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一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一五”土地利用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十五”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和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回顧

 ?。ㄒ唬┩恋乩矛F狀
 
  據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省土地總面積20579.5千公頃(30869.2萬畝),其中:
 
  1、農用地18481.7千公頃(27722.5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9.81%,其中:
 
  耕地4088.9千公頃(6133.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9.9%。灌溉水田172.9千公頃(259.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2%;望天田23千公頃(34.4萬畝),占耕地面積0.5%;水澆地870千公頃(1305.1萬畝),占耕地面積21.3%;旱地3005.3千公頃(4507.9萬畝),占耕地面積73.5%;菜地17.8千公頃(26.7萬畝)占耕地面積0.4%。
 
  園地686.9千公頃(1030.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3.3%。果園577.3千公頃(866.0萬畝),占園地面積84.0%;桑園35.3千公頃(53.3萬畝),占園地面積5.2%;茶園21.9千公頃(32.8萬畝),占園地面積3.2%;其它園地52.2千公頃(78.3萬畝),占園地面積7.6%。 
 
  林地10285.3千公頃(1542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50.0%。有林地6656.4千公頃(9984.6萬畝),占林地面積64.7%;灌木林2355.3千公頃(3533.0萬畝),占林地面積22.9%;疏林地324.5千公頃(486.7萬畝),占林地面積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頃(1410.2萬畝),占林地面積9.1%;跡地1.7千公頃(2.5萬畝);苗圃7.3千公頃(10.9萬畝),跡地、苗圃面積占林地面積0.1%。
 
  牧草地3117.3千公頃(4676.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2%。天然草地2880.3千公頃(4320.4萬畝),占牧草地面積92.4%;改良草地7.8千公頃(11.7萬畝),占牧草地面積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頃(343.9萬畝),占牧草地面積7.3%。
 
  其它農用地303.2千公頃(454.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畜禽飼養地和設施農業用地0.93千公頃(1.4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的0.3%;農村道路93.1千公頃(139.6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的30.7%;坑塘水面和養殖水面15.2千公頃(22.8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的5.0%;農田水利用地65.1千公頃(97.7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的21.5%;田坎125.1千公頃(187.6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41.2%;曬谷場等用地2.5千公頃(3.8萬畝),占其它農用地面積0.8%,養殖水面1.1千公頃(1.7萬畝),設施農用地0.3公頃(0.4萬畝),養殖水面、設施農用地共占共它農用地0.4%。
 
  2、建設用地798.9千公頃(1198.4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3.88%,其中: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696.7千公頃(1045.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4%。城市37.2千公頃(55.8萬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5.3%;建制鎮37.2千公頃(55.8萬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5.3%;農村居民點523.93千公頃(785.9萬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75.2%;獨立工礦及鹽田用地61.4千公頃(92.0萬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8.8%;特殊用地37.0千公頃(55.5萬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5.3%。
 
  交通用地62.0千公頃(93.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3%。其中鐵路用地11.7千公頃(17.6萬畝),占交通用地18.9%;公路用地49.3千公頃(74.0萬畝),占交通用地79.6%;民用機場9.5千公頃(1.4萬畝),占交通用地1.5%;港口碼頭及管道運輸用地0.03千公頃(0.04萬畝),占交通用地0.04%。
 
  水利設施用地40.2千公頃(60.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2%,水庫水面33.2千公頃(49.8萬畝),占水利設施用地82.6%;水工建筑用地7.0千公頃(10.5萬畝),占水利設施用地17.4%。
 
  3、未利用地1298.8千公頃(1948.2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6.31%,其中:
 
  未利用土地1007.9千公頃(1511.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9%,荒草地726.1千公頃(1089.2萬畝),占未利用土地72.0%;鹽堿地29.5千公頃(44.3萬畝),占未利用土地2.9%;沙地114.0千公頃(171.0萬畝),占未利用土地11.3%;沼澤地、裸土地、裸巖石礫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138.2千公頃(207.3萬畝),占未利用土地13.7%。
 
  其它土地290.9千公頃(436.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4%。河流水面189.7千公頃(284.6萬畝),占其它土地65.2%;湖泊水面6.4千公頃(9.6萬畝),占其它土地2.2%;葦地6.1千公頃(9.2萬畝),占其它土地2.1%;灘涂88.7千公頃(133.0萬畝),占其它土地30.5%。
 
  (二)土地資源利用特點
 
  1、土地資源自然類型多樣,開發利用區域差異明顯。陜西省由于自然條件復雜,形成了多樣的土地自然類型。也構成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方向和途徑的多樣性。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植被稀少,耕地多為旱地、坡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區內煤炭、鹽礦、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蘊藏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關中平原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生產水平較高,城鎮分布集中,工業、交通、商貿比較發達,旅游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高,是全省重要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工業生產基地。陜南秦巴山區林地面積比重大,森林覆蓋率高,區內水熱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農業、林業、藥材生產優勢明顯。
 
  2、土地利用粗放產出率低。部分土地利用質量不高,粗放、產出率低,耕地中旱地占25%,而且坡度大,瘠簿地多,中低產田占80%左右;園地中低產果園占掛果果園的1/3以上;林地中有林地占64.7%,撫育管理差,重種輕管;牧草地,草質量退化,產草量低,載畜量較小,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比例極??;城鄉建設用地中,大量的存量土地有待盤活,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低,工業化過程中對土地資源破壞污染嚴重。
 
  3、土地資源與水資源分布不協調。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0%,但地表水徑流則只占全省徑流量的25%。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耕地面積只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0%,但地表水徑流量占全省地表水徑流量的75%。
 
  4、耕地大量減少、人地矛盾日趨突出。我省耕地面積已從2000年末的4800.5千公頃(7200.7萬畝)減少到2005年末的4088.9千公頃(6133.3萬畝),5年來凈減少耕地711.6千公頃(1067.4萬畝),年均減少142.3千公頃(213.5萬畝)。
2000年末全省總人口為3644萬人,到2005年末總人口已為3724萬人,2000年末人均耕地0.13公頃(1.95畝),2005年末人均耕地降到0.11公頃(1.65畝)。
 
  (三)“十五”土地利用規劃主要目標及實施情況
 
  1、“十五”時期土地資源利用規劃的主要目標
 
  耕地保護目標:規劃確定,“十五”期間全省耕地面積將減少610.0千公頃(915.0萬畝),計劃耕地保有量4381.0千公頃(6571.1萬畝);
 
  建設占用耕地總量控制目標:預計“十五”期間全省各項建設占用耕地為30.0千公頃(45.0萬畝);
 
  土地整理復墾目標:“十五”期間全省可整理開發復墾土地面積167.0千公頃(250.0萬畝),其中增加耕地33.0千公頃(50.0萬畝);
 
生態退耕及災毀耕地控制目標:“十五”期間全省生態退耕及災毀耕地613.0千公頃(920.0萬畝)。
 
  2、“十五”時期利用規劃主要目標的實施情況
 
  全省2000年末—2005年末共減少耕地711.6千公頃(1067.4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42.3千公頃(213.5萬畝),比規劃年均指標量122.0千公頃(183.0萬畝)多減少20.0千公頃(30.0萬畝);5年間非農業建設實際占用耕地25.0千公頃(37.5萬畝),平均每年5.0千公頃(7.5萬畝),與規劃年均量6.0千公頃(9.0萬畝)的目標相比還減少了1.0千公頃(1.5萬畝);同期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增加耕地27.9千公頃(41.8萬畝),平均每年5.6千公頃(8.4萬畝),與規劃年均指標量6.6千公頃(10.0萬畝)目標相比少1000公頃(15000畝),同時完全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的目標要求;五年間生態退耕594.1千公頃(891.1萬畝),平均每年118.8千公頃(178.2萬畝);五年間災毀耕地31.5千公頃(47.2萬畝),平均每年6.3千公頃(9.4萬畝)。
 
 ?。ㄋ模笆濉蓖恋乩靡巹潓嵤┑某尚?/DIV>
 
  2000年以來,全省通過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
  1、增強了按規劃管地、用地的意識。通過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廣泛宣傳,使土地利用規劃“龍頭”地位得到確立,土地利用規劃在領導和群眾中的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入,按規劃管地、用地已逐步達成共識。表現在:一是各級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特別是國土資源部門增強了按規劃依法管地的意識,提高了按規劃用途審批土地和保護耕地的自覺性,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顯著增強;二是土地使用者按照規劃用地的意識不斷增強,規劃的功能、目標、任務等內容被干部和群眾普遍接受,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對亂占濫用耕地、浪費土地的現象起到了明顯的遏制作用。
 
  2、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的深入實施,在建設用地供應上引入了規劃調控的理念,土地用途管制、總量調控、控制增量、盤活存量、按規劃批地、按規劃用地已形成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的基本制度,各級政府在協調建設發展與耕地保護的矛盾中體會到了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各業用地的重要性,使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3、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的深入實施,使一系列保護耕地的政策、措施、制度得到進一步的落實,使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較好地穩定了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4、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到了實處?;巨r田調整劃定是土地利用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各地加大了基本農田劃定和管護工作的力度,已將基本農田落實到相應的地塊及圖、表中,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將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實到人。
 
  5、土地利用結構趨向合理化?!笆濉逼陔S著退耕還林還草的進一步實施,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全省農用地中的園地、林地和建設用地有較大幅度增加,分別增加了16.3%;6.8%;16.6%,全省土地利用結構逐漸合理化,促進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趨向協調發展。
 
  (五)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問題
 
  1、“十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未能實現。2005年未耕地面積為4088.9千公頃(6133.3萬畝),比“十五”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4381.0千公頃(6571.1萬畝)的保有量目標少了292.1千公頃(437.8萬畝)。雖然“十五”規劃期各項建設占用耕地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尚能實現占補平衡,但由于陜西省是國家重點生態建設省份,生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劇增,隨著耕地保有量目標的突破,規劃所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也難以實現,總而言之“十五”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已不適應目前耕地變化發展趨勢。
 
  2、建設用地指標分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協調。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國家建設重點的逐步西移,加快了我省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各項建設占用土地數量增加較大,全省2001~2005年末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年平均為5.0千公頃(7.5萬畝),總體上并未突破“十五”土地利用規劃中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指標,但,相對而言,經濟比較發達的西安、咸陽、寶雞、榆林等市,非農建設用地指標與其地域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協調,指標的配置與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已成為難以解決的矛盾。
 
  3、部分地區規劃確定的建設預留地空間布局不盡合理。規劃編制時,國家強調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同時要求必須把交通沿線、城鎮周圍的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受此影響,使當前城鎮發展缺乏建設用地空間和指標,因此有些建設用地項目受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在施工空間上與規劃要求存在差距,影響了規劃實施的權威性。
 
  4、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銜接不夠。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出自兩個部門,在土地利用方面,各自確定的用地規模相差較大,缺少橫向銜接,使之規劃目標不盡一致,各行其事,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矛盾較多。

  二、對“十一五”時期土地資源的需求分析預測

(一)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用地需求態勢
 
  “十一五”時期,我省面臨著諸多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國家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省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為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省工作的著力點轉至:1、下大力氣突破水資源短缺、交通體系不完善兩大發展的瓶頸。2、我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與全國有較大差距,加快工業化步伐,推進城鎮化進程是“十一五”的重要任務,要結合《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的相關要求,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用地保障。
 
  (二)建設用地需求分析預測
 
  經采用統計分析和建立包括時序、GDP發展水平、基本建設水平、政策因素等相關因子在內的數學模型計算分析,2006—2010年,全省非農業建設需要占用土地58.0千公頃(87.0萬畝),年均11.5千公頃(17.2萬畝),其中需占用耕地40.0千公頃(60.0萬畝),年均8.0千公頃(12.0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4.0千公頃(66.0萬畝),占用耕地28.3千公頃(42.0萬畝);交通用地12.0千公頃(18.0萬畝),占用耕地10.5千公頃(15.0萬畝);水利設施用地2.0千公頃,(3.0萬畝),占用耕地1.2千公頃(1.8萬畝)。
 
  (三)生態退耕及災毀趨勢分析
 
  根據土地變更調查,“十五”之前我省有15°—25°的坡耕地933.3千公頃(1400.0萬畝),>25°的陡坡地1116.7千公頃(1675.0萬畝)。把>25°的陡坡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是“十五”土地利用規劃的既定目標,到2005年未,已退耕>25°的陡坡地803.9千公頃(1205.8萬畝),按照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十一五”時期土地利用規劃仍然延續這一目標。結合“十一五”時期土地利用的現狀特點及農業結構調整,自然災害損毀等關聯因素,2006~2010年,生態退耕面積不少于238.2千公頃(357.3萬畝);預測“十一五”時期災毀耕地約23.3千公頃(35.0萬畝)。
 
  (四)開發整理補充耕地分析預測
 
  據2002年分縣調查,全省土地開發整理總潛力為386.2千公頃(579.3萬畝),其中耕地整理潛力175.7千公頃(263.6萬畝),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63.7千公頃(95.6萬畝),土地復墾潛力25.1千公頃(37.7萬畝),土地開發潛力121.5千公頃(182.3萬畝),全省每年開發整理能力約8.7千公頃(13.0萬畝),2006年—2010年應開發整理補充耕地43.3千公頃(65.0萬畝)。
 
  (五)耕地保有量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預測
 
  根據目前農業生產水平,要保證全省糧食需求,人均占有耕地需1.5畝,到2010年,全省人口預計達3830萬人,全省耕地保有量應達3866.7千公頃(5800.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應在3093.3千公頃(4640.0萬畝)左右。
 
  三、土地利用目標與方針

  (一)土地利用的總目標
 
  到2010年全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不含生態退耕還林還草因素),大部分市(區)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基本農田得到嚴格保護,耕地質量有較大提高;農業用地得到綜合整治,用地結構和布局趨于合理;在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提下,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用地,城鄉居民點人均占地面積逐步縮??;以土地整理為重點,有計劃地開發、整理、復墾土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和利用率;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初步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1、到2010年全省耕地控制到3866.7千公頃(5800.0萬畝),其中基本農田3093.3千公頃(4640.0萬畝)。
 
  2、2006—2010年,全省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40.0千公頃(60.0萬畝)以內。
 
  3、2006—2010年,全省共應開發整理補充增加耕地43.3千公頃(65.0萬畝)。其中土地整理增加耕地30.3千公頃(45.5萬畝),復墾增加耕地3.4千公頃(5.1萬畝),開發增加耕地9.6千公頃(14.3萬畝)。
 
  4、2006—2010年全省生態退耕238.2千公頃(357.3萬畝),其中改園100.0千公頃(150.0萬畝),還林110.0千公頃(165.0萬畝),還草27.6千公頃(41.4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中非果園優生區恢復耕地36.0千公頃(54.0萬畝)。
 
  5、“十一五”期間,受工業“三廢”污染的土地要基本得到治理,到2010年治理沙化土地580千公頃(870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和水土流失量逐年減少。
 
  (二)土地利用方針
 
  1、始終堅持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2、把保護耕地放在土地利用與管理的首位,嚴格保護基本農田,保證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的生產用地,努力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3、堅持供給制約引導需求,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在優先安排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發揮供地制約機制和土地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用地效率的提高。
 
  4、開發與節約并舉,以節地挖潛為重點,城鎮抓盤活,農村抓整理,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林、牧、園等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以增加耕地及其他用地面積。
 
  5、堅持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堅持土地開發、利用與整治、保護相結合,對于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加強土地退化的防止,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四、土地利用結構布局調整

?。ㄒ唬┩恋乩媒Y構調整
 
  按照供給引導、制約需求、統籌協調、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方針和優先安排農業用地,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的原則,合理安排各業用地,使土地利用結構逐步優化。
  到2010年全省農用地面積將從2005年的18481. 7千公頃(27722.5萬畝),減少到18455.9千公頃(27683.9萬畝),5年凈減少農用地25.7千公頃(38.6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89.81%減少到89.68%;建設用地將從798.9千公頃(1198.4萬畝)增加到839.8千公頃(1259.7萬畝),凈增長40.9千公頃(61.2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3.88%提高到4.10%;未利用地將從1298.8千公頃(1948.2萬畝)減少到1283.7千公頃(1925.6萬畝),凈減15.1千公頃(22.6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6.31%減少到6.27%。
 
  1、耕地
 
  到2010年全省耕地面積保持到3866.7千公頃(5800.0萬畝),5年間開發整理補充耕地43.3千公頃(65.0萬畝),其中開發9.6千公頃(14.3萬畝),整理30.4千公頃(45.7萬畝),復墾3.3千公頃(5.0萬畝);非優生區園地恢復耕地增加耕地36.1千公頃(54.1萬畝);5年減少耕地301.5千公頃(452.3萬畝),其中建設占用40.0千公頃(60.0萬畝);生態退耕改園、還林、還牧238.2千公頃(357.3萬畝);因災毀棄23.3千公頃(35.0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19.9%減少到18.79%;“十一五”期間保護耕地的導向是: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緊縮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全面提高耕地質量,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2、園地
 
  到2010年全省園地面積穩定在745.7千公頃(1118.0萬畝),5年間利用陡坡耕地發展經濟園100.0千公頃(150.0萬畝);同期非優生區園地恢復耕地36.0千公頃(54.0萬畝),非農業建設占用園地5.5千公頃(8.3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3.30%提高到3.81%;“十一五”期間園地發展的導向是,優先發展優生果園。園地向優生區集中,提高園地經濟效益,充分利用退耕陡坡地發展經濟園林,在少占耕地的同時,增加園地面積,進一步提高園地的經濟效益。
 
  3、林地
 
  到2010年全省林地面積10391.3千公頃(15587.0萬畝)。5年退耕還林增加110.0千公頃(165.0萬畝),土地開發增加1.33千公頃(2.0萬畝);同期非農業建設占用林地5.3千公頃(8.0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49.58%提高到50.14%?!笆晃濉逼陂g林地的發展導向是:繼續加大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改造力度,擴大有林地面積,使有林地由占全省總面積的32%提高到38%。
 
  4、牧草地
 
  到2010年全省牧草地面積發展到3149.1千公頃(4723.7萬畝),5年內利用陡坡耕地發展優質人工草地27.6千公頃(41.4萬畝)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增加牧草地10.1千公頃(15.1萬畝);同期工礦、交通和鄉村建設等占用5.9千公頃(8.8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15.23%提高到15.41%。“十一五”期間牧草地發展導向是:增加牧草地建設規模,增加優質牧草地面積,提高牧草地經濟效益,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
 
  5、其它農用地
 
  預計其它農用地基本維定在303.47千公頃(455.2萬畝)。
 
  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預計到2010年,全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達到723.5千公頃(1085.3萬畝),5年內居民點及工礦建設占用耕地26.8千公頃(40.2萬畝),其中,居民點和工礦建設占用耕地28.0千公頃(42.0萬畝);占用園、林、牧草地及未利用地15.9千公頃(23.9萬畝);同期農村居民點整理補充耕地17.1千公頃(25.7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3.37%提高到3.52%。
 
  “十一五”期間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發展導向是:控制用地規模,盤活存量土地,市場調節內部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城鄉生產和生活環境。
 
  7、交通用地
 
  預計到2010年全省交通用地(鐵路、公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管道運輸用地)74.0千公頃(111.0萬畝),5年內交通用地凈增加12.0千公頃(18.0萬畝),其中占用耕地10.4千公頃(15.7萬畝),占用園、林、牧草地和未利用地1.6千公頃(2.3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0.30%提高到0.36%;
 
  “十一五”期間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導向是:在珍惜耕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滿足交通事業發展的用地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8、水利設施用地
 
  預計2010年全省水利設施用地將發展到42.2千公頃(63.3萬畝)。5年內凈增加2.00千公頃(3.0萬畝),其中占用耕地1.5千公頃(2.2萬畝,占用園、林、牧和未利用地0.5千公頃(0.8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0.19%提高到0.20%。
 
  9、未利用土地和其它土地
 
  到2010年未利用土地和其它土地面積為1283.7千公頃(1925.6萬畝)。5年內未利用土地凈減少15.1千公頃(22.6萬畝),其中災毀耕地未治理土地4.7千公頃(7.1萬畝);開發整理成農用地占用13.9千公頃(20.8萬畝),非農業建設占用5.9千公頃(8.9萬畝)。由占全省總面積的6.31%減少到6.24%。
 
  (二)合理安排建設用地
 
  1、城鎮建設用地
 
  全省目前共有設市城市13個,共中地級市10個,縣級市3個,全省城市化水平為36.9%,低于全國41.8%的水平。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重點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方針的實施,我省城市建設和城市化水平在今后一個時期將有較大幅度發展和提高。但由于土地國情和省情的制約,“十一五”期間,全省城市發展仍須堅持走內涵挖潛為主的路子,遵循國發〔2004〕28號文件確定的“布局集中、用地集約和產業集聚”的原則,統籌安排城市用地。據統計,全省13個城市2005年底建成區面積為372.0平方公里。按照既要適度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控制城市規模,節約和保護耕地的原則,預計到2010年全省城市用地規模將擴大到422.0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間凈增城市用地50.0平方公里。
 
  全省現有建制鎮925個,其中縣以下建制鎮822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372平方公里,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建制鎮的數量將會不斷增加,按照嚴格控制用地規模的要求,并考慮國家下達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合理確定建制鎮用地規模,預計到2010年,全省現有建制鎮面積和新增建制鎮面積共增加390.0平方公里。建制鎮建設用地在適度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挖掘現有存量土地潛力,充分利用非耕地,努力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率。
 
  2、統籌安排交通,水利等建設用地
 
  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在我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將全面加快交通設施;加快城鄉供水保障體系”作為“十一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這是省委、省政府既定的發展戰略,為了順利實施,在土地利用專項規化中,在預測非農業建設用地過程中,充分考慮之一重要因素。到2010年,交通用地將增加12.0千公頃(18.0萬畝),由2005年的62.0千公頃(93.0萬畝)增加到74.0千公頃(111.0萬畝);水利設施用地將新增2.0千公頃(3.0萬畝);獨立工礦和特殊用地將增加37.2千公頃(55.8萬畝)。
 
  (三)土地利用分區
 
  根據全省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現狀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和途徑的相對一致性與差異性,將全省劃分為3個土地利用區、10個土地利用亞區。
 
  1、陜南秦巴山地用地區
 
  陜南秦巴山地用地區位于我省南部,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全部及寶雞市的鳳縣和太白縣,總人口909.58萬人,土地面積7021.73千公頃(10532.6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4.1%。該區包括4個土地利用亞區:①巴山北坡中山林業用地區;②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農業、工業、城鎮、交通用地區;③秦嶺南坡東段低中山農業、林業、城鎮、工礦用地區;④秦嶺南坡中西段中高山林業用地區。區內以山丘地為主,河谷縱橫,光、熱、水條件優越,土壤適合生物資源的繁育生長。生物、水力、礦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
 
  該區的土地利用方向是,保護盆地及川平壩區的基本農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中低產田;繼續堅持退耕還林,搞好水土保持,以發展林特、中藥材為主,建立名特優林產品、中藥材生產基礎;綜合開發山地草場資源,發展畜牧業,提高草地利用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電能源和采礦等工業;為加快陜南綠色基地建設提供用地保障。
 
  2、關中平原用地區
 
  關中平原用地區位于我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陽、渭南市全部和寶雞、銅川市的大部,總人口2219.27萬人,土地面積5547.67千公頃(8321.5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7.0%,全區包括3個土地利用亞區:①秦嶺北坡林業、牧業、工礦用地區;②關中平原農業、工業、城鎮、旅游、交通用地區;③渭北旱原農業、林業、牧業、工礦用地區。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好,是我省重要的糧、棉、油、果生產基地。區內公路、鐵路連接成網,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旅游資源豐富,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基礎較好。
 
  該區土地利用方向是:切實保護高產穩產基本農田,穩定農業用地面積;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工礦企業要向城鎮和交通沿線相對集中布局;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挖潛改造城市內部存量土地,提高城鎮容積率;統籌規劃農村居民點用地,提高農村建設用地效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合理安排先進制造業建設園地。
 
  3、陜北黃土高原用地區
 
  陜北黃土高原用地區位于我省北部,包括延安、榆林兩大市全部和銅川市的宜君縣,總人口545.59萬人,土地面積8010.1千公頃(120151.0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9%。全區包括3個土地利用亞區:①陜北南部高原溝壑農、林、牧、共礦用地區、②陜北中部丘陵溝壑農林、牧、石油天然氣開發用地區;③陜北北部風沙灘地農、林、牧、能源建設區。區內高原溝壑面積大,氣候干寒多風、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態環境脆弱,耕地瘠薄,作物復種指數低,耕作粗放,土地生產水平較低;工商業、交通比較落后,經濟基礎薄弱。但區內牧草資源比較豐富,發展畜牧業有一定基礎;煤炭、石油、天然氣、鈉鹽資源儲量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 該區土地利用方向是:繼續堅持退耕還林,搞好水土保持,狠抓農田基本建設和流域綜合治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生態農業;積極開發荒沙荒坡,增加耕地面積,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改善生態環境;積極進行草場建設,提高牧草地質量,發展畜牧業生產;穩定果園面積,改造低產果園,提高優質果品比重;保障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開發用地,加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速度。
 
  (四)各市(區)土地利用指導性規劃指標
 
  根據各市(區)土地利用特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土地利用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總體方案和分區規劃的控制下,以各市(區)土地開發整理和非農業建設用地1997年以來的情況和“十一五”各類用地發展變化趨勢為依據,對《陜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中各市(區)各類用地規劃指標進行調整。
 
  (五)土地開發整理
 
  1、土地開發整理目標
 
  補充耕地目標:2006—2010年全省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43.3千公頃(65.0萬畝),平均每年補充耕地8.7千公頃(13.0萬畝)。
 
  土地整理全面展開,到2010年,通過農田和農村居民點整理補充耕地30.4行公頃(45.6萬畝),平均每年6.1千公頃(9.1萬畝)。
 
  以廢棄壓占地、塌陷地及自然災害毀損地的復墾工作深入開展,到2010年,通過復墾補充耕地3.3千公頃(5.0萬畝),平均每年0.7千公頃(1.0萬畝)。
 
  到2010年,宜耕土地后備資源(荒草地、灘涂、鹽堿地等),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得到適度開發。補充耕地9.6千公頃(14.4萬畝),平均每年1.9千公頃(2.9萬畝)。
 
  提高農用地質量和利用率目標:堅持土地整理與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大力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理和塌陷、挖損、壓占廢棄土地的復墾,歸并零星地塊,完善基礎設施,提高耕地生產條件,改善現有土地的利用中的制約因素。全面提高耕地質量、土地利用率和規模經營的程度。
 
  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目標:根據陜北風沙區、丘陵溝壑區、渭北臺塬區、關中平原及陜南秦巴山地區不同的生態區域特征,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及農村居民點整理,廢棄工礦及災毀地的復墾,使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范圍達9400平方公里。對沙地、鹽堿地、灘涂等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治理,使其面積達300平方公里。通過綜合開發治理,使全省土地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2、土地開發整理的基本方針
 
  全省土地開發整理的基本方針是:始終把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土地開發整理的首要任務,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的同時注重耕地質量的提高,堅持數量、質量和生態并重;正確處理好土地開發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土地整理為重點,加強土地復墾,適度集約開發;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政策引導,有序進行。
 
  3、重點區域、重點工程
 
  重點區域:全省劃分5個重點區域,面積8.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0%。
 
  長城沿線風沙灘土地開發整理區。區域涉及榆林市的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和榆陽四縣一區,面積達1.63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引導方向:一是結合水利建設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適度開發宜農后備資源;二是對農用地進行綜合性整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該區土地開發整理結構是整理47.7%、開發52.0%、復墾0.3%。
 
  陜北丘陵溝壑土地整理區。區域涉及榆林市的米脂、子洲、綏德、清澗、和延安市的志丹、子長、安塞、延川、延長、寶塔、甘泉、富縣共12個縣(區)的部分地區,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引導方向:一是結合退耕還林和小流域治理,興建水平梯田和淤地壩,以改善生態環境,農用地綜合整理為主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質量和集約化利用程度;二是以工程與生物相結合措施,改水治水、治坡治溝,并適度開發15°以下的宜農后備資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積。該區土地開發整理的結構是整理56.1%、開發42.0%、復墾1.9%。
 
  渭北臺塬土地整理區。區域范圍涉及到延安市的黃陵,銅川市的宜君、印臺、王益、耀州區,咸陽市的長武、三原,渭南市的合陽、白水、澄城、韓城和蒲城,寶雞的麟游等13個縣(市、區),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引導方向:一是以土地綜合治理,完善耕地基礎設施為主提高耕地質量;二是大力進行農村居民點整理及廢棄礦山的土地復墾,增加耕地數量,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該區土地開發整理的結構是整理75.8%、開發9.3%、復墾14.9%。
 
  關中平原土地整理開發區。區域范圍涉及寶雞市的隴縣、千陽、鳳翔、岐山、眉縣、扶風、金臺、陳倉等縣(區),咸陽市的興平、涇陽、乾縣、禮泉、武功、渭城、秦都等縣(市、區),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藍田、臨潼、高陵、閻良等縣(區),渭南市的臨渭、華陰、華縣、蒲城、大荔、潼關等縣(市、區)共27個縣(市、區)的部分土地、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引導方向是:一是通過鹽堿地沙地的綜合開發治理,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積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二是通過對農用地的整理、提高耕地質量和集約利用程度;三是對區域內廢棄磚瓦窯和閑散農村居民點的復墾,增加農用地面積。該區域土地開發整理的結構是整理27.7%、開發56.7%、復墾15.6%。
 
  陜南秦巴淺山土地整理開發區。區域范圍涉及漢中市的寧強、略陽、勉縣、南鄭、漢臺、城固、西鄉、洋縣,安康市的石泉、漢陰、旬陽、白河、漢濱等13個縣(區),面積0.94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方向:一是結合小流域治理,對農用地進行綜合整理,提高耕地質量和集約化利用程度;二是對水毀、滑坡等災毀耕地的復墾;三是結合水利建設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宜農土地。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結構是整理8.1%、開發75.9%、復墾15.2%、綜合0.8%。重點工程。2006—2010年,依據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區域,重點組織10項重點工程。重點工程總規模面積81.2千公頃(121.8萬畝),增加耕地面積58.3千公頃(87.4萬畝),投資規模407593.59萬元。
 
  10項重點工程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分別是:
 
  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歸并整理零散地塊,完善水利設施,保持水土平衡,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條件下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宜農土地,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
 
  陜北丘陵溝壑土地整理工程:圍繞小流域治理和生態退耕,修筑水平梯田和淤地壩,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抵御災害的能力,改善生態環境,適度開發宜農土地。
 
  渭北臺塬農村居民點整理工程:改造舊村莊、歸并零散自然村,向建制鎮和中心村集中發展,騰出土地進行整治,增加耕地數量、質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渭北臺塬土地整理工程:圍繞小流域治理和生態退耕,完善原區農田基礎設施,加快礦區廢棄地的復墾,增加耕地數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關中西部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采用工程與生物相結合的措施,實施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整治,改善土地立地條件,適度開發宜農地,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
 
  關中東部鹵泊灘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通過工程與生物措施,對鹽堿地進行綜合開發整理,增加耕地數量。
 
  關中東部大荔沙苑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對沙地及其他未利用地實施綜合開發整理,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農用地質量。
 
  關中渭河南岸土地整理開發工程: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開發宜農后備資源。
 
  秦嶺東段南坡土地綜合整理工程: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退耕及災毀耕地復墾,以小于15°耕地整理為重點,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陜南漢江沿岸土地綜合整理工程:結合小流域治理、生態退耕、進行土地的綜合整理,興建水平梯田和淤地壩,及時復墾整治災毀耕地,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前提下,適度開發農用地后備資源。
  五、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ㄒ唬┣袑嵏愫猛恋乩每傮w規劃修編工作
 
  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中,進一步強調規劃修編和調整嚴肅性。加強規劃控制指標的鋼性,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理手段,排除各方對規劃的不當干涉,保證其它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化的銜接。
 
  (二)完善配套法規政策
 
  結合我省實際,盡快修訂《陜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化實施條例》,進一步明確全省有關規劃實施管理的目標、方針。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制定可操作性較強的地方配套法規,實施效果評價,強制法律責任等具體政策措施,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的同時,省、市、縣要建立相應的規劃編制審批制度,規劃公示制度,用地計劃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城鎮用地規化審核制度。進一步充實和培養土地規劃技術人才,提高土地規劃編制、審批的技術水平,使之更好地為全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切實保護基本農田
 
  堅決貫徹《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現有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巨r田保護指標要逐級落實到地塊和農戶,應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中注明。認真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圖圖件逐級備案工作。進一步做好土地用途管制工作,通過轉用許可制度,控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大量占用耕地,禁止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或者“設施農業”等任何名義,占用基本農田變相從事房地產開發,切實穩定基本農田面積。
 
  (四)認真做好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以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按照突出重點、講求實效,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相結合,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諧調的原則,從全省實際出發,繼續堅持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止土地污染,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治理沙化土地580千公頃(870萬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1%,使全省土地生態環境有一個根本性改觀。
 
  (五)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
 
  “十一五”期間,全省要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多方籌集資金,采取得力措施保證補充耕地43.3千公頃(65.0萬畝)目標的實現。
 
  “十一五”期間全省土地開發整理的基本方針是:始終把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土地開發整理的首要任務,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的同時注重耕地質量的提高,堅持數量、質量和生態并重;正確處理好土地開發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土地整理為重點,加強土地復墾,適度集約開發;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政策引導,有序進行。
 
  “十一五”期間,在長城沿線風沙灘地開發整理、陜北丘陵溝壑土地整理、渭北臺塬土地整理、關中平原土地整理開發、陜南秦巴淺山土地整理開發,共五個土地開發整理區域內,重點組織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土地開發整理、陜北丘陵溝壑土地整理、渭北臺塬農村居民點整理、渭北臺塬土地整理關中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關中東部鹵泊灘地土地開發整理、關中東部大荔沙苑土地開發整理、關中渭河南岸土地整理開發、秦嶺東段南坡土地綜合整理、陜南漢江沿岸土地綜合整理開發10個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在重點工程內先期集中力量投資14.4億元完成169個重點項目,增加耕地面積20千公頃(30.0萬畝)。
 
  (六)努力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進一步落實節約集約用地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土地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嚴格控制劃撥用地范圍,穩步推進工業用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和經營性基礎設施用地有償使用。加強協議出讓土地使用權最低價格制度的落實和監督檢查。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加快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規范土地儲備制度,優先收儲盤活低效利用的土地。加強宅基地管理,解決好城中村、城邊村浪費土地的問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新增用地成本,鼓勵使用存量土地,增大土地保有成本,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開發區土地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強化責任考核制度,促進現有開發區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認真組織開展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科學發展的綜合試點工作。
 
  (七)進一步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執法監察力度
 
  強化土地執法監察手段,建全執法監察網絡,充分利用GPS定位系統和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的動態監測,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嚴格土地管理責任追究制,對違反法律規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生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的,要嚴肅追究法律責任。
返回頂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