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一五”城鎮化發展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十五”城鎮化發展回顧
“十五”時期,我省堅持以科學規劃為指導,多元化籌措資金創新體制,發揮潛能,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鎮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十五”末,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37.2%,城鎮建成區總面積達到1380平方公里,實際居住在的城鎮人口達到1384萬人,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和各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以關中隴海鐵路沿線城鎮群為主軸,西延神—西康鐵路、陜北長城沿線、陜南漢江和陽安鐵路為副軸的“壬”字型城鎮體系格局。
二是城鎮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逐步增強。城鎮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功能設施的不斷完善,極大地吸引了周邊區域資本、技術、人才、勞力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城市和重點城鎮的集聚,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并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城鎮化擴大了城鄉的有效需求,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和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的速度明顯加快,全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斷加大,特別是以住宅建設為主的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快速增長,以城鎮為依托的第三產業穩步發展,拉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經濟發展。
四是城鎮化建設促進了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我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財政政策的良好機遇,加大城鎮和城鎮間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城鎮普遍存在的供水、交通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陸續建成了一批能夠體現城市特色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設施,使城市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使制約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有了明顯的緩解。
五是發展了一批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小城鎮。涌現出一批加工型、商貿型、資源開發型、教育科技型小城鎮,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二、“十一五”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是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戰略時期,我省城鎮化發展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1、“十五”期間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陜北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關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陜南中藥現代化和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為“十一五”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提供了動力支撐。國家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沿海地區產業升級促成的產業及生產要素向內地的轉移,也為我省加快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笆晃濉逼陂g我省必須抓住這些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
2、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將促進我省城鎮化加快發展?!笆晃濉睍r期,隨著我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加工制造能力和產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能源化工三大優勢產業將產生強大的增長動力,食品、醫藥、紡織、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和旅游業將煥發活力,城鎮化發展的非農產業基礎將迅速壯大,城鎮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將會有力地促進我省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
3、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隨著城鄉統籌戰略的實施,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逐步消除,從而有利于建立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有效體制、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促進我省城鎮化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4、城市群和城鎮群建設將成為我省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關中地區人口和城鎮密集,綜合優勢突出,以西安都市區為核心的關中城鎮群將進一步發展,初步形成城市群;陜北能源資源的開發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陜北地區城鎮的快速發展,資源重點開發區城鎮群已現雛形;隨著陜南現代中藥、食品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漢江盆地城鎮群也將出現。協調區域城鎮群的發展,將有利于實現城鎮優勢互補,促進人口聚集、產業聚集和城鎮綜合發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同時應該清醒地看到,“十一五”城鎮化發展仍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
1、城鎮發展的動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我省城鎮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與東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城鎮化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作為城鎮化主要動力來源的非農產業特別是工業基礎薄弱?,F有中心城市中實力雄厚且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型企業少,中小企業發展落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對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產業帶動和就業牽引能力不強。多數小城鎮立足地方資源的特色優勢產業沒有形成,經濟的主體仍是農業,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缺乏吸引力。因此,壯大城鎮非農產業特別是工業基礎,增強城鎮化動力,將是加快推進我省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2、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繼續加強。我省13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指標總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人均擁有城市維護建設資金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少小城鎮基礎設施普遍缺乏,還處于由村莊向城鎮演變的起步階段。陜南漢江干支流沿岸和關中渭河干流下游沿岸城鎮防洪設施薄弱,洪水威脅仍然存在。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城鎮化質量,將是“十一五”期間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3、城鎮化發展的資源環境沖突日趨明顯。隨著城鎮數量的逐步增加、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鎮經濟的迅速增長,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沖突也將日趨嚴重。關中地區城鎮發展將面臨著缺水和用地緊張問題,陜南秦巴山地城鎮發展將面臨建設用地緊缺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問題,陜北黃土高原尤其是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將會受到水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制約。因此,“十一五”城鎮建設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避免新的環境問題產生。
4、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的保護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保護城鎮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對強化城鎮文化內涵,塑造城鎮特色,提升城鎮競爭力和城鎮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我省大多數城鎮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地理特色明顯,是城鎮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改造更新,一些城鎮歷史文化特色和地方風貌面臨逐漸消失的威脅,導致城鎮形象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使城鎮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的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5、基層城鎮規劃與管理工作亟待加強??h、鄉(鎮)城鎮建設管理比較薄弱,技術人員匱乏。很多村莊規劃滯后,亂占、濫建問題突出,建設秩序混亂。這種狀況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形勢要求很不適應,基層規劃及建設管理工作亟待加強。
在戰略機遇和矛盾凸現并存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搶抓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妥善應對挑戰,開拓創新,奮力拼搏,積極推進陜西城鎮化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十一五”城鎮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ㄒ唬┲笇枷?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循序漸進、節約用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以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為主要動力,以區域城鎮群建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為基本模式,堅持市場推進和政府引導并重,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ǘ┌l展目標
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鎮人口達到1720萬人左右,城鎮化水平達到45%左右。其中,關中達到52%,陜北36%,陜南32%(見專欄一)。以西安都市區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進一步壯大,陜南和陜北區域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全省人口規模5萬人以上的城鎮達到100個,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見專欄二)。城鎮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建設行業基礎設施投資完成970億元,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四、城鎮化發展的重點任務
通過城市和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和城市功能的進一步提升,增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促進城鎮非農產業的發展,加快全省城鎮化的進程。
?。ㄒ唬┘訌娨晕靼捕际袇^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建設
以西安都市區為核心,隴海鐵路為軸線,配合關中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依托“一線兩帶”,積極促進產業和人口聚集,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
關中城市群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城市功能,促進特大城市與周圍衛星城鎮的有機結合,提升整體發展水平和實力。以高等級公路、隴海鐵路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骨架,提高運輸網絡密度,優化交通結構,建設城際快速干道體系,提高道路等級和通達深度。建立秦嶺北麓景觀保護區和渭河及其支流沿河自然景觀保護帶,保護森林植被、河流水系及生態濕地等自然景觀資源,構筑網絡型的生態結構,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現代化城市建設之間的協調。整合關中地區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塑造城鎮特色,創造宜人的多樣性城鄉生活空間。
西安市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科技教育優勢、旅游資源富集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按照“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大城市”的發展定位,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積極實施百億產業推進計劃、行政中心遷移與古城復興保護規劃、“四區一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航空產業基地)開發規劃、城中村改造規劃等,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城市集聚與輻射能力,提升城市競爭力。
咸陽市要加快灃河新區開發,擴大西郊電子信息產業園和東郊石油化工區規模,建設空港產業園區,拉大城市框架。完成“咸陽湖”二期工程和“兩河四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修復咸陽古渡景觀。實施一批城市廣場、道路、橋梁等重點建設項目,加強水、電、氣、熱和污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城中村和舊城改造、老廠改造步伐,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西安市、咸陽市要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協同共進、經濟一體的原則,積極推動兩市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步、科教同興、旅游同線和環境同治等“八同”建設,加快西咸一體化步伐,把西安、咸陽建設成為西部現代服務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寶雞市要加快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煙酒食品等優勢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城市經濟實力。加快東區和蔡家坡副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城市擴容。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促進要素集聚水平和發展質量的提高。建成西部地區有影響的大城市、陜甘川寧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
銅川市要按照“一城兩區一廊”(即老城、新區、耀州區和董家河—黃堡產業走廊)的“啞鈴形”城市空間結構,重點抓好新區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整治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加快產業技術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積極發展陶瓷、醫藥、旅游和果業,建成關中北部特色產業和能源建材工業基地,輻射帶動陜北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渭南市要著力發展化工、現代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按照“一主一副”(臨渭區和華縣)兩大片區的結構,重點抓好以渭南開發區為主的城市西區建設,建成以煤炭化工、農產品加工及貿易為特色,在關中東部和陜、晉、豫三角地帶有重要影響的中心城市。
楊凌要以建設高新技術農業、涉農工業和為農服務產業、農業科研教育發達的農科城為目標,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水平。
韓城、華陰、興平三個縣級市要致力于非農產業基礎的壯大和城市特色的保持和培育,建成競爭力強的特色專業化城市。
?。ǘ┐罅ν七M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群建設
隨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的加快,陜北地區已經顯示出具有發展區域性城鎮群的潛力,要以榆林、延安為中心,以西包鐵路為主軸線,以擬建的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和太原—中衛、神木—朔州鐵路為副軸線,積極推進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群建設。
重點提升榆林、延安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榆林市要以建成晉陜蒙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和能源化工基地為目標,按照“一城三區”的空間格局進行建設布局,合理確定中心城區和金雞灘、魚河、鎮川等三個衛星城鎮或外圍組團的職能分工和功能布局。要以經濟開發區建設為重點,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延安市要以東區建設為重點,加強革命文物遺址及古城保護,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治理和周邊山地綠化、美化工程建設,下大力氣解決城市過境交通干擾問題,努力提高商貿、旅游和工業發展水平,建成陜北南部地區綜合性中心城市。
結合陜北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布局,著力建設一批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城和重點鎮,提高對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促進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群的形成。合理確定城鎮規模、產業結構和資源開發強度;加強區內交通建設,重點建設中心城市與縣城、重點鎮和主要工礦區之間的快速交通干道;加強水資源保護力度,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大力推廣節水技術設備和管理措施,做好城鎮和工礦區供水規劃,嚴防水源污染和礦山開采導致的水資源破壞,警惕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生態災難;加強城鎮綠化防護,搞好城鎮周邊地區防風固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切實保護好城鎮生態環境;在《陜西省城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并實施《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體系規劃》,協調好區域內城鎮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和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關系,保障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ㄈ┓e極促進陜南漢江沿岸城鎮群形成
陜南地區要發揮生物、礦產、水力等資源優勢,以漢江和陽安鐵路為軸線,以漢中、安康兩中心城市為核心,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為重點區域,大力發展以食品、制藥、水電、旅游等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化城鎮,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間快捷交通與信息網絡建設,促進陜南城鎮群的形成和發展。
漢中市要努力建成以現代制造業、旅游、商貿為主的大城市,成為陜、甘、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以沿江地區開發建設為重點,加大開發區新型產業發展力度,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舊城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地表水水源地建設和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限制開采地下水源,進一步加強城區的防洪工程建設,實施城市燃氣工程,提高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水平,提升城市綜合環境品質。
安康市要以建成集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商品集散、特色產業、商貿旅游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型城市為目標,拓展城市組團用地,以江北組團建設為重點,把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綠色食品和生物制藥企業集群作為推動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重點發展食品、生物制藥、旅游、水電等綠色產業,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市區基礎設施,建成以商貿、旅游、資源加工業為主的中等城市。
商洛市要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與西安都市區的有機融合,促進西合、西康鐵路沿線小城鎮發展。發揮生物多樣性的優勢,以中藥、茶、林特產品為重點,發展現代中藥和綠色食品產業,加快醫藥產業園區建設,建成以綠色產業、資源加工、商貿和旅游為主的中等城市。
?。ㄋ模┘涌煲钥h城和重點鎮為核心的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要以縣城和重點鎮為核心??h城和重點鎮發展要以培育專業化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增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引力。關中城鎮密集地區要加強小城鎮與中心城市大中型企業協作配套,重點加強已具有產業集群萌芽的城鎮的發展,通過加強引導和培育,促進集群規模壯大或技術升級,形成一批由核心企業帶動、關聯企業配套,分工協作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城鎮。陜北地區要做好能源化工基地項目的建設布局與城鎮規劃的協調工作,配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發展一批資源開發與加工型的專業化小城鎮。在陜南地區,要圍繞中藥材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因地制宜、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專業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笆晃濉逼陂g,縣城建設要以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功能為重點,戶縣、岐山、鳳翔、蒲城、富平、大荔、乾縣、黃陵、神木、府谷、靖邊、綏德、勉縣、城固、略陽等縣達到設市標準。另外,選擇100個交通條件便利、經濟基礎較好、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進行專業化特色城鎮建設示范,以帶動農村小城鎮健康快速發展(見專欄三)。
小城鎮建設還要強化為農服務功能,以具備承擔農產品集散中心或加工基地和農業信息、技術推廣與文化教育等基本功能為標準,加強城鎮規劃管理,提高城鎮設施水平。要進一步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重點抓好縣城和重點鎮的供水、排水、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通信網絡建設,完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促進農村人口、鄉鎮企業、農村商貿、服務設施等向縣城和重點鎮集中。鼓勵和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創業,形成城鎮化和工業化齊頭并進,產業調整和勞動力轉移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ㄎ澹┘訌姵擎偦A設施建設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設,改善城市交通條件。“十一五”末城市道路長度達到7450公里,道路面積達到1310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0平方米,實現大中城市道路(街道)照明裝置率100%。西安市實施地鐵建設和鐵路樞紐擴能建設工程,建設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力爭使地鐵2號線建成通車。加強城市道路、立交橋、停車場庫及行人過街橋涵的建設,形成“六縱七橫三環”城市道路骨架網建設,基本緩解西安交通擁擠問題。寶雞、咸陽、漢中、榆林、延安等城市要適當提高道路建設標準和養護標準,加快建設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離的道路系統,加強停車場建設,搞好進出城通道的建設,處理好與區域性干線交通的聯系,提高路網通行效率??h級市和建制鎮要加強過境路建設和相關用地規劃控制,解決好過境路與城鎮道路相互影響問題。繼續建設和完善“一主四輔”航空運輸格局,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改造擴建工程,完成榆林機場遷建工程,做好延安、漢中機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
提高城鎮供水能力?!笆晃濉逼陂g,規劃年供水量達到13億噸,完成供水管網5180公里,城市人均日用水量達到188升,供水普及率達到96%。陜北、關中地區的城鎮建設布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陜北地區要根據水資源狀況合理確定城鎮數量和規模。加強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積極實施引漢濟渭、引紅(紅巖河)濟石(石頭河)、引乾(乾佑河)濟石(石砭峪)等跨流域調水工程。改造運行超過50年和漏損嚴重的供水管網,使管網漏損率降低到12%以內。推行階梯式計量水價制度,建立和完善促進節水的價格機制,加快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費的全面開征和價格調整工作。健全城市供水水質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城市供水企業水質檢測能力和水平,改善供水質量。全面提高城市供水系統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供水安全保障和應急體系,制定城鎮供水應急預案,切實保障城鎮供水安全。加快推廣中水回用技術和節水技術設備,建立節水型城鎮。
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笆晃濉逼陂g,新建、改擴建污水管網2347公里,使全省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西安、寶雞、咸陽污水處理率達到70%。重點抓好《陜西省渭河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建設規劃》的實施和漢江、丹江污染防治規劃,加快縣以上城鎮供排水設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遏制城市水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渭河流域所有城市、漢江及丹江沿岸城市和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范圍內的重點城市都要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合理布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的改革,完善投融資機制,建立合理的價格收費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笆晃濉逼陂g,城市垃圾每年清運量達到900萬噸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分類收集城市垃圾,提高城市垃圾的處理質量,防止二次污染,逐步實現城市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建設安全、穩定、高效的城鎮能源供應體系。積極發展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2%,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1200萬平方米。在“十一五”期間,關中、陜北絕大多數城市和縣城建成天然氣利用工程;陜南地區的漢中、安康、商洛市以及寧強等11個縣城建成天然氣利用工程。積極發展大中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事業,建成以熱電廠為主要熱源,區域性鍋爐為輔助熱源的供熱體系;小城市以區域性鍋爐為主要熱源,燃氣鍋爐為補充熱源的體系。統籌安排好西安灞橋熱電廠等七個熱電廠的改造和擴建、13座熱電廠的新建以及20個供熱站的新建改建工程;中心城市要積極推進清潔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減輕城市環境壓力,有條件的城市要逐步建設無燃煤區,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等新的潔凈能源。
促進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進人民身心健康,建設整潔、優美、文明的現代化城市。關中和陜北城市綠化重點為城市中心區、街道兩側、環城道(公)路和鐵路兩側、河湖岸灘及山坡,西安、咸陽、寶雞、榆林、延安、渭南、銅川、楊凌要建成一批有一定規模、一定水平和分布合理的城市公園,安康、漢中、商洛等城市可結合地形條件,建成“點、線、面” 結合的城市綠化系統。到規劃期末,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平方米,使城市生態環境充分得到改善。
加強城鎮信息化建設。積極發展大中城市寬帶通訊網、數字電視網和新一代互聯網等信息設施。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本地通信網,提高與區域中心城市的通信能力。
?。┰鰪姵擎偵鐣展δ?
加強城鎮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城鎮各類教育設施,保證教育設施建設用地和周圍環境要求。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城鎮規模擴大都必須首先保證學校特別是幼兒園、中小學的建設和發展需求,并力求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城鎮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為豐富居民文化體育生活提供設施支撐,強化城鎮文化體育中心的服務功能。完善醫療和預防保健設施,滿足居民醫療衛生需求。
加強城鎮社區建設。以滿足社區居民需要為出發點,充實社區功能,改善社區管理,強化社區服務。各級城鎮都要致力于創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加強社區組織和隊伍建設,擴充社區管理職能。
五、城鎮化發展的措施
?。ㄒ唬┘訌娨巹潓Τ擎偘l展的指導
加強城鎮規劃編制、實施管理和監督檢查機制建設,強化城鎮規劃的法制地位,保證城鎮規劃的依法實施。各城市和建制鎮要及時修編到期的規劃?!笆晃濉逼陂g,各城鎮都要制訂出新的城鎮建設規劃,理順各級各類規劃間的關系,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銜接好城鎮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文物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以城鄉統籌發展為指導,增強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深度,完善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增加城市詳細規劃的覆蓋率。加強關中城市群和陜北及陜南城鎮密集區的區域規劃工作。協調城鎮間用地布局,明確城市水源地、文物保護用地、城市隔離帶等公共設施用地界線和“綠線”(生態綠化帶)、“紅線”(重要交通通道)和“藍線”(河道保護帶)等管制地帶范圍,加強監督控制,避免無序建設;根據基礎設施的服務半徑,重點抓好相鄰城鎮間快速交通、機場、物流設施和調水供水節水等水資源利用工程,實現城鎮間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發揮陜西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協調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關系,加強經濟與文化融合。城鎮規劃和建筑的設計要從塑造城鎮整體形象出發,把城鎮建筑同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整合資源,塑造特色,增強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文化內涵,以創立城鎮品牌,培育可持續發展的城鎮競爭力。
?。ǘ┖粚嵆擎偦l展的產業基礎
培育和壯大城鎮非農產業,增強城鎮化動力。以加快特色產業的發展和集聚為核心,積極培育有強大競爭力的專業化、規?;某擎傊鲗Мa業,鑄造具有產業特色和實力的城鎮競爭優勢,形成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強大的就業拉力。各城鎮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明確產業定位,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專業化產業,通過產業帶動和就業牽引,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促進產業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專業化城鎮的形成。區域中心城市要加快產業升級,積極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和競爭力。
?。ㄈ┘涌斐擎偦l展的政策法規建設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消除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要研究并妥善解決農村土地征用和城鎮建設拆遷的失地農民安置、流動人口落戶和進城務工農民的社會權益保障、子女教育,以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人口轉移、勞動就業等政策性和制度性問題,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提供寬松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四)提高城鎮建設管理水平
加強城鎮綜合管理。嚴格建設項目規劃管理的“一書兩證(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制度,加強城鎮綜合執法,積極推進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化。深入開展爭創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等活動。
各級城鎮政府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城鎮規劃管理干部隊伍的建設,對城鎮主要領導進行城鎮規劃管理知識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ㄎ澹┘哟髮Τ擎偦A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創新城鎮建設投資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資主體參與城鎮建設,聚集各方力量建設城市。打破部門和行業壟斷,積極推行市政設施項目建設和經營的市場化運作,鼓勵非政府投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理順基礎設施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價格,完善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補償機制。
“十一五”期間,城市建設行業基礎設施投入970億元。其中,城市供水投入20億元,城市污水處理投入69億元,城市垃圾處理投入45億元,城市道路、橋梁投入520億元(含西安市道路、橋梁、地鐵等大型項目投入210億元),城鎮燃氣、供熱投入200億元,城市園林綠化投入50億元,城市公交、環境衛生、城市防洪和城市景觀建設等投入66億元。
?。┘訌姵鞘幸庾R的宣傳教育
強化對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相關知識的宣傳。加強城市意識的培養和城市文化的宣傳工作,普及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維護管理的科學知識和政策法規,深入開展市民道德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市民關心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正確使用和自覺維護城市設施,熱愛自己的城市家園,做文明市民。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