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中藥產業“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第一部分 戰略意義和發展基礎
一、戰略意義
1、加快發展陜南中藥產業是陜西在全國中藥產業現代化、國際化爭得一席之地的需要。在人類新的生存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推動下,以天然資源為原料的藥物在疾病預防、治療和保健中愈來愈受到重視,集綠色、安全、預防、保健、治療于一體的中藥產業正在成為世界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中藥產業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對開發利用陜南豐富的資源優勢,實現陜西中藥產業現代化、國際化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意義。
2、加快中藥產業發展,是陜南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陜南山多地少,是全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比重大。從近年來中藥材種植業的投入產出分析,中藥材種植的每畝純收益一般是糧食種植的兩倍以上。中藥材種植投資小、周期短、效益高,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和強縣的戰略產業。同時,發展中藥產業對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民素質和繁榮農村社會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3、加快發展中藥產業是壯大陜南區域經濟實力,實現經濟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省第十次黨代會繪出了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美好藍圖。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做到全省經濟協調發展。陜南秦巴山區是生物資源的富集地,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中藥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附加值高、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加快中藥產業發展,將其培育成陜南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壯大區域經濟實力,實現全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4、發展中藥產業,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秦巴山區是我國生態環境破壞較大和重大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漢江、丹江流域將成為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搞好陜南秦巴山區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不僅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中藥材兼有經濟植物和生態植物兩重特性,可在產區形成喬、灌、藤、草多重植被。加之,中藥材種植和加工對限制各種化學污染又有嚴格要求,是很好的環境保護型產業。在陜南大力發展中藥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還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二、發展基礎
1、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秦嶺是我國自然地理南北方分界線,秦巴山區地處南北方植物的交匯帶。區內多樣性氣候、復雜地形地貌和多種土壤類型為各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自然條件;大部分地區依然保持著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自然風貌,大氣、水體、土壤中的化學污染很少。上述特殊的自然條件,使陜南成為我國“天然藥庫”、“生物資源基因庫”和“中藥材之鄉”。陜南現有各類中藥材資源3291種,其中《中國藥典》收列的主要品種達580多種,常年收購經營的中藥材400多種,屬國家規定的珍稀瀕危保護藥材20多種。
2、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起步良好。秦漢藥材對我國和世界醫藥學有巨大的貢獻和影響。戰國時神醫扁鵲隱居秦巴山區為民采藥治病,人稱“醫圣”,逝于漢中城固。唐代“藥王”孫思邈深入秦嶺發掘藥物,著有《千金翼方》,為唐代頒布的世界最早的“藥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礎。近年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支撐的中藥材規范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截止到 2005年年底,陜南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00多萬畝,其中規范化種植面積60萬畝,已有丹參、山茱萸、天麻、絞股藍等四個品種通過了國家GAP認證,占全國已通過GAP認證品種的1/9,名列全國第一。而且,認證后的藥材價格大幅上漲,使廣大藥農和企業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安康的黃姜、絞股藍、葛根,漢中的天麻、山茱萸、杜仲、豬苓、西洋參、附子,商洛的丹參、柴胡、五味子等中藥材已經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經濟的主導產業。旬陽縣、白河縣被譽為“中國黃姜之鄉”;略陽縣的豬苓資源占全國總量的1/3,天麻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4;杜仲資源占全國總量的1/8,是全國最大的杜仲基地縣,被譽為“杜仲之鄉”。
陜南現有中藥制藥企業30多家,取得國家批準藥號的有300多種,醫藥中間體加工企業20多家,分別從事黃姜、絞股藍、天麻、杜仲、丹參、葛根、西洋參、水飛薊等多種藥材有效組份的提取、提純。以中藥材為原料的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及化工等工業原料企業約30余家,產品達100余種。目前已形成黃姜、天麻、絞股藍、杜仲、葛根、丹參、水飛薊等中藥加工鏈條或者系列加工產品。中藥新藥研發取得了長足進展。安康北醫大藥物研究院研究開發的國家一類創新中藥“股藍潑尼松”已經獲得國家新藥證書;西安正大制藥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國家二類新藥“艽龍膠囊”已經投放市場;陜西中藥天然藥物工程研究中心利用秦艽開發的國家一類新藥秦龍苦素已經進入了二期臨床試驗,利用黃姜開發的國家二類新藥黃姜素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漢王藥業研究開發的“天麻定眩片”、“舒膽片”已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3、陜南已具備加快資源開發的基本支撐條件。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擴大內需方針以來,陜南的交通、通訊、水利、電力、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高等教育、職業和專業技術教育、技術研發機構有了長足發展。陜南各級政府和干部群眾加快中藥材資源開發和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很高。
4、中藥國際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為中藥產業大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醫理論和中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海內外華人中廣泛傳播,而且得到世界愈來愈廣泛的重視。目前,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世界天然藥物貿易額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我國加入WTO,使中醫藥在21世紀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成為可能。為推動中藥現代化,國家相繼出臺了《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計劃》和《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新一輪中藥產業發展熱潮正在全國興起,一些中藥資源大省紛紛加快中藥產業化步伐。陜南作為中藥材資源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中藥產業具有其它地區難以比擬的先天優勢。只要抓住中藥國際化、現代化的良好機遇,陜南完全有可能成為全國的重要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加工生產基地。
5、中藥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層次低。陜南中藥產業尚處于以種植中藥材為主體的農業初級形態,中藥加工業規模太小,中藥貿易業也很薄弱,整個產業頭重腳輕,發展極不平衡。二是龍頭企業少,技術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必須靠龍頭企業帶動,實施集種植、加工、營銷于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而陜南現有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強,不足以承擔起開發藥材資源的重任。三是產業規模小。由于加工業不發達,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低,陜南中藥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還很小,商洛為10%,安康為6.3%,漢中為5%。四是人才嚴重缺乏。受交通、環境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陜南人才大量外流,而省內人才又不愿到陜南發展,致使陜南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五是發展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多渠道、社會化、市場化投融資機制還遠未建立起來,產業化體系建設的許多關鍵問題難以有效解決。
第二部分 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緊緊抓住全球天然藥業興起和國內中藥現代化的歷史機遇,利用陜南中藥資源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整合中藥產業資源,將陜南中藥產業做大做強;依托現代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核心,努力形成幾個知名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加快構建中藥藥源生產體系、中藥新藥研發體系、中藥加工生產體系和中藥市場營銷體系,實現中藥材種植基地化、規范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產標準化和醫藥市場國際化;通過中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陜南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極,帶動陜南經濟全面振興,為全省經濟跨越式發展、早日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充分利用陜南自然環境復雜多變、生物資源豐富多彩、中草藥多種多樣的特點,實行連片種植、合理布局,推進基地化建設,規范化、規?;l展,集約化經營,重點建成幾個主導方向明確、專業化水平高的中藥材種植區或種植帶;以現有中藥加工企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加工業布局,分地區、分品種構建中藥材初加工、深加工產業鏈。
——堅持技術創新原則。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基礎上,運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與先進工藝研究開發新藥品、新劑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品和關鍵技術,全面提高中藥研發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爭創精品名牌,大力拓展市場,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堅持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經營原則。嚴格執行國家《藥品法》和種植、研發、生產、經營規范標準要求,加快認證步伐,形成從藥材種植到藥品進入市場暢通無阻的綠色通道。
——堅持開放式開發原則。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把區域內外各自為戰的無序競爭和生產力整合起來,促進中藥產業規范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結合陜南實際,靈活發展研發在外、生產在內;種植在內、銷售市場在外;兩頭(研發、深加工)在外、中間(種植、初加工)在內等多種區域分工生產經營方式,構建開放式、跨區域、國際化的中藥產業。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對瀕危和緊缺中藥材的保護和野生品種的人工栽培研究,做到中藥材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積極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的同時,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和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有機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省委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規劃建議要求,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3年至2006年)—起步階段,為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產業全面打好基礎。加快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和營銷的規范化、標準化步伐,使陜南成為全國中藥材資源開發的熱點地區,鞏固提升陜西的中藥材種植大省地位。2006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達到50億元,占陜南GDP比重為10%。
第二階段(2007年至2010年)—快速發展階段,中藥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實力明顯增強,中藥產業成為陜南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陜南成為國家重點中藥材種子繁育基地、藥源基地和中藥材加工基地,陜西成為全國的中藥強省。2010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占陜南GDP比重為15%。
第三階段(2011年至2020年)—穩步提高階段,基本完成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使陜南的中藥優勢資源得到充分、科學、合理的開發,建成中國西部藥谷。以中藥產業、食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導的綠色產業帶達到相當規模,帶動陜南經濟全面振興。2020年,中藥產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占陜南GDP比重20%左右。
第三部分 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優化區域布局,加強規范化藥源基地建設
1、高標準地建設一批中藥材生產基地。按照中藥材種植(養殖)標準規范,采用“公司+基地+科技+農戶”、“訂單藥業”、“股田制”等模式,選取種植規模大、產量高,且銷售量和質量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的道地中藥材,對其進行規范化種植研究,使其盡快取得GAP國家認證,發揮其在藥源基地建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繼續抓好已通過國家GAP認證的丹參、山茱萸、絞股藍、天麻等四個品種規范化種植的基礎上,重點選擇五味子、黃芩、柴胡、黨參、水飛薊、豬苓、西洋參、附子、秦艽、杜仲、葛根、三葉木通等品種,2010年前取得GAP國家認證。積極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產地地道、歷史悠久的連翹、金銀花、桔梗、銀杏、元胡、全蝎、林麝等中藥材大面積推廣種植,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競爭優勢。2006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00萬畝,中藥材銷售收入達到40億元。
2、優化布局,加強專業化中藥材種植區(帶)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市場導向、集中連片、專業化發展”的原則,加強專業化種植區(帶)建設,以利于加強引導、示范推廣、集中服務、統一管理,提高集約化、規?;藴驶?、專業化水平,避免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無序競爭。漢中市以天麻、杜仲、山茱萸、豬苓、西洋參、銀杏、附子、元胡為主,安康市以黃姜、絞股藍、葛根、杜仲、秦巴硒菇、天麻、黃精為主,商洛市以丹參、黃姜、山茱萸、柴胡、天麻、紅豆杉、全蝎、金銀花、桔梗為主,寶雞市鳳、太兩縣以秦艽、紅豆杉、黨參、水飛薊為主,加強規范化基地建設。
加強20個集中連片的中藥材專業化種植區(帶)建設:1、勉縣、略陽、寧強、留壩天麻藥源基地;2、佛坪、洋縣山茱萸藥源基地;3、略陽、寧強、南鄭杜仲藥源基地;4、城固、勉縣、南鄭附子藥源基地;5、略陽、勉縣、留壩豬苓藥源基地;6、城固、略陽、南鄭銀杏藥源基地;7、城固、洋縣、南鄭元胡藥源基地;8、白河、旬陽、漢濱、山陽、鎮安黃姜藥源基地;9、平利、嵐皋、寧陜絞股藍藥源基地;10、鎮坪、平利葛根藥源基地;11、嵐皋、平利、紫陽杜仲藥源基地;12、鎮坪、寧陜、平利、嵐皋天麻藥源基地;13、商州、洛南、山陽丹參藥源基地;14、商南、丹鳳、商州山茱萸藥源基地;15、商州、山陽、丹鳳柴胡藥源基地;16、商州、山陽、柞水金銀花藥源基地;17、洛南、鎮安、柞水紅豆杉藥源基地;18、洛南、商州桔梗藥源基地;19、商州、鎮安、柞水五味子藥源基地;20、寶雞市鳳縣、太白縣秦艽、黨參、紅豆杉、水飛薊藥源基地。
3、加強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瀕危中藥材的保護繁育。加強科研力量,對我省分布的中國藥典收載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如太白山的各種七藥、七葉樹(莎蘿子)、紅豆杉、阿爾泰銀蓮花(九節菖蒲)、石斛等藥用植物和穿山甲、林麝等藥用動物,按照人工繁育、野生變家種、家養等多種方式方法,分重點、分步驟建立并完善瀕危中藥植物、動物保護體系;建立瀕危中藥材種質繁育中心,加強瀕危中藥材繁育和保護。
二、構建陜南中藥材加工業體系,加大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
1、積極推進中藥加工生產發展。按照國家質量認證標準,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中藥加工生產,延長產業鏈條。根據陜南主要中藥材的特點及市場潛力,要加快以絞股藍、葛根、黃姜、杜仲、丹參、西洋參、天麻、山茱萸、水飛薊、秦艽等為原料的中藥加工生產,著力打造“秦巴藥業”品牌。
——絞股藍:依托國家絞股藍GAP品牌,以市場為導向,穩步發展規范化種植,擴大提取物生產,重點做好絞股藍總甙、股藍潑尼松片、絞股藍冠脈康、絞股藍地塞米松等系列產品,積極發展絞股藍卷煙、絞股藍茶及絞股藍化妝品等。要加大和國內外科研單位、大企業的合作,加快這一領域系列產品的產業化步伐,提高市場占有率,打造中國“第一藍”品牌。
——黃姜:依托黃姜最佳適生區和藥用成分含量高的優勢,采用清潔生產工藝,整合現有加工能力,穩定發展水解物、皂素、雙烯等中間體產品,加快開發黃體酮、丙酰奮、氫化可的松、強的松龍等激素類藥物;利用新工藝開發黃姜淀粉向酒精、纖維、有機肥料等產品方向發展,進一步鞏固我省黃姜大省的地位。
——天麻:發揮國內首家人工有性繁殖成功和國家GAP基地通過認證的優勢,加強舒膽片、強力定眩片等傳統中藥的保護和改型,加快益腦心顆粒、鮮天麻膠囊及天麻針劑等新藥開發,大力發展康樂膠囊及其它保健食品,擴大市場份額,全力打造中國“第一麻”?!?/P>
——葛根:利用原料藥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抓好葛根野生撫育和人工馴化,在優生區建立穩定的藥源基地;大力推動葛根素、葛根素片劑、葛根素針劑等產品的質量升級和市場開拓,綜合開發葛根黃酮、葛根粉、葛根纖維類產品,使陜南成為國內葛根產業集聚地之一。
——杜仲:加強良種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加快GAP認證步伐;強化杜仲雄花茶、杜仲雙功醬油醋、杜仲飲料、杜仲油和杜仲膠等現有產品的市場開發,抓好杜仲軟膠囊的產業化開發,提高杜仲的綜合加工轉化能力。
——丹參:充分發揮天士力全國首家通過國家GAP認證基地的品牌效應,穩步擴大規范化種植規模;開展中藥飲片和丹參酮等藥用有效成分的提取,開發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片劑、針劑和滴丸等藥品。
——西洋參:加快良種引進和繁育推廣工作,加大GAP認證工作力度,提高藥材質量,擴大規范化種植規模;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加快開發西洋參含片、西洋參絞股藍含片、蜜片、參沖劑、飲片等系列產品,促進產品上檔次、上規模。
——山茱萸:在GAP認證的基礎上,建設國家一流的藥源基地,與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加快開發腎炎消、胰島素增敏劑等新藥,大力發展山茱萸飲片、保健食品和保健酒。
——秦艽:加快秦艽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秦艽品質和有效成分含量;依托我省龍頭企業,加強與科研單位的聯合,重點抓好國家二類新藥艽龍膠囊的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工作,加快國家一類新藥秦龍苦素的開發工作。
——水飛薊:在加快水飛薊GAP認證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抓好水飛薊素的產業化,開發水飛薊賓膠囊、水飛薊飲品和化妝品等系列產品。
對產業鏈延伸和系列化產品生產條件還不成熟的中藥材從中間提取物、飲片或者中藥制劑產品起步,積極創造條件,與區內外企業共同進行系列化開發,逐步延長產業鏈,提高加工附加值。著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藥加工生產體系,壯大中藥產業的主體實力。打造中藥材知名品牌10個,中藥名牌產品2-3個。2006年,中藥加工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
?。ㄈ┙⒔∪兴幯邪l創新體系
1、整合科技實力,健全研發體系。集成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院和企業等多方面研究力量,建立健全支撐陜南中藥產業產業化、現代化的中藥研究開發體系。在綜合考察評估的基礎上,建立省級中藥材GAP工程研究中心、現代中藥制劑工程研究中心、中藥飲片工程研究中心、中藥材指紋圖譜和種質資源保護中心、中藥材質量檢測中心、中藥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中藥提取和分離工程研究中心、中藥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藥新藥安全評價中心、中藥生產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以陜南中藥骨干企業為重點,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著名企業建立緊密型的協作關系,壯大企業科研力量,強化種植和制藥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2、加強新藥品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的創新。開展中藥篩選、藥效評價、安全評價、臨床評價、不良反應監測及中藥材、中藥飲片(包括配方顆粒)、中成藥的生產技術、工藝和質量控制研究。加強中藥提取、分離、純化等產業化關鍵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在中藥產品創新上,選擇一批經過長期中醫臨床應用證明療效確切、用藥安全的經方、驗方,開發中藥現代制劑產品;在保證中藥療效的前提下,改進中藥傳統制劑,提高質量控制水平,發展療效確切、質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藥新產品。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積極引進中藥新產品和關鍵產業化技術,堅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相結合,以引進帶動開發創新。
?。ㄋ模┘訌娽t藥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建立現代化的中藥材銷售網絡平臺和中藥材配送中心。通過網上交易中心,為陜南中藥材及中藥產品銷售提供信息和交易服務。積極指導生產經營企業,開拓國內外銷售市場,形成既自成體系又具有統一“秦巴藥業”品牌的陜南中藥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銷售網絡,不斷提高陜南中藥材和醫藥產品的外銷能力和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占有率。
2、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訓教育體系。一方面加強中藥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民的勞動技術和文化思想素養的教育培訓。在陜南加快實施9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中等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術教育,大學設立和加強中醫藥專業。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教育力量,發展陜南遠程培訓教育。加強企業、科技、教育的有機結合,擴大教育覆蓋率,提高培訓教育質量。
3、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打破原有各涉農科技部門的界線,加強聯合與合作,依托各級農業、林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中藥行業協會、研究會,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完善推廣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國家和省級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強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對市場的監測、對病蟲害災情的預報和防治。市縣一般性科技推廣機構,采取經營方式,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種形式的技術承包,興辦科技示范場,加強科技服務。鼓勵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技術服務和興辦各類科技實體。加快發展中藥技術市場,促進中藥技術交易和推廣應用。
4、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中藥產業發展的要求,積極發展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和保險融資,加強各類金融機構的功能整合,加快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中藥產業化、現代化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對中藥產業的支持作用。盡快建立政策性中藥產業保險公司,為中藥產業發展提供商業保險。積極支持中藥加工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拓寬融資渠道。
5、建立和完善陜西省中藥材協會,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
依托省上現有的“陜西省中藥材協會”,加快組建和完善緊密型的中藥材行業協會,強化省中藥材行業協會的職能,拓展協會的服務范圍。協會本著“宣傳政策、交流信息、維護權益、行業自律”的宗旨,為全省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及個體藥農提供人才培訓、技術咨詢、市場信息、科技扶貧等各項服務活動。
第四部分 改革創新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和規劃引導
省政府成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具體組織和協調工作。同時省政府設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專家顧問組,為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陜南各級政府要站在改革與發展的高度,結合本地實際,把加快中藥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管理機構,抓緊制定發展規劃與配套措施,落實目標責任,切實加強宏觀引導和協調服務。省級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制定配套措施,提高辦事效率,增強服務意識。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省政府設立陜南中藥產業扶持發展資金5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及GAP認證、龍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中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藥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中藥產品出口的國際認證、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通過政府的引導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間投入,支持陜南中藥產業發展。
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科技貸款規模,對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給予重點支持。發展醫藥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通過擔保機制,吸引更多銀行貸款,支持醫藥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凡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達5%以上者,對相應項目給予配套資金支持。支持和幫助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在國內外市場上市,積極培育和引導風險資本市場的建立。加快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加大農村信貸支持中藥種植和基地建設的力度。
省級有關部門也要集中資金,加大對陜南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省發改委要在產業化示范工程、技改項目上給予支持;省科技廳要在自然科學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對陜南中藥新藥研發、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中心等建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省扶貧開發辦、林業廳、農業廳、水保局要將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計劃安排、項目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對陜南中藥產業給予重點支持。
三、加強制度創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建立適合國情、省情、市情的中藥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是中藥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要通過制度創新,創建土地租賃轉包、農工商一體化、規范定單藥業等多種有效的經營發展模式,引導企業改革,促進土地流轉,建立起緊密型的農企合作關系,將中藥材小農分散生產、粗放組織管理轉變為既適合我國實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政策,又能組織規?;⒁幏痘N植的生產經營機制與組織形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特點,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快醫藥企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加大產權轉換力度,推動產權流動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制度創新。對現有的國有存量資產通過分離重組、租賃、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內引外聯,吸引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制藥企業兼并、改造現有的醫藥加工企業,推動股權多元化,提高陜南制藥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改革創新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和規劃引導
省政府成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具體組織和協調工作。同時省政府設立陜南中藥產業發展專家顧問組,為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陜南各級政府要站在改革與發展的高度,結合本地實際,把加快中藥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管理機構,抓緊制定發展規劃與配套措施,落實目標責任,切實加強宏觀引導和協調服務。省級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制定配套措施,提高辦事效率,增強服務意識。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省政府設立陜南中藥產業扶持發展資金5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及GAP認證、龍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中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藥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中藥產品出口的國際認證、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通過政府的引導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間投入,支持陜南中藥產業發展。
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科技貸款規模,對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給予重點支持。發展醫藥中小企業貸款擔?;?,通過擔保機制,吸引更多銀行貸款,支持醫藥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凡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達5%以上者,對相應項目給予配套資金支持。支持和幫助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在國內外市場上市,積極培育和引導風險資本市場的建立。加快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加大農村信貸支持中藥種植和基地建設的力度。
省級有關部門也要集中資金,加大對陜南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省發改委要在產業化示范工程、技改項目上給予支持;省科技廳要在自然科學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對陜南中藥新藥研發、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中心等建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省扶貧開發辦、林業廳、農業廳、水保局要將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計劃安排、項目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對陜南中藥產業給予重點支持。
?。ㄈ?、加強制度創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建立適合國情、省情、市情的中藥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是中藥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要通過制度創新,創建土地租賃轉包、農工商一體化、規范定單藥業等多種有效的經營發展模式,引導企業改革,促進土地流轉,建立起緊密型的農企合作關系,將中藥材小農分散生產、粗放組織管理轉變為既適合我國實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政策,又能組織規?;?、規范化種植的生產經營機制與組織形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特點,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快醫藥企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加大產權轉換力度,推動產權流動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制度創新。對現有的國有存量資產通過分離重組、租賃、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內引外聯,吸引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制藥企業兼并、改造現有的醫藥加工企業,推動股權多元化,提高陜南制藥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制定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
各級政府要把擴大對外開放作為加快陜南中藥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促進陜南中醫藥企業生產上規模,技術上檔次,經營管理上水平。
首先,各級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報道陜南中藥產業發展情況,宣傳“秦巴藥業”名牌產品。省政府與陜南各市不定期舉辦 “中國秦巴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通過中藥材交易、項目合作、信息發布、中藥產業發展論壇等形式,把一批發展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項目向省內外、國內外進行包裝推介,提高“秦巴藥業”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其次,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促進中藥產業發展。一是圍繞醫藥重大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項目、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企業重點技術改造升級、地道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和藥品專利申請與維持等重點領域,采取撥款補助、貸款貼息、地方配套等方式,吸引投資者參與中醫藥技術創新和產業化。二是對于外商、外地投資和合資興辦的醫藥加工企業,享受西部開發和高新技術企業土地使用、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對于新建或技術改造項目,從企業獲利年度起,實施“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醫藥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對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生產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和省上批準后,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待遇和政府扶持。四是鼓勵省內、國內大企業與陜南各市建立多種合作關系,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和轉讓先進技術,對外來投資藥業生產企業設立的研究開發中心向當地轉讓技術,可持技術轉讓合同證明,按規定向技術部門申請,免征營業稅。
第三,整合陜南醫藥企業已形成的營銷網絡資源,通過對重點中藥產品申請美國FDA認證和歐共體認證,打開陜南中藥產品的國際市場。鼓勵陜南醫藥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省政府設立陜南中藥產業扶持發展資金5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及GAP認證、龍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中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藥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中藥產品出口的國際認證、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通過政府的引導性投入,吸引更多的境外和民間投入,支持陜南中藥產業發展。
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科技貸款規模,對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給予重點支持。發展醫藥中小企業貸款擔?;?,通過擔保機制,吸引更多銀行貸款,支持醫藥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凡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達5%以上者,對相應項目給予配套資金支持。支持和幫助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在國內外市場上市,積極培育和引導風險資本市場的建立。加快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加大農村信貸支持中藥種植和基地建設的力度。
省級有關部門也要集中資金,加大對陜南中藥產業的支持力度。省發改委要在產業化示范工程、技改項目上給予支持;省科技廳要在自然科學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對陜南中藥新藥研發、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中心等建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省扶貧開發辦、林業廳、農業廳、水保局要將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計劃安排、項目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對陜南中藥產業給予重點支持。
五、實施人才戰略,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
中藥的現代化、國際化是中藥產業發展的一場“革命”,做大做強中藥產業,必須加大實施人才戰略的力度,加強陜南中藥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培訓。政府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制定吸引人才的各種優惠政策。企業要建立股票期權、技術入股等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待遇水平,重視和鼓勵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促進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順利轉化,吸引人才到企業創業發展。企業要與省內外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優化人才結構。
六、進一步改善中藥產業發展環境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各級政府要有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按照支持體系健全、企業待遇公平、優惠政策透明、辦事簡捷高效、保障條件完備,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世界貿易組織運作規則的要求,清理和制定促進中藥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營造優良的發展和參與國際合作、交流的創業環境。加大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力度,嚴厲打擊和查處假冒偽劣、合同欺詐以及偷稅漏稅等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及違法行為。嚴格收費標準,健全監管制度,堅決杜絕一切不合理的亂收費、亂罰款現象。進一步加快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縣鄉公路建設,為中藥產業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七、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實現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漢江、丹江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搞好陜南秦巴山區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不僅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發展中藥產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