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一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十五”時期服務業發展取得重要成就

  “十五”期間,我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生活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服務業發展水平和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協調社會發展、保障充分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0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預計1200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比重38%左右;服務業從業人員將達到600萬人以上,每年增加的就業人數占全省新增就業人數的50%以上,日益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

  當前,我省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增加值總量小,其占全省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徘徊在37-39%之間。二是內部結構不合理。服務業增加值中,傳統服務業占90%以上,現代服務業雖然有較大發展,但基數低、規模小,缺乏帶動力強的大型企業。特別是為生產服務的服務業發展滯后,在全省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作用發揮不充分。三是服務業改革開放程度低,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慢,市場競爭不充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四是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步伐還不大,為生產服務的行業發展缺少市場空間,服務業總量增加和內部結構調整受到限制。

  二、“十一五”服務業發展的環境與形勢

  現代經濟以服務業的高度發達為主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目前,服務業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潛力和現實條件。需求方面: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0-80%之間,中等收入國家平均54%,低收入國家平均45%。世界500強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服務業領域,排在前100位的企業中,近三分之二屬于服務業。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中,服務經濟正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基本解決了吃、穿和部分用的問題,開始向提高生活質量的方向邁進;城鎮化進程加快,也使能夠更多享受服務的城鎮人口數量日益增多;近年來,城鎮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動和升級,將會產生對房地產、通訊、旅游、文化、醫療、體育休閑等服務行業的巨大需求。供給方面:電信、電力、民航、鐵道、郵政、金融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壟斷性服務行業正在加快改革;醫療、保險、商貿、旅游、文化等服務業開放力度也不斷加大;加入WTO,加快了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促進了服務業的競爭、創新和效率提高。同時,巨大的就業壓力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一、二產業相比,服務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人數多的優勢,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輕環境資源壓力、緩解就業壓力、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笆晃濉逼陂g,我省將進入一個新的加快發展期,人均GDP將進入千美元級水平,服務業處于加速發展的轉折點,將與制造業一道,成為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支撐,為我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十一五”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以增加供給、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擴大就業為目標,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需求潛力大的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突出旅游、文化和現代物流三大亮點,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速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推進公用服務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發展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把大城市服務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以西安為中心,以“一線兩帶”為重點,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帶動全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ǘ┌l展目標

  ——加快發展,擴大總量?!笆晃濉逼陂g,我省服務業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左右,2010年達到24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40%左右。

  ——優化結構,提高水平。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優化服務業企業組織結構,發展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率先在西安、寶雞、咸陽等城市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揮“一線兩帶”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陜南、陜北服務業發展。 

  ——拓寬領域,促進就業。加速服務業態創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服務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3%,2010年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700萬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0%。

  四、“十一五”服務業發展重點

 ?。ㄒ唬┞糜螛I

  加強旅游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整合我省旅游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生態旅游等特色旅游,完善自助旅游服務體系。深入挖掘以周秦漢唐為主的古文化旅游內涵,積極開發建設周文化城、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大漢雄風文化園、大唐西市遺址、大唐不夜城等歷史文化景觀,提升古文化旅游品位,增強吸引力。加快建設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區”,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合理開發秦嶺南北、黃河漢江沿岸、黃土高原等自然風光,重點建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大峽谷濕地、商南金絲大峽谷、榆林沙漠森林公園、壺口瀑布等自然景區,促進自然生態旅游發展。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民俗風情、科技觀展、體育探險等專項旅游,大力開發各具特色的系列旅游產品。加強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旅游管理體制改革,整治旅游市場秩序,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增強旅游業整體競爭力。以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為契機,加強旅游宣傳和營銷網絡建設,促進跨區域聯營合作,形成互連互動、利益共享的旅游協作機制。加強旅游商品開發,繁榮旅游購物市場。加快旅行社整合和重組,實現網絡化、品牌化和規范化經營。

 ?。ǘ┪幕敖逃龢I

  進一步落實文化產業改革與發展政策。加快城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體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有條件的企業向規?;?、集團化發展。發揮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北紅色文化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文化品牌,加強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園區建設,促進文化產業集聚。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等文化產業,積極推進民俗文化、體育競技、藝術教育等領域的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西部電影集團和陜西廣電集團,發展培育報業、出版、演出、會展、體育和文物博覽等文化產業集團,加快建設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西安臨潼文化旅游、西安高新區現代文化、延安紅色文化、黃帝陵人文初祖文化、法門寺佛教文化、楊凌現代農業、中國西部影視城、西安印刷包裝、西安御苑生態旅游等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把我省建設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名人故居和青少年活動場所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陜西電影城、陜西雜技藝術培訓基地、西安關中民俗文藝博物院、西安檔案館及一批市級文化中心。實施文藝精品戰略,重點在文學、戲曲、影視、音樂、美術、書法等領域創作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重視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鼓勵發展陜西地方特色和濃郁民族特色文化。建立現代文化產品生產、服務和銷售網絡及平臺。實行以歷史文化名城拉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把西安建設成中國西北地區的文化中心,建成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發展基地。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和整合教育資源配置,繼續強化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穩步提升高等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形成融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于一體,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并舉的教育發展格局,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資源。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力度,完善管理體制,以農村為重點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和質量,大中城市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基礎教育的重大突破。整合高等教育資源,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建立技術學院、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和重點技工學校為骨干的技能人才培訓體系;以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人才。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新增勞動力普遍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使每個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

 ?。ㄈ┈F代物流和商貿服務業

  建立現代物流工作協調機制,統籌物流政策措施,推進物流體系建設。依托區位優勢和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把陜西建成我國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設西安新筑、咸陽空港和寶雞陳倉三大物流園區,積極構筑陜北能源化工品和陜南中藥材及綠色農產品兩大物流中心,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工業品批發、消費品零售、航空物流配送四大物流體系;加強物流資源整合,構建交通、倉儲、信息等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物流設施現代化建設,形成以西安為中心,以寶雞、榆林、漢中、安康為節點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打破市場壟斷和行業分割,加大物流資源整合力度,鼓勵工商企業內部物流服務社會化和需求外包,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交通運輸、物流配送、貨運代理、多式聯運企業的聯合重組,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

  加強對大型商貿設施建設的規劃,統籌各類商業網點布局。大力發展連鎖經營、便利店、專賣店、代理配送、特許經營等新興業態,提高分銷業技術含量,并向中小城市和農村拓展。扶持和發展一批規?;洜I、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的大型商業連鎖企業集團。2010年,年銷售額20億元以上的連鎖企業達到5-10家,10億元以上達到20-30家,連鎖經營門店達到8000個,連鎖企業銷售總額達到320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以上;加快建設城鄉商品市場體系,以交通樞紐、中心城市為依托,重點建設好西安、寶雞等城市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綜合性物流園區,支持發展專業特色市場。建成年銷售額20-30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5個,5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25個;培育40個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成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新型農資營銷體系。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業態銷售的農產品占全部農產品零售額的1/3以上;調整出口結構,擴大出口規模,辦好出口加工區,培育深加工、高附加值、有競爭優勢的出口品牌和拳頭產品,建立穩定、高效的出口產業體系。利用CEPA協議,推進服務貿易對港澳開放,促進港澳資本在商業零售、建筑、房地產等領域投資和從事物流、倉儲、運輸、貨運代理服務,發展會展經濟,吸引港澳旅行社、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來我省開展業務。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擴大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建立國際營銷網絡。2010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00億元,年均遞增8.5%;餐飲業零售額實現530億元,年均遞增16%;進出口總額達到80億美元,年均增長13.8%。從業人員達到216萬人。

 ?。ㄋ模┿y行、證券、保險業

  完善以西安為重點,中等城市為依托的金融服務分工體系,把西安建成西北地區金融中心。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在我省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辦事處。鼓勵和支持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做好增資擴股和化解不良資產工作,提高綜合競爭實力。拓寬金融業務,推進服務創新,開發面向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理財服務、中介服務和電子銀行服務等業務,推廣以銀行卡為依托的電子商務、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新興業務品種和融資、結算手段。完善個人消費信貸體系,發展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信貸。規范、引導、發展民間融資。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落實管理責任,降低不良貸款。擴大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規模?!笆晃濉逼陂g,陜西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年均增長18-22%,2010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2-1.4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年均增長12-15%,2010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7200-8600億元。

  積極發展證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圍繞全省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后備上市資源,在六大特色產業、八大工業支柱產業等領域培育優秀企業上市,大力推動企業境外上市。加大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力度,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轉移,實現上市公司資源配置與全省優勢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扶持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做大。

  大力培育保險市場,調整優化險種結構,加快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引進保險經營主體,推進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培養保險中介機構,積極發展各類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和評估機構。繼續大力拓展傳統業務領域,重點發展養老健康保險、責任保險和農業保險領域的薄弱環節?!笆晃濉逼陂g,全省保險業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7.2%,2010年達168億元。

 ?。ㄎ澹┙煌ㄟ\輸業

  加大公共財政投資力度,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規模、提升等級、增強運輸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快鐵路、公路和民航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鐵路建設按照擴大干線運能、強化樞紐功能、提高運輸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設“十大”鐵路工程,形成快速、便捷的“兩縱五橫四個樞紐”鐵路干線網骨架,緩解大宗物資運輸緊張狀況。公路建設重點抓好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改造提升路網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形成干支結合、布局合理、安全暢通的公路交通網路。機場建設按照合理布局、提高客貨吞吐能力的要求,構建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主,榆林、延安、漢中和安康四個機場相輔的航運結構,把西安咸陽機場建成國家級樞紐機場。水運建設重點開發漢江水運,建設安康煤炭分流港、石泉和喜河庫區航運工程、蜀河航電樞紐、水運安全保障系統等。

  改革運輸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逐步擴大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交通運輸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逐步理順各種運輸方式的比價,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輸價格調節機制,促使交通運輸服務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功能,加強運輸方式間的銜接,積極開展國內、國際多式聯運,提供便捷的旅客中轉換乘服務和運輸代理中介服務。大力發展綜合物流系統,拓展電子商務,提供與網上購物相配套的運輸服務。加快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建設,全面提高交通運輸質量和服務水平。建立起適應全省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能為客貨運輸提供安全、快捷、高效、舒適服務的現代化運輸體系,實現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大幅度增長。2010年,全省旅客年運輸量將達49340萬人,貨物運輸量將達75920萬噸,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500萬人。

 ?。┛萍寂c信息服務業

  全面提高科技服務業競爭力,提升工程設計和研發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形成功能社會化、經營產業化、手段現代化的科技服務體系。支持工程設計機構實施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培育具備一定品牌和規模的機構向集團化發展,面向國內外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建立和完善以工程為中心的工程技術研發體系,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咨詢和評估機構、技術交易機構、創業投資服務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支持完善西安創業服務中心、寶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強化省重點實驗室和重點企業(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對外開放和服務功能,促進科技成果交流和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環保、氣象、測繪、技術監督等綜合技術服務業,不斷拓展科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服務的領域。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有條件的企業與境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跨國公司合作,建立中外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的科研機構,進行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積極吸引國外優秀科技企業家及創業人才來我省創業。全面整合農業科教資源,完善縣鄉科技推廣服務網絡,充分發揮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科技輻射作用,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

  利用我省信息資源和基礎優勢,優化整合信息網絡,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三網融通,推動信息服務業集約化運作。搭建公共信息平臺,為社會和居中民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大力發展以網絡接入與互聯、電子郵件、信息檢索等為主的基本業務,重點支持郵電通訊信息服務、計算機應用服務和與工農業生產、公眾生活相關的信息咨詢等普及性業務,鼓勵視頻協作、增值信息服務和專項信息服務等新興業務。發展人才交流、技術引進、貿易顧問、工程中介、房地產中介等中介性信息服務業,加強投資咨詢、法律服務、會議展覽、技術培訓等咨詢性信息服務業,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信息咨詢服務企業。加快電信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電信資源重組,逐步放開對電信投資的限制,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有效競爭。繼續發展傳統電信業務,加快拓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務,形成技術先進、通達省內外、連接全球的較完善通信網絡體系。加快建設郵政現代企業制度,促進郵政業向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現代郵政業方向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大對郵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增強郵政普遍服務能力。2010年,全省信息服務業業務收入達到256億元,年均遞增12.5%。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70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990萬戶,電話普及率達96%。

  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開發利用政府信息資源。政府各部門通過政府網站將政務信息、政府公告、政策法規、辦事程序、政府采購、宏觀經濟信息等向社會公開。建設公益性信息庫,推動社會公共領域的信息化。推廣電子商務和網絡服務,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娛樂等服務。特別要加快應用軟件和外包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ㄆ撸┓康禺a業

  以優化結構、改善供給、規范交易為重點,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把解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作為重點,調整房地產開發結構,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給體系,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大力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嚴格控制別墅等高檔房地產項目,完善配套設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笆晃濉比》康禺a投資年均增長要達到15%以上,商品住宅的開發建設占房地產開發總量的80%以上,普通商品住宅占商品住宅總量的80%以上,住房竣工面積在達到35萬平方米以上。大力發展和規范房地產中介服務,發展住宅轉讓、交換、租賃、抵押、評估服務。建立完善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使所有樓盤的開發建設、銷售進展、待供土地、待售商品房等情況都可以在網上公開查詢,促進投資與消費的理性決策,規范房地產市場行為。規范土地市場,完善經營性土地出讓制度。發展住房消費信貸和住房保險,完善個人住房融資機制。規范和加強物業管理,大力推進房地產開發銷售和物業管理的分業經營,培育若干名牌物業企業,促進物業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2010年全省物業管理覆蓋面達到80%。

 ?。ò耍┬l生體育業

  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完善醫療衛生體系,統籌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建設全省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艾滋病、結核病、出血熱、乙型肝炎、碘缺乏等重點疾病預防,切實控制傳染病、地方病的發生和流行。大力開展以傳染病防治、母嬰保健、生殖健康為重點的預防保健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建立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規范醫療市場準入,鼓勵興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醫療服務機構。加大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加強以大中城市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縣級衛生防疫站、鄉鎮衛生站、農村醫療站和婦幼保健醫院為主的基層醫療設施建設,加強化學中毒和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擴大醫療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水平,重點解決好農村五保戶、特困戶等貧困家庭的醫療困難問題,加強對醫療機構服務收費和服務行為的監督,維護農民利益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公平性。利用醫療價格管理機制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等措施,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建立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實行以新型合作醫療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農民健康保障辦法。全面完成縣、鄉兩級衛生機構建設,實現鄉鎮衛生院房屋、人員、設備三配套。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覆蓋全省80%以上的農村人口,農村衛生防疫和保健能力明顯提高,農民健康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在全省城市建成順應社會需求、服務網絡健全、人員配置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監督管理規范、籌資渠道暢通的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發揮其在城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開展群眾體育健身運動。實施奧運帶動戰略,加快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發展,大力培育體育產業市場體系,重點發展競賽表演、健身娛樂、體育用品、體育彩票、體育培訓市場,擴大體育消費。加強各類體育協會建設,促進體育協會實體化。建立和完善各項體育設施,把公益性體育設施納入小區建設規劃,重點建設陜西奧林匹克體育公園、朱雀廣場兩個體育產業園區和楊凌水上運動中心、陜西省射擊射箭運動中心、陜西蒲城航空俱樂部等體育設施。拓展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完善體育產業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興辦健康文明的體育設施和體育俱樂部,培育知名俱樂部,發展體育產業。

 ?。ň牛┲薪榧皶狗諛I

  提高中介服務專業化為方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強化中介組織公正性、客觀性作用,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全面清理資質資格的設置,深入推進各類中介機構與政府部門脫鉤,營造公平、公開、規范的市場環境,逐步開放專業服務的省內市場,大力引進中外著名的會計、法律、廣告、咨詢、評估等中介機構,積極發展策劃、創意等新型中介服務。支持社會中介機構聯合重組,培育大型事務所或中介集團,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形成品牌,實現中介服務業集聚發展。培育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從事征信、信用評級、商帳追收、信用管理等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發揮信用中介機構在信用服務市場的主導作用。鼓勵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管理部門的信用數據庫建設,為政府、企事業和社會公眾提供信用信息服務。2010年,全省中介服務業行業達到50個,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以上,形成2-3個國內領先、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企業。

  發揮地緣區位優勢,以西洽會、農高會為龍頭,帶動其他具有產業和區域特色的會展業的發展,加快發展專業化、貿易型會展業,培育全國性、專業化的會展品牌。加強與港、澳及國際會展業品牌企業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加強規劃指導,整合展館資源,促進全省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ㄊ┺r村服務業

  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健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實施農作物種子、畜禽良種與水產品良種三大工程,健全以良種繁育供應為重點的產前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的監測和管理體系,實施對農產品質量的規范化管理,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名牌農產品的認定工作。建立和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系統、農業科技推廣咨詢系統、農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系統和農業預報預警系統,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銷售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咨詢服務。

  以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為基礎,建立區域性農業試驗中心,良種繁育推廣中心,加強農技、畜牧、水產、農機、經營管理等技術推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繼續實施農業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農村基層干部學歷教育工程、千鄉萬村農民科技骨干培訓工程等,加強農民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能力。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特別是建設好國家級、省級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區域性綜合和專業批發市場。積極發展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和農產品流通協會等,鼓勵農民加入農產品流通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較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ㄊ唬┥鐓^服務和養老服務業

  全面推進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實體化,加快建立多種經濟成份和經營方式并存、設施完備、服務門類齊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體系和網絡,加快從福利型向經營型、分散型向規模型、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加快發展家庭醫療、家庭教育、清潔衛生、保養維護、幼兒服務等各種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務。高度重視老齡化問題,推進養老領域的社會化改革,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人和外資采取各種形式興辦各類老年服務企業。圍繞社區衛生保健、社區商業餐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小區環保等服務領域,積極推進社區公益性服務的市場化,培育新的社區服務增長點。 

  強化社區再就業組織服務功能,幫助有勞動能力的特困居民解決就業問題,鼓勵失業人員、轉崗干部和復轉軍人創辦社區服務業。加強勞動力供需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網絡系統的建設,為農民工、下崗職工、復轉軍人、大學生提供準確及時的就業信息。大力發展創業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創辦職業介紹、創業輔導、專業技能培訓等中介服務機構。

  五、“十一五”服務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ㄒ唬┡嘤l展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

  加快國有服務業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相互參股等形式,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鼓勵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兼并、聯合、上市、重組等方式,實施資源整合與重組,形成投資主體多元、發展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業企業集團。鼓勵大型服務業企業積極創新業態,細化專業分工,再造服務流程,實現經營和管理方式的變革,改變經營方式陳舊、缺乏服務品牌和過度競爭等狀況,促進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支持服務業企業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老”服務產品,提升品質,發揮品牌效應;整合歷史、藝術、民俗、古跡等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培育和打造旅游、文化、餐飲等服務品牌;通過文體賽事、職業競賽、專項活動等,宣傳、推廣名牌服務產品。進一步放開搞活服務業中小企業,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出售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吸引民間投資參與服務業發展,國有資本逐步從中小企業中退出。鼓勵服務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發展,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增強實力。

 ?。ǘ┩晟品諛I發展環境

  放寬和規范服務業市場準入。凡法律沒有禁止的服務業領域,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凡向外資開放的領域,全部向民間資本開放。對服務業市場準入規定進行清理,改革市場準入審批制度,減少行政性審批項目。規范服務價格和收費。加快建立符合服務業特點的價格形成機制,減少服務產品的政府定價和指導價。重點加強對教育、醫療、文化、運輸、旅游、中介等服務產品的價格監管,加強對服務市場的依法監管,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快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提高服務行業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清理在用水、用電、用氣、用地等方面對服務業不合理的政策規定。對創辦新興服務產品和中小服務企業,在工商登記注冊、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扶持,并在技術、管理、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

 ?。ㄈ┐龠M服務業對外開放

  利用加入WTO后我國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的有利時機,吸引世界著名跨國企業集團來陜設立研發機構、分銷中心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和成熟的服務產品,提高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鼓勵與國外大型連鎖企業合資合作,興辦零售和批發企業,發展旅游設施、旅游服務及旅游中介咨詢、旅游客運網絡等方面的合資合作,逐步擴大會計、法律、咨詢、經紀等中介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快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等領域對外開放,支持高校等教育培訓機構與國外優質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我省學習。鼓勵中外合資興辦醫療機構。在金融、保險、外匯、財稅、人才、法律、信息服務、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必要條件。支持有能力的服務企業發展國際勞務合作、傳統醫療、漢語培訓、商業流程外包等對外服務貿易,或到境外設立采購、分銷、研發、旅游等服務機構,積極開拓國際服務業市場。

 ?。ㄋ模U大服務業就業規模

  大力發展創業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創辦職業介紹、創業輔導、專業技能培訓等中介服務機構。加大對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開發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進一步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拓寬服務領域,開拓新的就業渠道。對就業潛力大的行業尤其是社區服務、農業服務等,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加快發展。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鄉鎮轉崗干部、復轉軍人創辦社區服務業和農業服務業。引導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取消限制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政策規定。完善和規范就業服務體系,提供準確及時的就業信息,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制定勞動力市場管理和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勞動事務代理等就業服務制度和標準,規范勞動者、企業和市場中介組織的市場行為。鼓勵服務行業推行非全日制、臨時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就業形式,為需要就業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非國有經濟吸納勞動力的重要作用,支持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研究制定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服務業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農民工、下崗工人從事服務業技能培訓的投入,提高就業能力。

 ?。ㄎ澹┘訌姺諛I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服務業,鼓勵服務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管理網絡化。以電子商務為龍頭,推進服務業企業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電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電信增值服務業務的發展和應用。加快建立以供求價格信息交流為主的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市場信息系統。加大對科技型服務業的投入。逐步建立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重點科技工程,加快服務業技術創新步伐。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能力。加快培養服務業所需的各類人才,特別要加快培養熟悉世貿組織規則的信息、金融、保險、各類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有計劃地在現有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服務業專業,擴大服務業專業招生規模。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積極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級人才,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全面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涌焓聵I單位和后勤服務單位改革

  進一步加快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實行社會化、企業化和市場化經營。加大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后勤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改革力度,將其所屬的運輸、物業、醫療、食堂、印刷等業務,逐步改造成為面向社會服務的市場主體。可以由社會化、市場化提供的研究咨詢、會議培訓、公務接待等政務衍生服務,通過招標采購、委托代理等方式實現社會化服務。鼓勵民間投資興辦面向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后勤服務。鼓勵企業將產品設計、營銷、物流等業務外置化,進一步推進主輔分離和服務外包。

 ?。ㄆ撸┘涌斐鞘蟹諛I發展

  大城市要充分發揮人才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相對集中等優勢,把加快服務業發展、構建服務經濟作為重點,立足城市,服務區域,帶動周邊,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發展。西安、寶雞、咸陽等城市要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把加快發展服務業與實施城市化戰略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特大城市建設,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進一步拓寬服務業發展空間。加快建立城市土地市場配置機制和城市土地價格市場形成機制,促進城市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調整城市市區用地結構,提高服務業用地比重。中心城市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逐步遷出或關閉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適應城市功能定位的工業企業,退出的土地優先用于服務業。加快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實行以居住地和就業為原則,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落戶基本條件的準遷制度。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城郊結合部開發,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面向“三農”的服務業,積極推進服務體系從城市向鄉鎮和農村地區的延伸,加強農村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著重搞好農業信息技術服務、農副農資銷售服務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地區就業服務。打破城鄉壁壘,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雙向合理流動,形成城鄉一體、共同繁榮的局面。

 ?。ò耍┓e極擴大城鄉居民服務消費

  改善服務消費環境,完善消費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引導城鄉居民增加服務消費。繼續清理不利于服務業發展和限制消費的有關規定。著重從居民住、行、信息、旅游、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增加即期消費。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基礎設施覆蓋面,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和服務消費。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積極推進保險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費信貸辦法,提高消費信貸服務水平。積極推行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

 ?。ň牛┒嗲涝黾臃諛I投入

  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注意發揮政府必要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繼續加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擴大服務供給。在財政預算內建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并逐步增加規模,重點支持服務業薄弱環節、新興行業和處于產業初期的發展。加強與銀行的溝通,積極向銀行推薦項目,引導銀行在獨立審貸基礎上,積極向符合貸款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中小服務企業需要的金融產品,提高服務業貸款比重。風險投資機構、信用擔保機構要積極支持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營銷方式的中小服務企業的發展。通過改善服務、規范稅費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服務業。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資金。鼓勵上市公司以資產重組或增發新股等方式進入服務業。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積極探索服務業利用外資新方式,鼓勵跨國公司參與國有服務業企業的改組改造。

 ?。ㄊ┘訌姾透倪M對服務業的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正確認識服務業對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把服務業放在與工業、農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增強搞好服務業工作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建立服務業發展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服務業工作機構和服務網絡,建立自上而下的領導、協調、統計、考核體系。省政府成立了省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服務業總體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和協調指導,各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做好工作,形成全省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合力。強化服務業統計工作。改進統計制度和方法,制定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狀況的經常性調查,實行服務業發展評估制度。建立健全服務業發展的監測、預警、預測和信息發布制度,發揮信息導向作用。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