加文明風景旅游區創建活動。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各項支出大幅上升。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35.1億元,增長14.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6億元,增長16.7%。全市地方財政支出42.8億元,增長36%。其中文教科學事業費13.5億元、農林水氣支出3.3億元、城市維護費2.5億元,比上年增幅提高17~25個百分點。

  金融運行平穩,現金呈投放態勢。全市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544.2億元,比年初增加73億元。其中:儲蓄存款393.4億元, 比年初增加36.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0.8億元,比年初增加24.9億元?,F金繼續呈現投放態勢,累計投放43.9億元。

  保險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全市保費總收入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5億元,增長26.7%,占總保費收入19.4%;人身險保費收入10.3億元,增長8.8%,占總保費收入80.6%。全年支付各類賠(給)付款1.8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1.2億元,人身險賠(給)付0.6億元。截至2006年底,全市主體公司已發展到16家,其中財產險公司11家,壽險公司5家。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率先發展。全市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投資6646.5萬元,改造薄弱學校103所,建成寄宿制學校51所,撤并農村中小學229所。完成高中標準化建設項目30個,其中列入市級重點項目工程19個,規劃總建設規模近1.1億元,加上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和市實驗中學新校區建設資金,基本完成1.8億元的總投資目標。年末有高等學校14所,普通中學342所,職業中學36所,小學2313所;有專任教師5.62萬人,其中高等學校0.49萬人,普通中學2.26萬人,職業中學0.16萬人,小學2.71萬人;在校學生109.73萬人,其中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在校學生依次為9.39萬人、46.24萬人、5萬人、49.1萬人。認真落實各項義務教育經費措施,投資1.9億元,全面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師隊伍結構和素質趨于優化,培訓教師2.67萬人次;創建省級教育強鄉鎮7個、市級教育強鄉鎮 10 個。認真組織實施“兩免一補”政策,春秋兩季全市免除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雜費1.59億元,補助公用經費0.13億元,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科書費0.21億元,補助農村和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費0.18億元,受益學生155.6萬人次。對全市農村高中貧困學生實行就餐補助84萬元,受益學生7000人次;規定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全部免收借讀費,基本解決了進城經商、務工農民子女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全市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9.5%以上,初中入學率達到了98%以上,殘疾兒童入學率提高到了9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升學率達到86.3%以上。全年共創建省級標準化高中5所,創建市級德育學校21所、德育基地300多個;創建依法治校示范學校29所、市級藝術特色學校14所、農村市級示范幼兒園21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示范校107所、綠色文明示范校27所、健康教育示范校20所。全市建成縣級職教中心11所,省級重點職業中學8所。全市二年制以上學歷教育畢業生6285人,當年就業6230人,就業率99.1%。創建省級示范鄉鎮農技校7所。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38.6萬人次,掃除青壯年文盲5500人。全市共完成中小學教師培訓10大類26701人次,完成校長培訓393人。

  科技創新力度加大。全市共申報市級科技項目320多項,國家、省級科技項目近百項,共有60多項列入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組織100多項科技成果參加科學技術獎評審,其中7項獲得省級獎勵,43項獲得市級獎勵。全市專利申請量超過500件,居全省第二。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不斷繁榮,文藝創作成果豐碩。2006年咸陽文化藝術展演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獨具特色、成效顯著。央視《同一首歌》兩進咸陽,成功舉辦了“走進旬邑、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同一首歌》大型演唱會;快板劇《一路陽光一路歌》榮獲中央文明委金獎,電視劇《大秦帝國》順利開拍。

  廣播電視事業日益繁榮。全市擁有廣播電視臺12座,當年新增廣播節目1套,累計廣播節目11套,電視節目14套,有線電視用戶已達到30萬戶。新建廣播電視傳輸光纜5315公里,傳輸干線總長達9425公里。廣播覆蓋率達98.9%,電視覆蓋率達98.9%。為38個自然村安裝了廣播電視村村通,累計有119個自然村已安裝廣播電視村村通,解決了盲村收看問題。市電視臺發射塔北移重建后增高106米,提高了本市電視節目覆蓋面。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5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5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4個。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1.5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0.8萬人,注冊護士0.5萬人。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市5個試點縣參合農民104萬人,參合率85.9%,共籌集合作醫療資金4644萬元,補助參合農民19.5萬人次,補助資金3189萬元,人均補助673元,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年無償獻血2.3萬人次,已采血823萬毫升,成份輸血800萬毫升,占臨床用血的99%,無償獻血率達到100%。

  體育事業全面發展。我市體育健兒在各類大賽中成績斐然。4月份在國際射聯世界杯飛碟賽清遠站的比賽中,我市射箭運動員史紅艷以總分97中的成績奪冠,并打破該項目世界記錄。8月份在山東舉行的全國重點體校射箭錦標賽上,我市射箭運動員李聯龍一人獨獲男子雙輪全能、男子50米雙輪、男子30米雙輪三個項目的冠軍。在省十三屆運動會上,我市代表團奪得78枚金牌、47枚銀牌、72枚銅牌。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運動。全市各級組織的群眾競賽和健身活動達兩千多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市民人數超過159萬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低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4萬人,同上年基本持平。人口出生率為8.52‰,死亡率為4.93‰,自然增長率為3.59‰。

  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2元,同比增長7.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72元,同比增長9%,連續三年高于城市居民增長速度。從消費特點看,發展和享受型及服務類消費如教育、通信、旅游、醫療保健、居住等比重繼續上升,而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的商品類消費如食品等比重有所下降,這一升一降表明了我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養老保險參保 26.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9.9萬人,醫療保險參保3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0萬人,生育保險參保11萬人。為12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0億元,為2.3萬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0.7億元,為醫療保險參保人員支付醫療費1.9億元,為工傷職工支付待遇226萬元,為生育女工支付待遇201萬元,各項社會保險的保障作用充分顯現。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發放救濟款1.2億元,救災糧878 萬斤,棉被9860床,棉衣褲3790套,捐贈衣物3.4萬件,重建倒塌房屋2446間,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共接收捐款86.7萬元,衣物6.7萬件。捐贈款物已全部發放到了困難群眾手中。全市城市低保對象達到3.6萬戶,8.9萬人,做到了應保盡保。對全市1.2萬分類施保對象,每人每月增發了20元的補助金。全年共發放低保金6480萬元。農村低保工作進展順利,共為5萬名農村低保戶發放低保金1066萬元。共救助各類患病農村困難群眾3.6萬余人,支出醫療費680萬元。救助城市患病困難群眾2066人,支出城市醫療救助金130余萬元。我市第六次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省級雙擁模范城,武功、涇陽、三原、旬邑、禮泉5縣被命名為雙擁模范縣,還有7個雙擁先進單位和7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全市各類優撫資金總額達到7093萬元。共向5018 戶義務兵家屬兌付優待金1027萬元,戶均1425元。全市共接收退伍軍人3086人,其中轉業士官136名,需安置的1099人。目前市直已安置485人。采取“一村一策”措施按期完成了第六次村委會換屆選舉收尾工作,全市共有2790個村完成換屆選舉,占村委會總數的99.3%。全面完成合村并村工作,全市共減少村委會877個,占原村委會數的30%。全年共接待求助人員3500 人次,按政策實施救助2600人次。全年福彩銷售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4億元,為我市籌集福彩公益金1055萬元。用省市33萬元福彩公益金(其中市級21萬元)資助114名貧困大學生入學,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

  十二、土地、環境與城市建設

  耕地面積繼續減少。我市全年建設占用耕地673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3599公頃,其中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481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164公頃。全年凈減少耕地10435公頃。

  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投資1.9億元的市東郊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日處理污水10萬噸,當年10月投入商業運行,年可減少COD排放量5千噸。總投資0.12億元的東郊污水處理廠中水工程,日處理中水3萬噸,已完成投資700萬元??偼顿Y1.2億元的市西郊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8萬噸,預計2007年10月底前建成投運。禮泉縣投資2800萬元建成了全省首家縣級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3萬噸。興平、乾縣、三原污水處理廠正在加緊建設或進行前期工作。累計治理尾氣不合格車輛7千多輛,建成天然氣汽車加氣站4座,完成雙燃料車改造1130輛。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天數達到300天。造紙、果汁、印染行業結構性污染整治成效顯著,“七河一渠”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市新建沼氣池1.7萬口,累計3.1萬口,建成秸稈氣化站10個。

  扎實推進“雙創”工作。市委、市政府按照“讓咸陽天天有變化,使百姓人人都受益”的總體要求,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把“雙創”工作作為切入點,以構建和諧咸陽為目標,全面推動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累計投資30多億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城市道路、橋梁60多條;改建道路80多條;疏通下水管道1.2萬米;清淘下水井和排水管道8000多米。狠抓城市公廁改造建設,同時對沿街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廁所進行規范管理后,向群眾開放。市區現有公廁299座,其中二類以上公廁達20%以上。共改造、新建市場38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超前決策,加大投入,建設污水、垃圾和糞便處理場,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8.4%,糞便處理率達到70%以上。采取市場運作方式,建成7座垃圾中轉站,在市區和城中村配置密閉垃圾收集點150多個,新增果皮箱3000多個,購置了垃圾壓縮車、機械化清掃車和多功能灑水車。實施渭河、灃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建設引石過渭供水工程,“咸陽湖”形成水面1860畝,改善了城區人居環境,成為渭河上游的一顆明珠。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50多項綠化和80條道路的亮化工程,實施拆墻透綠和排污渠綠化覆蓋,使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達545公頃。咸陽市創建省級衛生城市,順利通過了專家組檢查驗收。國家“創模”28項考核指標25項已經達標或基本達標。

  注:1、本公報部分指標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GDP)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年末人口數為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

   200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糧食 萬噸 209.2 5.1#夏糧 萬噸 107.5 3.1秋糧萬噸 101.6 7.3油料 萬噸 3.5 -22.9煙葉 萬噸 0.7 ——蔬菜 萬噸 259.67.1水果 萬噸 312.7 17.8肉類 萬噸 16.7 9.4#豬肉 萬噸 12.7 11.2奶類 萬噸43 6.4#牛奶 萬噸 36.6 9.7禽蛋 萬噸 8.8 7.9大牲畜年末存欄 萬頭 52.37.6  豬年末存欄 萬頭 155.9 7.5羊年末存欄 萬只 85 7.7  

   2006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原煤 萬噸 1188.5 40.2發電量億千瓦小時 73.8 -4.9布 萬米 26927 1.6紗 萬噸 4.6 1.0軟飲料 萬噸 47.2
81.8 合成氨 萬噸21.6 13.9化學肥料 萬噸 3.27 24.5水泥及熟料 萬噸 319
17.2 中成藥 噸2663 14.9原油加工量 萬噸 291.1 45.3彩色顯像管 萬只 1534
17.3 小麥粉 萬噸15.7 23.3
  
  2006年全市新增主要生產能力

  指標 單位 絕對數原煤開采 萬噸/年 480輸電線路總長(11萬伏及以上) 公里 53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年   560 水泥 萬噸/年 90棉紡錠 萬錠 5.02化學原料藥 噸/年 175中成藥 噸/年 6540白酒萬噸/年8  新改建公路 公里 690高等院校:學生席位 萬個 1.21     建筑面積 萬㎡5.6醫院病床 張 241城市自來水供水能力 萬噸/日 2.8城市道路擴建長度 公里 146城市道路擴建面積 萬㎡138.6  城市排水管道鋪設長度 公里 2.8移動通信基站設備 個/年 61

  2006年各類價格指數(以上年價格為100)
  指標名稱            實際數
  全市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100.9
  #市區            99.8
  農村            101.6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99.8

  1、食品類      103.3

   #糧食            102.7

   肉禽及其制品      95.6

   蛋類            97.8

   油脂           101.8

   菜           113.3

  2、煙酒及用品      101.2

  3、衣著           100.2

  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99.3

  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99.8

  6、交通和通訊 101.3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88.0

  8、居住 106.1全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99.2

  1、小農具      98.9

  2、飼料            95.8

  3、產品畜      65.4

  4、半機械化農具      104.1

  5、機械化農具      104.8

  6、化學肥料      96.9

  7、農藥及農藥械     105.6

  8、農用機油     122.6

  9、其他農業生產資料    106.2

  10、農業生產服務     101.0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