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統計信息>統計公報 > 市/區公報

2004年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4年,西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執行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牢固樹立“四化” 理念,國民經濟在平穩、健康、快速的軌道上運行,并呈現出總量與結構、速度與效益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全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發展目標,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

  一、綜合經濟

  經濟總量:全市經濟在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一直保持在平穩、健康、快速的軌道上運行。初步測算,2004年西安市生產總值(GDP)1095.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增長速度連續五年保持在13%以上,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并步入一個新的增長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05億元,比上年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495.67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540.15億元,增長12.3%。

  三次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有所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下降。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 5.5%,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45.2%,提高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49.3%,下降1.2個百分點。

  財政收支:財政收入較快增長。2004年,全市財政收入164.5億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6.1億元,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1.5%;一般預算收入75.3億元,增長20.0%,其中,增值稅10.0億元,增長15.4%;營業稅28.7億元,增長24.1%;企業所得稅4.1億元,增長13.3%;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17.7%。全市地方財政支出89.5億元,增長15.9%。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并不斷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政策性補貼、工交流通部門事業費、企業挖潛改造資金、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和城市維護費等支出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49.4%、45.9%、32.3%、30.5%和29.3%。

  價格水平: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3%,主要消費品價格呈“四升四降”局面。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7%,拉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0個百分點;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2.1%,衣著類價格上漲4.1%,居住類價格上漲5.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0.4%,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下降2.8%,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4.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0.9%。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始終居高。全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累計上漲10.4%,增幅比上年高5.1個百分點。其中黑色金屬材料類上漲17.4%,同比高10.0個百分點;燃料動力類上漲9.4%,同比高3.7個百分點;農副產品類上漲12.7%,同比低1.0個百分點。

工業品出廠價格小幅上漲。全年工業品價格累計上漲2.7%,比上年高1.2個百分點。輕工業品價格漲幅高于重工業品價格漲幅,分別為3.4%和1.9%;生產資料價格漲幅略高于生活資料價格漲幅,分別為2.7%和2.5%。

  投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在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但增長速度較上年有所放緩,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明顯。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0.4億元,比上年增長34.0%。其中,基本建設投資311.9億元,增長36.7%;房地產投資163.4億元,增長30.9 %;更新改造投資94.8億元,增長32.7%;其他投資35.6億元,增長66.9%。

  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非公有制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較快。全年非公有制投資比上年增長40.6%,比國有經濟高14.7個百分點,投資總量達268.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39.9%提高到41.9%;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20.3億元,增長53.8%。一大批道路、橋梁、排水、綠化和環境治理工程相繼投入使用,城市基礎設施的載體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重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4年,我市確定的120項在建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24.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0%。截止到2004年底,已有34個項目交付使用。

  二、主要產業

  農林牧漁業:2004年,西安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農業經濟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著力點,繼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加快都市型、城郊型和生態型農業的建設步伐,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局面。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其中農業產值66.7億元,增長12.3%;林業產值1.3億元,增長24.1%;牧業產值31.4億元,增長0.2%;漁業產值0.7億元,下降3.8%。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現。糧食生產出現恢復性增長。在糧食直補和農業稅減免等政策促動下,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加之氣候條件適宜,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在播種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扭轉了自1999年以來總產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5.8萬噸,比上年增長11.0%。蔬菜、水果產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蔬菜種植面積77.6萬畝,比上年增長11.7%,總產181.0萬噸,增長6.7%;水果實有面積53.4萬畝,增長2.0%,總產46.3萬噸,增長20.5%。畜牧業向產業化、規?;?、專業化邁進。年末豬存欄136.7萬頭,下降2.2%;牛存欄30.2萬頭,增長6.0%;羊存欄55.1萬只,增長7.3%;家禽存欄1351.8萬只,下降18.1%。全年肉類產量17.2萬噸,增長3.4%;牛奶產量29.0萬噸,增長18.0%;禽蛋產量11.8萬噸,下降8.7%;水產品1.0萬噸,下降2.5%。

  農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195.8       11.0
  棉花         萬噸       0.4        28.5
  油料         萬噸       1.1        1.2
  蔬菜         萬噸       181.0       6.7
  水果         萬噸       46.3       20.5
  肉類         萬噸       17.2       3.4
  #豬肉       萬噸       12.6       3.0
  奶類         萬噸       38.4       14.3
  #牛奶       萬噸       29.0       18.0
  禽蛋         萬噸       11.8       -8.7
  水產品       萬噸       1.0        -2.5
  肉豬出欄頭數     萬頭       164.8       3.3
  大牲畜年末存欄數   萬頭       30.4       5.9
  豬年末存欄數     萬頭       136.7       -2.2
  羊年末存欄數     萬只       55.1       7.3
  家禽年末存欄數   萬只       1351.8       -18.1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14.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0%;有效灌溉面積203.4千公頃,下降0.7%;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純量計算)21.1萬噸,增長5.0%;農村用電量11.7億千瓦小時,增長1.2%。

  工業: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勢頭。2004年,我市全面實施工業振興計劃,加快兩個開發區“二次創業”步伐,全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工業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全市工業增加值3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實現工業總產值1264.1億元,增長18.1%,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789.2億元,增長22.9%。

  工業結構繼續優化。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和股份制工業企業增勢強勁。全年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2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股份制企業工業總產值425.5億元,增長28.6%;股份合作企業工業總產值6.75億元,增長12.6%;集體企業工業總產值24.4億元,下降4.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4.9億元,增長6.1%。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骨干地位增強。全年大中型企業工業總產值623.3億元,同比增長22.8%,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7.1%提高到79.0%。重工業生產增長明顯快于輕工業。全年規模以上重工業總產值584.2億元,增長28.6%;輕工業總產值205.0億元,增長9.0%。中央屬企業高速增長。全年中央企業工業總產值269.0億元,比上年增長35.7%;省屬企業工業總產值151.8億元,增長17.9%;市屬企業工業總產值368.4億元,增長16.9%。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6.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801.8億元,增長23.6%;利稅總額66.7億元,其中利潤總額34.5億元,增長9.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0.5,比上年提高5.6個點。

  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371456       82.5
  方便主食品     噸       45753       -34.2
  乳制品       噸       167059       65.4
  飲料酒       千升       267387       9.9
  #啤酒     千升       266485       9.9
  紗         噸       72110       -1.2
  機制紙       噸       188286       34.8
  縫紉機       萬架       49         -12.7
  合成洗滌劑     萬噸       10         28.0
  中成藥       噸       1133        5.6
  水泥       萬噸       124         -10.4
  粗鋼        噸       18070       -4.5
  工業鍋爐     蒸發量噸      1350        14.7
  汽車        輛       46048       10.6
  交流電動機    萬千瓦       400         44.9
  變壓器     萬千伏安      3103        51.8
  電力電纜     公里       701         -13.1
  通訊電纜     公里       10432       -15.9
  彩色顯象管     萬只       729         9.4
  電工儀器儀表    臺       8448        -16.6

  建筑業: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建筑業總產值227.9億元,增長34.3%;施工面積1410.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84.6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4.7%和29.9%。建筑企業效益有所提高,按施工產值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13.3萬元/人,增長17.0%。施工工程竣工率41.1%。

  運輸郵電業:全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94.0億元,增長18.0%,高于第三產業增幅5.7個百分點。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貨運量快速增長。年末擁有民用車輛51.3萬輛,比上年增長0.8%,其中汽車27.6萬輛,增長14.0%。全年完成客運量10584萬人次,增長18.1%;旅客周轉量302.5億人公里,增長27.4%;完成貨運量11004.6萬噸,增長23.6%;貨物周轉量589.7億噸公里,增長18.0%。

  郵電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郵電業務收入5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全年發送函件11459.1萬件,特快專遞183.6萬件,報刊1.1億份。年末郵政儲蓄余額98.0億元,比上年增長32.7%。電子通信各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年末市話和農話交換機總容量373.6萬門,比上年增長20.3%;市話和農話用戶261.9萬戶,其中住宅電話126.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15.4萬戶,增長35.8%;年末電信局計算機互聯網用戶82.4萬戶,以ADSL為代表的寬帶網用戶22.2萬戶。

  批發零售餐飲業: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2004年,在價格上漲、居民消費意愿增強以及各種促銷活動共同作用下,消費品市場呈現穩中趨活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年批發零售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29.9億元,增長10.2%。從注冊類型看,非公有制經濟零售額增長加快。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零售額404.1億元,增長18.1%,增幅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從城鄉市場看,受農民收入增加的影響,農村市場銷售增幅有所提高。全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56.3億元,增長15.4%;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0.2億元,增長12.3%。從行業看,餐飲業零售額增長加快。全年餐飲業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7.2%,比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2.1個百分點。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批發業267.4億元,零售業92.7億元,分別增長18.3%和12.5%。

  金融保險業:金融運行基本平穩。全年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41.6億元,比上年增長7.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061.7億元,比年初增長14.9%;各項貸款余額2052.3億元,增長9.6%。存款中,企業存款余額1160.0億元,增長11.4%。貸款中,短期貸款950.5億元,增長5.6%;中長期貸款776.6億元,增長20.0%。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5953.3億元,增長21.3%;現金支出5681.3億元,增長21.1%;全年現金凈回籠272億元。

  保險市場平穩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14家,比上年增加2家;保險中介機構34家,增加14家。全年保費收入39.9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0億元,增長21.1%;人身險保費收入28.9億元,增長5.9%。全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8.1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財產險、人壽險分別為5.2億元和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和11.6%。

  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1662.1億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股票成交額961.8億元,增長32.2%;國債成交額61.8億元,下降44.9%;基金成交額11.0億元,增長10.7%。2004年新增設證券營業部1家,年末達到53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融資4.2億元。

  房地產業:全年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全年房地產開發量1497萬平方米,增長11.4%;商品房竣工面積210.8萬平方米,下降37.9%。

  商品房市場需求活躍。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09.4萬平方米,增長9.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88.6萬平方米,增長12.0%。全年商品房銷售額55.0億元,增長15.1%;其中住宅銷售額45.1億元,增長19.6%。商品房價格有所上升。全年商品房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2624元,比上年提高119元;其中,住宅平均售價2394元,提高152元。

旅游業:全年共接待旅游、參觀、訪問及從事其他活動的海外游客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3%;接待國內旅游者2084萬人次,首次突破兩千萬人次,增長29.1%。旅游總收入154.4億元,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1%和1.3倍。全市擁有年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的景區20個;國家4A級景區9個;年末全市星級賓館72家,其中五星級賓館4家,四星級賓館13家。

  三、對外開放

  對外貿易:由于國際經濟和貿易形勢好轉,入世積極效應進一步釋放,以及外貿經營權的全部放開,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進出口總值30.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9%,其中出口20.35億美元,增長45.1%,增幅為近年來最高。全市自營進出口總值9.39億美元,增長42.0%,其中出口6.54億美元,增長42.0%。

  利用外資:利用外資持續增長。2004年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59個,比去年增長20%;合同外資額7.8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2.7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和8%。新批外商投資企業中合資項目50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31%;合作項目17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11%;獨資項目92個,占新批項目總數的58%。

  經濟技術合作: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6207萬美元,完成營業額4208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0.0%和15.0%。年末在外勞務人數2009人,比上年末增長16.2%。

  開發區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二次創業”為動力,經濟發展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3億元,比上年增長46.7%;合同引進外資額2.9億美元,增長6.4%;實際引進外資額1.3億美元,增長41.5%;財政收入8.3億元,增長21.9%。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為重點,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改善投資環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較上年增長80.7%;合同引進外資額2.5億美元;實際引進外資額1.1億美元,增長25.0%;財政收入2.5億元,增長30.1%。曲江新區以“文化立區、旅游興區”為發展思路,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和“經營城市”戰略,各項事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8%;實際利用外資1514萬美元。

  四、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2004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6.9萬人。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53項,投入市級科研經費4851.5萬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列入科技部各類科技計劃和重大專項130項,獲資金支持5540萬元。實施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0項,技術市場交易額5.8億元。全市專利申請量2200件,專利授權量1360件。累計專利申請量18962件,專利授權量10390件。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8家,累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023家。

  教育事業: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成果,擴大了高中教育規模,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辦學水平,促進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2004年,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9.9%和98.8%。全市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在校學生分別為63.8萬人、37.5萬人、19.1萬人、4.6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5.7萬人,畢業生1.4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4.8萬人,畢業生8.5萬人。社會力量辦學蓬勃發展,全市擁有民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36所,民辦普通中小學90所,民辦職業學校30所。

  文化事業: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增強文化企業活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城鄉人民生活。規范文化市場秩序,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廣播、電視、報刊等宣傳媒體圍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重大活動、重點工程,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新聞宣傳。文化出版市場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有文藝表演團體16個,群眾藝術館2個、文化館13個、文化站167個,公共圖書館14個。

  衛生事業:大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衛生改革,深化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工作,加強食品衛生、公共場所及飲用水衛生等專項整頓工作。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85.5%。年末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41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87個;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0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5萬人;衛生機構床位3.3萬張。

  體育事業: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展開。2004年全市已有9個全國體育先進社區,17個省級體育先進社區,8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全年培訓和審定了5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484人。全年各體育協會和體育社團共組織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180項次,參加人數達10萬人次,全民健身廣場增至220個。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成功舉辦了2004年“旅游中國杯”中國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承辦了全國足球丙級聯賽西安賽區的比賽、陜西省第四屆少兒運動會田徑、舉重等四項省級比賽。共有5隊40名運動員參加了全國比賽,有2人奪得全國冠軍,射擊項目有1人超世界紀錄。特別是在第28屆奧運會上,由西安培養的運動員李杰在射擊項目中奪得一枚銀牌,為西安爭得了榮譽。

  五、城市建設與管理

  城市建設:圍繞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態環境,加大了城市道路橋梁、城市排水和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的投資力度。全年城市建設投資82.9億元。太白路、南二環的興慶路、東二環的咸寧路、一環路西門、朝陽門、城墻東南角等6座立交橋相繼投入使用;完成了小寨十字環行天橋等25座天橋的建設任務;高架路一期西段、豐慶路、華清路、丈八東路、丈八北路、太乙路、光華路、太白北路、東站路、永松路南段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和支路建成通車。完成了108條背街小巷的改造任務。 河綜合治理的西蘭公路橋以上至雁長交界16.5公里主體工程完成,實現全線通水運行,為西郊和南郊地區的雨洪水順暢排放提供了可靠保障。完成了西斜三明渠、丈八北路、丈八東路、昆明路等主要排水管渠的改造工程。城南熱電站工程完成規劃定點;城北集中供熱工程實現點火并正式對外供熱;城東供熱工程已開工建設;解和供熱站及南大街供熱站改造工程順利完成。天然氣汽車加氣站工程、太華路加氣站、公交五公司加氣站、長安科技產業園加氣站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完成了二環路、十里鋪、棗園路、丈八東路、丈八北路、西關正街、豐慶路等城市道路的綠化工程。豐慶公園、環城西苑、野生動物園等陸續建成并對外開放。第三污水處理廠、江村溝垃圾填埋廠二期、西安生活廢棄物改善工程等進展順利,自強東路垃圾收集站點建成。

  公用事業:全年新建改建道路105公里,214萬平方米;新增雨水管道55公里,污水管道35公里,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1萬噸/日,新增供水管道20公里,天然氣改造燃煤鍋爐274臺,新增供熱面積25萬平方米。新增公交線路17條,延伸調整15條;新增公交車輛562輛,更新公交車輛498輛。年末市區公交營運線路182條,營運車輛3881.5標臺,線路總長度3707公里;營運出租汽車10463輛。城市管道煤氣家庭用戶4.9萬戶,液化氣用戶24萬戶, 天然氣用戶43.2萬戶,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87%。自來水供水總量29252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0658萬噸;集中供熱面積269萬平方米。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14.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0.8億千瓦時,增長10.9%。

  環境保護與治理: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加強對水環境污染的綜合整治,實施對污染物總量的控制,城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建立各級環境監測站14個,煙塵控制區11個,面積198.7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6個,面積81平方公里。市區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為0.0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為0.0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為0.14毫克/立方米。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好于國家二級標準(優良)的天數達到260天,比2003年增加5天,優良天氣率提高了 1.2個百分點,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雙雙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達標率100%,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六、人口、就業與社會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全市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出生率穩定在較低水平上。2004年人口出生率為1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6.5萬人,非農業人口318.5萬人。

  就業與社會保障: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新增就業7.5萬人,完成年目標任務的103.9%;城鎮登記失業率4.3%;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0萬人;全年勞務輸出35.4萬人。

  社會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6.7萬人、130.5萬人、128.0萬人和38.1萬人,分別比上年凈增1.0萬人、7.1萬人、0.9萬人和38.1萬人。養老保險金社會化發放率100%,失業保險金社會化發放率98%。全市共有17萬人納入低保范圍,其中城鎮15.7萬人,農村1.3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41家,床位0.3萬張,收養各類人員0.2萬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0.1萬處,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74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億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200萬元。

  人民生活:2004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5473元,比上年增長13.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43元,分別增長10.3%和10.8%。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428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77元,分別增長9.1%和26.3%;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城市居民為36.1%,農村居民為35.7%。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32.9億元,比年初增加223.1億元,增長18.4%。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2.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4.7平方米。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地區生產總值為初步核算數;
  2、人口數為市公安局戶籍年報數,自然增長率為市計生委年報數;
  3、地區生產總值、各行業總產值、增加值的絕對數均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僅為中國電信的用戶數,未含其它通訊公司的用戶數。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