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一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一五”糧食流通產業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糧食流通現狀

 ?。ㄒ唬┘Z食生產、流通、消費現狀分析
 
  陜西屬于糧食產銷基本平衡省份,年平均糧食產量為220億斤,其中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60.6億斤。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和退耕還林(草)面積的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在逐年減少,加上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
 
  從消費看,正常年景我省糧食消費總量大體在240億斤左右,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但總體上仍屬于基本自給、豐年有余、品種調劑,總量基本平衡的格局。每年約需要調劑調入小麥15億斤左右,大米需要調劑調入5~8億斤左右,玉米需要調劑調出20億斤左右。小麥主要從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省調入,大米主要由黑龍江、吉林、寧夏、安徽等省調入,油品油料主要由青海、內蒙、安徽、新疆等省調入;玉米和部分小麥主要調往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云南等地,漢中大米部分銷往成都、重慶等城市。
 
  從地區分布看,關中及漢中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約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而我省退耕還林面積主要分布在陜北的延安、榆林和陜南的漢中、安康、商洛,隨著這些地區退耕還林面積的增加和產業結構調整,全省糧食供需矛盾和糧食生產與消費地區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二)規劃建設內容基本情況
 
  1、國家糧庫建設。1998年以來,國家計委和國家糧食局先后三批安排我省國家儲備糧庫建設項目29個,20個庫點,總投資67134萬元。經過幾年的建設,實際建成總倉容21.94億斤,建成鐵路專用線4條,長度5.125公里,建成了全省技術裝備力量雄厚的省級糧油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機構。目前,在這20個國家糧庫建設庫點中,國家有關部委已發文明確上收中儲糧總公司管理的有10個庫點,新增倉容13.43億斤;尚未上收的10個庫點新增倉容8.51億斤??偟膩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省多年來倉容不足的壓力,使糧庫布局更趨合理,符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糧食的物流方向,糧食儲備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倉儲新技術廣泛運用,實現了綠色環保儲糧,提高了倉儲企業的經濟效益。
 
  2、糧食批發市場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各類糧食交易市場48個,其中以大宗貿易為主的12個,批零兼營的23個,其余為糧油集貿市場;年交易量10億斤左右,交易金額12億元左右。48個批發市場中僅有14個盈利,8個虧損,其余持平。規模較大的西安市胡家廟糧食批發市場,年交易量只有6億斤左右,交易額8億元左右。而國內較大型的糧油批發市場的年交易金額一般在10億元以上。由于沒有提供專業糧食交易服務的機構和現代化的糧油信息處理中心造成供需分割、物流不暢。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庫存高達近百億斤,而市場需要的小麥、玉米卻銷售不暢,給地方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糧油商品的連鎖經營、配送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品種單一,很不適應糧食生產和糧食流通的需要。
 
  3、糧食質檢機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省糧油質檢所為龍頭,市級糧油質檢站為骨干,縣級和收儲企業實驗室為支撐的全省三級糧油質量檢驗檢測體系。
 
  據統計,全省共有糧食質檢機構74個,其中省級質檢機構1個,市級質檢機構9個,縣級和收儲企業質檢機構64個。全省有只有4家質檢機構取得了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計量認證和授權,其中省級1家,市級3家;全省平均每個質檢機構有一線化驗員3~4人;平均每個質檢機構擁有儀器設備26臺(套),總原值23.2萬元,其中合格儀器設備22臺(套),總原值22.0萬元。10個省、市級質檢機構中,有8家每年有固定的財政全額或差額撥款,還有2家目前尚無經費來源,縣級質檢機構基本沒有財政撥款。
 
  4、糧食應急體系。全省糧食系統共有糧食行政管理機構118個,事業單位53個;國有糧食企業1463個(省級企業11個),其中購銷企業944個,加工企業166個,商貿企業51個,其他企業67個,形成了較完備的系統網絡。建國以來歷次救災、應急糧食的發放,都是通過糧食部門的這一網絡進行實施。糧源首先取自于政府控制的儲備糧。在緊急狀態下,糧食應急供應基本是成品糧油供應,糧食部門雖然有較健全的網絡系統,但都來源于現有的糧食儲藏設施,沒有專門的成品糧油應急供應設施系統。主要問題是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統一的成品糧油應急供應設施系統,各大中心城市成品糧油應急供應基本利用廠庫的現有設施臨時儲備,設施條件差,庫存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應急儲備周轉時間短,難以滿足較大規模和較大面積突發事件的緊急供應。應急供應的糧食加工任務主要由國有企業承擔。運輸環節靠動員社會力量完成,目前尚無專業的應急設施。 
 
  5、加工體系建設。2005年,全省有規模的各類糧油加工企業227家,其中國有企業39家,非公有制企業188家。按行業分面粉業157家,碾米業44家,植物油加工業26家,年加工能力分別為322萬噸、60萬噸、11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實現利潤6862萬元。隨著市場經濟和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發展,我省糧油加工業基本形成門類齊全,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一是企業結構得到調整展開。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企業總數約占69.1%,規模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高,成為我省糧油加工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小型企業占居主導地位,大型企業成長較快,所占比重逐漸提高。從產品結構看,主要集中在面粉、大米、食用植物油三大品種上,初步形成檔次齊全、品種豐富的多層次加工體系,初級加工占主導地位,轉化加工產品規模較小。二是技術裝備及技術創新水平逐步提高。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采用糧食加工新工藝,不斷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三是市場管理逐步規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5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為主的規范市場主體及交易行為的管理制度,市場管理逐步規范。目前,我省已有370多家糧油加工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證的審查。
 
 6、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我省處于起步階段。西安市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已經進入項目論證階段,設想建立市級糧食安全預警信息中心站和13個區、縣級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站,以及覆蓋全市國有骨干糧食購銷企業、加工企業和城鎮銷售網點的近300個基本數據采集點,以成品糧油購銷價格波動、數量變化、流向分析以及原糧庫存總量、結構、質量、儲存狀態等等指標為重點監測對象,實施即時動態監測管理。著手組建相應的組織機構、配套措施和相關法規制度,保證系統高效運轉,發揮其在緊急狀態下保障軍需民食、救急供應、快速平抑市場糧油價格、穩定社會秩序等作用。
 
  7、糧食信息服務系統。隨著糧食產業信息化建設的加快,全省糧食信息服務系統已初具雛形,并顯現出起步穩、應用廣、潛力大的良好態勢。
 
 ?。?)糧食信息服務中心設在省糧食局,對上連接國家糧食局,對下連接全省11個市區級糧食局。其定位是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政務信息及主要糧食品種的市場行情、供求信息等相關經濟信息的發布。
 
 ?。?)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設在省儲備糧管理中心,子系統分布在全省各省級儲備糧庫。2004年建立了陜西省儲備糧管理中心的專業網站《現代糧網》,自主開發了《陜西省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目前,已與部分省儲備糧直屬庫建立了計算機網絡連接。
 
 ?。?)糧食流通商務信息系統設在省糧食批發市場,子系統將分布在即將建設的5個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隨著陜西省糧食批發市場交易中心大樓的建設,《陜西糧網》的機房、服務器等信息系統的硬件設施將有較大的提升和完善,《陜西糧網》將在做好全方位、多層次信息服務的基礎上,著力開展網上交易、棧單交易、電子商務等業務。
 
 ?。?)糧食質量信息系統設在省糧油質檢所,子系統分布在5個市級重點質檢機構,目前均尚待建立。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糧食生產、消費、流通環節出現“四個減少一個增加”。即耕地面積連年減少,1978~2003年減少1592萬畝;糧食播種面積連年減少,1978~2003年減少1996萬畝;糧食產量連年減少,1998~2003年,全省糧食產量由260.6億斤減少到193.7億斤,減少了66.9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連年減少,2003年全省人均糧食占有量為511.1斤,較1998年減少213.6斤,遠低于2002年全國人均714斤的水平;糧食消費需求量連年增加,按綜合消費折算,2003年全省糧食總需求量達到240億斤左右;人均糧食消費量為632.7斤,比1998年增加9.1斤。
 
  2、糧食倉儲設施老化、倉型結構不盡合理,有近80%的倉庫為基建房式倉和簡易房式倉;倉庫網點多、規模小,布局不盡合理,現有1440個庫點中,0.5億斤以上的庫點僅占2.3%;糧庫技術裝備水平低,儲糧四項新技術應用少。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布局結構不合理,主體發育滯后,交易不活躍。一些規模較大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儲備糧庫的質檢設施建設進展緩慢,設施差,技術裝備落后,檢測能力薄弱,人員不足。
 
  3、糧食加工體系建設滯后,糧油加工業市場化進程緩慢,很難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企業結構不合理,發展后勁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
 
  4、全省尚未形成統一的糧食應急設施體系,庫存規模極小,技術裝備落后,應急儲備時間短,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運輸、加工等方面的隱患普遍存在。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還沒有全面開始建設。糧食信息服務系統硬件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從事糧食信息服務的計算機專業人員和市場分析人員十分匱乏。

  二、發展趨勢分析

 ?。ㄒ唬┘Z食生產、消費、流通環節的發展趨勢

  從綜合省情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隨著人口的增長,非農產業的發展,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等,耕地總量逐年減少的趨勢不會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逐步減弱,而糧食消費剛性需求不斷提高,人口數量的增長和內在消費動態的急劇變化,與耕地面積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的逆向發展,必然加劇糧食的供需矛盾,未來一個時期糧食剛性需求的壓力很大。僅2005年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88.78億斤,占全省糧食消費總量的37%,比1998年增加22.37億斤,年均遞增6%。
 
  (二)糧食倉儲設施的發展趨勢
 
  糧食流通的“四散”化作業,是國際通行的發展趨勢。糧食儲運“四散”化作業可以加快糧食流通,提高流通過程中各個作業環節的生產效率。
 
  鼓勵國有糧食龍頭企業通過開展“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訂單農業;國家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專用糧食基地,改變了糧食生產的“小、散、落后”局面,將對糧食散流通設施建設提出了新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展大糧食、大市場、大流通,建立起高效、快速、節省成本和費用的糧食散流通設施體系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糧食批發市場發展趨勢
 
  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糧食批發市場的功能將進一步調整、完善、創新和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為糧食批發市場商流和物流的分離創造了條件,并將推動第三方物流和糧食流通新型業態的發展,促進糧食批發市場集散功能的轉變。價格形成功能將進一步增強,信息服務功能將拓展,綜合服務功能將提升。多種層次糧食批發市場并存是我省糧食批發市場發展的趨勢。以商流為主的交易方式將是省級糧食批發市場的主要發展方向,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仍將延用以物流為主的商物結合的交易方式,電子商務及交易網絡化發展潛力較大。
 
  (四)質檢體系發展趨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全國糧食大流通的環境下,陜西作為西部大省,各級質檢機構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與國際接軌,擁有先進的檢測技術和配置優良的檢測儀器,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中,國務院賦予了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職能,作為糧食質量監管工作的重要手段依托和技術支撐,各級糧食質檢機構也將向社會化、市場化、綜合化發展。按照建立突發事件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加強市場監管、提高應急處理能力的要求,糧油質檢機構應建立市場糧油質量安全監管的快速反應機制,向流動化、快速化和便捷化方向發展。
 
  (五)糧油加工業系發展趨勢
 
  發展糧油加工業已成為重要的農產品轉化后續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的方向。我省糧油工業必須適應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充分利用糧油資源和現有糧油加工企業,加快產業整合,提高規摸化、集約化程度,逐步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裝備水平,促進糧油加工產業鏈延伸和資源的轉化增值,提高糧食加工的成品率、副產品綜合利用和糧食資源利用率;創建名優品牌,保障供應營養、衛生和安全的糧油產品,滿足人類膳食結構調整和變化的需求。
 
  (六)糧食應急設施和糧食預警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根據我省實際,糧食應急設施體系建設,主要向以下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糧食應急設施系統方面,必須按照高起點、高質量、全方位、網絡化、全天候的原則,進行建設和配套,必須與糧食檢測預警信息系統相輔相成,3~5年內實現全天候聯網。要做到突發事件來臨時,可立刻啟動糧食應急設施體系,將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建成反應靈敏、快捷迅速的信息系統,作為實施應急救助重要的硬件設施保障。二是因地制宜、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應急儲備糧油倉庫氣密性、隔熱性改善等倉儲設施的投資,逐步采用綠色、“三低”和CO2氣調(CA)等先進科學的儲糧方法,保管好應急儲備糧油,特別是應急成品儲備糧油,以滿足應急之需。
 
  三、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

  經過五年的努力,使糧食流通設施更加趨于完善,結構布局更加科學合理,技術裝備水平更加先進,物流模式和業態結構更加趨于現代化和國際化,服務領域更加社會化,經營、管理、交易、服務實現信息化,使糧食流通的組織化、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企業競爭力、流通效率和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在規劃期內通過各個子系統的建成使用,最終形成高效、科學、完整、覆蓋全社會的糧食流通公共服務網絡系統以及適應現代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糧食流通產業。
 
  (一)發展目標
 
  1、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將省內由具備散化作業系統建設及功能提升條件的骨干糧庫等散流通設施構建的糧食商品現代物流平臺的網絡體系和由糧食批發市場體系構建的糧食現代商流樞紐服務網絡體系作為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骨干糧庫等散流通設施體系構成糧食商品交割、配送等的物流平臺網絡,批發市場體系構成流通的商流、信息流樞紐網絡,共同構成功能各有側重、彼此相互依托、互為補充、有機統一的陜西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2、糧食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發展目標。經過五年規劃期的建設,使全省糧食檢驗檢測機構進一步完善,技術裝備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展。省級檢驗檢測機構,具有面向全社會提供糧食、食品等產品品質檢驗檢測服務的能力,能夠開展對各類有機、綠色原料及成品的營養成分、微生物、化學殘留等進行檢驗檢測,初步具備遠程檢驗檢測能力,達到與國際標準同步接軌的程度,同時具備糧食質量信息獲取、傳輸、發布及數據處理功能,整體實力達到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區域性市級糧食檢驗檢測機構及部分縣級、糧食骨干企業的檢測機構,技術裝備水平和檢驗檢測能力進一步提高,實現由常規質量檢驗到品質檢驗的發展。建立國家在陜西的糧食電子工程技術中心,發揮其糧情監測技術、人才、服務等優勢,為糧食檢驗檢測體系提供保障。通過優化結構,組織創新,構成新型的管理機制,形成梯次配置、布局合理的省、市、縣、骨干企業四級全省糧食流通檢驗檢測體系。
 
  3、糧食應急設施體系建設發展目標。經過規劃期的努力,在全省各設區中心城市建成成品糧油供應的應急倉儲和相關配套設施,在大的疫情災情和緊急突發事件來臨時,做到穩定市場,保障有效的軍需民食,全面提高全省成品糧油供應的應急快速反應能力,形成在關鍵時刻政令暢通、調控有力、反應及時的省、市兩級成品糧油供應應急設施體系。同時,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依據各級政府糧食供應應急預案,進一步健全完善糧食應急管理機制,保證省內各設區中心城市在緊急狀態下,城鎮人口有5天的面粉供應儲備、10天的大米供應儲備、60天的食用油脂供應儲備。
 
  4、糧食加工體系建設發展目標。通過市場導向、產業規劃與政策引導,加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的調整,提高企業集約化程度,培育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和省級名牌,提高糧油精深加工產品的比例,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進程,提升行業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環境和諧、技術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糧油加工業體系。
 
  5、糧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目標。經過1-2年的建設,使目前省內初步形成的省級糧食政務及糧油信息系統、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市場流通信息系統的硬件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數據處理和信息服務功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和拓展;完成與國家局、各省級局、省內各市級局、國內相關大型企的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建立糧食物流信息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平臺,完善儲備糧管理信息網絡系統,建立糧食行政管理電子政務平臺,完成糧食質量信息平臺和網絡建設。并對以上系統進行有效整合,構建省級糧食公共信息平臺,統一資源管理,形成縱向互通、橫向互聯、資源共享的陜西糧食公共信息服務網絡系統。
 
  6、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發展目標。在2-3年內,完成省、市、縣三級糧食安全監測預警信息站的建設,以及各級數據信息采集點的布局設置。各級監測信息站開展與農林、氣象等相關部門的并網,掌握糧食生產信息,對糧食產量進行估計。以省內原糧庫存、市場價格及城市成品糧供應數量和價格波動為監測對象,實現價格、銷量、庫存即時動態監測管理。形成以省級糧食安全預警信息總站為中心,各市級安全預警中級監測站為框架,縣級初級監測站為支撐,各大、中型糧食批發市場、骨干糧食收儲企業、加工企業及城鎮銷售網點為基本數據采集點的涵蓋全省的糧食安全預警信息監測體系,構建覆蓋全社會的糧食供求安全監測預警信息系統。
 
  (二)主要任務
 
  1、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主要任務。2007年,完成散流通設施及功能提升各項目建設任務,構建現代糧食物流平臺體系;完成省級中心糧食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建設任務,構建現代糧食商流樞紐體系;完成商流樞紐和物流平臺的信息網絡建設,構成完整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2、糧食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主要任務。糧食檢驗檢測體系由省、市、縣及骨干企業四級糧食檢驗檢測機構組成。省糧油質檢所是體系建設重點。同時要在全省現有的9個市級質檢機構中,選擇5個條件較好的機構作為骨干,予以重點扶持;選擇30個有代表性的縣級中心實驗室及大型糧食企業實驗室給予適當支持,其中縣級中心實驗室主要依托縣中心儲備糧庫或收儲企業實驗室建設。根據省、市、縣及企業四級糧食檢驗檢測業務范圍和功能需求,制訂出不同層次質檢機構需加強的裝備和技術標準,進行分級配置。各級糧油質檢所要拓展檢測領域,實現面向全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目標。發揮省級質檢機構裝備、技術和人才優勢的帶動作用,提高市級質檢機構的業務水平,形成完整規范的四級糧食檢驗檢測網絡體系。
 
  3、糧食應急設施體系建設主要任務。糧食應急設施體系主要由省、市兩級成品糧油應急供應儲備庫及相關配套設施構成。根據《陜西省省級糧食供應應急預案》,省級應急糧食供應重點保證緊急狀態下設區市政府所在地城區的糧食供應。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各設區市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城鎮人口在緊急狀態下的成品糧油供應。糧食應急設施要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布局,均衡建設。完成省、市兩級糧食供應應急設施建設項目,同時建立健全各級應急糧食供應的管理機制,完善糧食應急供應責任制。完成與糧食安全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網絡建設,保證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同時建成使用,發揮糧食應急設施體系的整體效應。
 
  4、糧食加工體系建設主要任務。通過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加快扶持、組建一批大型糧油加工企業集團,成為糧油加工企業的龍頭企業。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則,爭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引導其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在糧油加工業資產結構中,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多元化。注重糧油加工品的系列開發,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食用油和優質專用食品的精加工;優先發展食品專用粉,積極推進營養強化面粉,大力開發專用粉和功能性面粉;重點發展精練色拉油、并向油脂精加工、專用油脂加工、副產品深加工和植物蛋白開發延伸。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的糧油精深產品,應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
 
  5、糧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主要任務。以糧食政務、儲備糧管理、流通商務、糧食質量等四個信息服務系統構成省糧食信息服務系統。其中,糧食政務信息服務系統依托省糧食局,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依托省儲備糧管理中心,糧食流通商務信息系統依托省糧食批發市場,糧食質量信息服務系統依托省糧油質檢所建設,依托省糧食局對四個系統進行有效整合、統一資源管理,形成陜西糧食公共信息平臺及網絡系統。完成對現有政務、儲備糧管理、流通商務信息系統功能拓展升級,制訂需加強系統和待建系統的軟、硬件設施配置及網絡建設和技術標準。完成建立各系統數據庫、信息平臺建設和系統之間的網絡建設。同時,在系統及網絡建設中,要借鑒、兼顧已有的應用系統及網絡,協同建設,避免重復和浪費。
 
  6、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主要任務。對由省、市、縣三級監測預警信息站及基層數據信息采集點構成的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進行整體規劃,使其基本涵蓋所有城鎮人口;各級監測預警信息站依托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糧食政務信息中心站建設;制訂各級監測站和采集點統一的設備配置和技術標準,建立監測預警和數據信息采集的相關規章制度,完善的監測預警管理機制,開展對相關人員的職業培訓。規劃期內完成各級監測站、采集點平臺及網絡系統建設,并全面投入使用。
 
  四、規劃布局及有關建設項目

  我省主要生產的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稻谷和小雜糧,近10年來,糧食年總產量基本穩定在200-240億斤之間,最高的1998年達260億斤。年收購糧食約65億斤,銷售約61億斤,基本處于產銷平衡狀態。關中是主產區,陜南、陜北是主銷區,但地市間的產銷區互有交叉。其中位于關中的西安市是銷區,位于陜南的漢中市是產區。關中、漢中糧食主產區年產糧食165億斤左右,約占全省糧食總產的81%,人口總量2488萬人,占全省的68%;陜北、陜南主產玉米雜糧等,年產糧食51億斤,占全省總量的19%,人口總量1171萬人,占全省的32%,常年糧食調入量為34億斤左右。陜北、陜南銷區的糧食調入,主要由中部的關中產區調出,向南北區域輻射。陜南、陜北小品種雜糧主要銷往關中腹地,同時輻射省外。為了達到糧食總量平衡,保證糧食安全,近五年來我省糧食系統糧食年交易量為在60億斤左右,其中,從省外調入40多億斤,調往省外25億斤左右。調進的主要是東北的大米、河南、山東的小麥;調出的主要是關中的玉米和部分小麥,銷往川、滇、湘和粵、桂、閩等地方;漢中的大米主要銷往成都、重慶;陜北的小雜糧主要運往天津港出口。
 
  在陜西省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各個體系、系統建設的規劃布局和建設項目中,充分考慮上述糧食流通的總體情況,同時結合關中、陜南、陜北三大經濟區域糧食商品的幾大主流品種產、購、銷的流向、流量的特點,以及作為各系統網絡結點建設項目的區位優勢、商品集散量、輻射范圍、設施條件、交通運輸、科技力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構成產、購、銷、調、存、加最佳配置的產業網絡為目標,優化結構,科學布局,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ㄒ唬┈F代糧食物流體系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散流通設施及功能提升建設規劃布局方案及具體建設項目安排
 
  (1)規劃布局
 
  按照規劃確定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散流通設施的布局要以構建全省現代糧食物流平臺網絡系統為核心,完善“四散”作業系統和提升現有糧庫設施功能為目標,以關中糧食主產區為布局重點,兼顧陜北、陜南糧食主銷區、退耕還林及災害多發區協同布局;主要在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五市形成帶狀布局,在漢中、安康、延安、榆林四市形成點狀布局,形成縱橫十字交叉、點線結合的布局結構;項目選址上,優先考慮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周圍,同時具備鐵路、公路沿線交通優勢的建設地點;庫點確定上,以1998年來已建成的國家糧庫為主,重點在總倉容1億斤以上,庫內已有鐵路專線和具備建設專線條件的大中型骨干庫點,開展鐵路和公路散化作業系統及相關設施配套建設。
 
  (2)相關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重點完成陜西省糧食儲備庫散流通設施及功能提升等項目的建設(見附表)。
 
  2、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規劃布局、功能定位及具體建設項目安排
 
  (1)規劃布局
 
  以在西安建設1個現代化、信息化、高起點的大型省級糧食批發市場為重點,并作為陜西現代糧食物流的商流和信息中心樞紐,根據省內不同經濟區域,不同糧食主流品種的分布分別在西安市建設以面粉、大米等成品糧油交易為主的糧食綜合批發市場,在渭南市建設以小麥交易為主的糧食綜合批發市場,在寶雞市建設以玉米交易為主的糧食綜合批發市場,在漢中市建設以大米交易為主的糧食綜合批發市場,在榆林市建設以豆類和小雜糧交易為主的糧食綜合批發市場等5個區域性具有專業特色糧食綜合批發市場,構建我省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突出重點的原則分步建設、穩步實施。對于其它市、縣級的批發市場,在其歷史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完善其信息功能,擴大交易規模,提升交易水平,力爭在三年內,形成以省級大型糧食批發市場為中心,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為支撐,市縣級小型糧食批發市場為補充的高級、中級和初級市場相結合、現貨期貨交易功能齊全、信息處理及時的全省糧食批發市場體系。三級市場建設按照賦予其不同的功能要求,合理進行資源配置,優化布局結構,從而形成信息共享、功能互交、交易靈活、服務規范、相互補充、銜接密切、輻射西部及全國的糧食市場服務網絡體系。
 
  (2)各級糧食批發市場的功能定位
 
  省級大型糧食批發市場作為我省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要立足本省、面向西部、輻射全國。要求功能完整、設施齊備、服務全面、手段先進,具備緊密聯結全國及省內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大型糧食加工、倉儲企業、銷售市場的能力。集現貨、期貨、交易、信息處理、電子商務為一體,具有引導大宗糧油貿易供需雙方進場交易的交易中介功能;糧油市場產、供、銷量等即時信息的采集、傳輸、發布的信息傳導功能;各地市場糧油產品價格行情變化的研究、分析、綜合、預測、指導的價格形成功能;為交易雙方提供場地、結算、運輸、倉儲、咨詢、網絡技術、食宿等多功能服務功能。
區域性糧食批發綜合市場是我省糧食批發市場體系的重要支撐,主要以其在省內所處糧食經濟區域內的主流糧食品種為主導,立足本區域,面向周邊市、區、縣,輻射全省,以現貨交易及信息采集、發送為主,是銜接省級中心市場及縣級初級市場的紐帶和橋梁,既獨立運作,又承上啟下。其它市縣級的糧食批發市場,主要依托歷史形成糧食集散地及集貿市場建設,每個市、縣選擇一個地理位置優越,有一定交易規模的市場進行擴建改造,完善功能,主要加強信息網絡系統的軟硬件設施的配置,完善信息傳導、采集、發布以及服務功能。
 
  (3)相關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重點完成省糧食批發市場和五個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項目的建設。相關建設項目詳見《糧食批發市場建設項目一覽表》
 
  (二)糧食檢驗檢測體系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規劃布局
 
  以關中糧食主產區作為糧食檢驗檢測體系規劃建設的布局重點,兼顧陜北、陜南的區域糧食特點,突出重點,平衡布局。以省糧油質檢機構為中心,以西安、渭南、寶雞、漢中、榆林五個市級糧油質檢機構為骨干,選擇30個縣級中心實驗室和大型糧食收儲、加工企業實驗室為基礎,建立陜西糧食檢驗檢測體系。
 
  2、相關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重點完成省、重點市級質檢機構基礎設施完善、檢驗監測儀器配套,陜西省糧科院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項目的建設。相關建設項目,詳見《陜西省糧食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一覽表》?! ?/DIV>
 
  (三)糧食應急設施系統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規劃布局
 
  按照全面均衡布局,全面建設的原則,陜西糧食應急設施系統主要布局在全省10個設區市和楊凌區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市城區內,依托市區國有大型糧食收儲企業或加工企業等閑置場地建設或改建,主要由成品糧油應急供應儲備庫及相關配套設施構成。其中,省級應急糧食供應設施依托地處西安市的省糧食儲備庫、省油脂儲備庫、省軍糧供應站建設。糧食應急設施建設要在全省11個中心城市(區)全面均衡的展開,保證糧食應急設施系統的整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2、相關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重點完成省糧食儲備庫、省油脂儲備庫、省軍糧供應站等糧食應急設施項目的建設。相關建設項目,詳見《陜西省糧食應急設施建設項目一覽表》。
 
  (四)糧食加工體系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產業布局
 
  我省南北狹長,橫跨8個緯度和3個氣候帶,適宜多種作物生長。關中地區適宜建立優質小麥、優質玉米生產基地。人口占全省人口60%以上。關中地區小麥產量占全省80%以上、玉米產量占全省67%?,F有面粉加工能力占全省88%、食用油加工能力占全省82%。以此為基礎,關中地區,以小麥、油料等加工業為主,以飼料加工業為輔,形成關中糧食加工帶,發展規模化的大型糧油加工企業集團,進而建設關中糧油加工帶極具條件。
 
  陜北是我國著名的小雜糧生產區,具有建立優質小雜糧、薯類、牧草生產基地的獨特優勢。因此,發揮陜北地區糧食特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對現有糧食加工企業的改造和重組,形成以小雜糧加工業為主,飼料加工業為輔,的陜北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群,進而堆積和支撐糧食加工帶的發展。
 
  陜南地區是優質稻谷和“雙低”油菜種植基地。陜南稻谷的產量占全省90%,油菜產量占全省的80%;因此,發揮陜南地區糧食資源優勢,形成以稻谷、油料加工為主,特色糧食轉化加工業為輔的陜南糧食加工帶基礎較好。在此加工帶中,應突出綠色概念,逐步形成以規?;牡竟?、油料加工企業和中小型特色糧食轉化加工企業相結合的產業格局。
 
  2、相關建設項目
 
  糧食加工體系相關建設項目,詳見《陜西省糧油加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項目匯總表》
 
  (五)糧食信息服務體系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規劃布局
 
  由糧食政務、儲備糧管理、流通商務、糧食質量等四個信息服務系統構成的陜西糧食信息服務體系中,糧食政務信息服務系統依托省糧食局,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依托省儲備糧管理中心,糧食流通商務信息系統依托省糧食批發市場,糧食質量信息服務系統依托省糧油質檢所建設。對這四個系統進行有效整合、統一資源管理的陜西糧食公共信息平臺及網絡系統依托省糧食局建設。糧食政務信息主系統在省糧食局,子系統分布在全省11個市區級糧食局;糧食流通商務信息主系統在省糧食批發市場,子系統分布在5個區域性綜合糧食批發市場;儲備糧管理信息主系統在省儲備糧管理中心,子系統分布在全省各省級儲備糧庫;糧食質量信息主系統在省糧油質檢所,子系統分布在5個市級重點質檢機構。 
 
  2、相關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重點完成省糧食局、省儲備糧管理中心、省糧食批發市場、省糧油質檢所的信息系統項目建設。相關建設項目,詳見《陜西糧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一覽表》
  (六)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規劃布局及相關建設項目
 
  1、規劃布局
 
  以省糧食局為依托,建立省級糧食安全預警信息總站;在全省11個市、區中心城市,以各市、區糧食局為依托,建立各市、區安全預警中級監測站;在全省107個縣縣城所在地,以縣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為依托,建立縣級初級監測站;以各地糧食批發市場、骨干糧食收儲企業、加工企業及城鎮銷售網點為依托,建立覆蓋全省的基本數據采集點。形成覆蓋全省11個市(區)、107個縣(區)的陜西糧食安全監測預警信息系統。
 
  2、相關建設項目,詳見《陜西糧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一覽表》
  
  五、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

  實施糧食流通產業“十一五”規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在以下方面提出配套措施及優惠政策:
 
 ?。ㄒ唬┰谑≌慕y一領導下,由政府相關部門組成全省糧食流通“十一五”專項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制訂支持糧食專項規劃實施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協調解決專項規劃實施中的重大政策、技術、投資問題。
 
 ?。ǘ┙⒓Z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基金,加大預算內資金對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爭取中央、省政府加大對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每年從新增財力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項目。
 
  (三)嚴格執行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制定和實施統一的流通設施建設規范和相關技術標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高效率的糧食散化作業設施、工藝、機械設備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糧食“四散”化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加大對快速、便攜的糧食檢測檢驗儀器設備研發、推廣力度。
 
 ?。ㄋ模├眄樫|檢機構的管理體制,改變目前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格局。明確糧食部門質檢機構與技術監督部門質檢機構的業務分工范圍,充分發揮糧食質檢的專業化優勢,明確不同級別之間機構所承擔的質檢任務,將糧食質檢工作納入法制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
 
 ?。ㄎ澹┲朴営嘘P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引導大宗糧食現貨進入糧食批發市場交易。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各級儲備糧的吞吐輪換、軍供糧食、退耕還林補助糧食、救災救濟糧食等政策性糧食交易原則上通過省級糧食批發市場公開操作;大宗糧食現貨進入糧食批發市場交易,要在稅收、工商、費用等方面給予優惠。
 
 ?。┘哟髮夹g人員的培訓力度,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育機制。增加對糧食行業各類專業人員和技術培訓的投入,支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層次和專業應用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積極為先進設施、設備技術的有效應用提供人才保障。
返回頂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