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摘 要)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九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回顧
?。ㄒ唬┙洕鷮嵙γ黠@增強。
國民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快速增長,截止2000年末,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8.9億元,人均GDP由“八五”的1323元增長到2377元,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6.5%提高到52%;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幅度提高,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93億元,年均遞增19.7%;財政收入完成9.43億元,年均遞增24.5%;對外開放取得明顯成效,利用外資752.78萬美元,引進內資48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完成7576萬美元,形成了全新的開放開發新格局;結構調整邁出堅實的第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結構調整和所有制結構調整進一步趨向合理,一、二、三產業比重由1995年的38∶28∶34調整為2000年的18∶45∶37。
?。ǘ┗A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包神鐵路、神朔鐵路建成投運,神延鐵路將于2001年全線貫通;完成了210國道榆清段和榆神公路、榆佳公路、米佳公路改造,榆靖高速公路、神盤公路和210國道榆林郭家伙場至陜西內蒙古交界的半幅高速公路全線開工;覆蓋全市的110千伏電力主網架基本形成,延-榆-神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入運營;國內兩條Ⅰ級干線光纜交叉經過榆林,數字微波線路、移動通信和無線尋呼迅速發展;全面實施了農村“五通”工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鄉鄉通程控電話,解決了77.5萬人的飲水困難;榆林城區、神木縣、靖邊縣的城市廣場、道路、綠化、供熱、供氣、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面貌顯著變化。
?。ㄈ┥鷳B環境建設穩步推進。
12個縣區都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榆陽、靖邊、定邊、綏德四個縣區被國家列為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縣。重點實施了綠色長城、綠色長廊、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壩等重點工程建設?!熬盼濉蹦┢冢性炝直4婷娣e1626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30%,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4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5%,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明顯改善。
?。ㄋ模﹥瀯葙Y源開發步伐加快。
全面實施外引內聯,加大投入,加快以煤炭、油氣、電力、化工為主的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步伐,榆林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全市煤炭生產能力達到2800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達到30億立方米,原油生產能力達到18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到7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3.2萬千瓦,甲醇生產能力達到20萬噸。
?。ㄎ澹┤嗣裆钏讲粩嗵岣?。
“九五”時期,糧食年產最高達到125萬噸。200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05元,年均遞增9.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2元,年均遞增4.9%。順利實施了“八七”脫貧攻堅計劃,貧困人口由1993年的85萬減少到7.5萬,2000年底全市90%的農村貧困人口越過了溫飽線,實現了由面上普遍貧困到點上局部貧困的歷史性轉折。同時,城鄉人民的居住條件和交通通信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
?。└黜椛鐣聵I全面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推進,全市建成省級文明單位102個、省級文明先進縣4個。全面實施“科教興榆”戰略,科技進步在工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30%和28%,全市普及了6年制義務教育,榆陽、神木、府谷三縣區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基本實現初級衛生保健,計劃生育率達到94%,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5.46‰,榆陽、神木兩個縣區達到計劃生育綜合管理服務縣標準。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主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取得新進展。
二、“十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ㄒ唬┲笇枷搿?/p>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團結和動員全市人民,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集中力量打基礎,興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努力實現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轉變,建設繁榮、富裕、文明的新榆林。
?。ǘ┲饕繕?。
“十五”期間,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達到160億元(2000年價格),年均增長15%左右;201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生產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達到4570元(折合550美元);2010年達到8530元。 —財政收入2005年達到18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
—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10∶55∶35,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提高到4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年均增加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年均增加150元。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總人口控制在350萬人以內。
—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0%。
三、“十五”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五”時期,圍繞“兩區一市”發展目標,建設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開發區、生態環境建設模范區,把榆林建設成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加快煤炭、油氣、電力、化工等工業支柱產業建設,加快羊、棗、薯農業主導產業建設,加快榆神府煤、電、化、高耗能產業帶,榆橫靖定油、氣、化產業帶和榆米綏商貿、加工業產業帶建設,逐步構筑起榆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框架。
?。ㄒ唬娀r業基礎地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以發展羊、棗、薯三大主導產業為重點,培植區域特色農業?!笆濉逼陂g,羊產業發展要增加飼養量,達到600萬只,加快以羊產業為主的陜西畜牧業基地建設,使畜牧業成為農村脫貧致富,促進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產業;紅棗以基地建設和深加工為主,加快“東棗西延”,建成200萬畝優質紅棗基地;薯業以馬鈴薯為主,建成200萬畝優質高產馬鈴薯基地。風沙草灘區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以擴大林草植被為核心,大力發展羊產業,建成全市高標準糧副生產基地,高效綠洲生態農業示范區;黃土丘陵溝壑區以退耕還林為主,重點發展經濟林、紅棗、舍飼養羊、薯類和高附加值雜糧、藥材。力爭“十五”期間全市形成以高效型農業、防護型林業和經濟型牧業為主的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結構。
2、推進農業產業化開發。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以紅棗、馬鈴薯、雜糧和畜產品深加工為重點,合理布局,發展多層次、規?;?、專業化農副產品加工業。不斷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普及率。注重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民收入有一個明顯提高。
3、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在實施完善農村“五通”工程基礎上,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等級、上水平,提高公路等級,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推進電話到村,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提高現有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800萬畝。進一步改善農業灌溉條件,推廣普及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窖灌農業、旱作農業,使全區水地面積達到200萬畝。繼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抓好2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抓好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設。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糧副生產基地,使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
4、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堅持脫貧致富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決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農村工作的第一位,通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各種方式,加大開發式扶貧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貧困落后區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消除貧困,加快貧困地區致富奔小康步伐。
?。ǘ┘訌娚鷳B建設與環境保護,改善生存與發展環境。
1、按照區域特點搞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堅持“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從我市南部丘陵區和北部風沙區的不同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治,力爭“十五”期間,使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南部丘陵區,以控制水土流失為主線,生物、工程、農藝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北部風沙灘區,以減風、固沙為中心,建設大型綜合林草防護體系。“十五”期間,力爭完成生態環境“十、百、千、萬”重點工程建設,即建成十條干線公路綠色長廊,100個生態建設示范村,完成1000條小流域綜合治理,新建和加固淤地壩10000座。新增造林保存面積221萬畝,草地面積450萬畝,建成以長城沿線為主體的林草防護體系,使260萬畝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2、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按照“退田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政策措施,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支撐,按照先易后難、先陡后緩、先多后少的步驟,有計劃地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笆濉逼陂g,力爭使25°以上坡耕地358萬畝實現退耕還林還草。
3、加強對治理成果的管護。堅持治理與保護并重,依據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積極制定相關的管護政策,建立適應本市特點的比較完備的生態保護制度,逐步健全管護機制,到“十五”期末全面實施封山禁牧,鞏固治理成果。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兩橫一縱”鐵路網架,實現通江達海?!笆濉逼陂g,建成神黃鐵路和神延鐵路,開工建設太中鐵路,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兩橫一縱”鐵路網架,連通我市與華北、西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形成通江達海、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
2、建設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建設青島至銀川高速公路吳堡至定邊段、府谷至新街和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清澗至大柳塔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形成貫通我市南北、東西,互連周邊省份的交通大干線;抓緊建設佳縣至烏審旗公路、神木至盤塘公路、定邊至鐵角城公路和沿黃公路等,實現全市12縣區及各重點鄉鎮二級以上公路連接;極力爭取“十五”期間全市高等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79公里,實現骨干公路高等級化,縣市公路二級化,縣鄉公路黑色化,鄉村公路砂石化。
3、水源及骨干水利設施建設?!笆濉逼陂g重點建設李家梁、瑤鎮、王圪堵、朱蓋溝、王寨、電市等蓄水工程,全面提高改造國有灌渠,擴大灌溉面積;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開展以調黃河水為主的可行性研究論證,基本解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建設用水問題。
4、航空及管道運輸建設?!笆濉逼陂g,遷建榆林機場,開通榆林至北京等大中城市航線,使航空運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管道運輸以“西氣東輸”工程為重點,建設靖邊至上海輸氣工程和陜京、靖西管道復線工程。
5、電網建設?!笆濉逼陂g,建成神木至府谷、榆陽至靖邊、靖邊至關中的環網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形成全市330千伏主網架;全面完成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和全市110千伏雙回路環形電網建設,縣縣建立110千伏變電站,提高供電質量。到2010年,建成市內330千伏線路骨干網架,并按照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的布署,開工建設榆林至華北、華東及上海市的遠程超高壓輸電線路。
6、通信、廣播電視和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話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集數字化、智能化、個人化和寬帶化一體的現代通信網,形成陜西第二電信樞紐,力爭在信息化領域與全國保持同步發展。
(四)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大力培植支柱產業。
1、做強煤炭產業?!笆濉逼陂g,繼續支持神華集團在我市的大規模開發建設,擴大完善神府礦區開發。榆神礦區開發堅持“大規模、高起點、新機制、多轉化”的方針,開工建設大保當、榆樹灣、杭來灣、金雞灘等礦井。同時,要著力抓好對鄉鎮煤礦的扶持、整頓、聯合、改造、提高,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促進產業升級,產品換代,提高資源回采率,使全市煤炭產量達到6000萬噸/年。要充分發揮榆林優質環保煤的優勢,強化品牌戰略,以質爭量,以優勝劣,逐步把我市建成國家環保煤、動力煤、出口煤、焦化煤、液化煤基地。
2、做大電力產業。堅持以煤促電、以電帶煤,走發、輸、用并舉的路子,發展壯大電力工業?!笆濉逼陂g,重點建設橫山電廠二期和府谷電廠一期2×60萬千瓦工程,同時,配合國家“西電東送”工程,重點建設府谷電廠二期、神木等大型火電廠,到2010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力爭突破1000萬千瓦,形成陜北大型火電基地。在向外輸電的同時,大力發展冶金、建材等高耗能工業,重點建設10萬噸電解鋁廠一期工程,擴大水泥、玻璃等生產規模。
3、做深油、氣開發產業。積極支持和參與長慶石油勘探局對油氣田的開發,引進其它油氣集團,提高油氣開采能力?!笆濉逼陂g,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天然氣產量達到100億立方米,建設“西氣東輸”靖邊輸氣基地。原油產量達到3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
4、做精化工產業。充分利用煤、油、氣、鹽資源優勢,抓好煤炭、天然氣、巖鹽向化工產品轉化。“十五”期間,按照省上提出的“再造一個大慶”的宏偉目標,重點實施煤炭向成品油轉化工程,力爭國家批準建設250萬噸煤轉油、30萬噸煤焦油等項目,同時抓好天然氣化工廠三期10萬噸甲醇、15萬噸醋酸及5萬噸二醋片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建成投產8萬噸真空鹽項目。
?。ㄎ澹┮揽拷Y構調整,發展特色經濟。
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笆濉逼陂g,要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加強一產,開發二產、發展三產”的原則,調整三次產業發展方向。加強一產,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確保農民增收,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山川秀美工程;開發二產,加快環保能源資源開發力度,加快能源資源轉化利用,努力實現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的轉變;發展三產,逐步拓寬發展領域,提高發展水平,重點突出教育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大力推進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
2、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以“兩區一市”建設為目標,發展北部煤、電、化高耗能產業、西部油、氣、化產業、南部商貿、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建設西北部以羊為主的畜牧業基地、南部馬鈴薯、紅棗生產加工基地,構筑工業化、城鎮化齊頭并進的特色經濟結構。
3、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對原有一定規模的輕工、紡織、皮革、建材、建筑等行業,按照“在調整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提高”的原則進行資產重組,充分利用現代裝備、工藝和先進技術進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大力開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能夠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產品,使傳統工業化水平有個新的提高。
4、加快產權制度改革,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確立國有及非公有投資主體責任,逐步使國有經濟從競爭性行業有序退出,鼓勵非公有經濟進入國有經濟退出行業,結合特色產業以及國家加大西部大開發的投資取向,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向高新技術、加工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發展,逐步走高起點經營、規?;l展的軌道。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加強管理和服務,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5、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依靠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來支撐全市經濟的全面發展。資源富集區,要依托優勢,加大開發力度,迅速實現總量擴張,帶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資源貧乏區,依靠鐵路、公路交通樞紐優勢,重點以產業化開發和縣城建設為突破口,發展農副土特產品加工產業和商品流通業。同時,各縣要圍繞自身優勢,結合區域特點,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要加強縣域之間的經濟聯合協作,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娀瘏^域經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小城鎮建設。
1、加快榆林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建設。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重新規劃榆林市區建設。擴大城區規模,提高榆林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體現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風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加強社區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榆林中心城市地位的幅射和帶動作用?!笆濉逼陂g,榆林市區人口達到25萬人,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0%。
2、加快三個區域重點縣城建設。建設以榆林市為中心,以神木、靖邊、綏德三個各具特色和功能的重點城市為支撐的城鎮發展體系,增強服務和產業功能,擴大城市規模,“十五”期間,三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爭達到能夠滿足5-10萬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抓好其它縣城建設,定邊、府谷等縣城要不斷擴大城市人口規模,更有效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3、積極發展中心小城鎮。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集中分布區,建設農貿和工業品銷售市場,完善文化教育衛生和交通通信設施,促進農村人口、鄉鎮企業、農村商貿、服務設施等相對向縣城和中心城鎮集中;通過政策引導、戶籍改革,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創業,增加農民收入,形成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齊頭并進,產業調整和勞動力轉移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間,力爭全市建制鎮達到100個,萬人以上的中心小城鎮達到20個。
?。ㄆ撸┐罅Πl展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笆濉逼陂g,積極推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加緊開拓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打破服務行業中的壟斷經營,放寬市場準入,引進競爭機制,鼓勵企業優化重組。爭取“十五”末服務業增加值占到經濟總量的35%以上。
2、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創品牌、占市場,按照消費熱點和消費升級的方向,面向市場需求,著力將開發區建設、生態農業、畜牧業、房地產業、環保能源資源、大漠旅游資源開發等培育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優勢財源,力爭“十五”期間地方財政收入實現自給有余。
3、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圍繞榆林市中心城市建設,加速金融服務市場建設。積極發展股票、債券市場,申請組建榆林證券營業部,爭取榆煤運銷集團、榆天化等企業包裝上市,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創造良好金融服務環境,提高融資能力。設立地方城市商業銀行和榆林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區域建設資金,形成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4、進一步發展旅游產業。積極開發我市獨有的大漠旅游特色資源,堅持高起點、高品位,面向國內外市場,著力發展大漠精品特色旅游。突出旅游經濟地位,加快重要旅游景點建設,發展旅游經濟、假日經濟和會展經濟,重點建設紅堿淖、紅石峽、白云山、統萬城等自然、歷史景點,形成特色旅游線路,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5、發展商貿流通業。建成以榆林為中心的消費型市場,滿足城市中、高消費需求;以綏德為中心的流通、貨物集散型市場,發展城鄉貿易。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傳統商業,著重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行業,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流通企業活力。同時,努力開辟國內外市場。
?。ò耍﹥灮顿Y環境,推進內外開放。
1、著力營造好開放開發的政策環境。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措施,大力改善投資軟環境,制定和完善更有吸引力的產業投資導向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財稅政策和吸引人才政策,加大鼓勵投資者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允許外商勘察國家限制以外的所有礦產,優先開采,允許轉讓。對投資基礎設施的外商項目,實行土地最高限價、出讓金掛帳、分期付清等優惠政策。
2、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規范部門管理行為,增強服務觀念,加強依法行政。規范和完善榆林政務大廳,推行“一廳式”服務。繼續清理整頓行政事業性收費,嚴禁亂收費、亂攤派。大力發展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形成規范的社會化服務環境。
3、大力推進內外開放。有選擇地推出一批公路、電力、化工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間接投資、發行股票、出讓企業股權、特需經營權轉讓等多種形式,擴大利用外資的領域和規模。積極開展東西合作,不斷擴大東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繼續擴大蘇榆、濟榆經濟合作與交流的同時,大力推進與其他各省市區的合作與交流。
4、擴大出口貿易。在搞好傳統農副土特產品深度加工、增加附加值的同時,重點培育煤化工、氣化工等一批技術密集型產業,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培育名牌產品。大力扶持培育出口企業,不斷擴大自營生產企業隊伍,爭取建立榆林二級口岸,擴大出口貿易?!笆濉睍r期,出口創匯總額達到2億美元以上,利用外資力爭突破5000萬美元,引進國內資金50億人民幣。
?。ň牛┤姘l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社會不斷進步。
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笆濉逼陂g,全市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榆、神、府、靖四縣城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造、提升一批中等專業學校,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力爭將榆林高專辦成一所本科級的榆林學院。積極鼓勵、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學,不斷擴大“民辦公助”、“公有民辦”等改革試點。大力推進非義務教育的產業化進程,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2、加大科技興榆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能源深加工和新材料、新醫藥、農業新技術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與社會資本的結合。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努力開發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廣泛開展產學研聯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技術開發。建立科技創新基金和科技風險投資基金,集中支持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
3、實施人才創新工程,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資源開發體制,繼續實施“一五二人才工程”,重點建設好“四支隊伍”,加大對非國有經濟人才資源和鄉土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實行優惠政策,樹立“不求擁有,只求所用”的用人觀念,提高人才效能,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形成人才開發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4、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使多數縣區和鄉村接近或達到小康,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醫療保健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機制;根據兼顧公平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社會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
5、大力發展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進行產業化發展,啟動實施社會文明進步工程。繁榮文化事業,提高精神產品的供給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改革醫藥和衛生監督體制,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培養體育優秀后備人才。
?。ㄊ嵤┛沙掷m發展戰略。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繼續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調控體系和相關社會經濟政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管理機制,加快計劃生育綜合服務縣建設,全市80%以上的縣區要達到綜合服務縣標準。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350萬人以內。
2、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運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節水節能技術,改進生產與經營方式,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加快資源初級開發產業向深加工產業轉換,由低技術、低品質、低效益向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轉變,由外延粗放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堅決杜絕浪費和破壞資源,建立健全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資源管理體系,實施自然資源戰略性保護舉措。
3、重視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方針,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資源開發區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切實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笆濉逼陂g,要使煤田、氣田、油田開發區突出的環境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加快榆林市城區、神木、府谷、靖邊等縣區城市氣化、集中供熱工程的建設,使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逐步建設榆溪河、無定河、大理河、窟野河沿河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使河流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增加環保投入,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生存環境。
?。ㄊ唬┘訌娚鐣髁x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1、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拓寬民主渠道,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逐步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進程。積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逐步使全市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走上法制化軌道。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