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編制“十一五”規劃,理清今后五年銅川發展的基本思路,對于我市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期,落實科學發展觀,承接和促進“十五”以來的快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夯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十一五”發展背景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總體來看,“十五”計劃順利完成,我市已經集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具備了加快發展的能力。
——“十五”是我市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的重要時期。煤炭、水泥、鋁業等產業占到全部工業的80%,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陶瓷、果業、旅游等產業使銅川的知名度不斷提高,電力、電源、食品、醫藥等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1.6:44.9:43.5調整為2004年的8.9:50.6:40.5,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35%。預計2005年全市GDP將達66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人均GDP達7800元;地方財政收入達2.34億元。
——“十五”是我市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實現歷史性突破的重要時期。先后實施了四批48個“十五”重大項目,其中產業類項目占到56%,目前已建成投產或完工項目26個;成功地引進了銅川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產業關聯度最高的華能銅川電廠項目以及聲威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等一批項目,招商引資項目累計達383個;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較“九五”翻了一番多,相當于2000年以前每年完成投資的總和,年均增長18%,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直保持在3—5個百分點。
——“十五”是我市經濟社會取得協調發展、薄弱環節得到加強的重要時期。教育“兩基”目標全面實現,“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新建市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成了市緊急救援中心。市縣鄉村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3%、97.6%。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4.79‰。以“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為骨架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6萬人。2005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50元。
但是,“十五”發展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對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建設資金短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較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ǘ笆晃濉卑l展環境判斷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更是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一五”是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五年。2004年,我市工業占GDP比重達到40.9%,城市化水平為47.3%,均超過了國內外30%的經驗值,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快速起飛的新階段。目前,我市一批重大資源轉化、傳統產業技改項目正在加速實施,煤炭、水泥用灰巖等優勢資源儲備量能夠滿足發展需要,初顯城市雛形的新區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增長的內在活力明顯增強,全市人民思富求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笆晃濉逼陂g,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并重的新階段,我市在繼續得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衛生等方面支持的同時,一些基礎好、潛力大的優勢特色產業有望獲得更多的支持;全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對能源、原材料等上游產業的需求日益增大,給我市煤炭、水泥、電力等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隨著西安都市圈以及“一線兩帶”建設步伐的加快,省內外資本、技術、產業流動日趨頻繁,我市具有承接轉移的良好基礎,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這些都為我市提供了優良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時期,對于我市實現跨躍式發展、夯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礎至關重要。
——“十一五”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五年。目前,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2000年到2004年每年增加319元和8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現有5.8萬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萬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城市轉移,就業壓力相當大;煤炭開采造成的沉陷區范圍近270平方公里,誘發的地質災害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這些日益顯現的矛盾已經影響到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在未來關鍵的五年內,努力增加收入、擴大就業、改善環境,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
二、“十一五”發展思路 ?。ㄒ唬┲笇枷?
我市“十一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著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繼續實施工業強市、項目帶動、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全面推進5523工程。夯實農業和基礎設施兩個基礎,以十大產業構筑經濟新骨架,加快兩個重點建設,破解三大突出問題,突破國企改革、投資環境、人才資源、建設資金四個瓶頸制約,努力構建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十一五”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轉變觀念,增強創新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五個統籌”,加強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持農村,以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事業,推進全市各個方面共同進步,實現相對平衡和動態協調。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堅持自主創新,通過機制、體制和制度的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兼顧質量效益。在促進快速增長的同時,把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強化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多快好省地發展。
——營造環境,促進改革開放。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發展的生命線工程,著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以優化環境、體制創新為切入點,不斷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推動開放開發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重視和引進人才,創造“人盡其才”的社會環境,尊重和保障人權,提高人的素質,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推進依法治市、依德治市進程,統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逐步改善人的生存、居住、就業、教育、健身、醫療等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奮斗目標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GDP年均增長12%左右,到2010年過百億;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左右,到2010年力爭達到4億元。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城鎮體系日益完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筑起“兩區一廊”帶狀組團城市和“一主兩次”串珠式城鎮軸帶,基本形成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55%。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泥粉塵污染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75%和80%以上,森林覆蓋率突破45%,空氣質量二級天數超過275天,基本完成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酒占案咧须A段教育,建成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城鄉衛生服務網絡,科技、文化、體育等事業得到新的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就業壓力得到緩解。
——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分別達到9000元和3000元,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增加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使人民生活更加便利化、舒適化。
到2020年,全市經濟總量將較2000年翻三番,突破300億元,人均GDP超過32000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約4000美元),城市綜合競爭力步入全省前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三、夯實兩個基礎,為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ㄒ唬┘涌燹r村經濟發展
加大投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貫徹國家各項支農政策,繼續實施鄉村供水、鄉村公路、節水灌溉、小城鎮綜合開發、農村沼氣、基本農田、小型農田水利、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等工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并實施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計生等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堅持救濟式扶貧和開發式扶貧并舉,完成5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建設和2.3萬農村貧困人口搬遷任務,扎扎實實地搞好扶貧開發工作。
因地制宜,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強耕地資源保護,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22萬噸。以果、牧、藥、菜四大特色農業為重點,圍繞生產、貯藏、運銷、商品化處理和精深加工,大力培植一批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機制,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依托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引導農村人口有序轉移,加快推進城鎮化。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的定向培訓,健全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搞好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路網結構,加強公路建設。新改建等級公路1626公里,新增縣鄉公路200公里,構筑以貫穿南北的西銅高速、銅黃高速和210國道為主縱軸、以連接東西的省道305線為主橫軸的“四縱四橫一大環”公路大骨架。實施縣鄉村公路油路化工程,形成“縣縣直達、鄉鄉聯通、村村相連”適應經濟需求的公路網絡。
樹立經營理念,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包裝城市公用設施,實施分類經營,盤活城市資產和有效資源。實施城市路網、城鎮供水、城市綠化、城市供氣、城市供熱、城市防洪、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等工程,提升城鎮基礎設施水平。以寬帶互聯網、電信數字數據網和分組交換網為核心,加快信息化進程。
四、以十大產業為主,構筑銅川經濟新骨架 “十一五”期間,通過技術進步提升壯大鋁業、煤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食品、醫藥、電源、旅游五大新興產業,構筑銅川經濟新骨架。
?。ㄒ唬┙ㄔO三個基地(鋁業、煤炭和電力、水泥)
擴大規模、拉長鏈條,建設陜西鋁產品基地。實施鑫光鋁業節能技改三期、四期工程,到2010年電解鋁產能達到38萬噸。大力發展鋁的深加工產品和配套產業,重點開發精鋁、合金鋁、鋁輪轂、鋁型材等系列產品,形成以鋁產品為主的產業集群。
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建設渭北能源基地。合理整合煤礦,完成玉華、照金、秀房溝煤礦改擴建工程,建設西川、白石崖煤礦,有序開發煤炭資源,到2010年煤炭產量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加快煤炭就地轉化,建成華能銅川電廠2×60萬千瓦一期工程,開工二期工程,擴建鑫光鋁業電廠,建設煤矸石發電項目,最終使全市總裝機達到285萬千瓦。建設330千伏東塬輸變電站,實施輸配電線路工程,優化地區電網布局。
改造提升水泥產業,建設陜西優質水泥基地。新建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干法生產線和一批產能30萬噸以上的水泥粉磨站,積極發展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大壩水泥等特種水泥、高標號水泥,大力發展水泥預制件、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產品,到2010年建成秦嶺、惠塬、聲威3個500萬噸水泥工業園區,水泥產能達到1500萬噸,形成“集中煅燒、分散研磨”的水泥生產新格局。
?。ǘ┩怀鋈齻€特色(陶瓷、果業、旅游)
依托現有陶瓷資源和耀瓷品牌,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合作,整合我市陶瓷資源,振興陶瓷產業。充分發揮銅川蘋果的自然和品牌優勢,穩步發展蘋果,加快發展干果,適度發展名優時令水果,大力發展設施高效特色水果,以生產綠色、有機果品為重點,建設60萬畝水果和100萬畝干雜果基地,形成以蘋果為主、多果并舉、名優薈萃、特色突出的產業格局,全面提升壯大果業。深入挖掘我市文化內涵,重點開發并不斷完善冰雪藝術游、耀瓷文化游、醫藥保健游、佛教文化游、避暑生態休閑游、照金惠家溝紅色游等特色旅游,著力打造耀瓷、藥王、冰雪藝術等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層次,以旅游項目展示文化意蘊,促進旅游產業加快發展。
?。ㄈ汛笕齻€亮點(電源、食品、醫藥)加快蘭芝、麟字、秦煤等電源項目發展,并利用新區平臺,積極引進新的電源企業,發揮聚集效應,壯大電源產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大力扶持旺旺、祥云、棋智等食品企業,發展特色食品產業。打響藥王品牌,策劃包裝一批醫藥、保健項目,促進方舟、豐禾等現有制藥企業上規模、上檔次。
五、加快兩個重點建設,打造區域中心城市 以積聚人氣、營造產業發展環境為重點,加快新區建設步伐。完善新區分區規劃,盡快妥善解決新耀體制及區劃問題,統籌新耀一體化建設。加大新區路、水、熱、氣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健全教育、醫療、購物、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體系,完善新區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注重新區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開發以牡丹園為主的花卉觀賞、以櫻桃園為主的休閑采摘等旅游觀光項目,培育城市亮點,提高文化品位。依托工業園區的規劃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電源、食品、新材料產業,引進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吸引更多的企業落戶新區。最終把新區建成現代氣息濃厚、建筑風格獨特、產業支撐力強、人與自然和諧的園林式城市。
以提升品位、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為重點,改造提高北市區和耀州區。繼續實施支毛溝和背街小巷、漆水河景觀、棚戶區綜合改造、城市靚麗、直觀山坡綠化等五大工程。加快耀州區舊城改造步伐,盡快完善耀州區城市基礎設施,強化與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綜合銜接,最終實現新耀城市資源的共享。建設一批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雕塑和城市綠地,樹立城市新形象。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盤活城市存量土地,整體改造重點區域,建成一批集商業、休閑、健身、娛樂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廣場,精心雕琢城市要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優化城鎮布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通過南擴北疏,拉大城市骨架,形成以新區為龍頭、產業走廊為紐帶、南市區與北市區聯為一體的“兩區一廊”帶狀組團城市。加快210國道沿線城鎮帶、梅七、銅白鐵路和305省道沿線城鎮帶建設,構筑“一主兩次”城鎮軸帶,形成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
構筑西銅經濟帶,建設區域中心城市。以西銅高速公路為主軸,以產業為支撐,依托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涇河工業園區、涇陽、三原和富平等區縣,主動承接西安產業、資本的梯度轉移,構筑西銅經濟帶。不斷強化向周邊服務、輻射的能力,努力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六、加強七個薄弱環節,促進全面發展 ?。ㄒ唬┢平馊箅y題
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以根治水泥企業污染為重點,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整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嚴格環保執法,加強前期項目環境評價、在建項目環境保護、建成項目環保達標工作。深化煤煙型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強化城市環境治理。以重點流域的整體治理為主,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實施沉陷區滑塌區整體搬遷。結合新區開發和老區改造,集中連片開發建設廉價房、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實施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整體搬遷沉陷區滑塌區居民。
加強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充分挖掘現有水源工程潛力,新建龍潭水庫等新的水源工程,規劃論證深層地下水開發利用和區外調水項目,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論證建設一批調蓄水項目,合理規劃配置水資源。以城市飲用水源保護為重點,加大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力度,切實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鄉鎮供水和農村人飲工程。重視節約用水工作,大力推廣使用各種節水新技術,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營建節水型社會。
?。ǘ┩黄扑膫€瓶頸制約
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開放式資產重組,徹底解決國企改革不規范、不到位的問題。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作用,健全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理順省屬與地方企業的關系,對優勢產業進行充分整合重組,構建若干個大型企業集團。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步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繼續優化投資軟環境。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斷增強全民信用觀念,探索建立完備的信用制度體系,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文化,傾力打造誠信社會。完善、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創造穩定、寬松、透明的政策環境。繼續改善法制環境、人文環境和市場環境。實行軟環境首長負責制,落實一票否決制和明察暗訪制。
大力開發人才資源。變“引人”為“引智”,吸引高層人才為銅川提供智力服務。積極與高等院校建立起定向培養培訓機制,著重培養一批符合銅川產業特點、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留住、用好人才。重視發揮不同層次人才,特別是“鄉土”人才的作用,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千方百計聚才、育才、用才。
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創新方式,注重實效,建立以企業為招商主體的新機制。依托重點工程,發揮產業園區優勢,擴大招商引資。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的政策性投資,加強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建設,搭建銀企合作平臺,積極啟動民間投資,探索上市融資、債券融資,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
七、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 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實施教育強區縣強鄉鎮工程,繼續加大示范學校創建力度,形成以示范幼兒園、示范小學、示范初中為龍頭的基礎教育骨干體系。實施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加強高中階段教育,整合形成一批優質教育資源。實施職業技術學院二期工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強中小學校園網絡建設。
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特別是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衛生事業建設。統籌城鄉,調整、優化城鄉衛生資源布局,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作用。以公共衛生工作為重點,建設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市公共衛生的應急處理機制和預防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全市人民的醫療保健和預防救治水平。
突出發展文化事業。依托我市特有的文化資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建設新聞大廈、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基層文化館站室等一批重點文化工程,著力加強城市文化品位、重點文化陣地、群眾文化、精品文化四個重點建設,突出發展文物旅游、休閑娛樂、花卉文化、耀瓷文化四大產業,抓好節日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社區文化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大力發展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突出新區和農村兩個重點領域,通過政策指導、體制創新、擴大開放和投資引導,優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改造提升商貿、物流等傳統服務業,培育壯大房地產、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需求潛力大、成長性強的新興服務業,實現服務業的率先發展。
著力促進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依靠發展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開發社區就業和公益性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鞏固和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加大社會保險資金征繳力度,強化資金使用監管,保證資金安全運行。推進農村醫療保險、農村低保工作。
統籌發展科技、體育、計生及社會公益事業。積極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農村實用新技術推廣力度,完善生產力促進中心以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和民營科技產業園加快發展。加強城鄉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體育館、游泳館、田徑場,基本具備承辦省級綜合運動會的能力。加快計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進一步加快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關心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高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水平。
八、實施十項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間,我市重點實施10項工程,包括130個項目,總投資約300億元。
?。ㄒ唬┺r業基礎建設工程
建設龍潭水庫等一批新的水源工程,實施農村人飲、飲水安全、鄉鎮供水、基本農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節水灌溉、農村沼氣、生態環境建設等項目。
(二)公路交通建設工程
加快干線路網建設,大力發展縣鄉公路和鄉村公路,新增二級公路146公里、三級公路522公里、四級公路957公里。
?。ㄈ┎擅撼料輩^綜合治理工程
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治理面積168平方公里,搬遷居民12919戶,改建49所學校,建設醫院等配套設施。
?。ㄋ模┏鞘谢A設施建設工程
建設新區城市道路及排水二期、新區南部工業園基礎設施、新區供水二期、北市區城市供水改造、新區天然氣城市氣化二期、集中供熱、新耀污水處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漆水河景觀改造、信息化建設等項目。
(五)能源建設工程
新建西川、白石崖等煤礦,年新增煤炭210萬噸;建設華能銅川電廠一、二期、鑫光鋁業電廠二期、銅川礦務局煤矸石電廠,新增裝機280萬千瓦;建設東塬330千伏輸變電站;改造城鄉電網200公里。
?。╀X產業工程
實施鑫光鋁業技改三期、四期項目,年新增電解鋁22.5萬噸;建設鑫光碳素、建筑鋁型材加工、汽車鋁輪轂生產線項目。
?。ㄆ撸┙ú漠a業工程
建設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三條、年產6000萬塊煤矸石空心磚生產線、年產150萬平方米彩釉瓷磚生產線項目。
?。ò耍┕麡I工程
建設渭北果品物流中心、北方果樹研發中心、渭北園藝服務中心、果業防雹體系、20萬畝出口蘋果基地、5萬畝大櫻桃基地、果蔬產品加工等項目。
?。ň牛┬屡d產業工程
建設辣椒深度開發、10萬噸方便面生產線等食品項目;建設孫思邈中藥材種植基地、方舟制藥改擴建等醫藥項目;建設鎳氫綠色動力電池、鎳氫組合電池等電源項目;建設玉華宮、藥王山、香山、照金、耀州窯景區開發等旅游項目;建設年產60萬噸玉米甲醇生產線、華辰煤層氣發電、油頁巖提取石油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建設三周節傳動比限滑差速器(ATP)技術改造、中星材料園、聚乳酸酯纖維(PLA)生產等高新技術項目。
?。ㄊ┥鐣聵I發展工程
實施農村中小學建設、城市中小學建設、寄宿制學校改造建設、高中擴招及普及高中建設、職業教育建設及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建設農村衛生設施、計劃生育網絡體系、全民健身網絡體系、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銅川新聞大廈、中心文化娛樂廣場、基層“兩所一庭”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