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農村經濟發展重點專項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序言

  "十五"是我們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全面加快發展的嶄新時期,也是我省農村全面實現小康,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F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研究制定出全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五"專項計劃。

  一、“九五”回顧

  "九五"以來,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調整提高中保持著持續發展的態勢,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九五"計劃的主要指標。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新的農業結構調整開始實施,以果業、畜牧業為主的特色產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持續發展,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九五"全省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1%。到2000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0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984.69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44.02億元,"九五"期間實現35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這些成就,為我省農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我省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很多。農業基礎不穩,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結構不合理,特色產業比較弱??;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鄉鎮企業制度創新、結構調整的壓力日益增大,小城鎮建設進程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縮小與全國的差距難度增大等仍然需要在"十五"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加以解決。

  二、“十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ㄒ唬┲笇枷搿?/P>

  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在穩定和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果業、畜牧業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依靠科技,全面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實現再次創業,加快發展農村中心小城鎮;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穩步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ǘ┌l展目標。

  -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量增長目標

  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366.8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其中種植業產值和林牧漁產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67∶33調整為60∶40;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5%;鄉鎮企業產值達到3050億元,增加值達到780億元,出口交貨值達到17.2億元,轉移富余勞動力45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150元。

  -主要農產品產量

  糧食總產量達到1300萬噸;

  油料產量達到45萬噸;

  水果總產量達到600萬噸,優質品率70%以上;其中蘋果產量達到500萬噸,優質品率80%以上;肉類總產量達到130萬噸,其中豬肉所占的比重由現在的75%下降到70%,牛羊禽等肉類所占的比重由現在的25%提高到30%;

  水產品產量達到8萬噸。

  -生態環境建設任務

  累計造林3560萬畝、種草620萬畝、退耕還林840萬畝、修建骨干攔泥壩2250座,使森林覆蓋率達到34%,林草覆蓋率達到5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63%,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為適應可持續發展創造綜合配套的良性生態環境基礎和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任務

  新增灌溉面積200萬畝,新增四田面積4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800萬畝,使節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比例由目前的15%上升到50%以上。

  三、"十五"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

  "十五"期間,要始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穩糧、優果、興牧的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到2005年,全省農業和林牧漁的產值比由現在的71∶29調整為63∶37;糧經產值比由58.5∶41.5調整為55∶45。

 ?。ㄒ唬┍Wo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十五"期間我省糧食生產要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穩定總量,確保省內糧食供求大體平衡。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優質專用糧,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加快建設關中和渭北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基地,陜南優質稻谷基地和陜北薯類、名優小雜糧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努力改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提高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優化農業結構,放手發展高效經濟作物。

  油料要大力發展"雙低"油菜,加快關中、渭北和陜南油菜籽新品種和適用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穩定提高油菜籽產量;加強陜北油葵、胡麻和黃河沿岸優質花生基地建設,到2005年全省油料面積達到500萬畝。擴大以蔬菜、花卉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蔬菜要面向西北市場,主攻反季節優質精細蔬菜,保證蔬菜全年均衡供應,積極開發凈菜上市,加快開發陜南天然特色蔬菜和大宗傳統優勢蔬菜生產,到2005年全省蔬菜總產達到700萬噸?;ɑ芤砸M開發名貴新優品種為主,在城鎮周圍,形成規?;a基地,發展觀光旅游。同時,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適銷對路、前景看好的蘆薈、中藥材、瓜類、食用菌等特色農業項目。

 ?。ㄈ┐罅Πl展畜牧業。

  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十五"期間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迅速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到2005年使畜牧業增加值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充分利用草場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以肉牛、肉羊、奶畜為主的節糧型牲畜,穩定提高生豬、禽蛋生產水平和效益,積極發展市場前景較好的特種養殖。以秦川牛改良、發展瘦肉型豬為重點,加快畜禽品種改良和結構調整,推廣科學的飼養方式,提高生產水平和效益。推廣氨化、青貯秸稈養畜,大力應用配合飼料和綜合配套飼養技術,提高飼料報酬率,增加養殖效益。建成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加強畜禽疫病防治體系建設。

 ?。ㄋ模┘涌煲蕴O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步伐。

  優化布局和品種結構,全面實施優果工程。正確引導蘋果、獼猴桃、梨、紅棗等果品向優生區集中,蘋果要逐步提高鮮食新優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比重。到2005年,鮮食蘋果早、中、晚熟結構由現在的3∶13∶84調整到10∶15∶75。在渭北高原蘋果優生區,建設300萬畝優質蘋果出口基地。大力推廣生態果園建設模式,推廣果實套袋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建成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標準化果品出口基地。建設高酸度果汁加工原料基地和省果樹良種苗木繁育中心,推廣新優品種和無毒苗木。

  提高鮮果現代化貯運能力,實現季產年銷。重點擴大氣調庫貯藏能力和冷藏運輸能力。嚴格控制新建果汁加工項目立項。加快開發果品系列新產品,搞好果品轉化加工和綜合利用。鼓勵和支持果品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適度擴大規?;蛞再Y產為紐帶,通過兼并、經營、參股、租賃等多種方式實行低成本擴張,積極組建企業集團,實現規模化經營。

  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拓展國內外市場。搞好我省果品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準確地提供信息服務。逐步建設和完善省內集中產區批發市場體系和國內重點城市果品銷售中心、銷售網點。在周邊國家的主要邊境口岸,統一組織設立陜西蘋果營銷窗口,拓寬民間銷售渠道。積極發展穩定的代理商,建立長期的產銷合作關系。鼓勵和引導果區的各級果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為果農提供服務,強化果農與龍頭企業的契約意識,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我省果業的整體競爭力。實施名牌促銷戰略,達到以優取勝。

  到2005年全省水果總產量達到800萬噸左右,果品商品率達80%以上;蘋果產量達到600萬噸,優果率達到80%,鮮果貯藏能力占總產量的50%,其中氣調貯藏和冷藏能力占到總貯藏能力的20%以上,鮮果出口量爭取占到總產量的10%以上。

 ?。ㄎ澹┓e極推進農業產業化。

  以果品、畜牧業為重點,圍繞優質專用糧食、林特土產品、蔬菜、薯類等農產品的轉化增值,發展保鮮貯藏、精深加工和運銷業,扶持一批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產業化經營。形成各具特色,與資源特點相適應,能滿足市場需求,具有一定規模,產品結構合理,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體系,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鼓勵城市大中型工商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和外資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為基本形式,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聯合經營、股份制等方式建立產業化體系,走"規?;?、群體化"的路子,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積極引導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購銷大戶以多種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運作行為,保障合法利益。

 ?。┡υ谏鷳B環境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和重要內容。要堅持"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快全省山川秀美工程建設步伐。以陜北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為重點,大力開展防沙治沙、造林種草、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堅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并舉,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貫徹"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基本措施,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全面退耕陡坡地,要從我省不同區域類型特點出發,因地制宜,草、灌、喬科學配置,生態林、經濟林合理搭配。逐步推行封山禁牧,積極發展舍飼養畜,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養殖業、草產業等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重點抓好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重點縣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設。繼續抓好重點防護林工程,開展平原綠化、綠色通道、全民義務植樹等生態建設活動,盡快改變我省生態環境面貌。

  依靠科技進步,搞好種苗基地建設,按照"適地、適種、適樹"的原則制訂一系列符合實際的技術標準和配套政策,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以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開發、特色化布局的思路,發展陜北紅棗、仁用杏,渭北花椒、柿子和陜南核桃、板栗、杜仲、生漆等經濟林種。加快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和森林生態旅游,提高林業綜合經濟效益。

  (七)加強以水利工程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建設要以興水治旱為中心,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汛抗旱并舉,開發與保護同步。力爭在解決水資源不足、節約用水和治理水污染上取得突破。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供水體系、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和節水高效灌溉體系。抓緊完成在建的西安黑河金盆水庫、關中九大灌區改造、洋縣卡房水庫等水利工程。盡快開工建設涇河東莊、安康黃石灘、神木瑤鎮、渭南澗峪、榆林李家梁水庫等大中型水源工程。加快古賢水庫、城固焦巖水庫等一批工程的前期工作;積極配合國家"南水北調"搞好省內引水工程建設。建設13個建制市、閻良和85個縣城及400多個缺水鄉鎮的供水設施。繼續開展"南塘、北窖、關中井"的群眾性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形成小工程大群體供水體系,為農業生產和農村人畜飲水提供水源。對現有大中型灌區進行以節水增效為中心的灌區配套及技術改造,因地制宜地大力普及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抓好渭河、黃河小北干流、渭洛河下游治理、漢江、丹江、三門峽庫區防洪工程和西安、延安、安康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對石頭河、馮家山、石門等46座大型和重點中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確保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提高重要江河和城鎮的防洪能力。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大對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治理,重點抓好渭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治理,在供水水源地禁止建設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和使用有害的農藥、化肥。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的征管體制。

 ?。ò耍┮揽靠萍歼M步,提高質量和效益。

  加快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示范區的科技優勢和綜合示范帶動作用,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和農業科技企業。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在全省創辦不同類型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開發和推廣農畜良種、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運、綜合利用、節水與旱作農業等技術,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積極推廣農產品加工新工藝、新技術,搞好小麥、玉米、薯類加工和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著力培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民。

 ?。ň牛┌l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

  鄉鎮企業要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進高新技術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圍繞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等方面,發展科技效益型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不斷提高規?;?、集約化水平,加快結構調整。加大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爭創名牌產品;通過制度創新,加快鄉鎮企業產權改制和資產重組,以名牌產品為依托,以資產為紐帶,組建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鄉鎮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

  要營造發展農村小城鎮的良好環境,重點建設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開拓農村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交通、商貿、房地產和旅游等新興產業。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向農村小城鎮和工業小區相對集中,實現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小城鎮發展。

 ?。ㄊ├^續搞好扶貧開發。

  扶貧開發是我省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十五"期間的首要任務是把扶貧的重點由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轉向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小額貸款"扶貧到戶的模式,增加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擴大以工代賑、財政扶貧資金規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陜南、陜北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著力解決人畜飲水、通電通路問題。對少數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實行異地搬遷。

  四、區域發展重點

  (一)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

  要以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積極發展灌草植被及綠洲防護林,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結合綠色生態系統與綠色水庫建設,發展沙地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及舍飼畜牧業,逐步轉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加速品種更新,改善品質,擴大地膜玉米、優質水稻、油葵、蔬菜、豆類、蕎麥等農產品生產。加快草地建設,推廣舍飼養羊,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圍繞神府煤田礦區及靖定天然氣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積極發展小城鎮,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ǘ╆儽鼻鹆隃羡謪^。

  以植被恢復為目標,全面實施陡坡地植樹種草,喬灌草結合,發展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的生態型林業體系,建立農林牧協調發展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形成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資源持續利用的新機制。加強天然草場改良與人工種草,大力推廣草田輪作輪耕、舍飼養羊,開發肉羊產業。因地制宜,興建骨干攔泥壩和集雨窖灌工程,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全面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擴大地膜玉米,名優小雜糧和豆類、薯類生產,穩定發展油葵、烤煙、果品等經濟園藝作物種植。

  (三)渭北旱塬區。

  全面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綜合開發利用多種水資源,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窖灌農業,建設林果牧復合型生態農業。加強天然林保護、農田防護林及水土保持林建設。穩定烤煙生產,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油菜籽種植面積。依靠科技,實施以蘋果為主的優果工程,建立標準化的綠色蘋果出口基地。加快建設渭北核桃、花椒生產帶。穩定發展豬雞集約化養殖,加快肉牛、肉羊產業開發,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

 ?。ㄋ模╆P中平原區。

  要以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為目標,擴大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油菜籽生產;推廣立體種植、間作套種,積極發展秦椒、大蒜等名優農產品和適銷對路的高值經濟作物;擴大精細蔬菜、花卉、種苗繁育等園藝作物規模;穩定發展獼猴桃和時令鮮食果。穩定發展以瘦肉型豬、籠養雞、奶畜為主的集約化畜禽養殖,改良秦川牛,加快實施秸稈養牛,積極發展特種養殖。以楊凌為中心,建設關中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力爭早日實現現代化,為全省農業發展創出路子。充分利用關中城市密集、經濟較發達的優勢,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強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ㄎ澹╆兡锨匕蜕絽^。

  充分利用陜南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和水力資源,搞好天然林保護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快建設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發展低山平壩區優質稻谷、油菜籽和蔬菜生產,穩定發展中高山區地膜玉米。穩定提高生豬生產,積極發展養羊和特色養殖業。實施山地綜合開發,大力發展蠶、茶、藥、菌、果、核桃、板栗等特色農業。開發山野菜等綠色食品,搞好杜仲、黃姜、魔芋的產業化經營,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五、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ㄒ唬╅L期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

  首先必須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長期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性,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必須進一步完善有關農村土地的法律法規體系,用法律確定土地產權范圍、土地使用權流轉和土地承包期限。

  全面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根治涉農亂收費、亂攤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始終堅持"減輕、規范、穩定"的原則,認真落實和完善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政策。堅持同步實施整體推進,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減輕農民負擔;大力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合理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加快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的立法,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ǘ┙∪r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要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關鍵是要建立一個靈活、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改革現有涉農服務組織單一僵滯的運行機制,整合縣及鄉鎮五站,明確責權,引導其拓寬服務領域,積極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場,興辦科技企業,著力發展合作服務和有償服務,向農民提高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一體化服務。要鼓勵和扶持以行業或產品為紐帶的各類專業協會、合作社等農民合作服務組織的成長,發揮其在保護農民利益,溝通市場信息,組織產品運銷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設從省到縣、到鄉村,覆蓋全省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立高效、權威的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改變目前農民靠"馬路信息"安排生產經營的落后方式,增強主動性和預見性。

 ?。ㄈ┰黾愚r業投入。

  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農業和農村投資體制,增加對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和農業科研及推廣、教育的投入。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支農投資。繼續落實各級新增財力的20%用于農業、財政年度支農支出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的政策。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明確省、地、縣各級政府在農業投資中的責任,提高各級財政支農投資的效益。對國家、省用于農業的資金,在不改變用途和管理方式的前提下,統一協調安排,充分發揮使用效益?! 」膭詈鸵龑мr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農業投資。強化和振興農村集體經濟,在國家的支持下,投資建設社區性的中小型農業水利及公用設施。農戶是農業投資的主體,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減輕農民負擔,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強其生產積累能力。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強化農業信貸支持。農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農戶生產經營,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放。穩定增加政策性貸款的投入,逐步擴大商業性貸款的規模,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特色產業開發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骨干項目,實行財政貼息等扶持優惠政策,提高農業投資的邊際效益。減少農業信貸的風險,促進商業性農業貸款的增加。

  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內對外開放。制訂優惠政策,加強法制建設,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國內、國外投資者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盡可能爭取世界銀行農業開發貸款和各國政府、團體、企業的貸款,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山地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工程項目。鼓勵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商企業、城鄉個人投資開發農業,有條件的涉農企業,可賦予進出口經營權和對外承包勞務經營權。加強與東部和其它兄弟省市區的聯合與協作,增加我省的農業投資。

  (四)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的市場化進程,提高市場的組織化和規范化程度,保持和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和有序性。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主要由市場調節的糧食購銷體制,要真正實現國有糧食企業的政企分開,完善保護價收購制度和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建立靈活有效的吞吐調節機制,協調好糧食內外貿和生產與流通的關系。鼓勵和支持糧食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參與糧食流通。

  圍繞果品、肉蛋、蔬菜等大宗農產品銷售,逐步規范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初級市場,在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建設一批規模大、功能齊全的批發市場。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搞好倉儲、市場信息和質量檢測手段;加強市場法規建設,維護市場的公正性、公開性和有序性。

  大力培育和壯大農村各類中介組織,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逐步解決分散、小規模農戶難以與市場銜接的矛盾。支持農民自辦的專業購銷組織,引導和支持鄉村集體組織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加快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機制轉變,圍繞產業化經營和大宗農產品營銷,逐步形成與農戶聯合經營、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服務農戶,發展壯大自己。

 ?。ㄎ澹┺D變政府職能,健全調控體系。

  面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和西部大開發機遇,全省各級政府要樹立研究市場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按照"引導、支持、保護、調控"的職能體系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實行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節,強化政策引導和服務,努力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

  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和財稅、金融杠桿的調控引導作用,不斷增加財政支農投資,實行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補貼制度,以財政貼息方式間接幫助農戶,支持農民引進新品種、使用新技術;完善農業金融體制,調整優化信貸投向結構,實行差別利率和優惠政策,支持發展高效農業示范區。

  加強防災減災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業務水平。切實搞好森林火災、洪澇災害的監測和防治,提高重大農業項目自然災害的預警預報能力,更好地為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服務。積極探索和推進以政府政策性保險為導向,以農民合作保險為主體,以商業性保險為補充的農業保險制度,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

  要盡快建立既符合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主要農產品安全和質量標準制度,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標準化手段促進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建立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種子、種苗、種畜和其他農業生產資料的行為。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