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一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一五”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形勢

  “十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人才培養規??涨?,人才總量有較大增長。到“十五”末,我省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接近100萬人,初步形成了年均25萬大本以上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規模和培養能力,每萬人口中在校普通本??茖W生135.84人,居全國第4位,適齡人口高校毛入學率22%,高于全國3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以技術學院、高級技校為龍頭,重點技校為骨干,普通院校為基礎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每年培訓量達100萬人次。全省各級各類人才總量達到369.2萬人。其中,黨政人才20.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28.3萬人,經營管理人才50.3萬人,技能人才120.4萬人,農村實用人才50萬人。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三支隊伍人才總量年均增長6.8%。

  人才整體素質提高,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實施大規模培訓干部和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培訓市廳級干部2000人次,縣處級干部1.8萬人次,科級干部9.1萬人次,各級各類公務員13.1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100多萬人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成績顯著。在陜“兩院”院士由34人增加到47人;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由477人增加到6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由1306人增加到166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7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由27人增加到54人,第二層次人選由363人增加到580人,第三層次人選由2350人增加到5600人;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由49個增加到140個,培養博士后661人;我省院士專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及多項國家專利金獎。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有所加強,成長起一批在全國和西部頗有影響的優秀企業家和民營企業家;高技能人才受到關注,高技能人才由占技術工人總數3%提高到4.9%,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新培養出40萬農村鄉土人才。

  人才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新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 “十五”期間,我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六大特色經濟和四大產業基地的發展和加快建設,國家批準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和國家級星火產業帶,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全省建立起以中國西安人才市場為龍頭的人才網絡體系。建立人才市場148個,實現人才流動36.2萬人次,年均增長13.4%。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前公示、試用期制、票決制等項改革普遍展開。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完善考核獎懲辦法,強化任期目標管理。全省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廣電系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啟動,聘用制、崗位管理和新進人員公開考試制度逐步推行。改革職稱評審、技能考核和專家選拔辦法,建立了更加符合實際的能力業績評價體系,企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五”以來,人才流動呈現出進大于出的良好態勢,先后引進各類急需人才1.7萬人次。對外引智取得新的成績,執行引智項目1031個,建成50個國家級和省級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單位)。重點宣傳和表彰了一批獻身西部大開發的高級專家和扎根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推出了徐精彩、巨粉娥等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先進典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經形成。

  進入“十一五”,我省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增強,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人才資源國際化、市場化趨勢明顯,高層次人才爭奪加劇。應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外人才競爭,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走科教興陜和人才強省之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需要。一是規模不適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人才規模與產業發展要求不適應,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規模不大,所占比例偏低。二是結構不適應。專業技術人員多,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少;關中大中城市人才多,縣鄉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人才奇缺;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人才多,工農業生產一線人才少;三是素質不適應。人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教育教師達標率低,職業教育專業化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有待加強。四是管理不適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人才工作體制尚不完善;人才開發投入不足,政府、用人單位和社會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亟待建立。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在“十一五”期間,加快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的實施。

  二、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才能力建設為主題,以高層次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為基礎,以加大人才投入為支撐,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創新體制,優化結構,改善環境,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抓緊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型農民、技術工人、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新三支隊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省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才隊伍建設的原則要求。堅持人才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把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擴大總量與調整結構、提高素質相結合,加大培養力度,優化人才隊伍的結構和布局;堅持以高層次和基層人才為重點,整體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堅持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人才資源調控體系;堅持以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為動力,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各盡所能的良好環境。

  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經過努力使全省人才隊伍規模進一步壯大,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分布更趨合理,工作機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全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由目前的198.8萬人增加到278.3萬人(年均增長7%);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工人的比例由4.9%增加到8.6%;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由50萬人增加到100萬人以上。

  實施黨政領導干部培養工程。每年有組織、有計劃地大規模培訓干部1.82萬人次,五年內把全省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輪訓一遍。結合換屆和干部調整,進一步優化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的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加大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工作的力度,注意選配熟悉經濟、金融、法律和城市管理的干部,爭取用5年時間,使市縣兩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文化程度明顯提高。按照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堪當重任的要求,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加強教育培養和實踐鍛煉。重視做好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非中共黨員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

  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選拔工程。扶持建設5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培養選拔50名能夠參與國內外競爭的企業領導人才;培養選拔500名在省內外有影響的經營管理人才。

  實施“三五人才”工程。在原有“三五人才”工程人選的基礎上,培養選拔體現國家先進水平,在國內外科學技術領域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技術帶頭人50名;代表我省學術技術、管理先進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500名;代表各地各部門學術技術先進水平,起骨干作用的年輕優秀人才5000名。

  實施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振興計劃。 “十一五”期間,為全省縣以下高中和農村初中選派普通高校本科學生10000人;為全省鄉鎮衛生院選派普通高校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5000名,大專以上學歷的醫護人員5000名;為全省鄉鎮、街道辦事處機關招錄高校本科畢業生9000名,基層法庭招錄普通高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2000名;為全省鄉鎮涉農服務機構選派農、林、水、牧、機和城鎮規劃建設等專業本科畢業生5000名;從省、市、縣選派33000名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技人員、教師、醫生到鄉鎮支農、支教、支醫;每年組織10000名鄉鎮、街道辦事處35歲以下、學歷不達標的公務員和財政供養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崗進行學歷教育,改善知識結構;每年培養、選拔農村實用人才10萬人。

  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在全省建設20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10個高技能人才鑒定基地,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形成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隊伍,到2010年,全省技師、高級技師達到19萬人。

  三、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黨政人才隊伍

  切實提高黨政領導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緊緊圍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主線,加大理論教育、專業培訓和實踐鍛煉力度,堅持把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領導班子建設的首要任務。繼續做好大規模培訓干部的工作,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大力加強中青年后備干部的教育培訓,加強學習型機關建設,堅持和完善掛職鍛煉制度,完善領導干部聯系群眾制度,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推進黨政領導干部作風建設。

  不斷優化黨政人才隊伍結構。認真落實黨政領導班子建設《綱要》精神,進一步優化黨政領導人才年齡結構和知識、專業結構,切實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繼續加大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力度,重視選拔熟悉宏觀經濟管理、財政金融、法律和現代科技管理方面業務知識的人才。繼續做好選調生工作。注重培養、選拔并合理配備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非中共黨員干部。關心愛護基層干部。

  依法加強黨政人才和公務員隊伍管理。認真貫徹和執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繼續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監督機制。嚴格執行《公務員法》,抓緊完善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堅持“凡進必考”,嚴格選任聘任。大力推行競爭上崗制度。健全考核制度,強化激勵機制,完善考核結果與公務員職級、待遇等調整掛鉤的辦法。堅持重點部門、重點崗位公務員交流制度。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加強公務員能力建設,提高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設社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制度;對從事公益活動的事業單位人員,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人員,實行企業人事管理制度,推進以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抓緊建立適合科、教、文、衛等各類事業單位特點、符合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各自崗位要求的分類管理制度。嚴把事業單位人員“進口”關,進一步優化事業單位人員結構。加強人事爭議仲裁處理工作,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及時受理和仲裁人事爭議案件,切實維護用人單位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中央關于改革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的規定,認真做好實施工作,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重要崗位傾斜的分配機制。積極推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實行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強化待遇留人的效能。研究制定特殊人才工資、津貼的具體辦法。推行“柔性人才”政策,鼓勵兼職兼薪。積極探索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才流動中社會保險銜接辦法,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職稱評審和專家遴選制度改革。建立評聘合一、專業水平認定和執業資格準入的職稱體系。對具有單位內部職務水平特性的教師、研究人員等職稱系列采取評聘合一的辦法。對社會通用性較強的職稱系列,采取資格與職務分離的專業資格(或水平評定)辦法。對關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職業,依法實施執業準入制度。鼓勵引導專業技術人員進入經濟建設和生產科研第一線。

  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創新人才的培養。組織力量,多學科協同申請,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用項目培養學科帶頭人。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支持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學科和實驗室的建設,積極扶持骨干企業創辦技術研發中心,支持企業發揮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在我省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和骨干企業中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名教授、名專家和創新團隊。認真實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宣傳文化領域“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人選和 “三五人才”的推薦、選拔工作,充分發揮其在科學決策、自主創新和培養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視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擴大博士后的設站規模、招生和留陜工作人數。加強高層次人才能力建設,拓寬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新渠道,加強省際間、國際間的項目和學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加大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選拔力度,著力造就一批站在學科前沿、善于創新的高層次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驗收、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科研基地建設綜合績效評估中,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的考評指標。建立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人才評價和獎勵制度。加強高級專家和優秀人才庫建設,做好專家協會工作。

  五、推進企業人事制度改革,建設職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創新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權責。改革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選拔方式,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和改進管理方法相結合,把組織選拔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相結合,逐步形成在黨管干部原則下,以《公司法》為依據,對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依法實行派出制或選舉制;對經理人推行聘任制,逐步探索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和經營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的新路子,全面推行經營管理者任期制、目標承諾制。拓寬選人渠道,采取公開招聘等形式,吸引國際國內一流人才到企業任職。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信息庫,對創新精神強、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進行跟蹤選拔。

  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實行公開競聘、擇優聘用、定期考核,實行任期制,健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的機制。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薪酬結構,將經營者薪酬與責任、風險和業績直接掛鉤,激勵企業優秀人才成長。研究制定《陜西省國有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實施辦法》,規范年薪制度,加強業績考核,在部分經濟效益好、有條件的企業率先推行年薪制。推進廠務公開、國有產權代表定期報告、經營風險抵押金等制度,強化內部審計和紀律監察工作,制定《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重大決策失誤責任追究規定》,加強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監督管理。

  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圍繞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培養一批綜合素質好,能夠忠實代表和維護國有資產權益,正確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具有戰略決策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出資人代表隊伍;培養一批職業素養好、市場意識強、熟悉國內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善于經營管理,在生產經營、資本運作等方面具有較高造詣的經營管理者;培養一批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熟悉企業管理、具有黨群工作經驗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重點抓好大中型企業和列入全省重點脫困企業“一把手”、主管經營的副職、財務負責人,有發展潛質的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工作,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派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赴國(境)外培訓,學習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決策經營能力、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將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納入培養計劃,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健康成長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嚴格實行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執行崗位執業資格制度。對必須由取得執業資格人員充任的關鍵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要進行強化培訓,限期達到要求。對經過培訓仍不能取得執業資格者,必須調離關鍵崗位。主管部門負責確定必須由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充任的關鍵崗位及工作規范,并負責檢查監督關鍵崗位的執業人員上崗及執業情況,對違反崗位工作規范者進行處罰。

  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整體受教育水平,培養大批專業化人才

  著力夯實基礎教育。加快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發展,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每年遞增0.5—1個百分點,2010年力爭達到GDP的4%,實現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優化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有條件的地方要努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加大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力度,培養教師適應新課程和運用現代教育設施設備能力,解決初中教師學歷偏低和學非所用問題;采取學校之間包聯幫扶、骨干教師巡回教學、教師城鄉交流、政策資金向薄弱學校傾斜等措施,逐步縮小學校間辦學條件差距,切實解決城鄉、城市學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做好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定編和教師資格的認定工作。 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堅持以服務現代化建設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努力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完善職業資格制度。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建立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全省重點建設3—5所國內一流的高職院校和一批示范性專業,各市重點辦好1所職業技術學院和2—3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各縣(區)重點辦好縣級職教中心。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有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職教中心建設計劃。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穩定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等院校培養和聚集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建立高等教育培養與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的有效機制,引導高等院校主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提高動手能力為重點,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培養模式,著力培養經濟社會急需的緊缺人才。

  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在全省各行業、各類人才中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開展全員教育培訓。整合教育培訓資源,促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完善和發展,形成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推動終身學習全民化、制度化。廣泛開展學習型組織特別是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機關的創建活動,為各類人才的繼續教育提供廣闊的學習平臺。逐步確立以學習者個人為主體、用人單位充分支持、政府對弱勢人群予以必要資助的終身學習保障機制。強化用人單位在人才教育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訓納入單位發展規劃,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組織好急需人才的出國(境)培訓工作,選派各層次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出國(境)學習,掌握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人才隊伍的素質和創新能力。

  七、實施農村人才振興計劃,造就一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層人才隊伍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和優秀人才到農村工作服務。每年為農村基礎教育、衛生、農技系統選派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到基層從醫從教和從事農技服務。加強農村基層后備人才培養,在省內高校師范、醫學專業每年設立助學金名額,專門用于資助家庭困難、有志到鄉鎮以下農村從醫從教的高校大學生;在省內高校適當降低高考錄取成績,面向農村基層招收定向(委培)生。圍繞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依托產業化項目、扶貧項目、引智項目及其它農村基本建設項目,采取按需選派、對口支援、定期輪換方式,每年從省、市、縣相關部門選派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技人員、教師、醫生到農村進行為期1年的支農支醫、支教服務。

  建立人才投身基層的導向機制。從“十一五”開始,縣級以上黨政機關補充國家公務員,全部在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歷的大學生中招錄和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公務員中遴選;縣以上法、檢兩院補充工作人員必須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法庭工作經歷的大學生中選拔;縣(區)以上事業單位招考工作人員,每年選拔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人員比例不少于五分之一;把在農村基層一線工作的經歷作為評定職稱的一個重要條件,今后教育、衛生系統凡晉升上一級職稱時有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的優先。

  加大農村基層人才培訓力度。對35歲以下不具備國民教育大專以上學歷,從2006年起實行強制性學歷教育。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每年選派農村中小學教師到師范院校進行新知識和教學方法培訓;選派鄉鎮醫護人員到醫學院校進行臨床或醫療衛生業務培訓;,每年選派農技人員在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單位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能培訓。

  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著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這條主線,加大引智力度,依托農業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實施“一村一品”計劃,重點培養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鄉村科技人員;依托農校、農函大、農廣校、農職校、林廣校和采取短期技術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函授教育與脫產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田間地頭實際操作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分層次、多渠道地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八、拓寬渠道,加大國內外人才智力引進力度

  積極吸引急需緊缺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研究制定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的規劃和措施,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現代管理、金融、法律、貿易、旅游、文物保護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或緊缺人才。充分發揮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產業具有的人才積聚優勢,吸引各類學科或技術帶頭人、管理專家和優秀青年人才。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用人單位可不受單位性質、編制和職務結構比例的限制,其配偶、未婚子女可隨調、隨遷。實行“戶口不遷、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的柔性流動政策,人才來陜可采取兼職、講學、科研和技術合作、技術入股、投資興辦企業、擔任顧問或咨詢專家等形式,并享受與本地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待遇。積極創建引進人才的載體,通過加大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等引才基地的建設力度,拓寬吸引、使用人才的渠道,為創業人才、留學人員和研發機構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制定和實施吸引優秀留學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國來陜工作和服務計劃,結合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創新項目,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多種方式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加大對民營企業吸引人才工作的引導和支持,促進民營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

  繼續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圍繞發展壯大高新技術、果業、畜牧業、旅游、國防科技工業和能源化工六大特色產業,加快關中先進制造業、陜北能源化工、陜南綠色產業、渭北果業四大基地建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大力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加工制造能力和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瞄準世界一流技術水平,站在更高的技術起點上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人才,全力做好關鍵技術、制造工藝、質量管理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培養和鍛煉一批素質高、業務精的技術骨干,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組織實施“蘋果四項關鍵技術”、推廣大粒櫻桃、荷斯坦奶牛繁殖、波爾山羊胚胎移植、水稻旱育稀植、國外經濟作物新品種和名優花卉引進推廣等引智項目,培植一批種植、養殖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產業化,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做好來陜外國專家管理工作?!笆晃濉逼陂g,計劃引進外國專家5000人次,組織5000名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出國(境)培訓,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學人才來陜工作、創業。

  九、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大力改善人才成長發展環境

  健全人才市場體系。按照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指導監督有力的要求,全面推進人才市場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基本形成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行業協會嚴格自律、中介組織提供服務的運行格局。進一步改革完善企事業單位用人制度,落實單位用人和人才擇業的自主權,逐步消除各種就業歧視。積極貫通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畢業生市場,逐步做到政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形式互通。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區域、身份、社保等制度性障礙,疏通“三支隊伍”之間、公有制與非公有制之間的流動渠道。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人才市場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人才中介服務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

  建立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立人才就業服務網絡和人才公共信息發布渠道,加大政府對人才公共服務場地、網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全省各大中城市建成一批功能較強的大型人才市場,形成統一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會化人才檔案管理,發展人才職業信用體系。推進公共事業人才招募,政府倡導和資助的支援性人才流動進入人才市場活動。按照管辦分離、政事分開、兩類業務分開管理的原則,推進政府所屬人才服務機構的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法規體系,加大人才流動、人才市場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支持的力度,創造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加快建立以知識、能力、業績為主要內容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加大對各類人才的有效激勵。堅持“雙百”方針和學術民主,支持科技創新和理論創新,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充分發揮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人才聚集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體制機制優勢,依托主導產業和重大項目對人才的吸附效應,進一步拓展人才創業創新的事業平臺,提高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國際化水平,構筑西部人才高地,創建西部最佳人才成長和發展環境。

  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投入和保障機制

  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強各級黨委對人才隊伍建設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政策調研和對人才工作的督促檢查。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目標責任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務和目標,把落實中央和省委對人才工作的要求作為考核領導干部工作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考核。進一步加強人才宣傳工作。建立和完善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人才工作機制,加快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人才投入資金要列入財政預算,并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省、市、縣財政都要設立人才工作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杰出人才獎勵和重大人才開發工程的實施。新上科研、生產和技改等建設項目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訓經費。機關、事業、企業單位職工培訓教育經費不少于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3%,主要用于組織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提升職工能力的學習培訓項目。要完善稅收、獎勵政策,拓寬人才投入渠道,鼓勵境內外組織、企業和個人以各種形式支持人才開發事業。加大對貧困縣(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扶持欠發達地區的人才開發并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財政管理辦法和績效考評指標,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預算執行情況等方面對人才投入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加強監督檢查,切實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加強人才理論研究工作。根據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需要,深入開展人才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加強對人才工作實踐的理論指導。加強對人才工作重大課題的系統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重視和加強人才信息統計,加快推進全省人才信息庫建設,完善人才資源開發運行監測體系和人才資源統計指標體系,加強人才資源信息分析,暢通人才信息流通渠道,提高人才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

  抓好人才規劃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各地各部門要從本地本部門實際出發,制定貫徹落實綱要的具體目標和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組織人事部門要建立規劃目標任務逐年分解和實施情況年度評估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及時跟蹤分析和研究解決綱要實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