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一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一五”基礎測繪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0-08-25 00:00

    目錄

    前言…………………………………………………………4

    一、面臨的形勢………………………………………………4

    (一)“十五”期間基礎測繪進展情況…………………4

    (二)“十五”期間基礎測繪成果應用服務情況………5

    (三)面臨的主要問題…………………………………8

    (四)調研及需求分析…………………………………8

    二、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13

    (一)總體目標…………………………………………13

    (二)指導思想…………………………………………13

    三、主要任務………………………………………………13

    (一)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14

    (二)基礎地理信息獲取和更新………………………14

    (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及網絡分發服務體系建設……16

    (四)重要地理信息統計發布與監測…………………18

   (五)政府輔助決策公共地理信息平臺建設…………20

    (六)新農村建設用圖測繪保障工程…………………21

    (七)市縣基礎測繪……………………………………22

    四、保障措施………………………………………………23

    (一)依法保障基礎測繪財政投入……………………23

    (二)形成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23

    (三)依托基礎測繪設施建設…………………………23

    (四)加強技術創新和隊伍建設………………………23

 

  前言 

  基礎測繪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其服務范圍涉及與空間位置有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是一項與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先行性工作?;A測繪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成果對國民經濟與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服務保障作用。

    為了保障我省“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和到2020年遠景目標的實現,根據《陜西省測繪條例》、《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緊密結合我省發展的空間布局結構和功能分區的總體戰略規劃,本著重點保障、量力而行、區分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編制我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

    市、縣(市、區)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實際情況,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基礎測繪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一、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基礎測繪進展情況。

    “十五”以來,陜西省基礎測繪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省測繪局以初步建立“數字陜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為目標,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特別是利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遙感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測繪技術與服務體系進行了升級和改造,提高了基礎測繪保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笆濉逼陂g,陜西省基礎測繪工作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航空攝影及衛星遙感影像訂購

完成了西安、銅川、韓城、綏德、紅堿淖、吳起、千陽、山陽等攝區10多萬平方公里的航空攝影。完成了全省21萬平方公里的衛星遙感影像訂購。

    2 1∶5萬、1∶1萬基礎地理信息采集

    完成了全省范圍596幅1∶5萬數字柵格地圖、數字高程模型、衛星遙感正射影像、核心矢量地形數據、地名數據、土地覆蓋數據的采集。完成了“九五”期間更新的2400幅1∶1萬地形圖的數字化采集、數字正射影像生產、數字高程模型制作。完成了銅川、韓城、綏德、吳起測區2193幅1∶1萬外業控制、野外調繪、數字線劃圖采集、數字正射影像生產、數字高程模型制作。

    3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

    建成已有數據區域的1∶1萬數字高程模型庫、數字正射影像庫、數字線劃圖數據庫、元數據庫,建成全省范圍的1∶5萬數字柵格地圖庫、數字高程模型庫、衛星遙感正射影像庫、核心矢量地形數據庫、地名數據庫、土地覆蓋數據庫,建成全省范圍的1∶25萬、1∶100萬數字線劃圖庫、數字高程模型庫。

    (二)“十五”期間基礎測繪成果應用服務情況。

    1為經濟建設提供基礎測繪成果

    “十五”期間,省測繪局為省內各種重大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地形圖、基礎地理數據和航空攝影資料等基礎測繪成果。根據陜西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統計報告,5年來先后向社會各界提供地形圖48萬余張、航空攝影像片及航攝底片12萬余片、基礎控制測量成果及測繪檔案資料2340項。服務領域涉及水利、交通、通信、石油、電力、煤炭、林業、地礦、國土、環保、規劃、鐵路、公路、民政、公安等行業和部門,涉及800余個用圖單位。為我省“十五”期間經濟建設和陜北油煤氣田規劃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全省國土資源普查、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規劃、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西安至安康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以及西鄭鐵路新線建設等重點工程提供了大量翔實的基礎測繪成果。其中向全省主要行業提供地形圖資料的分布情況見圖1。2為政府決策提供服務

    “十五”期間,省測繪局加快“數字陜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建設進程,并以此為平臺推進地理信息共享,不斷提高測繪成果的應用和管理水平,積極主動為省政府和有關部門決策,為全省經濟建設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測繪保障。

    省測繪局利用“十五”期間完成的測繪成果和先進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先后開發研(編)制了《陜西省對外招商引資信息系統》、《渭河流域考察專題圖》、《陜西省境內黃河流域衛星影像地形圖》、《陜西省電子地圖》、《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多媒體系統》、《陜西省國民經濟動員信息系統》、《陜北能源基地建設多媒體系統》,《“一線兩帶”區域衛星影像圖》、《沿黃衛星影像圖》,為省委、省政府宏觀調控和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地理信息平臺,起到了輔助決策的作用;測制的黃河壺口瀑布高柏機場規劃用圖、陜北榆神煤化學工業區清水廠址建設用圖等為省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決策,以及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項目的啟動提供了有效的測繪保障和快速的服務。

    3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支持 

    “十五”期間省測繪局還為省內應對突發事件、防災救災等及時提供了專題圖和重要空間地理信息。佛坪縣遭遇特大洪水災害,省測繪局緊急趕制了《佛坪災區衛星影像地圖》和《佛坪災區三維立體圖》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及時準確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非典”肆虐期,配合省、市防治非典辦公室緊急編制了《陜西省行政區劃掛圖》、《西安市行政區劃掛圖》、《疫情物資支持掛圖》,以及《疫情動態監控掛圖》等防治“非典”工作專題圖件共9套,有效地支持了全省防“非典”工作的指揮決策;利用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制作出《渭河下游影像圖》、《防汛區域圖及重點災區掛圖》,及時提供給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省政府有關部門,同時利用GIS技術快速、準確計算出災區水淹面積及滯洪量,為省領導做出科學、正確的抗洪決策以及災后重建提供了及時的測繪保障。

    (三)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目前我省基礎測繪工作仍滯后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相對短缺。1∶1萬基礎地理信息還沒有實現全省覆蓋,陜北一些能源化工基地、陜南秦巴山區綠色產業基地還沒有1∶1萬基礎測繪成果。

    二是基礎地理信息更新不及時。在關中經濟較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速度快,地物變化頻繁,1∶1萬基礎地理信息滯后于經濟發展現狀。

     三是基礎控制網陳舊。我省現有的基礎控制網主要布設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為全省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大地測量技術的迅速發展,現有的基礎控制網的精度及現勢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目前我省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四)調研及需求分析。

    1用戶調研

    為使“十一五”基礎測繪工作與省重點工程項目緊密結合起來,省測繪局以陜測發〔2005〕77號《關于對“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基礎測繪資料需求情況進行調研的函》發文至到相關的廳局、主要用圖單位、十個地市政府,發出調研函36份,收回調研函15份。為了更好地了解我省各部門及單位對基礎測繪成果的需求形式、重點區域,省測繪局對主要19個部門、單位以走訪面談的方式進行深層次的需求調研。通過信函、走訪調研,共對29個單位進行了調研,基本涵蓋了主要用圖部門、單位。經過匯總、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秦嶺、大巴山1∶1萬地形圖需求緊迫。

    從1∶1萬基礎測繪資料情況看,秦嶺、大巴山地區一直屬于陜西省的無圖區,根據調研情況,林業、煤田、地質、國土、環保、地震、水利、公路等部門、單位在“十一五”期間急需該地區的1∶1萬基礎測繪成果,原有的1∶5萬地形圖資料無法滿足更高精度的實際需要。

    (2)陜北缺圖地區基礎測繪資料急需測制。

    由于受經費投入不足的影響,十五期間陜北還有一些地區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沒有采集,這些區域是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研情況,“十一五”期間該地區在公路建設、興修水利、能源開發、林業保護、水土保持、城鄉規劃、勘查設計等方面迫切需要1∶1萬基礎地理信息的保障。

    (3)省級基礎控制網需要更新。

    隨著現代測繪技術的迅速發展,我省現有的大地控制網無論其精度還是成果的現勢性(大部為70年代前成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目前我省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根據調研,煤田、地質、文物、地震、城市規劃等部門提出需要對現有的省級基礎控制網進行更新。

    (4)全省范圍的高分辨率影像需求量大。

    根據調研情況,“十一五”期間資源調查、動態監測、應急指揮、環境保護等方面需要獲取全省高分辨率的航攝、衛星遙感影像資料。高分辨率影像同時也是基礎測繪不可缺少的資料源,是構建全省多尺度影像庫的重要成果。

    (5)需要建立全省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部門、單位對基礎測繪成果的數字化程度的要求逐步提高,紛紛建立信息中心以提高對數字信息的處理能力,“十一五”期間國土、水利、氣象、林業、地質等部門都準備建立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統,迫切需要建立全省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以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資源共享能力。

    2需求分析

    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內容,結合調研情況,“十一五”期間對于基礎測繪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建設。

    加速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舉措?;A測繪提供的成果是地理信息資源的主要來源?!皵底株兾鳌惫こ讨挥袑⒌乩砜臻g信息與社會公共信息、專業信息相互嵌入,才能形成省情信息資源的集成、應用與共享。因此,推進“數字陜西”建設,必須首先加快由基礎測繪成果構建的地理空間數據庫的建設,從而為其提供一個堅實的、統一的空間基礎平臺。利用該平臺,對政府各部門專業信息進行整合及集成,從而克服信息數據生產和管理等方面的條塊分割、相互封鎖、標準不一、重復建設的弊端,促進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2)新農村建設。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實行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小城鎮建設、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還是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都離不開基礎地理信息的支持?;A地理信息真實地表達了耕地的分布情況、地勢的坡度等信息,為精細農業、現代化種養業提供布局支持。同時基礎地理信息是農村規劃的必不可少的依據,可為小城鎮建設等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3)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

    “十一五”期間,我省在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方面將繼續加大投入。在水利設施、交通體系建設方面,基礎測繪信息能夠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水利設施的規劃需要地形、地貌資料的支持,鐵路、公路線路選線及規劃需要以基礎地理信息作為基礎進行設計,機場擴建、重點工程建設的前期可行性研究也需要現勢性好、準確度高的地理信息作為支撐。

    (4)區域經濟結構布局。

    “十一五”期間我省要加快建設四大基地,合理規劃主體功能區。為此,迫切需要解決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陜南綠色產業基地局部地區沒有1∶1萬基礎測繪成果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提高關中先進制造業基地、渭北果業基地1∶1萬基礎地理信息的現勢性及準確度,為區域發展、結構布局提供及時準確的基礎測繪保障。

    (5)資源調查及生態環境保護。

    實施生態省建設,準確劃定不同功能區域的地理區位,統計分析地理特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覆蓋等的現狀和變化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建設、保護,需要多種類、多時相、多分辨率的基礎測繪成果。林業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水資源調查及環境保護,需要基礎測繪成果作為基礎信息平臺。

    (6)城鎮化建設。

    未來五年,我省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對基礎測繪成果的需求將更加緊迫。在城鎮建設中,基礎測繪成果必不可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建立城鎮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庫,整合社會、經濟和其他信息,可為城鎮的建設、發展、管理提供廣泛的信息支持。 
  
    二、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

    (一)總體目標。

    結合電子政務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完善“數字陜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形成全省地理空間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機制。加快推進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形成基礎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機制,完成10萬平方公里的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和更新任務。完善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及服務體系,提高地理空間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為省“十一五”重大項目和重點區域提供基礎測繪保障。

    (二)指導思想。

    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要加大測繪統一監管力度,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全面提升我國測繪保障服務能力”重要指示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需求為牽引,從滿足全省經濟建設、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等需要出發,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堅持測繪科技創新,以現代高新技術為手段,加強“數字陜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拓寬測繪服務領域,提高保障能力,促進社會信息化進程,積極為全省經濟建設和政府各部門提供測繪保障服務。

    三、主要任務

    根據調研情況,結合陜西省“十一五”重大項目和重點建設區域的測繪保障需求,確定“十一五”期間省基礎測繪主要任務如下:

    (一)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

    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是在國家空間坐標基準框架的基礎上,建立我省集平面、高程于一體的綜合性基礎控制網,主要為省經濟建設提供高精度、三維、多功能的空間定位基準信息。為國防建設、環境預報、沉降監測、城市建設、資源開發、道路建設、水利工程、科學研究等提供基礎性測繪保障。在建立陜西省基礎控制網的基礎上,精化陜西省的大地水準面。

    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需要在全省范圍內布設GPS C級網點,更新全省三等水準高程成果,獲取地心坐標系與參心坐標系精確的轉換參數,建成分布更合理、現勢性更強、精度更好的集平面和高程于一體的綜合性基礎控制網。

    (二)基礎地理信息獲取和更新。

    1航空攝影與遙感影像訂購

    影像信息是記錄區域發展現狀的最直觀的資料,也是基礎測繪重要的資料源。為了構建全省多尺度影像庫,滿足資源調查、動態監測等方面的社會需求,為基礎測繪提供影像資料,需要獲取全省重點區域的高分辨率的航攝、衛星遙感影像資料。主要內容如下:

    在關中地區,安排西安、蒲城、隴縣攝區的航空攝影,基本覆蓋關中先進制造業基地、渭北果業基地區域。

    在陜南地區,安排秦嶺、鎮巴攝區的航空攝影,基本滿足陜南綠色產業基地發展的需要。

    在西安、咸陽等重點城市和地區進行大比例尺彩色航空攝影,或安排購買分辨率為1米左右的衛星遙感影像。

    2 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

    為了滿足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決策指揮、宏觀管理、前期規劃、可行性論證等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需要對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定期更新,以保持基礎地理信息的現勢性、準確性。主要內容如下:

    利用最新影像資料,通過實地調查、標繪,對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進行更新,范圍覆蓋全省區域。主要內容包括外業控制、影像圖制作、外業調繪、更新要素采集、數據編輯與協調。

    3 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和更新

    陜南秦嶺、大巴山地區,一直屬于陜西省1∶1萬基礎測繪成果的無圖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笆晃濉逼陂g,該地區在林業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公路建設、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礦產開發等方面急需1∶1萬基礎地理信息成果。關中地區經濟開發區比較集中,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速度快,地物變化頻繁,已有的基礎測繪資料現勢性無法充分滿足在城市群建設等方面的需求,迫切需要對重點地區和重點要素內容進行快速更新。主要內容如下:

    陜南秦嶺、大巴山主要地區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主要內容包括外業控制、野外調繪、影像圖制作、數字高程模型構建、地物及地貌要素立體采集、數據編輯。主要范圍包括寶雞市的鳳縣、太白,西安市的周至、戶縣,商洛市的鎮安、柞水,漢中市的城固、洋縣、勉縣、鎮巴、留壩、佛坪,安康市的石泉、寧陜。

    關中地區1∶1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主要內容包括外業控制、影像圖制作、野外調繪、更新要素采集、數據編輯與協調。主要范圍包括西安、渭南、咸陽、楊凌、寶雞。

    4城市規劃區1∶5千基礎地理信息采集

    隨著我省城市化和城市信息化進程的加快,1∶1萬比例尺的地形圖已不能滿足地級市以上的城市建設需要。為了滿足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環境監測、市政交通、電力電信、管道敷設等對中等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的需求,需要對全省十個地級城市規劃區測制1∶5千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具體內容如下:

    十個地級城市規劃區1∶5千基礎地理信息外業控制、野外調繪、影像圖制作、數字高程模型構建、地物及地貌要素立體采集、數據編輯。 

  (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及網絡分發服務體系建設。

   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與維護

   隨著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更新與完善,需要對已有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進行更新與完善,對多比例尺、多數據源的數據庫進行系統集成,以保證基礎測繪應急保障能力、基礎平臺作用的正常發揮。主要內容如下:

   利用“十一五”期間采集、更新的基礎地理信息對已建成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進行更新和完善。建立新增數據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庫、數字線劃圖數據庫、元數據庫,并對數據庫進行集成,完善數據庫管理系統。

   2基礎地理信息網絡分發服務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基礎測繪成果的高效管理,進一步推動測繪成果的社會化應用,促進我省信息化的進程,需要進行基礎地理信息網絡分發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基礎地理信息網絡分發服務體系,可以實現省基礎測繪成果安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務,促進測繪成果的充分利用,有效地防止重復測繪,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成果的需要。主要內容如下:

   建成分發服務用測繪成果元數據庫,測繪檔案目錄及行業測繪成果目錄上網公開發布,實現省、市分發服務系統的協同服務。通過多級互聯的網絡化的分發服務系統,用戶可以從系統中任何入口,查詢、檢索、瀏覽、定購所需的基礎測繪成果。

    3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網絡運行與維護

   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多種軟硬件基礎測繪設施,基本形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運行平臺與技術保障支持,能夠以多種形式積極地向社會提供快速響應服務。通過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平臺的運行,可以看到基礎地理信息的管理與分發服務是一項政策性強、工作量大的公益性、基礎性工作。建立高效的業務化運行的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同時保障系統安全可靠地運行,可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以及社會發展提供快速響應服務。因此,按年度實施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網絡運行與維護項目就顯得至關重要。主要內容如下:

    形成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運行維護與管理的技術支持保障體系,確保系統運行平臺一旦發生故障,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技術服務支持(含硬件備品、備件更換和軟件升級服務等),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安全可靠的運行及技術保障,實現對整個系統的運行平臺及技術保障系統進行不斷的更新、升級和維護管理。

    4GPS連續運行跟蹤站網建設

    建立地基穩定、分布均勻、覆蓋全省的GPS連續運行跟蹤站,為氣象、安全、地震、測繪、交通、水利、環保等部門和行業提供高精度(分米級或厘米級)的靜態定位、動態定位、基準數據、差分數據、精密星歷、監控接入等多功能、多用戶、開放式的公共信息。主要工作有:建立GPS連續運行跟蹤站、GPS數據處理中心以及提供相應的通訊支持。

    (四)重要地理信息統計發布與監測。

    1重要地理信息統計分析系統建設

    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被社會普遍關注,如全省國土面積、境界長度、沙漠變遷、地貌類型分布、重要地理景觀的高程等,這些重要地理信息的統計、分析、發布有助于政府管理決策,滿足社會對重要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主要內容如下:

    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基礎上,利用測繪高新技術,采用信息處理、地理分析和統計等方法,完成陜西省地貌類型劃分與統計,形成全省山地、丘陵地和平地的面積、分布等權威信息數據;確定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四大主體功能區的范圍,采集相關地理信息、收集經濟信息,并建立基于政府決策的專題數據庫,為其提供面積、高程、地貌類型等地理信息和相關統計分析數據服務;獲取包括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國土面積等內容的基礎地理信息和包括境界、地表覆蓋等內容的專題地理信息,向社會提供統一、準確、權威的統計分析數據。

    2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重點區域地表形變監測

    陜北作為我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隨著煤田、油氣田的規模化開采、開發,越來越明顯的造成這一地區地表的變形(包括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從而形成一些人為自然災害的隱患。利用高精度GPS監測網的布設結合D-INSAR(差分干涉技術)建立這一地區地表變化監測系統,能及時反映陜北能源基地的地表變化情況,初步建立起該地區因開發形成的地表形變安全預警系統。

    陜北能源基地地表變化監測系統的建立,需要在該地區有選擇的布設高精度GPS監測網,并針對地表變形明顯地區開展D-INSAR地表變化監測試驗研究工作。主要工作有:高精度GPS監測網的選埋和周期性觀測;地表變形明顯地區D-INSAR地表變化監測試驗研究;監測數據處理及變形分析預報。

    3陜西省地圖集編制

    地圖集是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集中反映。采用現代數字制圖技術編制出版全省綜合性地圖集,在經濟發展和輔助決策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陜西省地圖集是全面反映我省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等狀況,展示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形象化基礎資料,是我省文化大省建設的重要工作。

    圖集編制將全面收集全省各行業的最新成果、成就及發展規劃資料,采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數字地圖制圖技術,設計開發的《陜西省地圖集》將形成適于及時更新的互聯網版、快速更新方便使用的電子光盤版和權威的印刷版三種形式。

    (五)政府輔助決策公共地理信息平臺建設。

    1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

    我省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工作正在廣泛開展,急需地理空間數據的有力支持。目前的電子政務系統大多都是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系統,局限于各自的行業部門,政務信息相對獨立,缺乏最基本的地理空間信息的支撐,信息無法直觀有效表達,各個行業的信息資源無法整合,數據遠沒有實現真正意義共享。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建立陜西省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共享平臺,發布、維護基礎地理空間信息,電子政務的各個系統根據自己的權限對共享數據進行訪問,根據現有的客戶端現狀和需求進行全省各類專題數據和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的整合與集成。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共享數據庫的建立。依據地理空間數據的組織方法,將分類好的數據進行空間化,建立起地理空間關系。二是信息共享權限的配置。根據政府部門的職責范圍和國家數據保密的原則,進行用戶、角色和客戶端軟件的權限設置。三是共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诂F有的軟硬件資源現狀,進行必要的擴充和升級,依據政府專網進行系統的開發和測試。

    2數字城鎮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建設示范

    加快城鎮化進程,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功能和加強城市管理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城鎮建設中,整體布局、規劃設計、市政建設、治安管理、應急指揮等方面都需要利用基礎地理信息。通過數字城鎮建設示范,建立城鎮管理共用的唯一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提高基礎測繪保障能力,避免重復建設,為科學化的城鎮建設和管理提供強有力的地理空間信息支撐,為全省數字城鎮地理信息平臺建設、管理提供示范樣板。     主要內容如下:

    選取兩個典型的數字城鎮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建設示范,建立城鎮地區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實現地理空間數據與社會經濟等信息的集成,為城鎮區域布局、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廣泛的空間信息決策支持。

    (六)新農村建設用圖測繪保障工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在這些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權威的、現勢性好的新農村建設用圖作為各項建設工作的統一平臺和依據,而目前我省大多數鄉村都沒有現勢性較強的新農村建設用圖。因此,迫切需要開展新農村建設用圖測繪保障工程,實現“一鄉一圖”,為我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前期的基礎準備。

    新農村建設用圖測繪保障工程將利用已有基礎地理數據,通過實地調查、標繪,收集最新影像資料和權威部門的現勢性資料進行數據處理和更新,運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制作形成覆蓋全省所有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用圖。其表示的主要內容有:地名、居民地、水系、境界、道路及附屬設施、旅游景點和主要獨立地物等。

    (七)市縣基礎測繪。

    各市縣測繪管理部門,在各市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根據各地市經濟發展需求,開展基礎測繪工作。其主要工作內容有:依托國家、省高等級測繪基準、測繪框架,建立為市縣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服務的區域內平面與高程控制網(在國家GPS A、B級控制網、全省GPS C級控制網的基礎上加密布設區域性GPS D級網,布測四等或四等以下水準路線);規范市、縣一級的獨立坐標系建設;測制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影像圖及數字測繪產品;統一部署,避免重復建設,建立地市范圍內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整合市縣一級地理信息資源,為區域內國土、規劃、建設、市政、公路、交通、能源、旅游、水利、公安、農林等部門提供測繪保障服務。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保障基礎測繪財政投入。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和《陜西省測繪條例》的有關要求,建立穩固的基礎測繪更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基礎測繪分級管理體制,建立基礎測繪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并根據省經濟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二)形成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加強與省經濟建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充分發揮陜西省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的職能,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各專業信息的共建共享,加快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周期。

    (三)依托基礎測繪設施建設。

    依托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建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更新及數據庫管理、產品開發體系,形成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建設的硬件、網絡和軟件環境系統,實現海量數據的安全、高效管理和數據服務。

    (四)加強技術創新和隊伍建設。

    要在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引進高新技術,提高信息化測繪水平,提升基礎測繪成果的科技含量。要在現有測繪專業人才隊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和優秀經營管理者為支撐的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要在測繪事業的發展中,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和事業優勢。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