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序言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發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標志。在我國邁向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歷史新階段,必須從根本上促進從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實施西部大開發,就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陜西省環境保護第十個五年計劃,是全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生態省、實現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綜合決策的具體化,是保證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行動綱領。
一、環境保護現狀
"九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了領導,各地市、各部門強化了管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五年中先后制定頒布了《陜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貫徹〈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陜西省"九五"期間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管理條例和規定,編制了《陜西省"九五"環境保護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和《陜西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8-2010)》,為加強環境保護,強化環境監督執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九五"期間,我省的全民環境意識顯著提高,環境保護投入明顯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績,一些地區的環境質量開始改善,"九五"環保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為跨入新世紀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一)基本完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任務。全省關閉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的"15小"企業和新"5小"企業,縣以上企業的建設項目基本上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到98%;基本實現了國家下達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到2000年底,全省限期治理的2108家超標工業污染源達標率達到95%,省上考核地市的329家重點污染源達標率達到97%,國家考核我省的49家重點污染源達標率達到95%。
(二)涉及人民健康的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目標基本實現。延安、銅川、西安、咸陽等重點城市通過城市氣化、集中供熱、改換煤種以及劃定無煤區和改煤區等,使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除總懸浮顆粒物高于國家二級標準外,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基本控制在二級標準以內。全省82%的縣城完成了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工作,省政府審定批準了18個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界工作,水源地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三)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加強"三北"、"長防"、"天保"、"十百千示范"、"防風治沙"、"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共植樹造林276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2000平方公里,使生態環境惡化速度明顯減緩。圍繞保護大熊貓、朱鹮等珍稀動物總數達到24個,總面積56.7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74%,生物多樣性得到大范圍保護。合陽、寶塔區生態示范區建設,在全國農村生態建設上走出了新路子。全省完成礦區復墾16294畝,一些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開始得到遏制。
(四)環保產業發展較快。全省發展和壯大了一批環保企業,固定資產和產值增長很快。在消煙除塵脫硫、水體污染凈化、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高效節能鍋爐等領域形成了陜西環保產業優勢,擁有國家和省上認證的環保產品158個,國家重點推廣技術20個,中國環境標志產品16個。
(五)環保投入增加,環保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省開工建設了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天然氣替代燃煤工程和山川秀美工程。從1997年起,省政府從每年新增財力的可用部分中安排10%作為省級環保專項資金,用于重點污染源治理和區域污染控制,累計安排財政資金1.3億元。批準在五個地市和電力行業開征二氧化硫排污費,提高限期治理企業的排污費標準,全省排污費征收有了較大幅度增加,3年中多方籌措污染治理資金近2億元。積極爭取國家債券10.8億元,用于西安、銅川、渭南、延安、漢中、楊凌等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西安城河綜合治理、寶雞集中供熱等工程建設,總投資70.4億元。大力推進國際雙邊、多邊合作與交流,積極爭取利用外資。先后共接受外方贈款1685萬美元,利用亞行貸款1.56億美元,總投資25.5億元,用于西安-咸陽-銅川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緩解了環境保護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九五"期間全省完成環境保護投資達到100多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過1%。
?。┉h保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盡管"九五"期間我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目前我省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黃河中游138個水土流失重點縣中我省占了48個,年輸入黃河泥沙量達8億噸,占三門峽以上地區總輸沙量的一半。省內長江流域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4%,輸沙量占了12%。近幾年,陜北能源資源開發和陜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開采開發,由于缺乏全面規劃和有效管理,仍有些新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局部地區治理和建設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生態環境仍在惡化。
2、城市空氣質量均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由于總懸浮顆粒物嚴重超標(國家二級標準為0.20毫克/立方米,我省1999年為0.493毫克/立方米,超標1.47倍),使我省城市空氣質量全部超過國家二級標準。隨著城市機動車輛迅速增加,氮氧化物的污染也呈不斷加重的趨勢。
3、渭河等河流污染仍然嚴重。渭河、無定河、延河、丹江、漢江、嘉陵江等6條主要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黃河水系污染重于長江水系,渭河污染最重,13個監測斷面中超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有:高錳酸鹽指數11個,生化需氧量10個,石油類6個。流經城市附近的10條主要河流的15個監測斷面中,超Ⅴ類水質標準10個斷面,尤以 河、澇河、 河、零河、漆水河污染為重。省內其它主要河流的污染也有加重的趨勢。
4、環保科研開發及其產業化對環境整治未能形成有效支持。高新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進展不快,沒有充分發揮我省科技優勢,未能對環境整治形成有力支撐。全省377家環保企業平均年產值不足1800萬元,沒有形成規模效益,難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建設西部環??萍贾性嚮睾彤a業基地起步緩慢。
5、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省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城市環?;A設施嚴重不足,且沒有形成有效的籌資、運營和管理機制。
6、部分基層領導和企業管理者的環境意識淡薄,考核、獎懲機制不健全,責任難以落實。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改革相對滯后,引導、鼓勵、支持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的機制不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依然存在。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綜合決策機制不健全。環境能力建設滯后,環境監理、監測手段和信息系統落后,事故應急救護能力薄弱。
二、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十五"期間,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生態省的建設,將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從忽視環境、甚至犧牲環境的傳統模式向以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綜合國力的增強,將促進城市天然氣氣化工程、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等環境治理設施的建設速度,緩解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矛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將有利于政府對排污企業的監督管理和依法保護環境,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全面實行"污染者付費"、"受益者付費"原則和建立多渠道的環境保護投融資體制;加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技術提升,將有利于引導建立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為環境保護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ㄒ唬┲笇枷?。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國家關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基本政策為指導,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以建設生態省為主線,按照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原則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以體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和對外合作,加強法制建設和執法監督,加大環境治理與保護力度,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使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奮斗目標。
我省環境保護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總體目標是:
初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環境管理能力;全省工業企業的主要污染物實現達標排放;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空氣、水、聲等環境質量達到更高的目標要求;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局部地區得到初步改善;初步實現從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具體指標是:
1、空氣環境:全省設區城市和商州、楊凌、興平、韓城、華陰等城市基本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8.7萬噸,工業粉塵控制在81.8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控制在4570億標立方米,生活廢氣排放量控制在664.3億標立方米。
2、水環境:水質達標按年275天計,渭河干流斷面消滅超Ⅴ類水質,70%的斷面達到地面水功能區劃標準,入黃斷面達到Ⅳ類標準;無定河、延河基本達到地面水功能區劃標準;丹江、漢江出境水質控制在Ⅱ類標準以內,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水質安全。全省設區城市污水處理集中處理率達到40%,其中西安市達到50%;排入黃河流域的工業廢水控制在4.5億噸、生活廢水控制在5.2億噸以內;排入長江流域的工業廢水控制在0.8億噸、生活廢水控制在1.1億噸以內。
黃河一、二級支流上被確定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河段(含傍河地下水源地的補給河段)的國控、省控斷面的常規監測年均值達到國家Ⅲ類標準以內;長江一、二級支流上被確定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河段(含傍河保護區的補給河段)的國控、省控斷面的常規監測年均值達到國家Ⅱ類標準以內;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地下飲用水源井口出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3、固體廢棄物: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控制在349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30%,達到1469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控制在277.4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
4、聲環境:全省城市交通干線噪聲和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維持現狀或有所降低,重點改善城市居民文教區噪聲污染,達到功能區標準。
5、生態保護: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秦嶺生態功能保護區、礦產資源開發區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搶救性保護一批珍稀瀕危物種,建設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和35個自然保護區(點),礦區生態恢復6.6萬畝,逐步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示范網絡,使全省自然保護區、生態良好區、特殊生態功能區和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保護與恢復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6、環??萍己彤a業:環保科技要服務于環境污染治理,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污染治理、潔凈技術和潔凈產品、廢棄物資源化、環境監測自動化等方面的科研和產品開發,重點推動20-25項環保技術產業化,確保環保產業產值兩位數增長,期末環保產業年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7、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成全省監測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建設省、市環境信息網絡體系;加強和改善環境監測二、三級站的設備儀器狀況,建成省內主要河流國控斷面自動監測系統和西安等城市大氣自動監測系統;初步建成西部環境研究和輿論中心。
到2010年,西安、楊凌以及重點旅游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寶雞等城市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渭河等主要河流基本達到地面水功能區劃標準;全省工業企業所有污染物實現達標排放,其中粉塵、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棄物、COD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比2005年減少5%;設區市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以上,垃圾處理率力爭達到95%以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基本得到遏制,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建設能夠適應事業發展。
三、主要任務
"十五"期間,重點實施全省城市氣化工程、渭河干流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環??萍籍a業化推進工程和環保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將使我省在國家西氣東輸建設中,率先成為全國城市氣化第一??;在黃河中游治理中,率先成為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樣板??;在西部生態建設與保護中,爭當先進??;在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發展中,成為全國環保科技產業基地與強省。
(一)全省城市氣化工程(藍天工程)。
1、實施全省城市氣化工程,包括城市天然氣氣化工程、集中供熱和推廣潔凈能源工程。這是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造福于民的工程,是改善投資環境的形象工程,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要大力推進全省設區城市和商州、楊凌、興平、韓城、富平、黃陵、安塞、神木等市縣的城市天然氣氣化工程,改善全省城市工業和生活燃料結構,改裝燃油汽車為雙燃料汽車,減輕汽車尾氣污染。該項工程包括各城市管網建設、陜南環線建設、靖邊-西安二期工程、新疆-上海天然氣過境管線以及建設75座天然氣汽車加氣站,改裝天然氣汽車16000輛,建設2個天然氣發電廠,屆時全省城市天然氣年使用量將達到15億立方米,關中地區城市居民氣化率達到95%。同時,建設寶雞市經二路、上馬營聯電供熱、咸陽市西區、北區供熱等12個城市集中供熱項目,有效削減燃煤污染。
2、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和建筑工地粉塵管理力度,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硬化率。全省機動車尾氣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在城區建筑施工現場開展文明工地活動,有效控制建筑揚塵;城區主要道路實行灑水清掃,加強裸露地面的綠化工作,減少城市揚塵。
藍天工程項目實施后,每年減少燃煤225萬噸、煙塵33.75萬噸、固體廢物146.25萬噸、二氧化硫5.4萬噸。
(二)以渭河干流為主的綜合整治工程(碧水工程)。
1、實施渭河干流綜合整治工程,保證關中高新技術開發帶和8大灌區供水環境安全。該項工程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節水工程、渭河自動監控網絡、渭河水土防治與下游拉沙疏浚工程等子項目。工程實施的同時,要按照先生活、后生態再工農業用水的次序,加強渭河水量調配,確保生態用水,促進渭河干流斷面消滅超Ⅴ類水質、70%的斷面達到水功能區劃標準和入黃斷面達到Ⅳ類水質目標的實現。
-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在沿渭6市(區)增加80萬噸(二級處理)和28萬噸(一級處理)污水處理能力,包括建設西安市第三(一期)污水處理廠、寶雞市十里鋪污水處理廠、咸陽東郊污水處理廠、銅川市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渭南市污水處理廠、楊凌示范區污水處理廠以及臨潼污水處理廠、乾縣污水處理廠等項目。
-城市垃圾處理工程。建設西安特種垃圾焚燒廠、寶雞陵塬垃圾處理廠、咸陽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銅川市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及再利用工程、渭南市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楊凌示范區垃圾處理廠、興平市垃圾處理廠等項目。
-產業結構調整與節水工程。企業要通過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推行清潔生產,依靠科技進步,實行污染全過程控制。要大力推廣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大廢水處理和回用力度,提高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
-渭河流域排污口流量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工程。工程內容包括:在渭河干流兩岸直排入渭污水口處建設57個流量實時自動監控系統;在一級支流(含灌溉區)入渭口上溯5公里范圍內排污口處和工業企業排入5個市區城市下水管網的排污口處,建設99個流量實時監控系統;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楊凌5市區建設5個遠距離監控系統網站;在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建設1個遠距離自動監控系統中心站。
-關中水土流失防治與渭河下游拉沙疏浚工程。
項目包括降低潼關高程、上游植樹種草,修建車莊水庫攔截上游來沙和潼關古奇段機械清淤等工程。
-渭河及干支流沿岸建設百米綠化防護林工程,投資約7.9億元。
2、加強漢江、丹江水質保護,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漢江、丹江流域的工業污染源要全部實現達標排放,杜絕"反彈"現象。加快漢中、安康、商州市、城固縣、旬陽縣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漢中、安康市垃圾處理廠建設步伐,優先建設水源涵養保護區,確保其水質達到功能區劃標準,出境斷面達到Ⅱ類水質。
3、繼續做好無定河、延河的水質保護,加大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采區的環境保護力度,有效遏制工業污染加重趨勢;同時要加快建設延安、榆林市和安塞、志丹等重點縣城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
碧水工程完成后,將有效遏制我省地表水嚴重污染的狀況,除渭河和城市附近的河流外,其他河流將基本達到功能區劃標準,使我省成為黃河一級支流治理樣板省。
(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綠色工程)。
1、對現有生態良好的市、縣(區)進行先期保護,在陜北、關中、陜南分別選取寶塔區、合陽縣、楊凌區、寶雞市區、商州市區等15個市、縣(區)進行生態保護示范,取得經驗,予以推廣,著力抓好寶雞市生態示范城市和銅川市21世紀議程試點城市建設,加強城市公園、綠化帶、草坪的建設與保護,推廣庭院、墻面、屋頂的綠化和美化,有效提高人均綠地面積。全省抓40個生態示范鄉和300個生態示范村的建設,形成我省生態示范市、縣、鄉、村四級網絡,成為生態省工程的支撐面。
2、續建13個自然保護區,新建26個自然保護區(點),使我省自然保護區(點)總數達到50個,總面積83.7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5%。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有效保護黃渭濕地、漢江濕地、紅堿淖濕地和涇渭濕地。期末,全省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就地保護設施(包括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等)面積占到全省國土面積的6.75%。
3、遏制過度開采,落實礦產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有效避免和減少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完成礦產資源開發區復墾土地1.6萬畝,潼關金礦區尾礦庫綠化復墾5萬畝,改善生態環境。
4、加強秦巴山地生態環境保護,建成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包括:(1)建設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開展秦嶺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價,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基地,瀕危植物遷地保護中心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2)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造林103萬公頃,封山育林40萬公頃,建成種苗基地72萬公頃,人工種草5萬公頃,防蟲滅鼠5萬公頃;修建攔河壩10座,窖塘2萬個。(3)"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監控與能力建設工程:在漢江、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質監控斷面設立標志,增加有機物監測項目,建立水質監測數據庫。(4)華山、太白山申報國際級自然遺產地工程項目。
5、全省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一級區內全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優先安排經省政府審定批準的設區城市和商州市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四)環保科技產業化推進工程(朝陽工程)。
實施環??萍籍a業化推進工程(朝陽工程),加快研究開發高新環保技術和產品,推進產業化進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污染控制的技術支撐體系,使我省成為西部環??萍奸_發中試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審計和ISO14000標準認證,提高企業環境管理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水平。
1、環保新技術研究的重點是:防治白色污染、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產品技術和標準。
2、環保新技術產業化的重點:污染治理技術類: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的工業粉塵治理技術;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的高爐煤氣余壓回收透平機(TRT)污水成套設備;西安礦山機械廠的電除塵技術;西安中輝環保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的電子束輻照脫硫技術;西安綠科環保有限公司與西安交大合作研制的污水處理技術;西安210所與加拿大協德公司合作的醫院廢棄物處理技術;西安電力樹脂廠的新型萬噸吸附樹脂、鰲合樹脂、水處理藥劑工程;陜西正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年產100萬臺譜澤牌臭氧型系列環保產品、陜西中興百綠環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生態小區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等。
潔凈技術、潔凈產品類:西安金珠近代化工有限公司的5000噸/年R-134a;西安開米股份有限公司的10萬噸/年環保型洗滌劑;陜西西北新技術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10000噸/年無鉛氣、柴油添加劑;西安天潔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年產10萬只壓縮天然氣復合材料氣瓶及天然氣加氣站成套設備;西安星辰國際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院的年產10萬噸生物淀粉降解樹脂;陜西新型燃料燃具公司陜西綠源化工有限公司的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西安漢港化工有限公司的環保型白乳膠;西安亨泰科技(集團)公司R-L法堿法草漿造紙黑液處理技術(從黑液中提取有機鉀肥);西安新竹防災救生設備有限公司的"煙必靜"綠色環保消防技術和產品等。
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類:西安秸稈產業開發中心的玉米秸稈飼料化技術;西安吉思達成像有限責任公司的環保型彩色沖印套藥技術;陜西康維生物工程研究所開發的新型高效生物載體固定酶在塑料降解中的應用研究及中試等。
污染監控自動化技術及設備類:陜西省環境保護公司的污水流量遠程自動監控系統。
朝陽工程實施后可實現銷售收入達125億元,全省環保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200億元。
(五)環保監測能力建設。
1、完成全省環境監理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全省118個環境監理機構2003年底全部達標。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47個,二級標準的34個,三級標準的38個。
2、初步完成省內主要河流國控斷面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在全省渭河等6條主要河流13個國控監測斷面和省界斷面,建設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網絡;完成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漢中、延安等城市大氣自動監測網站建設;加強環境監測二、三級站設備、儀器的建設和更新;建設全省環境事故應急隊伍,裝備必要的交通、監理、監測儀器設備。
3、完成省市環境信息中心和上網工程建設,初步建立全省環境信息、環境資源開發應用管理體系,解決地市局上網問題,讓世界和國內公眾更加便利地了解陜西環境保護事業。
4、建設西部環境研究和輿論中心,初步建成省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體系,進一步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隊伍素質。
全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總投資2.4億元。項目完成后,將使我省初步形成與省情相適應的環境監理、監測手段、信息系統和事故應急救護隊伍,為改善環境狀況提供有效支持。
四、保障措施
?。ㄒ唬┘訌婎I導,建立健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各級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環境保護工作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嚴格考核,兌現獎懲;簽訂年度政府目標責任書要將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落實轄區環境質量行政首長第一責任人、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制定科學的環境保護規劃,并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不懈抓落實;要積極探索出臺有利于保護環境的消費、補償等經濟政策,配合產業政策引導社會生產力要素向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流動,淘汰落后工藝、設備和產品,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區域性開發建設、重大經濟政策的制定出臺,要先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避免因此造成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凡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要追究領導責任,觸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責任。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定期檢查和監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的完成情況。依靠監督執法和規范管理,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人大監督、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保證各級政府和企業目標 責任制的有效實施。
(二)堅持依法保護環境。要進一步貫徹省人大頒布的《陜西省渭河流域污染防治條例》、《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和省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陜西省可持續發展綱要》、《關于加快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地方規章,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依據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繼續健全完善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制定出臺《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辦法》、《陜西省城市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延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和《彩擴業廢水排放標準》。在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必須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堅決控制新污染和破壞產生。
(三)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環保投入。要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政策研究,大力優化投資環境,用足用活現有政策,鼓勵和吸引外資、民營企業和社會團體投資環境保護,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索深化排污費改革,試點開展排污權交易,全面實施污染物總量收費制度,逐步使收費標準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全面開征城鎮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和危險物處置費,積極創造條件,適時開征生態環境補償費,嘗試建立環境保護基金、發行環保彩票等籌資渠道,有效籌集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各級政府要確定穩定的環境保護投入渠道,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加大財政對城市環保設施的投入力度。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對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采取更加優惠的投資導向政策,擴大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力度和領域,鼓勵外商采用BOT、TOT等投資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直接投資于先進環保設備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重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工程。
(四)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限制和禁止能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企業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加大環??萍纪度耄С指咝录夹g的研究與產業化,支持地方環境標準的研究與出臺,采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把推行清潔生產與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進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三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綜合實力。積極推進ISO14000標準認證,幫助企業在我國加入WTO后獲得貿易綠色通行證,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探索建立環??蒲谢穑黾迎h??蒲斜O測的投入力度,力爭建成西部環境研發中心和基地。
(五)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加強對公民進行環境法制和知識教育,提高主動參與意識,落實公眾對住地環境質量的知情權;加強消費引導,推廣綠色消費方式,完善環境信息發布制度,拓寬公眾參與和監督渠道,區域開發和可能對當地環境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型建設項目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試行公眾聽證制度。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促進環境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